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西南地區最高苗文化區是
萬盛區苗族屬"紅頭苗"主要分布在關壩鎮、青年鎮、南天鄉等地,如今人口約3000人。長期以來,苗族人民在生產和生活中,創造了絢麗多彩的苗族文化。它盡管受川黔湘三省地情、物情、民情的影響以及巴渝文化、川黔文化、夜郎文化的參透,但卻保留了濃郁的萬盛地方特色,其形式和內容也隨著歷史環境、宗教信仰、風欲習慣的變化而不斷演化和發展。近幾年來,隨著區委、區府旅遊帶動戰略的實施,旅遊文化--這種方興未艾,融匯了時代精神和民族特點又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文化現像撲面而來,在發展旅遊事業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去年,我們提出了構建萬盛旅遊文化新格局的設想。把具有地域的獨特性又有民族民間文化的代表性的苗族文化、夜郎文化、漂流文化作為旅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把苗族文化的挖掘、整理、提練作為構建萬盛旅遊文化工作的首要任務。在區組四大班子及社會力量的關心和支持下,萬盛苗族文化正以嶄新的面貌向我們走來。去年我們成功地舉力了"文化搭台,旅遊唱戲"的首屆重慶萬盛苗族踩山會暨旅遊漂流節,使苗族文化這朵旅遊文化中的奇葩,斐聲區外,在發展旅遊事業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苗族節日
和我國其他地區苗族一樣,萬盛區苗族因地域不同、文化差異等原因,其節日呈現出多維模式、異采紛呈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母豬鬼節":打母豬,一般是在秋收後舉行,母豬老了,不出賣,打死祭菩薩。母豬生第一胎,第一個豬仔必須喂到母豬死,稱為"圈門豬",也有以母豬最後一胎第一個獨仔為"圈門豬"的,但是必須向"頂天立地"(祖先神位)稟報、許願。打殺煮食母豬全過程,均須關門閉戶進行。
(二)"頂天立地":是苗民堂屋內左側中部豎署一長竹筍(或杉木竿),從地到屋頂,在離地約兩米高處,粘貼或扎縛紙錢,此處則為祖先之靈位。逢年過節或婚喪大事,必以酒食祭禮,秋收吃新米前,必先祭祀"頂天立地",才能煮食。祖父或父親(不包括祖母、母親)去世後,家中需另插立新竿,表示"換代"。
苗民中凡有醫術,行醫的必在堂屋正中設置葯王神位,供奉葯王菩薩,在三月初和九月初九隆重祭祀。
此外,在每年春節的除夕,必供奉豬頭(一個)、公雞(一隻)、刀頭(長方形的保肋肉1塊)、香燭(3柱)、長錢(長串紙錢、計3數)祭奠,以祈求人畜平安家庭興旺。
(三)"若瑣"(漢語謂"砍火星節"),常在每年農歷八、九月間舉行。具體時間各家族不一,這一活動只限於某一家族范圍,不同於"踩山坪"。它易於舉行,延續至今,不過規模較小。主要是為了驅除邪魔病災,祝禱全家吉祥如意,主要內容是家族唱歌、跳蘆笙舞或說、唱表演。
除此之外,還有爬坡節,爬山節、牛節、踩山會等節。其中踩山會是苗族同胞保留下來的最完整最盛大的節日。
二、婚葬習俗
婚戀習俗--過去,苗族青年男女求愛、定有、大都在"踩山坪"。同時,從戀愛到結婚有約日子、戀愛、說親、對歌、盤結、定親、合八字、聘禮、洗腳、打花臉、婚禮攆媳婦等眾多而有序的習俗,現普遍的做法是:
