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春秋五霸晉楚爭鋒電影完整版

春秋五霸晉楚爭鋒電影完整版

發布時間:2022-10-03 07:59:33

㈠ 求春秋戰國題材的優秀影片

電視
《屈原》
《卧薪嘗膽》
《大秦帝國》
《亂世英雄呂不韋》
《東周列國——春秋篇》
《戰國》
《孫武大傳》講述《孫子兵法》作者
《胡服騎射》講述趙武靈王改革
《姑蘇台》講述越王勾踐卧薪嘗膽
《霸主春秋》講述春秋第一霸主齊桓公
《大秦風雲》
《劉邦》
《英雄韓信》
《鍾無艷》齊桓公
《荊軻刺秦王》劉燁
《尋秦記》
《神話》胡歌
電影
《墨攻》
《孔子》
《鍾無艷》齊桓公
《英雄》
《荊軻刺秦王》鞏俐
《古今大戰秦俑情》鞏俐
《西楚霸王》
《神話》成龍···和戰國七雄:齊、楚、秦、燕、韓、趙、魏
春秋五霸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
秦穆公和楚莊王
有關的都是
所以很多,像是講西施、秦始皇、勾踐、屈原之類的都是,很多電視劇啊

㈡ 有沒有關於春秋時期的電視劇,就是講春秋五霸的

電視
《屈原》
《卧薪嘗膽》
《大秦帝國》
《亂世英雄呂不韋》
《東周列國——春秋篇》
《戰國》
《孫武大傳》講述《孫子兵法》作者
《胡服騎射》講述趙武靈王改革
《姑蘇台》講述越王勾踐卧薪嘗膽
《霸主春秋》講述春秋第一霸主齊桓公
《大秦風雲》
《大漢風》
《劉邦》
《英雄韓信》
《鍾無艷》齊桓公
《荊軻刺秦王》劉燁
《尋秦記》
《神話》胡歌
電影
《墨攻》
《孔子》
《鍾無艷》齊桓公
《英雄》
《荊軻刺秦王》鞏俐
《古今大戰秦俑情》鞏俐
《西楚霸王》
《神話》成龍

···和戰國七雄:齊、楚、秦、燕、韓、趙、魏
春秋五霸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 秦穆公和楚莊王
有關的都是
所以很多,像是講西施、秦始皇、勾踐、屈原之類的都是,很多電視劇啊

㈢ 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

霸國 創業霸主 歷時 時間(年)

齊國 齊桓公 姜小白 前720-前750 40

晉國 晉文公 姬重耳 前760-前510 160

秦國 秦穆公 嬴任好 前750-前770 30

楚國 楚莊王 羋侶 前790-前690 110

吳國 吳王 闔閭 前690-前510 30

秋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 秦穆公和楚莊王。此說見之於《白虎通·號篇》。

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hé lǘ),越王勾踐。此說見之於王褒的《四子講德文》。

另有人認為,所謂“五霸”,應是一種虛指,並非實指五位國君。

五霸簡介

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促進國家的統一,“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為霸主。齊桓公是公元前6

85年即位的。他在政治、經濟上作了一系列改革,再加上齊國地近渤海,有山海漁田之利,齊國很快強大起來。齊桓公採用管仲的意見,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即在尊重周王室的名義下,團結其他諸侯,抗擊威脅中原的周邊少數民族,還出兵阻擋北上的南方強國楚,在諸侯國中樹立了威信。後來,齊桓公召集諸侯國在葵丘會盟,周王室也派人參加,正式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

接著稱霸的是晉文公。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領楚、鄭、陳等國軍隊圍攻宋國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縣南)。宋國派人到晉國求救。晉文公採納了部下的正確意見。爭取了齊國和秦國參戰,壯大了自己的力量。而後,又改善了晉同曹、衛的關系,孤立了楚國。這時,楚國令尹(官名,相當於宰相)子玉大怒,發兵進攻晉軍。

晉文公為了避開楚軍的鋒芒和報答在晉國內亂逃亡在外時楚王的殷勤接待,(在逃亡時,晉文公允諾:若能回到晉國為君,一旦晉楚交戰,晉軍將退避三舍,古代軍隊行軍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命令部隊向後撤退九十里。晉軍“退避三舍”,後撤到衛國的城濮(今山東省憋縣)。城濮離晉國比較近,補給供應很方便,又便於會合齊、秦、宋等盟國軍隊,集中兵力。公元前632年4月, 晉楚兩軍開始決戰。晉軍誘敵深入,楚軍陷入重圍,全部被殲。城濮之戰創造了在軍事上先退讓一步,後發制人的著名戰例。此後,晉文公請來周襄王,在踐土(今河南廣武)和諸侯會盟。周天子策封晉文公為“侯伯”(諸侯之長),並賞賜他黑紅兩色弓箭,表示允許他有權自由征伐。晉文公成了中原霸主。

齊桓公去世後,宋襄公一心想成為霸主。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六三九年)春,宋、齊、楚三國國君相聚在齊國的鹿地。宋襄公一開始就以盟主的身份自居,認為自己是這次會議的發起人,同時又認為自己的爵位也比楚、齊國君高,盟主非已莫屬。但是楚成王令楚兵把宋襄公拘押起來,然後指揮五百乘大軍浩浩盪盪殺奔宋國。最後宋襄公被楚國抓走後又放掉。急功近利,空講仁義是他失敗的地方,但講信用而以仁義待人,卻使他位列春秋五霸之一。不過有名無實,不能算真正的霸主。

在齊國稱霸時,楚國因受齊國抑制停止北進,轉而向東吞並了一些小國,國力強盛。齊國衰落後,楚國便向北擴張與晉國爭霸。公元前598年,楚莊王率軍在邲(今河南鄭州)與晉軍大戰,打敗晉軍。中原各國背晉向楚,楚莊王又成為中原霸主。

晉國稱霸的時候,西部的秦國也強大起來。秦穆公企圖向東爭霸中原,但由於向東的通路為晉所阻,便向西吞並十幾個小國,在函谷關以西一帶稱霸,史稱“稱霸西戎”。“兼國十二,開地千里”(《韓非子·十過篇》)。

以後,吳國、越國相繼強大,爭霸於東南。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進攻越國,圍困越王勾踐於會稽(今浙江紹興),迫使越國屈服。接著又打敗齊軍。公元前482年,在黃池(今河南封丘附近)與諸侯會盟,爭得了霸權。越王勾踐自被吳國打敗後,卧薪嘗膽,立志報仇,經過幾十年努力,轉弱為強,滅了吳國。勾踐乘勢北進,與齊、晉等諸侯會盟於徐(今山東膝縣),成為霸主。

諸侯大國爭霸,說明了周朝王權的削弱。自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雒邑(今河南洛陽)以後,周朝王室更加衰微。從前是天子統帥諸侯,“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現在這些權力都落到諸侯手裡,“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禮樂征伐自大夫出”,甚至於“陪臣執國命”。新興地主階級紛紛起來奪權了。周朝奴隸制處於“禮壞樂崩”的境地。

稱霸的諸侯主要標志是“會盟”諸侯,而完成這一重要儀式的有齊桓公小白、晉文公重耳、楚莊王旅、吳王夫差、越王勾踐這五位諸侯,所以真正的春秋五霸應該是他們。同時在現用人教版高中歷史教科書 也採用這一說法,所以說這一說法更具有權威性。

宋襄公妄自尊大,借楚威而約諸侯,並且稱霸不成反喪其身,根本不能算五霸之一。反而倒是春秋首霸,救周王朝於崩塌中的鄭庄公無人提及。鄭庄公應算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五霸”的八種說法

網上盛傳“春秋五霸”共有兩種說法,其實不對,從古至今,關於“五霸”至少出現過八

齊桓公種說法,此外還有一些說法是將夏商時代的一些驍將也算進來,那些已經超出了春秋時代的范圍。

這八種說法如下:

