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張巡成名之戰電影完整版

張巡成名之戰電影完整版

發布時間:2022-09-25 04:38:09

❶ 只有高超的軍事謀略才可以做到,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例有哪些

1、官渡之戰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和袁紹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爆發了一場決定性大戰。當時北方割據勢力以袁紹最大,曹操次之,兩大勢力決戰是勢所必然的。袁紹有軍隊數十萬,佔地面積又大,但不得人心。

曹操能用於對抗袁紹的軍隊僅三、四萬,但比較得到百姓擁護,而且獻帝在他手中,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盡管在白馬、延津取得局部勝利,但敵強我弱的態勢仍未根本改變,於是決定誘敵深入,主動撤退到官渡,深溝高壘,固守陣地,以待有利時機。

雙方在官渡相持數月後,曹操出奇兵火燒烏巢,盡焚袁軍糧草輜重,並趁機向袁軍全力進攻,一舉消滅袁軍七萬余,袁紹和兒子袁譚率親兵八百餘騎逃過黃河。此一戰役,曹操以少勝多,殲滅袁紹的主力,為統一北方奠定基礎。

2、赤壁之戰

赤壁大戰後,劉備乘勝取得武陵、長沙、桂陽、零陵等四郡,次年又任荊州牧,奠定了壯大發展、進據益州的基礎。曹操吸取失敗教訓,大興水軍,進控江淮,與孫權對峙。孫權為抗曹,繼續與劉備聯盟,任其在荊州發展。三國鼎立格局逐漸形成。

赤壁之戰,曹操自負輕敵,指揮失誤,加之水軍不強,終致戰敗。孫權、劉備在強敵面前,冷靜分析形勢,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3、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前秦軍被殲和逃散的共有70多萬。唯有鮮卑慕容垂部的3萬人馬尚完整無損。苻堅統一南北的希望徹底破滅,不僅如此,北方暫時統一的局面也隨之解體,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權。

鮮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萇等他族貴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國家,苻堅本人也在兩年後被姚萇俘殺,前秦隨之滅亡。此戰的勝利者東晉王朝雖無力恢復全中國的統治權,但卻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南下侵擾,為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條件。

淝水之戰也成為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載入軍事史,對後世兵家的戰爭觀念和決戰思想產生著久遠影響。

4、彭城之戰

彭城之戰時爆發在楚漢相爭時期,劉邦乘項羽在進攻齊地,聯合眾王進攻項羽的大本營彭城,劉邦一方有六十多萬軍隊。

項羽聽說後,只帶了三萬騎兵快馬加鞭來打劉邦,劉邦做夢都沒想到項羽會來的那麼快,當項羽開始進攻的時候,劉邦等人還在縱情享樂,當聽到項羽開始進攻的時候,由於沒有統一的指揮,劉邦等人的軍隊被項羽殺的潰不成軍,最終項羽大勝,開創了以少勝多的首例。

5、昆陽之戰

爆發於更始元年(23年),它是綠林起義軍推翻王莽政權的一次戰略性 決戰,也是我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一個典型戰例。

在這次決戰中,劉秀等人領導的農民 起義軍,以大無畏的勇敢精神和靈活機動的戰法,一舉全殲王莽軍的主力,撞響了新莽 王朝徹底覆滅的喪鍾。它在歷史上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劉秀又精選了三千人的敢死隊,自城西沖擊新軍的中堅。王邑、王尋輕視劉秀,自以為很容易打敗劉秀。因而,他們只率領萬餘人巡視陣地。了防止各營出現混亂,他們下令各營嚴格管束自己的部隊,沒有命令,不準擅自出兵。

王邑、王尋迎戰劉秀,但他們不是劉敢死隊的對手,新軍的陣勢很快即被劉秀軍擊破,士卒混亂潰逃。這時新軍其餘的部隊,因不敢輕舉妄動,故無人主動支援王邑、王尋軍作戰。劉秀率領漢軍,奮勇沖擊,並一鼓作氣打垮了王邑、王尋的部隊,斬殺了王尋。

王邑的中堅被沖垮,王尋被斬殺後,新軍各部隊失去了指揮中樞,立即混亂。這時昆陽城內的漢軍看到劉秀等人所率的敢死隊取得勝利,也大喊著沖殺之聲,沖出城門,內外夾攻新軍,殺聲震天動地,新莽的四十二萬大軍迅速土崩瓦解。

新莽軍本是強迫征來的貧苦百姓,早已對王莽政權痛恨之極,經起義軍內外夾攻,自然棄陣而逃。潰逃的莽兵相互推擠,「走者相騰踐,伏屍百餘里」。

碰巧又遇上大風和大雷雨,屋瓦被大風颳走,大雨傾盆而下水暴漲,王邑軍隨隊的虎豹都嚇得發抖,新軍士卒掉入水中淹死的有萬餘人,滍川被屍體堵塞得幾乎斷流。王邑、嚴尤、陳茂等人僅帶少數長安精騎,踏著死屍渡河才得逃脫。