苗族男女結婚,論歲不論輩,只要年齡相當,不論長輩、小輩均可;有女先許舅家,舅家男孩太大或太小不同意,始可許他人議婚。媒人去女方提親必須在雙月,做到"三回九轉"始能定親。新娘出嫁要提前開哭聲,先請年紀大的長輩婦女引哭。迎娶新娘,要以鹽,米開道。男方需去5人(父或母1人,長輩夫婦2人,充當陪拜人的新郎的弟或侄1人,以及新郎本人,其他人員包括女方送親人多少不限),加上迎接回來的新娘共6人,成雙。去進,要准備好雞、肉等熟食品,將新娘迎至中途(不分路遠近),要"回車馬",以熟食品祭祀祖先,父或母與長輩嘗食後,再繼續前行,至新郎家院壩,舉行"迎風接駕"儀式,先置放一長桌,設茶點,男方一長輩站靠里一方,以苗語致歡迎詞。女方長輩站靠外一方,致賀詞、祝禱詞,兩側站親友。致詞後圍桌行走一圈,入中堂,女方父親出迎,又站在長桌兩方,互相致詞,再重入中堂。新娘不能入中堂,只能從側面進入新房。叩拜天地中,父母以及新婚夫婦對拜時,新娘不出面,由去迎親的新郎的弟或侄(即陪拜人)代表新娘與新郎共同行禮,送親人返回,新郎必須新自放鞭炮歡送。婚後三天,新婚夫婦去女家"回門"
結婚時,不準未出嫁的大姑娘坐新床。
喪葬習俗--就萬盛苗族而言,盡管今日他們已同本地的漢族一樣普遍實行土葬儀式與眾不同,其死亡分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用不同的葬法和儀式,老人壽終正寢稱"白喜",根椐死者生前的喜愛,或殺牛、或殺馬等牲畜,並吹蘆笙、嗩吶等,舉行隆重的葬禮。安葬這天,喪家忌葷,不煮熟食,將祭奠的牛、馬、羊肉分為若干塊,掛於門外,幫助眾人自帶小鍋、碗、筷煮吃。這些習俗,自始至終都似一面鏡子反映著苗族歷史文化的每一個側面。苗族對人生意義的解釋也主要集中體現在喪葬習俗上,他們在喪葬中與死者取得聯系,對祖宗對話,接受關於生產生活、社會組織結構、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教育,以此啟以後人尊老敬老,團結友愛,珍惜生命等。
三、風味飲食
苗族喜食酸辣味,家家戶戶有酸菜、酸湯和酸辣子。喜吃酸臘肉、香腸、血豆腐之類。也喜吃糯食,如在苗家作客,偶爾,他們也會給珍貴的客人送上一兩個雪白的糯米粑,以示對客人的可親與尊重,有的苗家甚至把糯米粑當成他們走親訪友、饋贈佳賓的高級禮品。苗民普遍嗜好飲酒,多飲由大米、小麥、高梁等混釀的咂酒,咂酒以高梁為主,製作簡單,飲用時味道醇香甘甜,飲酒方式獨特。
四、苗族文化
苗族服飾--苗族服飾集美術和工藝為一體,是苗家的藝術精品,頗具民族特色,尤其是女裝較濃重。我區苗族服飾曾多次參加市以上展覽,受到好評,女裝一般由頭飾、襯衣、圍腰組成。頭飾極為豐富,用絲織品或彩布纏頭,數圍形似圓盤大帽,外沿是鑲有圖案的花布,紮成小花,綴以翠珠。襯衣多為白色,腰系刺綉和蠟染的大套小圍腰,圍腰圖案設計精美,做工精湛。苗家婦女腰間通常圍有花邊或紅邊的拆疊圍裙。除衣服外,婦女常佩戴刺綉工藝品,如手帕、香包等。男子裝束則變遍簡單、淡雅,與青、白、黑為主。
工藝品--苗家手工藝品主要有刺綉,挑花、織花、蠟染和銀飾等。苗族刺綉除了美艷實用外,更多地反映的是苗族古代戰爭史的章節以及日常生活藍圖,苗族蠟染歷史悠久,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是獨具民族特色的工藝美術,其技藝是將幾種工藝結合到一起,先蠟染再挑花或刺綉,此外,還有苗族竹雕。苗民們擅長用藍竹根部做材料,雕刻出各種工藝品,栩栩如生。
五、苗族歌舞
和其他少數民族一樣,萬盛苗族同胞對歌舞情有獨鍾,從男女表達愛慕,締結婚姻,接待賓客,走親訪友,霄葬祭祀等等,都少不了歌舞,歌舞,成了他們日常生活與勞動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