1.“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庄”——《史記》

2.“齊桓、晉文、楚庄、闔閭、勾踐”——《荀子·王霸》

3.“齊桓、晉文、秦穆、楚庄、闔閭”——《白虎通·號篇》

4.“齊桓、晉文、秦穆、楚庄、勾踐”——《四子講德論》

5.“齊桓、宋襄、晉文、秦穆、夫差”——《漢書·諸王侯表序》

6.“齊桓、晉文、晉襄、晉景、晉悼”——《鮚崎亭集外編》

7.“鄭庄、齊桓、晉文、秦穆、楚庄”——《辭通》

8.“齊桓、晉文、楚庄、夫差、勾踐”——部分中學課本

齊桓公和晉文公這兩位全票通過,沒有爭議。楚莊王也以高票通過,秦穆公則勉強過半,這兩位同樣獲得相當的認可率。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不失為一時之雄,但問題是,“五霸”的說法,早在這二人之前就已經有了,故以上的各類觀點中,第2、第3、第4、第5、第8,這五種可以排除。第6種觀點太過於偏袒晉國,而且將楚莊王排斥在外,也顯得不合理。

剩下的'隻有第1和第7這兩種了,兩者的成員相似,差別只在“鄭庄公”和“宋襄公”這一個名額。毫無疑問,鄭庄公遠比宋襄公更有資格被列入霸主的排列,宋襄公名不符實,這點不必多說了,司馬遷將他視為“五霸”之一,原因只在於他講仁義,但實際上,宋襄公也干過不仁義的事情,比如當年他囚禁滕子嬰的事就飽受非議,當然也有人對這事表示懷疑,司馬遷就沒有將此事載入《史記》里頭。鄭庄公之所以經常受到古代史家的排斥,原因就在於他挑戰皇權,這點嚴重違背了後世儒家學者的觀念,而儒家們卻愛賣弄“春秋筆法”,經常粉飾野心家們的“勤王”行為,卻不解釋他們吞並鄰國大肆搶掠的事實,他們行使厚黑權謀時,卻又要給他們的臉面塗上一層“仁義道德”的潤滑油,還有諸如晉楚之戰中晉文公的“避退三舍”,其性質明明是“誘敵深入”,儒家們硬是要說成是“知恩圖報”,包括《東周列國志》也採用了這一觀點。換句話說,由於鄭庄公是曹操、孫權式的梟雄,只顧壯大自己而不“勤王”,故儒派史家們也就看不上眼,乾脆讓“講仁義”的宋襄公取代他的霸主地位了。

其實拘泥於所謂“五霸”的說法,本身就很不切實際,可以說,足智多謀的鄭庄公、尊王攘夷的齊桓公、制霸中原的晉文公、獨霸西戎的秦穆公、問鼎中原的楚莊王、復興霸業的晉悼公、縱橫江淮的吳王闔閭、稱雄東南的越王勾踐,這八個人串聯起了整個春秋時代,他們見證了這數百年的興衰榮辱。

㈣ 一場報仇雪恥爭霸春秋的戰爭——晉楚邲之戰紀實

公元前632年4月,晉文公重耳率領晉國軍隊為救宋而伐曹衛,在城濮與楚國展開了一場正面交鋒,晉國軍隊利用楚軍輕敵的弱點,擊敗楚國,從而奠定了晉國的大國地位,走上春秋霸主的地位,周王室冊封晉文公為「侯伯」(諸侯之主)。這次戰爭盡管楚國還未傷元氣,但也使得在35年間晉楚之間未發生過的大戰。

然而,春秋強國之間總是在不斷爭取諸侯國的來朝,鄭國是春秋時期的一個重要國家,其地域處於晉楚兩國之間,是晉楚爭取和不斷討伐的對象。

公元前600年,楚莊王出兵討伐鄭國,晉國派郤(xì音西)缺救援鄭國,鄭襄公在晉軍的幫助下,在柳芬擊敗楚軍。公元前599年,楚王再次伐鄭,晉國大夫士會率領諸侯盟國軍隊救援,在鄭國櫟地(今河南禹州市)附近的穎水北岸驅逐楚軍,並留下部分諸侯聯軍協防鄭國,楚軍撤退。

公元前598年春,楚莊王再次率兵攻打鄭國,又到達鄭地櫟城(今河南禹州市)。

楚國來時洶洶,鄭國大夫建議說,晉楚兩國都是不務德而以武力征服它國,我們只好誰來攻打就歸順誰,晉國楚國不講信用,我們還能將信用嗎?公元前598年夏,鄭國就屈服於楚國,楚莊王在辰陵(今河南西華縣西北)與鄭國、陳國結盟。

與鄭國結盟後,楚莊王派左尹子重攻打宋國。楚莊王自己率領大軍後撤到楚國郔地(yán,音延,今河南項城市南)駐扎等待消息,同時,命令尹孫叔敖在沂地(今河南正陽市)築城,以此作為以後北上爭霸的大本營。

面對楚國的入侵,晉國計劃援助鄭國,為了解除後顧之憂,公元前598年秋,晉景公派郤缺率領使團到戎狄之地去與戎狄各部落結盟。戎狄各部落這時都遭受到其比較強大的一支——赤狄——欺凌,他們同意與晉國結盟,歸順於晉國。

鄭國盡管在辰陵與楚國結盟,但它並未與晉國斷交,暗中還是繼續與晉國往來。

楚莊王十分氣憤鄭國的陽奉陰違,惱怒它的三心二意,於公元前597年春,率領軍隊進入到鄭國都新鄭(今河南新鄭市)城下,包圍了都城。鄭國向晉國報告消息,請求支援。

都城被圍困了十七天,晉國援軍遲遲沒有消息,鄭國難以堅持下去。鄭襄公命人占卜以預測戰事。先是占卜向楚求和是否吉利,結果是不吉利,又占卜詢問在祖廟宣誓拚死以巷戰抵抗,結果大為吉利。於是,鄭人在祖廟前大哭,誓死一戰。

鄭人的哭聲呼天號地,異常慘烈,哭聲中透漏出誓死不屈的決心,楚莊王改變策略,調整部署,他命令楚軍後撤。鄭國人乘機修復和加固了城牆。繼續堅持抵抗下去。

楚莊王重新整編了軍隊,又返回到鄭都城下,再次包圍了鄭國都。鄭國人堅持了三個月之久,最終還是被楚軍強大的武力征服,楚國人攻破城皇門,一直打到離鄭侯宮殿不遠的通衢大街。晉國援軍遲遲未到,鄭襄公看到大勢已去,已經無力抵抗,只有投降一條路了。

鄭襄公脫去上衣,袒胸露背,牽著羊以迎接楚王進城。他向楚莊王跪拜,低著頭說,「我是罪人,得不到上天的庇佑,沒能事奉好君王,使君王生氣,來到敝城,這是我自己的罪過。要是君王想把我虜到江南,充實到楚國海濱無人之地,我也依然惟命是從;如果要滅亡鄭國,把它賜給諸侯國,讓鄭國人做他們臣妾,我依然惟命是從。如果君王施以恩惠,顧念過去兩國的友好,不滅掉這個國家,而讓它事奉君王,等同於楚國的諸縣,那可真是君王的恩德。我不敢對此抱有希望。但請君王考慮。」

庄王身邊的大夫與將軍都說,不能答應鄭襄公的要求,我們好不容易攻陷它,就不宜再赦免它。

但楚莊王被鄭襄公的誠心所打動,他開導左右人說,鄭國之君能夠這樣袒胸露背,屈居他人之下,就一定能憑誠信對待他的人民,這樣的國家我們是很難能夠真正征服的。

於是,楚莊王答應鄭國的求和,命楚軍後退三十里,派大夫潘尫(wang音汪)入城結盟,鄭獻公派以仁讓忠良聞名於世的弟弟子良入楚為質。

晉國安定了北疆之後,就著手援救鄭國,准備糧草後勤。夏六月,晉國整頓軍隊,重新整編了三軍,晉國君景公任命荀林父為中軍主將,先軫的後裔先縠為副將,士會為上軍主將,郤克為副將,趙朔為下軍主將,欒書為副將。趙括、趙嬰兩兄弟為中軍大夫,鞏朔和韓穿為上軍大夫,荀林父之弟大夫荀首和大夫趙同為下軍大夫。韓厥為司馬,掌管軍政、軍賦(相當於現今的政治委員)。強大的晉軍,雄赳赳,氣昂昂,向鄭國開赴過來。