漢軍繳獲了新軍的全部軍用物資,各種東西堆積如山,一連搬了一個多月還沒搬完。王邑率領千餘殘兵一氣奔逃到洛陽。當王莽得知昆陽慘敗的消息後,異常震驚,整個新莽朝廷上下也為之驚恐。

❷ 安史之亂中的五大戰神分別是哪五位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755年冬天開始的那場安史之亂是大唐的浩劫,它將大唐從煊赫盛世拉進了泥潭,在淤泥里撲棱了一百五十年直到滅亡。即便安史之亂只持續了七年多的時間,但它留下的烙印在大唐的這片土地上再也沒有消失過,唐玄宗更是開啟了大唐皇帝出逃的先例。

在這七年多的時間中,參與平叛的將領主要有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郭子儀、仆固懷恩、李光弼、李嗣業、張巡、顏真卿等等。


一、高仙芝

在這眾多的將領中,高仙芝、哥舒翰、郭子儀、李光弼和仆固懷恩是真正擁有過統兵之權的,也都算得上是大唐戰神級別的人物,有的在安史之亂之前就是節度使,縱橫邊關,比如高仙芝和哥舒翰,也有成名於安史之亂的,比如郭子儀、李光弼和仆固懷恩。

但無論如何,這五個人的結局實在是不怎麼樣的,其中,高仙芝被處死,哥舒翰最終投降了安祿山並遭到殺害,李光弼被猜忌後鬱郁而終,仆固懷恩最終反了,唯一稱得上善終的只有郭子儀,但郭子儀的善終也是他小心翼翼、鞠躬盡瘁換來的。

這五個人中,高仙芝是第一個被派上戰場的。安祿山在范陽擁三鎮之兵浩浩盪盪南下,並不見多少阻礙,而唐玄宗一個星期之後才真正從心裡接受安祿山反的這個事實,他命在京的安西節度使封常清急赴洛陽招兵買馬,而命榮王為統帥,高仙芝為副統帥出兵鎮守陝郡,當時邊鎮兵還來不及趕到,所以他們能統領的只有京中的禁軍以及剛招募的新兵蛋子。

不過肅宗並沒有追究李光弼的責任,而只是將仆固懷恩貶職,仍舊讓李光弼統帥八道行營追討史朝義。雖然此戰失敗,但史思明被自己的兒子弄死之後,叛軍的實力還在,但是沒有一個好的領導,史朝義的水平完全不能和史思明相提並論,安史之亂實際上已經接近尾聲。

李光弼應該是唯一一個在整個安史之亂中都比較被信任的將領,他也沒有被撤職過,自始至終參與了安史之亂,其戰功卓越。但安史之亂結束後,他還是被猜忌,或者說被宦官排擠,於是他選擇待在徐州,硬是不敢離開徐州。

即便吐蕃軍攻進了長安,而唐代宗倉皇出逃,李光弼也一直遲疑著沒有出兵救駕。時間久了,部下看他的眼神已經變了,大部分人都認為他擁兵自重,李光弼有苦說不出,他害怕被宦官們算計,又無法證明自己的忠心,於是在鬱郁寡歡中,只過了一年就病逝了。

五、仆固懷恩

與李光弼同樣參與整個安史之亂的還有僕固懷恩,仆固懷恩更多的是作為郭子儀和李光弼的副手存在的,他在戰場上表現突出,異常勇猛,但他為大唐做出的貢獻不僅僅是打仗。


唐肅宗的登基後,吐蕃人和回紇人都想摻和大唐的平叛,而唐肅宗最終決定和回紇人交好,煌王李承寀娶回紇公主為妃,寧國公主嫁給回紇可汗,而仆固懷恩的女兒也嫁到了回紇,成為可汗之子的妻子,之後回紇出兵幫助唐肅宗平叛。

762年,在安史之亂被平定的前夕,史朝義居然引來了十萬回紇大軍,在邊境虎視眈眈,剛即位不久的唐代宗趕緊派使者去和登里可汗交涉,而登里可汗提出要和自己的岳父仆固懷恩談話。

仆固懷恩的心如同被放在了火爐上炙烤,去吧,和回紇人親近將來必然沒有好的結果,武將本來就備受猜忌,這就相當於有個把柄落在了那些人手裡;不去吧,唐代宗還親自下令讓他去,並賜了免死鐵券,不去就是違抗皇命。

其實他根本沒得選,最終還是去了,其結果是好的,他說動回紇人幫助大唐平叛,但安史之亂結束後,當他送自己的女兒和女婿回去的時候,流言四起,宦官們懷疑他與回紇勾結,他不敢回朝,而郭子儀又去將他的老部下收回,更讓仆固懷恩驚懼不安,於是他反了,後來暴斃於軍中。