苗族歌謠--是萬盛苗族口頭文學中最豐富的組成部分,內容主要有民歌、情歌、婚嫁歌、喪葬歌等。其中民歌是最為豐富的一種,其最主要的特點是緊密結合音樂,且唱且舞相隨。既有名式嚴整,以七言四句為主的苗家民歌、神歌、婚嫁歌,又有七言兩句為主的蘭花對歌,還有不規劃句式、多段式、分段式事更為自由的情歌。
苗族舞蹈--大致分為祭祀舞、農事活動舞,社群交際舞三類。苗族舞蹈風格多樣,展示出了苗族人民的樸素、粗獷、善良的性格特點。蘆笙舞是苗舞的代表舞蹈,蘆笙由吹管(杉老樹一節掏空對破相合)、發音管(六根竹管重疊,每管挖一音孔,安上銅片)、套筒(歡香樹皮)三部分組成,以繩索聯成。蘆笙舞舞匯豐富,律動明快,整個動作身體下沉,左右晃動,雙膝自屈伸,主要腳上動作變換較多。
我區苗族歷史傳統的《梭羅舞》、《桶鼓舞》、歡喜舞》、《椿米舞》、《踩調舞》、《楂腳舞》等舞蹈,用蘆笙或擊鼓作奏,邊吹邊跳,笙鼓齊鳴,歌情融融,音韻和諧,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表達出苗家兒女純朴,粗獷的民族風格和勤勞勇敢的精神風貌。
九十年代初,我區文藝工作者根據傳統的舞蹈素材,編排了《椿悅》、《苗家歡》、《阿哥到茶山》、《梭欏舞》等較為成功的藝術作品,到市裡參加調演,受到好評,近幾年,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區文化部門加大了挖掘、提煉、培植苗族舞蹈的力度,並大膽借鑒外地苗舞的精華,進行了加工,改編,使我區苗族傳統舞蹈煥發出勃勃生機,以新穎、優美、壯觀的嶄新形象,出現在人們面前,倍受青睞,首屆重慶萬盛苗族踩山會中歌舞《苗鄉情韻》的創編給人以耳目一新的印象,讓人流連忘返,去年以來,我區苗族舞蹈作為重慶市特色文化項目98年應邀參加了"世界旅遊日城鄉華夏旅遊年"慶祝活動,第七屆中國電影"百花"獎及"金雞"獎開幕式迎賓表演。99年春節應邀參加了"山城都市國際旅遊節"文藝表演,4月份參加了第四屆三峽國際旅遊節開幕式表演,受到熱烈歡迎。
六、苗族踩山會
萬盛區苗族踩山會是區苗族同胞在每年豐收之後舉行的一年一度傳統的慶典活動。主要活動形式是:一般是每年正月初三至初五。據史料記載,這一活動在我區歷史久遠,由於種種原因,它沉默了半個世紀。直到1989年初,在黨和政府的扶持下,才得以恢復,至1992年已舉辦了四屆。期間,特別邀請了川黔兩省三縣區的的苗族和其他民族。踩山會除進行苗家風情表演外,還組織了苗族服飾、苗族工藝展覽及展銷,組織了其他商貿展覽。
為了充分發揮萬盛區資源優勢,促進對外開放,加強文化交流,加速區經濟發展,1998年7月,經與苗族同胞協商,將舉辦的時間和地點作了調整,以區委區府名義成功地舉辦了首屆重慶萬盛苗族踩山會暨旅遊漂流節。這是萬盛區建區以來規模最大、影響最廣、檔次最高的"文化搭台、旅遊唱戲"的地區性文經活動。共舉辦了文藝表演、商貿展銷、招商引資等活動。值行一提的是共舉辦了開幕式大型文藝節目表演、苗族風情表演、民間文藝大遊行、銅鼓灘漂流大賽等10項文體活動。高質量、豐富多彩而極富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動,為這次成功的盛會增光添彩,達到了預期目的。
首屆重慶萬盛苗族踩山會暨旅遊漂流節的成功舉辦,說明了我區傳統的苗族踩山會正跳出狹小圈子,逐步走向明天,走向輝煌!
B. 電影鄉音在哪裡拍的
你好夥伴 鄉音暫時不知道在哪拍的,但苗鄉情電影。導演:陶明喜 編劇:潘洪波 主演:普超英、陳樹青、彭博、章艷... 類型:故事片 題材: 語種:漢語 出品國家:中國,拍攝地選在施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