繼35年前的城濮之戰後,一場與楚軍的再次正面決戰一觸即發。

晉軍行進到黃河邊時,得到鄭國已經投降楚國並且兩國簽署了停戰協議的消息。再去救鄭國已經為時已晚,荀林父認為此去救鄭已無意義,繼續前進士兵都很辛苦,他想等楚軍撤退後再去討伐鄭國。他因此提議取消救鄭行動。

繼城濮之戰失敗後,楚國歷經三代君主的治理,在德行、刑罰、政令、事務、典則、禮儀等方面,都被中原諸侯國認為是不違背常道的國家了。它征伐陳國、討伐鄭國也得到國人的擁護,國內的商販、農夫、工匠、店主等都各安其業,經濟沒有荒廢。楚國實行符合道義的法典,軍隊也進行了整編,制定了作戰策略。行軍打仗時,右軍隨將軍戰車的指向而進退有序,左軍負責尋找草蓐後勤,前軍以旌旗為號探聽敵情,中軍負責調度,權衡一切,後軍以勁旅負責殿後。軍中百官根據不同的旗幟,採取不同的行動,軍中政令,不待主帥下令,士卒便以有所防備。

楚王的護衛親兵戰車部隊,分為左右二廣,各有戰車三十乘,對君王的包圍工作十分嚴密,右廣雞鳴辰時開始值班,駕車巡邏,到中午午時卸車,由左廣接替,左廣一直到第二天的凌晨辰時卸車,再由右廣接替,如此循環往復,一天二十四小時不停。楚大夫許偃為右廣主車的馭駛,享譽春秋的名箭手養由基為車右,彭名為左廣主車的馭駛,屈盪為車右。實力不容小覷。

大夫士會對楚軍的嚴明的紀律和堅強的戰鬥力深有了解,他贊成荀林父的建議,也不同意現在就去貿然與楚軍決戰。

「不行!」先縠(hú音胡)卻不同意,他說,「晉國之所以稱霸諸侯,是因為軍隊的勇武,群臣盡力。現在失去了鄭國,不能說盡到了力;遇到敵人,卻不敢與之一戰,不能說勇武。晉國因為我等失去了霸主地位,我們還不如死去。況且,我們聲勢浩大,整頓了軍隊出征,聽說敵人強大就撤退,這不是大丈夫該有的行為。受命為軍中主帥卻不能象個大丈夫,你們能夠那樣,而我卻做不到。」說罷,不顧其他人的反應,就帶領自己的部屬渡過黃河去。

晉軍還沒有進入戰斗,軍隊高層中就出現了分歧,而且,先縠還自行帶領所屬部隊單獨行動,可見,那時的晉國,由於城濮之戰的勝利以及這許多年來諸侯的臣服,軍隊的紀律嚴明性已經大打折扣了。行軍出征,須有法度紀律。紀律不好,眾心渙散,力量肯定就會削弱。就像江河堵塞,會變成沼池。象先縠這樣不聽主帥,說明軍隊已經敗壞窮竭了。

對先縠的舉動,荀首嘆息道,「先縠的這支部隊危險了!他這樣要是與敵人遭遇,必敗無疑。即使能免於一死,也一定是會有大難。」

韓厥對荀林父說,「您身為主帥,軍隊卻不聽從命令,如果先縠的軍隊陷於敵陣,您的罪過可就大了。失去屬國,喪失軍隊,這是大罪啊!如果戰事不順,罪過可由大夥兒一起承擔。還是繼續進軍為好。」

於是,迫不得已,荀林父帶領全軍渡過了黃河。

獲悉晉國軍隊向鄭國開進,楚莊王率領軍隊北上駐扎在鄭國郔地(位於今鄭州市管城區之南與新鄭市之間),整軍准備與晉軍決戰。楚軍由大夫沈尹為中軍主帥,楚莊王之弟子重為左軍主帥,楚卿子反為右軍主帥。楚王的想法是飲馬黃河、到黃河邊炫耀一下武力就可以了,然後班師回返,不一定非得要同晉軍正面交鋒。

得到晉軍已經渡過黃河的消息,楚王想撤軍,城濮大敗的陰影還是在腦海中隱隱的揮之不去,而且,兩年前在柳芬及潁北,與晉軍的交鋒,楚軍也是小敗,被迫撤退。是否真要與晉國一戰,楚莊王召集大將們開會討論。伍子胥的曾祖父伍參想與晉國一戰,令尹孫叔敖不想戰。他說,「去年進攻陳國,今年又攻伐鄭國。戰事已經夠多的了。如果戰而不勝,全國人都要分吃伍參,他的肉夠吃嗎?」伍參說,「如果能取得勝利,那孫叔敖就是無謀之人;如果戰而不捷,我伍參的肉將在晉軍之中了。」

令尹孫叔敖已經做好了撤退准備,他將戰車掉頭向南,也把軍旗調轉了方向。

伍參對楚莊王說,「晉軍主帥荀林父新任不久,無法推行軍令。副將先縠倔強固執,缺乏仁心,不肯聽令。三軍之帥也無法自主行事,士卒即使想聽令也不知誰為主帥,不知道該聽誰的。此戰晉軍必敗!況且,晉國是臣子統軍,您身為國君,逃避臣子,這對國家社稷圖和交代?」

伍參的這句「君避臣」大大地刺激了楚王的自尊心。他考慮到,在兩年前,楚軍在柳芬和潁北與晉鄭聯軍,也只是小小交火,未經大戰,但楚軍亦有一些小的損失。如果不經一場大戰,難以奠定楚國在諸侯國中的地位。於是,楚莊王命令令尹調轉車頭,前進至管地(今河南鄭州市管城區)駐紮下來,等待晉軍。

晉軍駐扎在今滎陽市東北面的敖山和鄗山(qião音敲)之間,這里又稱為邲地。晉軍這次是為了救鄭而來,開始鄭國已經降楚,鄭國派鄭卿皇戌到晉軍去慰問和解釋,探聽消息。他說,「鄭國屈從楚國是迫不得已啊,只是當時為了挽救國家,我們對晉國痴心不改、忠誠不變啊。」他進一步煽動說,「楚軍屢勝而驕,士卒疲勞,又不設防。你們攻擊它,鄭軍為你們後應,楚軍必敗無疑。」

皇戌鼓動他們與楚決戰,當然是從自身的利益出發,這樣他們就可以臣服於勝利的一方,目前這樣,鄭國人兩邊都討不到好,難以選擇。

先縠是信心滿滿,他鼓動大家說,打敗楚國,降服鄭國,就在此一戰了。

大夫欒書則認為,楚君沒有一天不在治理民眾,教導他們人生之艱難,災禍隨時都會到來,時時整訓軍隊,提醒他們,勝利無法長久保持,殷紂王雖然百戰百勝,但還是最終亡國。楚君親兵的戰車,每天日日夜夜不間斷巡邏,防備非常嚴密。而且,這次是我們做事不符合道德,跟楚國結下冤讎,我們理曲,楚國理直。晉國還是應該謹慎從事,避免一戰。

趙括、趙同兩兄弟血氣方剛,「我們來這里就是為與楚決戰的,不戰還等什麼?」

荀首不同意與楚一戰,他說:「趙括、趙同的話,是取禍之道。」趙朔也說,「欒書說得太好了,按他的話去做,必定能夠使晉國長治久安!」

楚莊王對與晉決戰還是抱著遲疑的態度,他派一名少宰來晉軍營探討和平解決的可能性,他很富有外交辭令地說:「我們國君在年少時就遭受憂患困苦,不善於文辭。我們二先君也曾來往於這條路上,那是為了教導、平定鄭國的,豈敢得罪貴國?你們諸位無需久留此地。」他的言辭中,透漏出可以談判解決的誠意。