安史之亂的功臣只剩下了郭子儀,郭子儀此人不僅是一名武將,更懂得在官場上如何保命,同時又忠心不二,從不計較個人得失。雖然他的兵權一再被撤,自己一再被皇帝猜忌,被宦官排擠,但是只要朝廷有事,他從來沒有推脫過,總是第一時間站出來為國排憂解難。

安史之亂後,他抵禦吐蕃、單騎退回紇,“以身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所以大唐乃至古代少有的功高不震主並全功保身之人,後以85歲的高齡去世。

我們看這五個人,高仙芝和哥舒翰的結局在很大程度上是唐玄宗的昏庸導致的,而郭子儀、李光弼和仆固懷恩的結局就比較耐人尋味了,除了皇帝的不信任和宦官的排擠外,三人的性格是導致他們結局不同的一個重要原因。

郭子儀無疑是能屈能伸的,被排擠,被猜忌的時候,也不為自己辯解,皇帝怎麼安排就怎麼去做,即便被免官,只要大唐有事,他都會第一時間站出來,為大唐排憂解難,個人的得失反而並不重要,所以他能在那樣一個時代全功保身。


李光弼是剛硬的,他的忠心並不比郭子儀少,但是他會計較自己的處境,會害怕遭遇不測,郭子儀的連番被貶,來瑱為元振讒死等等,都給李光弼帶來了很大的震撼,他戎馬一生,“戰功推為中興第一”,不願意被小人所害,不願意落在宦官手中,所以給別人一種擁兵自重的假象,最終鬱郁而終。

而仆固懷恩是最可惜的,他太剛直,同時在安史之亂中失去的也太多,他貢獻了自己全部的忠心,還包括家人的,他的家族中有46人戰死在安史之亂中,他的三個女兒都去往回紇和親,而他自己更是為了大唐浴血奮戰,但即便如此,他還是遭到了宦官們的排擠,在這個時候,他太委屈,而郭子儀又將他的老部下朔方軍收回,這讓仆固懷恩再也沒有別的選擇。

他做不到如同郭子儀那般入朝被解除兵權然後滯留京城,他也無法同李光弼那樣有自己的直系部下,被皇帝猜忌但無法出兵,他滿腔的委屈讓他選擇了反叛。後來唐代宗倒是說了一句公道話:“懷恩不反,為左右所誤。”

❸ 常德之戰的戰爭過程

一、大戰前夕
1939年武漢失守後,日寇南下進攻,佔領安鄉,華容,石首一帶,給湖南造成了緊張的戰爭空氣,常德決戰日趨明顯。1943年4月,國民黨第74軍進駐常德地區。該軍第57師駐守常德城,第58師駐守石門,第51師駐守桃源。
(圖片搜索自網路)
1943 年10月,第74軍副軍長兼57師師長余程萬將軍召開會議,策定防禦作戰指導方案,制定了「以確保戰略要點固守防禦」為目的的防禦作戰計劃。此方案分三期進行,第一期為外圍狙擊戰,以殲滅與消耗戰為主;第二期為城垣守備戰,嚴密封鎖城垣,撲滅日寇破城企圖;第三期為城內街巷戰,拚死抵抗或短兵肉搏,以待援軍,內外夾擊,奪取勝利。
1943年11月,常德局勢日趨緊張,為了民眾生命安全,57師與地方政府合作,動員並強制城內外居民全部疏散,城內不留一人。為了使市民迅速離開城區, 57師還派出士兵幫助市民搬運物資出城,並發布紀律文告,不許士兵收取分文報酬,告誡全師官兵嚴守軍紀,如有違反,就地槍決。一個向市民索要搬運費的上等兵被當場處決。11月15日,市民全部離開常德城區。
1943年 9月27日,日本大本營以「大陸令第853號」下達命令,「准予進行常德作戰」,28日,派遣軍總司令部下達命令「第11軍於11月上旬發起此次作戰,進攻常德及附近,摧毀敵人的戰力。」國民黨重慶軍事委員會判斷日寇此次進攻目的後,制定了「以誘敵殲滅之目的,將敵人主力引到澧水及沅水兩岸後,正面抵抗,再以外翼攻擊,然後把敵人消滅在洞庭湖畔」的戰略方針。
11月24日,日寇各軍種形成了包圍常德城郊之勢,在飛機配合下,與國民黨57師展開激戰。
二、外圍戰斗
外圍前哨戰從11月18日日寇進犯徐家湖起,至23日河伏失守止,歷經6天。
1、徐家湖狙擊戰
11月18日,日寇第68師團戶田部隊所屬先頭部隊500多人,利用汽艇向徐家湖進犯,57師第169團第三營警戒哨兩個排,轉戰30多里,擊斃日寇200多人,打響了常德保衛戰的第一槍。
2、河伏堅守戰
日寇第116師團先頭部隊第120聯隊,加上獨立山炮兵第2聯隊配合,向常德市郊河伏進攻。河伏守軍系國民黨57師第171團第2營,共500多人。11 月 20日,日寇步兵500多人,騎兵百餘人,在三架飛機掩護下,與守軍打了一天一夜,日寇一共發動7次進攻,不僅損兵折將,而且毫無進展。22日,日寇增至三千餘人,集中大小炮十多門,對守軍工事連續轟炸,緊接著採取整排整連波浪式密集沖鋒的戰術,對我陣地進行猛攻。守軍官兵與日寇血拚肉搏,反復爭奪,傷亡近三分之二。23日日寇繼續發動大規模進攻,配合作戰飛機已達12架,上午10時許河伏失陷。守軍第2營營長袁自強殉國,全營500多守軍陣亡,僅有少數幾人僥幸逃出,但日寇也在此陳屍上千。
3、德山拉鋸戰
11月21日,日寇第68師團戶田部隊四千多人,分兩路進犯德山,國民黨守軍原為臨時配屬57師指揮的第63師188團,團長在日寇進犯的時候擅自決定撤退,這樣守軍僅為57師169團3營 8連和188團余部。日寇集結於十倍守軍兵力,發動多次進攻,經反復爭奪,終因眾寡懸殊,11月23日夜,德山失手,守軍除100餘人突圍外,其餘全部壯烈犧牲。德山失守後,使常德城守軍失去犄角之力和退路,給守城戰帶來極大困難。
三、城基保衛戰
11月23日,日寇第11軍所屬3個師團向常德城區全力進攻,國民黨守軍第57師也進行了重新布防:第171團守西門和江面:第170團守西北城角,第169團受東門兼東北角。
1、激戰東郊
11 月23日,日寇第68師團所部五千餘人,在九架飛機配合下,分五路每路各千餘人,向常德東門進攻,守軍57師第169團第1營死傷慘重,團長柴意新親率預備隊增援,才算暫時穩住陣腳。11月24日至25日,日寇116師團第133聯隊與駐守東門城郊的169團第2營發生激戰,日寇傷亡慘重,當場擊斃日寇 500餘名,生俘7人,擊落日機三架。使日寇攻城以來遭到了第一次較大的打擊。11月26日,日寇步兵第109聯隊到達東門外,參與進攻,同樣遭到慘敗。
在這次戰斗中,守軍共打退日寇24次進攻,斃,傷日寇一千多人。26日下午,守軍退守城後,據城垣一帶防守。27日10時,東門的拉鋸戰達到高潮,六,七百名日寇向東門城垣發起了猛烈進攻,守軍拚死抵抗,169團第1營副營長董慶霞和機槍連來汝謙連長帶一排人沖出戰壕,用手榴彈還擊,炸死日寇100多人,董副營長,來連長為國捐軀,守軍的無畏精神,令日寇膽寒,暫時停止了沖鋒。
日寇參與進攻東門的軍隊先後達1萬人左右,卻沒有取得進展,不得不轉向攻擊大河街,下南門。