晉大夫士會的回答同樣富於外交技巧,他說,「從前周平王命令我先君文侯說,與鄭國一同輔佐周王室,不得廢棄我周王的命令。現在鄭國不遵從,寡君派群臣向鄭國問罪,豈敢勞駕你們偵查的士兵?我謹拜謝貴國君王的命令。」士會的回答頗有玄機,意即晉國救援和教訓鄭國是遵循周天子旨意的,同時,我們可以坐下來好好談一談。

先縠是好戰派,他認為士會是在向楚國示弱,討好楚軍。他立即派趙括追趕上楚使,向他傳話說,外交官講錯了話,我們國君派我們將你們的軍隊趕出鄭國,我們無法不執行命令。

楚莊王還是不想與晉決戰,又派人來求和。晉國人同意了,並且約定了簽署和平協議的日期。

楚軍也有好戰者。伍參對晉人同意和平停戰持懷疑態度,他要求派幾個人到晉軍大營炫耀一下武力,試探晉軍的態度。楚王同意了他的建議。第二天,楚國大夫樂伯率領一架戰車來到晉軍大營挑戰,許伯駕車,攝叔為車右。許伯駕馭著戰車在晉軍營壘前高速駛過,炫起技來,車輛一側插的戰旗傾斜,擦著晉軍營壘而過。攝叔沖入晉軍營壘,迅速割掉一名晉軍兵士左耳,把他虜了過來,再迅速跳上車。晉人追擊,從左右兩翼追擊上去。樂伯拿出弓箭,向左射馬向右射人,兩隊追擊的晉軍無法靠近。只剩下一隻箭了,這時,突然出現一隻麋鹿在前面,他舉箭射去,正中麋鹿脊背。晉將鮑癸在後面追趕,樂伯叫攝叔將麋鹿先給他,攝叔一把抓麋鹿,將他拋給鮑癸說,「現在還沒有到打獵的季節,就將這只麋鹿送給你吧。」鮑癸見他們口才好、射技百發百中,也不敢再繼續追擊。就這樣楚軍挑戰者安全返回。

晉將魏錡曾經想做公族大夫未被批准,非常惱怒,一直耿耿於懷,這次他想讓晉軍失敗。晉大夫趙穿之子趙旃(zhãn音粘)曾經想做卿也被拒絕,他因此也非常氣憤放走楚軍挑戰者。他們請求挑戰楚軍也是未被批准,請求去楚營出使進一步探聽結盟之事,荀林父竟然同意了。本來,結盟的事情都商定了日期,荀林父此時卻屈服於此兩人的糾纏,同意他們去楚營,可見他是缺乏對事情的判斷力,也為後面的失敗鑄成了大錯。

這兩個人率部前去。郤克知道他們的心事,他說,這兩個挾有私怨的人去到楚軍,恐怕他們會做出對晉軍不利的事情,我們要早做防備。士會也支持這個意見,建議早做防備,防止被偷襲。先縠不同意設防,他說,現在正籌備結盟而又對楚人有戒備,這恐怕顯示我軍不友好吧。然而,士會跟鞏朔、韓穿率領上軍在敖山前的七個地方埋下伏兵,趙嬰齊派他的部署在黃河邊准備好舟船,以備不測。

聽了郤克的話,荀林父此時也開始擔心這兩個人去到楚軍那裡鬧事,便派防衛用的戰車去迎接他們。

魏錡和趙旃兩人率部去到楚軍大營,但沒有進營為使,卻去挑戰楚軍。潘尫之子潘黨奉令追趕,追到熒澤(今河南滎陽東),魏錡看到一隻麋鹿,他一箭射去,正中麋鹿。他回過頭來對潘黨說,你今年還沒有來得及嘗嘗新鮮的麋鹿吧,我把它送給你。潘黨停止追趕,下令回撤。

這時,晉軍的接應戰車在緊急追趕過來,弄得塵土飛揚。潘黨看到了,他不知會發生什麼情況,就派人馳車吧這個情況報告給楚軍主帥。

趙旃沒有返回到晉軍大營,他在半路躲了起來。入夜,他率部偷偷來到楚軍陣前,他席地而坐,命他手下沖入楚軍營帳。見到敵軍偷襲而來,楚王的左右兩廣親兵立即擂鼓,圍攻入襲的晉軍。這天正是六月十四日,趙旃率領的是晉軍的小股部隊,當然不是楚軍敵手,趙旃的部隊邊戰邊撤,楚王身先士卒乘左廣之車追擊趙旃。

天色也漸漸亮了起來。趙旃拉戰車的是兩匹好馬,楚軍追來時,他讓他的兄弟和叔父登上自己的戰車,幫助他們逃脫了。他自己則跳上另外一輛戰車,拉車的是普通馬,那匹馬跑不快,眼看楚軍就要追了上來,他急忙棄車逃入樹林,楚將屈盪追入樹林,和他搏鬥起來,抓住了趙旃的鎧甲,趙旃急忙脫掉鎧甲,掙脫了屈盪的控制,逃命而去,屈盪繳獲了他的下身鎧甲。

晉逢大夫和他的兩個兒子乘著一輛戰車,在拚命逃命。逢大夫叫他的兩個兒子不要回頭。可他的兩個兒子擔心掉在後面的趙旃的安危,還是回頭看看他怎樣了,他的兒子說,趙老在後面。逢大夫很生氣,把他的兩個兒子趕下車,指著路邊的一棵大樹說,就在這里給你們收屍。他叫趙旃快跑過來,把趙旃拉上了車。趙旃得以逃脫,逢大夫的兩個兒子被追上來的楚軍斬殺。第二天,逢大夫果真在那棵大樹那裡找到他兩個兒子的屍體。逢大夫用他兩個兒子換回了趙旃的一條命。不知趙旃後來是如何感謝他的。

潘黨昨天報告的情況,晉軍夜襲楚王大營,孫叔敖不知道晉軍使用的什麼策略,但估計這背後一定有什麼不可告人的陰謀,且這時,楚王也在追趕入襲敵人深入到晉軍陣地。不管晉軍的作戰策略是什麼,孫叔敖決定採取先發制人的策略,不要讓敵人來自己這里而是要自己先打過去,同時也是擔心追趕楚王的安危,他急忙命令各部隊對晉軍進行全面反擊,他自己一馬當先,率部主力部隊急速進軍,戰車飛馳,楚軍部隊以雷霆萬鈞之勢掩殺過來。

面對突如其來的楚軍,荀林父不知所措,他不是指揮士兵穩住陣腳、進行抵抗,而是在軍中擊鼓喊道,先渡過黃河的有賞!於是,中軍、下軍各部爭著上船。士兵們爭先恐後,亂成一團,不知道去抵抗楚軍,而是尋路逃亡。落入水中的士兵抓住船邊,船也無法開走。船上的士兵拿起刀劍就砍抓住船的手指,被砍斷的手指掉滿船艙,一捧一捧的,慘不忍睹,河裡淹死士兵無數。

黃河在晉軍的右方,晉軍向右撤退,士會率領的上軍穩住陣腳,軍隊未出現慌張騷動。楚大夫工尹齊率領右方陣士卒追擊晉軍下軍。楚王派大夫唐狡和蔡鳩居告訴唐國國君惠侯說,「寡人無德貪功,遇到了強敵,然而,如果楚軍不能取勝,你也將受辱。請你軍全力以赴,協助楚軍作戰。」楚王派潘黨率流動的備用戰車四十乘,加入到唐侯所處的楚軍左方陣中,努力追擊晉軍。郤克之子駒伯與士會在一起,他問要不要抵禦楚軍。士會說,現在楚軍銳氣正盛,若集中兵力來攻我上軍,我軍必會全軍覆沒。不如收兵撤軍,分擔失敗的惡名,使我們得以保全士卒的生命。士會命令撤軍,親自殿後,故上軍不敗。士會也缺乏相互支援的勇氣,只是維護自己的士卒。如果他能夠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率部拚死一戰,戰役的結果還不好說呢。