2、固守大西門
11 月23日,攻下河伏的日寇第116師團步兵第120聯隊加上步兵第133聯隊等,共計一萬五千多人,用大小炮幾十門,開始向西郊全線攻擊,逐步向大西門延伸推進。守軍第170團第1營與日寇展開拉鋸戰,陣地多次易手,第1營排以上軍官全部犧牲,很多重傷失去戰鬥力的官兵,都用刺刀或步槍自殺成仁。
11 月26日,57師因戰斗大量減員,全師包括伙夫,勤雜兵,警察都編入了戰斗隊伍,炮兵團因此時已無炮彈,大部分改編為步兵,參與大西門守城戰。堅守在大西門城牆的有兩位團長,一位是171團杜鼎團長,他率領的是第3營殘部,加新編進的幾十名勤雜兵和二十名警察,共100多人。一位是軍炮兵團金定洲團長,他率領的是炮兵編的步兵40多名,和新編進的勤雜兵40多名,共90多人,整個大西門的守軍已不足300人。就是這些勇士,無論日寇的炮火如何兇猛,毒氣如何威逼,他們堅守的大西門始終巍然屹立。
11月30日上午,日寇又一次從正面向大西門發動猛烈攻擊,57師師長余程萬親率特務連督戰。到12月2日止,日寇始終無法攻下大西門。
3、鏖戰北郊
進攻北郊的日寇,主要是以步兵第109聯隊和第133聯隊為骨幹,另外配備有獨立山炮兵第2聯隊和迫擊炮第四大隊,包括工兵,後勤部隊共計一萬多人,分東,西,正面三路向北郊進犯。國民黨守軍左路為170團第2營,右路為169團第3營。經過三天鏖戰,守軍傷亡超過百分之九十。
4、南城惡戰
常德南面是沅江,也是阻止日寇的唯一一道天然屏障,參與南面作戰的日寇主要由第3師團第6聯隊主力,以及配屬的野炮兵第3聯隊。11月25日,第6聯隊聯隊長在偵察途中被國民黨的飛機炸死。
11 月25日白天,日寇500多人,動用汽艇,民船20多艘,用炮火和四架飛機掩護,強渡沅江,57師第171團第3營猛烈開火還擊,日寇船隻被打沉一半,餘下的退了回去。至26日,日寇共進行了四次渡江攻擊,27日拂曉,城南外圍陣地多處失守,城外守軍撤退至上,下南門城樓,利用城樓及城牆堅固工事,繼續狙擊日寇。
11月27日下午,57師各部以成人自為戰的局面。
11月28日,57師還有作戰人員2400多人。
四、日寇招降
11月28日,日寇攻城死傷慘重,戰果不佳,便展開攻心戰,向守軍空投招降傳單。其只要內容如下:
一,日軍已全麵包圍常德城,後續部隊,陸續到達,57師將被全殲。
二,救援汝軍之渝軍,僅空城而已,無再前進之意。
三,你們快停止無益之抵抗,速掛白旗,則日軍立即停止攻擊。
四,57師官兵,宜速停止為師長余程萬等人之名譽而戰。
五,日軍對居民並無敵意,日軍愛護汝等。
余師長在招降傳單上批語:
一,余受黃埔軍校教育,只知不成功即成仁,余確信全師弟兄也是如此。
二,污衊友軍,且文字欠通。
三,四,忠貞傳自領袖,光榮屬於國家。
五,其誰欺,欺天乎?
六、城內街巷戰
日寇在圍城戰中,接連在東,南,西,北組織了多次大規模的進攻,都進展不大,陳屍遍野,後來,日寇通過偵察發現,守軍過分依賴於外壕的阻礙作用,重視城門,局限於其附近的防守,而忽視離城較遠地方的防衛設施,最終日寇選取了北門的東北角一線作為突破口。
11 月28日拂曉,日寇用大炮百餘門和26架飛機,對北門城牆進行猛烈轟炸,同時施放毒氣達三個小時之久,城基上下全部守軍陣亡,守軍被迫放棄北門,進入了更加殘酷的巷戰。57師剩餘官兵把各條街道的房屋打通,每條街道口處築好巷戰掩體,與日寇逐屋爭奪,使日寇進城後,付出慘重代價,仍然進展艱難。
11月29日黎明,日寇照搬進攻北門的做法,先用炮火猛攻,然後才是步兵沖鋒,到30日22時,東門所有房屋全部燒光,守軍寧死不退,進行寸土寸血拚殺,節節與日寇同歸於盡,使日寇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價。
鑒於北門和東門連日被敵人突入,守軍損失慘重的情況,11月29日,師長余程萬連續發出兩則求救電文,隨即嚴令各部堅守戰斗崗位,與日寇血拚到底!
28日巷戰開始,守城部隊只有2440人,到11月30日,則不超過1800人,到12月2日,城內守軍只剩下三,四百人。戰至2日晚,僅剩文廟與中央銀行兩個孤立據點,守軍不滿200,師長也端著機槍上陣,援軍未到,已處於彈盡糧絕的最後時刻。
六、守軍突圍
戰至12月2日20時,57師8000多人,只剩下200多人,僅剩下文廟與中央銀行兩個孤立據點和西南城一帶城牆和街巷,占據著一條師部通往沅江的唯一通道。從11月26日起,國民黨各路援軍開始向常德城郊靠近,並且一直與日寇在城郊進行激烈戰斗,可惜短時間內無法突破日寇防線,守軍決定組織突圍,迎接援軍。