春秋是義戰,楚軍真是一支仁義之師。晉軍有的兵車陷入泥坑不能前進,楚軍沒有乘機斬殺,反而教他們把車前的欄板卸掉,車稍微前進了一段,馬又盤旋不進,楚軍又叫他們拔掉軍旗,放在車轅端的橫木上,這些兵車才最終駛出泥濘,得以逃脫。晉軍不思感激不殺之恩,卻回過頭來說,我們不像你們大國經常敗逃啊。這顯示出中原諸侯,至少是晉國人的自大。

戰斗中,荀首的兒子知罃與大部隊走脫,被楚大夫熊負羈俘獲。荀首本來已經逃了出來,見他的兒子未跟上來,就帶來他的部屬返回來搜救。魏錡為他駕車,下軍的很多士卒都跟他一起返回戰場尋找。荀首用箭射擊圍攏來的楚軍,每次抽出堅硬的好箭時,他就不射,插入魏錡的箭袋。魏錡憤怒地說,「你不是心疼兒子,而是在心疼蒲柳條。我們董澤(晉山西聞喜縣東北之董氏陂,盛產柳條)的蒲柳條,那是用得完的嗎?」荀首說,「你不懂。如果不活著抓獲他人的兒子,難道可以換回我的兒子嗎?」荀首射中楚大夫連尹襄老,倒霉的他被射死,射傷了楚莊王的兒子公子谷(gû音谷)臣。荀首將他俘獲,趕忙載著公子轂臣和連尹襄老的屍體逃回。

戰斗到黃昏,楚軍橫掃晉軍駐扎在邲地(今河南滎陽市東北)的大營。晉軍潰不成軍,連夜都在渡河逃命,通宵都是渡河與呼救的哭喊聲。

第二天,也就是六月十五日,戰斗平息下來,楚軍輜重也運到了邲地,軍隊在衡雍(今河南原武西北) [注1] 駐紮下來。這次楚軍大勝,一雪三十五年城濮之恥,楚軍士氣大振。潘黨建議楚王修建一座勝利紀念碑,把晉軍屍首收集埋葬成一個墳丘,以向後代昭示功績。

楚王說,「你不懂啊!止戈為武,所謂武,就是禁止暴力、消弭戰爭、保有強大、鞏固功業、安定人民、使人民和諧、物財豐厚。現在,我使兩國將士暴露屍骨,這是暴力啊,我們一種品德都得不到,如何來昭示子孫?古代明主討伐不敬、殺其首惡、埋其屍骨,是為了懲惡,我們怎麼能夠建造宮闕似的墳丘以宣揚武功呢?」

楚莊王站在仁義道德的角度,說得頭頭是道,他的將士們一致稱頌。

楚王祭祀了黃河,不過,還是建造了一座先王的神廟,向先王報告了戰爭的成功,然後率軍回國。相信楚成王在天之靈,看到他的孫子庄王熊侶取得如此輝煌的戰績,一定是十分欣慰。

公元前597年秋八月,晉軍殘余部隊回到晉國。晉軍主帥荀林父主動承擔責任,請求景公處死。士會的兒子士貞子勸諫景公說,「城濮一戰,晉軍佔領楚軍大營,食楚軍遺留的糧食三天,文公還有憂色,因為楚國的名相令尹子玉還在,等到子玉自殺,文公才喜形於色,這相當於楚國戰敗兩次。楚國失去了人才,一連兩代都無法振興。今天,或許是上天在嚴厲警告我晉國,如果殺掉荀林父,那是再次增加楚國的勝利啊!荀林父事奉國君,進,想著如何竭盡忠誠,退,想著如何彌補過錯,這是國家的衛士,如何能夠殺掉呢?他這次戰敗,如同日食月食,如何能夠掩蓋日月的光明呢?」

荀林父可能是在晉國公族大夫中人緣非常好,這次戰爭中他暴露出如此之多的能力問題,都還有人為他說好話!

晉景公也考慮到這次戰敗的責任不全在荀林父的統帥,就赦免了他,讓他官復原職。

盡管這次邲戰失敗,先縠罪不可赦,然而晉景公也放了他一馬,但他不思悔改,對罷免其官職非常不滿。一年後,公元前596年秋,他勾結赤狄部落,發動叛亂,赤狄攻打晉國,一直攻到晉地清原(今山西稷山東南),離晉都城不足百里了。晉景公十分震怒,將邲戰之敗和通敵之罪一起清算,殺了先縠,並把他全族都滅了。這真是刑戮加身、咎由自取啊!

從邲戰經過來看,這次戰爭失敗的原因,最直接的是荀林父缺乏統帥能力,約束不住先縠、魏錡、趙旃等人,也沒有及時抓住楚欲和談的心理,失去和平解決爭端的機會,而且,在戰爭中,未能組織有效的抵抗,遇到楚軍攻來,就失去了定力,鼓動士卒逃跑,造成晉軍坍塌,潰不成軍。

其次,但從背後深刻的原因來看,是晉國自從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大敗楚國後,一直在諸侯華夏中佔有霸主地位,對諸侯小國的一些列討伐戰,都是大軍一到,諸侯小國就完全俯首稱臣,對秦國的幾次戰爭,也都是勝多敗少,鮮遇對手。面對楚軍的求和,也還是以為楚軍懼怕晉軍,沒有認真地准備與楚軍的決戰,沒有遵循士會、荀首等人提出的設防建議。

所以,晉軍的慘敗是其狂妄自大造成的。

邲地一戰,使楚莊王一鳴驚人,自即位以來勵精圖治十七年(邲之戰這一年為楚莊王十七年)的成果得到了檢驗,使他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比肩齊桓公、晉文公。如果說,齊桓公是以「尊王攘夷」、晉文公是以「惠此中國,以綏四方」而名問春秋,那麼楚莊王則是以其「止戈為武,揚武七德」而使春秋歷史留下自己的烙印。

邲戰的勝利,使楚國不但完全從35年前失敗的恥辱中恢復過來,走上了春秋輝煌的時代,從此,鄭國、宋國等諸侯國更不敢得罪於楚國。如公元前595年,楚莊王命大夫申舟出使齊國,故意讓申舟經過宋國而不事先通知宋國,藉以挑釁宋國並乘機攻打宋國。

邲戰失敗,盡管晉國的國力未受到大的損失,仍然是春秋霸主,但對楚國的強硬態度一下子就軟了很多,忌憚於楚國的強盛,在宋國公元前594年請求救援時,晉國也不敢派兵相救。

總之,晉楚仍然是勢均力敵,是春秋時期的兩大勢力陣營的盟主、稱霸春秋。

[注1] 現今的河南省原武在黃河以北,楚軍駐扎在衡雍(今原武),他們應該是沒有必要渡過黃河的;因此,春秋時期的衡雍應該是在今鄭州北、黃河南岸的花園口鎮附近,或者,春秋時期的黃河在今原武縣以北通過,現改道在南邊了。