12月3日1時,師長余程萬緊急召開57師團以上軍官會議,研究決定趁夜向沅水南岸突圍,小部分向西北城郊轉進。城內由169團少將團長柴意新率殘部51人,牽制日寇,掩護傷兵,繼續堅持巷戰,迎接援軍的到來。
守軍於12月3日2時以後開始渡江突圍,用5艘無槳小木船,借風力渡過沅江,因船太小,無法裝滿所有人員,也有不少抱著木板過江的。過江後分幾路撤退,炮兵團回官莊留守處,軍炮兵團此次配合57師作戰的,有炮兵3營和團轄高機連,共有官兵近千人,包括被俘逃回者,僅生還9人,其餘全部陣亡。余師長渡過南岸後,即遇敵哨兵,余師長率兵20餘人,且戰且走,不久就被敵人沖散,余師長左右僅剩下兩人,又因左腿舊傷復發,已無法行走。正在急困中,遇見自城中疏散逃避在此的一些市民。戰前余師長經常在城內巡視,很多人都認識他,雖已是蓬頭垢面,無復人色,但人們還是認出了他。各家聞訊,皆殺雞宰羊,犒勞這位民族英雄。晚間市民自動放哨,偵察敵情。其他突圍人員,也有同樣遭遇,突圍成功者,少之又少。
余師長突圍後,留守牽制日寇的柴意新團長,扼守最後一個據點,與日寇死拼,至12月3日4時左右,率領殘部向日寇陣地沖鋒,不幸中彈犧牲。
常德城於12月3日8時淪陷,日寇佔領常德後,因中美空軍對城內進行猛烈轟炸和襲擊,加之城內所有建築為炮火所毀,無隱蔽之處,日寇大部隊於當日下午撤至城郊村落,只留少量部隊在城內警戒。
七、收復常德
在常德會戰期間,雖有四萬多日寇包圍常德城,進行激烈的攻城戰,但也有20餘萬國民黨軍隊在常德外圍與10多萬日偽軍進行激戰。
在西北一線作戰的部隊國民黨74軍第51師和58師(師長張靈甫),以及100軍第19師和63師,始終把企圖進犯常德的日寇第13師團牢牢牽制在常德西北,日寇第13師團長被打死。
國民黨部隊以十分慘重的代價向常德繼續進軍,12月11日,日寇開始全線退卻。日寇第11軍於14日12時10分,向派遣軍總司令部發電請求撤退,第11軍19日開始撤退。
八、常德會戰結束。
1、雙方兵力損失
據國民黨參戰部隊上報陣亡數字:第六戰區損失45000人,第九戰區損失1500 0人,第五戰區損失3000人,共計喪失6萬餘人,並有第150師師長許國璋,暫編第5師師長彭士量,預備第10師師長孫明謹等將軍於此役中殉國。
日寇損失:國民黨統計的數字為四萬多人,日方公布的數字為:戰死1274人,負傷2977人。據分析雙方公布的數字都有水分,比較可靠的估計為1萬多人。
九、常德會戰陣亡將士公墓
常德會戰結束後,國民黨74軍軍長王耀武將軍為紀念捍衛國土而壯烈犧牲的將士們,決定在常德建造「烈士公墓」。公墓正門是一座高大的三門紀念牌坊,上方是王耀武所題「常德會戰陣亡將士紀念坊」的橫匾。紀念坊的四根水泥鋼筋方柱之間的上方架有三塊橫匾:正中是蔣介石所題「天地正氣」,左側為陳誠所題的「碧血丹心」,右側是白崇禧題寫的「旗常炳耀」。進大門數十步是一座9米高的紀念塔,基座四方刻有國民黨考試院長戴傳賢,監察院長於右任,立法院長孫科,司法院長居正四人題詞,碑身正面為王耀武所題「陸軍第74軍常德會戰陣亡將士紀念塔」,公墓落成當天,常德各界人士及74軍代表舉行了隆重集會,數十匹馳騁疆場的白馬也參加了這次集會。
十、守軍主將介紹
余程萬在常德會戰期間任國民黨第74軍中將副軍長兼58師師長,廣東省台山縣人,生於1902年,1924年5月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同年12月畢業。1927年任海軍局政治部少將主任,是最早進入少將官階的黃埔生第二人。1943年晉升中將軍銜。
余程萬為人機智沉著,精明干練,是一個儒將,他治軍嚴明,指揮作戰的特點以「堅守著稱」。因常德失守,少數沒有突圍的部下被迫豎起了白旗,蔣介石聞訊此事非常震怒,下令將余程萬押送重慶按軍法處決。後經常德在重慶的要人和王耀武的力保,才倖免一死,從輕發落,被判徒刑兩年。1945年抗戰勝利後,余程萬刑滿釋放。
1949年,余程萬任國民黨第26軍軍長兼雲南警備總司令,1957年流落香港,被匪徒開槍擊殺,時年55歲
1943年前後,中國共產黨在敵占區浴血奮戰,與此同時,國民黨在正面戰場以及中緬邊境組織了大型會戰。常德會戰就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一次戰役。