㈤ 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
春秋 (前770-前476)
春秋時期,始於「平王東遷」。他得名於魯史《春秋》。是中國歷史上社會經濟急劇變化,政治局面錯綜復雜,軍事斗爭層出不窮,學術文化異彩紛呈的一個變革時期,是中華古代文明逐漸遞嬗為中世紀文明的過渡時期。
在內亂和戎族入侵的交織打擊之下,前770年,周平王被迫放棄「鎬京」,依仗晉,鄭等諸侯的力量遷都「洛邑」。從此王室開始衰弱,周天子號令天下的時代一去不復返。諸侯爭霸,大國兼並,大夫專政與夷夏斗爭登上舞台。
春秋初年,大小諸侯國見諸經傳的有一百七十餘個,然其會盟、征伐事跡彰彰可考者,不外齊、晉、楚、秦、魯、宋、衛、燕、陳、曹、蔡、鄭、吳、越等十數國。
平王東遷以後,一些諸侯國經過長期休養生息發展了起來,而王室的力量卻逐步衰微,漸漸喪失控制諸侯的能 力。強大了的諸侯,不再對周王室唯命是從了,他們有的蠶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別的諸侯國。周桓王十二年(前708),周桓王帶了軍隊去討伐桀驁不馴的鄭國,鄭伯不僅敢於領兵抗拒,而且打敗了王師,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這說明,這時周王的地位已經嚴重下降,只是還保存著天下共主的虛名罷了。孔子將魯隱公元年(前722)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的歷史修成了一部史書 《春秋》,後人就把這一段歷史稱為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見於史書的諸侯國名有一百二十八個,但比較重要的不過十幾個,它們主要是位於今天山東的齊、魯,位於今天河南的衛、宋、鄭、陳、蔡,位於今天山西的晉,位於今天北京及其周圍地區的燕,位於今天陝西的秦,位於今天河南、安徽南部和兩湖的楚,位於今天江蘇中南部的吳和位於今天浙江一帶的越。這些比較大的諸侯國憑借其實力,用戰爭來擴充領土,迫使弱小國家聽從他的號令,並互相爭奪,形成了諸侯爭霸的局面。霸,又寫作伯,就是諸侯中的老大的意思。
最早稱霸的是齊桓公。齊是太公呂尚的封國,其歷代君主致力於整頓政治,發揮濱海魚鹽的優勢,提倡家庭紡織業,發展商業和手工業,使其國力逐漸發展起來。齊桓公(前685-前643在位)繼位後,以管仲為相,整頓國政,廢除公田制,按土地的肥瘠,確定賦稅,設鹽、鐵官和鑄錢,增加財政收入,寓兵於農,將基層行政組織和軍事組織合為一體,增加了兵源和作戰能力,迅速成為華夏各國中最富強的國家。然後就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口號,多次大會諸侯,幫助或干涉其它國家,抗擊夷狄的侵擾,終於在周僖王三年(前679)成為霸主。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齊桓公帶領八個諸侯國的聯軍,以優勢兵力迫使楚國服從他,訂立了召陵(今河南偃城)之盟,其霸業發展到頂峰。
齊桓公死後,齊國出現爭奪君權的內亂,力量削弱。楚國乘機發展勢力,先後滅了它北邊的幾個小國,重新把矛頭指向中原。宋襄公(前650-前637在位)以抵制楚人北侵為號召,企圖充當中原的霸主。但無論從國力和業績看,宋襄公都夠不上稱霸。周襄王十五年(前638),楚宋兩國的軍隊在泓水相遇,宋軍大敗,連宋襄公都被射傷了腿,不久死去。
正當楚國稱雄中原的時候,西部的晉國發展了起來。晉文公重耳(前636-前628在位)曾因「驪姬之亂」,在外流亡十九年,飽嘗艱辛。即君位後,他改革政治,發展經濟,整軍經武,取信於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國,在諸侯中威信很高。周襄王二十年(前633),楚軍包圍宋國都城商丘。次年初,晉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大敗楚軍,成為霸主。
晉文公死後,秦穆公謀求向東方發展,被晉所阻。崤地一戰,秦全軍覆沒,轉而向西,吞並了 一些戎狄部族,稱霸西戎。
楚國在城濮戰後,向東發展,滅了許多小國,勢力南到今雲南,北達黃河,經濟文化發展。楚莊王(前613-前591在位)改革內政,平息暴亂,興修水利,國力更為強大,竟向周定王的使者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周定王十年(前597),楚與晉會戰於邲(今河南武陟東南),大勝。不 久,又進兵圍宋,晉人不敢去救,於是中原各小國紛紛歸向於楚,楚人稱霸中原。
連續不斷的戰爭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也引起中小國家的厭倦,加以晉楚兩大國勢均力敵,誰都無法吃掉對方。於是由宋發起,於周簡王七年(前579)和周靈王二十六年(前546),舉行了兩次弭兵會盟,從此,戰爭大大減少。
當中原諸侯爭霸接近尾聲時,地處江浙的吳、越開始發展。周敬王十四年(506前) ,吳王闔閭以伍員(伍子胥)為大將,統兵伐楚,攻進楚都郢。周敬王二十四年(496前)又揮師南進伐越。越王勾踐率兵迎戰,越大夫靈姑浮一戈擊中闔閭,闔閭因傷逝世。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吳王夫差為父報仇,興兵敗越,越王勾踐求和,送給吳王珍寶美女西施,自己親自為夫差牽馬。吳王乘勝向北進擊,大敗齊軍,成為小霸。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生息,終於在周元王三年(前473) 消滅吳國,夫差羞憤自殺。勾踐北上與齊晉會盟於徐,成為最後一個霸主。
據史書記載,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有三十六名君主被殺,五十二個諸侯國被滅,有大小戰事四百八十多起,諸侯的朝聘和盟會四百五十餘次。
春秋時代,先後出現五個霸權,史學家稱為"春秋五霸"。
鄭庄公,齊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越王。
春秋五霸

霸國
創業霸主
歷時
時間(年)

齊國
齊桓公 姜小白
前720-前750
40

晉國
晉文公 姬重耳
前760-前510
160

秦國
秦穆公 嬴任好
前750-前770
30

楚國
楚莊王 羋侶
前790-前690
110

吳國
吳王 闔閭
前690-前510
30

㈥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

從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歷史上稱為春秋時代。在這二百九十多年間,社會風雷激盪,可以說是烽煙四起,戰火連天。僅據魯史《春秋》記載的軍事行動就有四百八十餘次。司馬遷說: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相傳春秋初期諸侯列國一百四十多個,經過連年兼並,到後來只剩較大的幾個。這些大國之間還互相攻伐,爭奪霸權。歷史上把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 秦穆公和楚莊王。
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促進國家的統一,「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為霸主。齊桓公是公元前685年即位的。他在政治、經濟上作了一系列改革,使齊國強大起來。由於齊桓公率兵擊退戎族、狄族的進攻,又率齊、魯、宋等八國之師破蔡伐楚,阻止楚軍北進,他的威信由此大增。公元前651年,他大會諸侯於葵臣(今河南考城),訂立盟約,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

接著稱霸的是晉文公。公元前633年,楚成於率領楚、鄭、陳等園軍隊圍攻宋國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縣南)。宋國派人到晉國求救。晉文公採納了部下的正確意見。爭取了齊國和秦國參戰,壯大了自己的力量。而後,又改善了晉同曹、衛的關系,孤立了楚國。這時,楚國令尹(官名,相當於宰相)子玉大怒,發兵進攻晉軍。

晉文公為了避開楚軍的鋒芒,以便選擇戰機,命令部隊向後撤退九十里。古代軍隊行軍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晉軍「退避三舍」,後撤到衛國的城濮(今山東省憋縣)。城濮離晉國比較近,補給供應很方便,又便於會合齊、秦、宋等盟國軍隊,集中兵力。公元前632年4月, 晉楚兩軍開始決戰。晉軍誘敵深入,楚軍陷入重圍,全部被殲。城濮之戰創造了在軍事上先退讓一步,後發制人的著名戰例。此後,晉文公請來周襄王,在踐土(今河南廣武)和諸侯會盟。周天子策封晉文公為「侯伯」(諸侯之長),並賞賜他黑紅兩色弓箭,表示允許他有權自由征伐。晉文公成了中原霸主。

在齊國稱霸時,楚國因受齊國抑制停止北進,轉而向東吞並了一些小國,國力強盛。齊國宏落後,楚國便向北擴張與晉國爭霸。公元前598年,楚莊王率軍在邲(今河南鄭州)與晉軍大戰,打敗晉軍。中原各國背晉向楚,楚莊王又成為中原霸主。

晉國稱霸的時候,西部的秦國也強大起來。秦穆公企圖向東爭霸中原,但由於向東的通路為晉所阻,便向西吞並十幾個小國,在函谷關以西一帶稱霸,史稱「稱霸西戎」。「兼國十二,開地千里」(《韓非子·十過篇》)。

以後,吳國、越國相繼強大, 爭霸於東南。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進攻越國,圍困越王勾踐於會稽(今浙江紹興),迫使越國屈服。接著又打敗齊軍。公元前482年,在黃池(今河南封丘附近)與諸侯會盟,爭得了霸權。越王勾踐自被吳國打敗後,卧薪嘗膽,立志報仇,經過幾十年努力,轉弱為強,滅了吳國。勾踐乘勢北進,與齊、晉等諸侯會盟於徐(今山東膝縣),成為霸主。

諸侯大國爭霸,說明了周朝王權的削弱。自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以後,周朝王室更加衰微。從前是天子統帥諸侯,「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現在這些權力都落到諸侯手裡,「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扎樂征伐自大夫出」,甚至於「陪臣執國命」。新興地主階級紛紛起來奪權了。周朝奴隸制處於「禮壞樂崩」的境地。

作為霸主,一本國經濟要發達,二實力(指軍事)強大。而且對於霸主本身也要有一定的魄力。宋襄公無才無能,不是名副其實的霸主。
對於秦穆公來說,他可以說是作為一個外邦少數民族的首領,按理就排不上「五霸」之一。畢竟地處西方邊陲之地。戰國七雄是指中國戰國時期七個最強盛的諸侯國的統稱。春秋時期無數次戰爭使諸侯國的數量大大減少,到戰國時期,最強實力的七個諸侯國分別是齊、楚、秦、燕、趙、魏、韓,這七個國家被史家稱作「戰國七雄」,按各國所在的方位可以這樣來記: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央。

在七個諸侯國之中,以秦國國力最強。除秦國在崤山以西之外,其餘六國均在其東。因此該六國又稱「山東六國」。

歷史
[編輯本段]

春秋末年,經列國兼並,剩下的大國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晉,東方的齊、燕,南方的楚、吳、越。戰國早期,上述大國,除吳於公元前473年被越所滅,全都保存下來。秦 、燕國實力較弱。比較強大的是晉、齊、楚、越四國。其中晉國經過六卿之間的兼並,公元前453年,形成趙、魏、韓「三家分晉」的局面,號稱「三晉」。三晉在戰國初期最強大,常常聯合兵力進攻其他國家。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策命三晉為諸侯。齊國自公元前481年田氏子殺齊簡公,專齊政,形成「田氏代齊」的局面。但戰國初期,齊實力暫時弱於三晉。楚國雖向東方略地擴展,但其北上與三晉爭奪鄭卻遭受失敗。越國滅吳後曾強盛一時,進入戰國後因長期內亂,勢衰。

戰國中期,秦、齊、楚、趙、魏、韓、燕七國爭雄的格局逐漸形成。最初,魏國在各大國中實力最強,但在後來居上的齊、秦夾擊下逐漸衰落下去。楚國任用吳起變法,國勢頗振,稱雄江南。趙國與韓國亦攻滅周邊小國,並於公元前367年,乘周內亂,把周分裂為西周(以王城為都)和東周(以鞏為都)兩個小國,逐漸佔領周的外圍地區。各國中只有燕實力仍較弱。由於國內變法的成功,秦、齊成為西方與東方兩大強國。雖然魏惠王在公元前344年稱王,但在桂陵之戰(前353)和馬陵之戰(前341)中兩次負於齊國,遂被迫在公元前334年,與齊威王「會徐州相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稱為王。隨後韓、趙、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後稱王。各大國紛紛拉攏與國,出現合縱連橫的高潮。合縱連橫的實質是秦與齊、楚這兩大東西對峙集團的斗爭。秦在這一期間基本上居上風,先後制服韓、魏,重創楚國,攻滅巴蜀。齊因未與秦直接交鋒,仍保持東方霸主地位。趙亦實力較強,趙武靈王曾實行「胡服騎射」,圖滅中山和攻略胡地。

戰國晚期,各國之間的兼並更加激烈。楚違背縱約,與秦結盟,但在齊、韓、趙以及背盟的秦國的兩面夾擊下,一蹶不振。趙滅中山。國力強盛。齊雖挾韓、魏與秦相抗衡,但卻難以阻止秦對韓、魏的蠶食進攻。公元前288年,齊、秦並稱東、西帝,旋皆放棄帝號。次年,蘇秦、李兌合趙、齊、楚、魏、韓五國攻秦,罷於成皋(今河南滎陽汜水),秦歸還部分趙、魏失地求和。次年,齊滅宋。秦遂主謀合縱攻齊。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使樂毅為將,合燕、秦、韓、趙、魏五國攻齊,攻入齊都臨淄,佔領齊國長達五年。公元前279年,齊將田單組織反攻,收復失地。齊雖復國,但元氣大傷,從此無力與秦抗衡。這以後秦的對手主要是趙國。秦在進一步削弱楚的基礎上,向東積極發展,與趙形成正面對抗。公元前262-前260年,秦、趙在長平(今山西高平)激戰,秦大敗趙(長平之戰)。公元前259年,秦進圍趙都邯鄲,達三年。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趙敗秦,解除邯鄲之圍。趙雖轉危為安,但受創慘重。公元前251年,燕乘趙國新敗,出兵攻趙,反被趙國擊敗。然而在秦的威脅下,東方六國又結成暫時的聯盟。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國兵攻秦,敗秦於河外。公元前241年趙龐暖合趙、楚、魏、燕、韓五國兵攻秦,但為秦所敗。從此,東方六國聯盟不復存在。秦乘勢各個擊破,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統一天下,七國爭雄的局面結束。

階段
[編輯本段]

戰國時期的254年,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首先是魏國獨佔中原。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實行變法,較早地實行了社會改革,使魏國成為最先強盛的國家。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將龐涓率兵進攻趙國。魏軍橫沖直闖,如入無人之境,很快逼近趙都邯鄲。在這形勢危急的情況下,趙成侯忙派使者前往齊國求救。齊威王派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帥,出兵救趙。孫臏說:要想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勸解兩個打架的人,不能直接參加進去打。派兵解圍,應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採取避實擊虛的策略,造成敵人的後顧之憂。田忌接受孫臏的意見,領兵殺向魏國都城大梁。龐涓聽說大梁吃緊,領兵回救,星夜趕路。孫臏、田忌將齊軍埋伏在桂陵(今山東菏澤東北),靜等魏軍前來決戰。魏軍長途行軍,疲於奔命,人困馬乏。雙方一經交戰,魏軍全線崩潰,齊軍獲得全勝。這就是以「圍魏救趙」的戰法著名於世的「桂陵之戰」。

事隔不久,魏國聯合韓國打敗齊國,挽回了敗局。魏國在中原又成為第一強國。公元前342年,魏國進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仍派田忌、孫臏率軍解救韓國。孫臏採取退兵減灶、誘敵深入的戰術。齊軍佯敗後退,第一天留下了10萬人做飯的鍋灶,第二天減少到5萬人的鍋灶,第三天減少到3萬人的鍋灶。龐涓以為齊軍逃亡嚴重,窮追不舍。這時,孫臏在馬陵設下埋伏,等龐涓帶兵追到馬陵,孫臏一聲令下,齊軍金鼓齊鳴,萬箭齊發,大敗魏軍,龐涓自殺,魏太子申被俘。這就是著名的「馬陵之戰」。此後,魏惠王和齊威王會盟徐州,雙方妥協,均分東方的霸權地位。

後來,魏國逐漸衰弱,齊國和秦國成為東西對峙的兩個霸主,進入了齊、秦爭強時期。

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一躍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