1943年11月2日,常德會戰開始,僅常德一地的保衛戰,日軍就先後投入約3萬兵力,300餘門火炮。
中國守軍僅為1個師,堅守16晝夜,予敵重創。在50餘天的會戰中,中國軍隊付出了重大犧牲,共斃傷日軍2萬餘人。日軍雖然曾艱難攻佔了常德,但中國軍隊二線兵團隨即展開反攻。日軍見勢不妙,倉皇撤退。
會戰以日軍的被迫退卻而告終。
常德會戰,中國軍隊給日軍重創,同時在戰略上也配合了敵後戰場的反「掃盪」、反「清鄉」斗爭。
「一隻烏鴉站在一間被轟毀的貨倉的焦樑上,帶著嚴肅而滿意的心情,望著已經從地面上毀滅了的常德……城東門的中國旗又在一根新的竹竿上面勝利地飄揚,兩個武裝中國士兵很神氣地站上了新崗位。」1943年12月21日,常德保衛戰後第18天,美國《紐約時報》用上述文字記錄了廢墟上的常德景象。
當年11月18日至12月3日,中國守軍57師8000餘名官兵面對裝備精良的三萬余名日軍,苦守16晝夜,戰至幾乎彈盡糧絕僅余百人,重創日軍五千餘人,被當時的國民政府稱為「常德大捷」。
「羅斯福曾向蔣介石仔細詢問了常德守衛部隊的番號和主將姓名,並在自己的備忘錄上作了記錄。」專門研究過這段歷史的懷化學院羅玉明教授告訴記者,開羅會議期間,中、美、英三國首腦聽到常德保衛戰的消息,無不表示欣慰。
西南「糧倉」屢遭空襲
「此一役對中國而言,是證明其士兵之作戰能力;對其盟友而論,亦足證明中國雖處於極大困難之中,尤能渡過難關,擊退敵人。」——美國《芝加哥太陽報》
街道上空空的商鋪突然燃起大火,全城防空警報凄厲響起,瓦片上空傳來「噠噠」的機槍掃射聲。
在常德縣城讀書的賈家訓熟練地邊觀察地形邊穿梭於自家周邊的大街小巷。在一堵倒塌的牆壁下,賈家訓找到了弟弟,他的腿已被石塊壓住難以抽身,正哭個不停。
「飛機一旦陣形散開,那就說明它要開始掃射了。千萬別往人多地方跑。」2005年6月23日,79歲的賈家訓向記者回憶起了在常德躲避空襲的經歷。
那次空襲,賈家訓的弟弟在廢墟中撿了一條命,可整個常德縣城傷亡群眾4000餘人。之後,賈家訓回到學校,發現課程中多了一門《戰事常識》課,課程教給學生如何躲避空襲、預防毒氣……
「為躲避空襲,每天大清早,商人和百姓吃完早飯就清理一些重要的物品,跑到郊區躲起來,等到一天的轟炸平息,下午5點多再回到城裡做生意,直到晚上10點多鍾。」
滿大啟時年19歲,對當時被稱為「跑警報」的場面記憶清晰。
1943年,躲避空襲已成為常德居民生活的一部分,百姓們把錢、賬薄等重要物件裝在袋子里,從早到晚不離身地背著。這個袋子被人們叫做「警報袋」。
羅玉明教授認為,日軍空襲常德是為發動常德會戰作準備。當時的常德被稱為中國的糧倉,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常德成了拱衛西南大後方的屏障。他分析,「日軍進攻常德,一方面是為了消滅第六戰區主力,威脅重慶政權,牽制和破壞中、英、美三國軍隊反攻緬甸的計劃;另一方面是覬覦濱湖地區的糧食,劫奪其物質資源,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
「中國軍隊保住了常德這一戰略要地,使中國入緬遠征軍無後顧之憂,打通了中印、中緬公路。」湖南文理學院政史系教授韓隆福這樣看待這場戰役的意義。
不願流亡的百姓
「這里舉目盡是燒焦的圍牆、殘破的磚瓦和灰堆而已……要想在這個曾經有過16萬人口的城裡尋一未經摧殘的東西,實在難乎其難。」——《紐約時報》
「我早就准備好了,只要鬼子進屋,我就一剪刀捅死他。」1943年11月,一位60多歲的老太太手舉剪刀,向前來勸其疏散出城的縣警察大隊分隊長陳光圻表示不願離家。
老人家的話讓陳光圻感動,但他最後不得不強制老人撤離。
1943年11月,57師師長余程萬根據形勢判斷,守城一戰不可避免,民眾沒有必要作無謂的犧牲,於是跟常德縣政府協商,將全城居民完全遷出。
現年84歲的老人陳光圻回憶,封城前幾天,警察在城內逐一進行排查,如果夜裡發現哪家有燈光,就用粉筆在門上畫個記號,第二天派人勸說這戶居民撤到城外。
除了轉移民眾,中國軍隊還把常德北門外的房屋拆倒,造成開闊地,便於射擊。
57師170團副團長張庭林的勤務兵顧華江稱,護城河淺的地方也被釘上了竹釘。
當地民眾非常支持這場戰役,許多人不願置身事外。
陳光圻回憶,一位50多歲的老人主動和他聯系替軍隊當船夫。因年紀大幾乎遭拒,老人很不高興地嚷嚷:「我水性好,不管上來多少鬼子,我都能把船搞翻,讓他們到河裡去喂王八!」