這時,東方的齊國與秦國旗鼓相當,雙方在不斷兼並周圍弱國、擴大勢力范圍的同時,又進行著所謂「合縱」、「連橫」的外交斗爭。「合縱」就是指弱國聯合起來,阻止強國進行兼並。「連橫」就是強國迫使弱國幫助它進行兼並。實際上「合縱」和「連橫」都是爭取暫時同盟者的外交手腕,其目的是進一步兼並土地,擴張領土。

齊秦斗爭的焦點在於爭取楚國。楚國的國力開始很弱。

戰國初期,楚悼王任用吳起為令尹,實行變法,國勢富強,一舉打敗了魏國並出兵伐秦。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吳起的新法被廢除,楚國一天天走下坡路。楚懷王在位時,秦國派張儀入楚鼓吹「連橫」,勸楚絕齊從秦,並口頭許願,以歸還楚國商於(在今河南淅川縣西南)600里地方為代價。楚懷王信以為真,就和齊國斷交。當楚國派人向秦國討取土地,秦相張儀狡猾地說:「我和楚王商定是六里,沒聽說是六百里。」楚懷王十分惱火,發兵攻秦。結果吃了敗仗,楚兵被殺800人,楚將屈匄被俘,漢中地方被案國佔去。楚懷王又調動所有兵力與秦軍戰於藍田。魏國乘楚國空虛,襲擊楚國。齊國卻不支援楚國。楚國吃了大虧,從此一蹶不振。

這時,秦齊斗爭趨於白熱化。公元前298年,齊、韓、魏、趙、中山等五國聯軍攻入函谷關。秦國被迫退還奪去韓、魏的一些地方,五國才退了兵。齊國成為關東各國的盟主。公元前288年,秦昭王自稱西帝,尊齊愍王為東帝,用遠交近攻的策略拉攏齊國,破壞了關東的「合縱」聯盟。

公元前286年,齊國滅掉宋國,一時威勢很盛,引起各國的不安。秦國聯合了燕、楚、韓、趙、魏等國共同伐齊,於公元前284年,在濟西(今山東聊城南)大敗齊軍。燕國自昭王即位後,招納賢能,任用樂毅為將,決心報齊國入侵之仇。這時,趁勢攻下齊的國都臨淄,連下七十餘城,並入燕國版圖。後來,齊將田單利用燕國內部矛盾,驅逐燕軍,收復了失地。然而,齊國已經喪失了與秦國抗衡的能力。

秦國在「合縱」斗爭中削弱了齊國,開始向東方大發展。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率軍攻破楚國都城鄢郢(今湖北江陵西北),楚遷國都於陳(河南淮陽),秦國奪得巫郡和黔中郡。楚又遷都到壽春。楚國更加削弱了。

公元前260年,秦將白起率軍進攻韓國的上黨郡,郡守投降趙國。趙國派著名大將廉頗率大軍鎮守長平(山西高平),築壘堅守,以逸待勞,與秦軍相持三年,不分勝負。秦國丞相范雎派人到趙國行施「反間計」,散布廉頗壞話。趙王信以為真,就派那個只會「紙上談兵」的的趙括替換廉頗。趙括驕傲輕敵,一到前線,下令傾巢出擊。秦將白起採取了誘敵深入、迂迴包抄的戰術,迫使趙軍在極為不利的情況下作戰。在一次突圍中,趙括被秦軍亂箭射死,趙國40萬大軍被俘,白起把他們全部活埋。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

秦軍乘勝前進,包圍了趙都邯鄲。趙向魏求救,魏派晉鄙率兵救趙。因怕秦軍,半路上逗留觀望。公元前257年,魏國公子信陵君無忌盜出魏王的虎符,假傳軍令,挑選八萬精兵援救趙國。同時,楚國援軍趕到,聯合打敗秦軍,解除邯鄲之圍。這就是「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歷史事件。

秦國雖然暫受挫敗,但實力雄厚,六國沒有一個能單獨抗秦。秦國統一六國的形勢完全成熟了。

從公元前231年開始,秦國開始統一全國的戰爭,至公元前221年,消滅了其他六國,統一了中國。從此,中國由一個諸侯割據稱雄的封建國家轉變為一個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諸侯王介紹
[編輯本段]

秦始皇,是姓贏的後裔,始姓贏,名政,據史記記載,他當時叫贏政

秦昭襄王(公元前324——前251年),秦武王之異母弟,名則,一名稷,戰國時秦國的國君,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在位。初由其母宣太後當權,外戚魏冉為相,史稱「王少,宣太後自治事,任魏冉為政,威震秦國」。魏冉舉白起為將,先後戰勝三晉、齊、楚等國,取得魏的河東和南陽、楚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公元前266年,昭王聽信魏人范雎的話,奪宣太後、魏冉等人的權,拜范雎為相,改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勝趙軍,公元前256年又滅亡東周,奠定了秦統一戰爭的勝利基礎。

齊威王,名田因齊,公元前356年,父田齊桓公去世後即位, 至公元前319年,在位37年。

戰國時的燕國,王是姬噲
韓國王是韓昭侯
趙國王是趙敬侯
魏國是戰國七雄之一,初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至魏惠王時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故又稱梁國。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攻魏,。決河溝灌大梁城,虜魏王假,滅魏

秦孝公(前382-前338)

前361年即位,在位24年

秦孝公贏渠梁,秦獻公子,即位時秦國比較落後,遭東方各國歧視,他任用衛鞅為相,實行變法,即「商鞅變法」,鼓勵生產,論功行賞,實行連坐法等,大大加速了秦國廢除奴隸制的過程,國力提高很快,秦孝公死於前338年,時年45歲。他死後商鞅被殺,但變法的成果被繼承下來,秦國逐漸發展成為七國中最強大的國家。

齊威王(-前320)

前356年即位,在位36年

齊威王田因齊,齊國國王本是姜姓,是姜子牙的後人,齊威王的祖父廢掉齊王,自立為齊國主,齊威王即位時已三世。他很注意選拔人才,用孫臏為軍事,兩次大敗魏軍,並在馬陵射殺魏將龐涓,從此魏國一蹶不振。齊威王還從諫如流,鄒忌諷齊王納諫寫的就是齊威王。他在位36年,死於前320年。

魏惠王(-前319)

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

魏惠王魏塋,魏武侯子。即位時魏國是鼎盛時期,但在以後的戰爭中,大敗於齊國,開始衰弱,他死於前319年。

燕昭王(-前279)

前311即位,在位32年

燕昭王姬職,周召公三十八代孫。燕國在戰國七雄中最小,屢次敗於齊國,燕昭王發誓報仇,他以重金求賢才,招到樂毅等人,公元前284年,燕國聯合趙,楚,韓,魏諸國大舉伐齊,大敗齊軍,陷齊城七十餘。燕昭王死於前279年。

趙武靈王(-前295)

前325即位,在位27年

趙武靈王趙雍。趙國是經「三家分晉」後建立的諸侯國,趙武靈王即位時屢受匈奴侵擾,他進行改革,「胡服騎射」,獎勵耕戰,國力日強,前298年,他讓位與兒子何,後因內亂死於沙丘宮中,趙國大亂。

閱讀全文

與春秋五霸晉楚爭鋒電影完整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漂亮的人妻中字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896
投敵古裝電影片段 瀏覽:688
百度網盤分享電影如何下載 瀏覽:795
阿凡達電影戰爭 瀏覽:624
短柄斧系列電影解說 瀏覽:288
電影是怎麼做到不泄露的 瀏覽:262
純情日本電影資源 瀏覽:51
寮國同性題材電影 瀏覽:12
電影電影票電視劇戰爭 瀏覽:255
微電影映客直播 瀏覽:904
神馬我不卡午夜電影 瀏覽:643
微電影做作爰 瀏覽:156
微電影如何布局 瀏覽:586
解放二戰電影完整版 瀏覽:513
類似奪命深淵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970
蘋果電影mp4下載迅雷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85
大學生建黨百年微電影劇本 瀏覽:474
電影宣傳時間 瀏覽:31
西瓜影音很多電影都看不 瀏覽:595
英國同性偵探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