滿大啟一家接到撤離常德的通知後,全家老少9口人沒有太多言語交流,默默地將衣物、被褥等簡單打理,背上包袱便向斗姆湖方向流亡。一路上,難民隊伍越走越大。
開戰前一天夜裡8點多,縣長戴九峰帶著秘書、保鏢、伙夫等20多人開始了最後一批撤退。此時,常德城內不論白天還是晚上,街道上已經見不到百姓,「只有蜘蛛網一樣密密麻麻的軍用電話線」。
以頰撞頰的殊死戰
「在這城牆的戰斗,日漸慘烈,甚至好像在歐洲中世紀時代那樣,以手格手,以頰撞頰作殊死的血戰。」——英國《倫敦新聞紀事報》
11月18日,日軍開始攻城並動用毒氣,此時的常德城,火海毒霧,如同煉獄。
由於前線傷員不斷,17歲的顧華江從勤務兵變成了一名衛生員。60年後,回憶這段經歷,顧華江屏住氣息,不斷搜索塵封的記憶。
「弟兄們,我這個師長對不住大家,你們掛彩,連飯都吃不飽。」57師師長余程萬知道城內糧食不足,一進衛生隊包紮所便向傷員致歉。傷員們一臉激動,不知如何應答。
在包紮所外,余程萬看到一間破房子里有4桶花生,便問,這個營養好,為什麼不拿給傷員吃?有士兵回答:「進城前有命令,沒有經過允許,誰也不能動民財民物。」余眼眶一下紅了,說:「這都什麼時候了,你們先煮給傷員們吃了,等把鬼子趕出去後,別忘了再來照價補錢就是。」
11月26日晚9時左右,日機向城內投下幾十個照明彈,常德城如同白晝。一小時不到,日軍槍炮如山崩地裂般地全面轟擊,發起了總攻。當晚,總傷員人數高達400餘人,衛生隊徹夜忙個不停。第二天,敵人在30餘架飛機掩護下,又向各陣地攻擊,顧華江所在的包紮所側房被炸毀。
11月29日,全城轉入巷戰,170團堅守常德南門,整整一天沒來得及吃飯。衛生隊決定給前線士兵送食物和水。顧華江挑了一擔水,踏著廢墟,躲著彈雨,趕到陣地時只剩了半桶水。
戰士們急不可耐地舀水喝,另外兩個衛生員把煮熟的花生逐個分給士兵,每人幾把。戰士們一個個手握手榴彈,左手把沒去殼的花生往嘴裡塞。
顧華江至今難忘這樣一個鏡頭:有一個呆在坑裡的兄弟受了傷,還沒喝完水,看見敵人往上沖,手裡又沒有槍,只有手榴彈,只見他一聲不響地握著兩枚手榴彈,等一夥敵人沖上來離我們約20米遠的時候,他拉開兩根導火線,沖了上去,與四五個鬼子同歸於盡。
至12月1日,守軍終因力量懸殊,防線越來越收縮,除大西門、興街口、水星樓、上南門外,全城所剩據點悉數被日軍佔領。顧華江和他的隊友拆除了擔架竹竿,將一邊削尖,製成竹標槍,以備不時之需。
當晚12時許,日軍偷偷架三架雲梯准備爬城進攻水星樓,此地是全城最高點,一旦被攻下,57師師部就暴露在槍口下。
「我們守在城垛上,上來一個,對著臉刺一個,鬼子們哇哇叫著跌落下去,大都沒了命。那一次,我們刺了12個鬼子。「62年過去了,顧華江回憶起這一幕,依然覺得十分解恨。
余程萬「獨活」?
「人類的持久戰爭是有限度的,當戰至最後的300將士,余程萬將軍決定退出常德城垣,以求報國於他日……假如連這少數人都不能生還,那麼保衛常德的英勇事跡將隨他們英勇的死友埋葬於廢墟之下,泯滅而無聞於世。」——英國《倫敦新聞紀事報》
84歲的老人吳榮凱在腿腳利索時,會從鄉下步行20多里,到常德公墓坐坐。「跟戰友談談心,和他們比,我幸福多了,」淚花在他的眼眶中打轉。
常德保衛戰打響時,吳榮凱是57師169團上尉書記。
負責傳達團長柴意新的各項戰斗命令。
在這場戰斗中,57師師長余程萬一戰成名,著名作家、報人張恨水將余程萬比做唐朝「安史之亂」時守雎陽(今商丘)的張巡,並在重慶《新民報》上贊揚余程萬師長的固守。但戰後,輿論對「全師陣亡何以獨活」的質疑使余程萬深感委屈。
當時身為團部機要員的吳榮凱回憶,1943年12月3日凌晨,余程萬來到169團團部,召開緊急軍事會議。
余程萬要柴意新團長率僅剩兵力突圍,與從德山方向趕來的援軍會合。柴決意不從,理由是余是74軍中將副軍長兼57師師長,如果突圍成功,再組織部隊反攻有很強的號召力,其他部隊可以服從指揮;另一個理由是,緊急關頭部下應該掩護長官突圍。
余程萬最終同意了柴意新的建議。此時,柴意新以不再需要書記官傳達軍情為由,把吳榮凱推到第171團團長杜鼎全面前,讓杜鼎全一定要把吳榮凱帶出去。
「我哭著求柴團長把我留下,他就生氣地說,我留下是拚命了啊,你還年輕不能留下,走吧!」這是吳榮凱最後一次聽到柴團長的指令。
吳榮凱告別柴團長,從常德筆架城處強渡沅水,「抱住一根杉木柱頭游到沅水南岸」,上岸後向南急行,穿越一片棉花地才走出日軍佔領范圍。而此時,柴意新率領剩餘幾十名官兵從北正街華鏡玻璃廠方向向日軍陣地發動猛沖,直至戰死。
171團杜鼎團長戰後回憶,攻入城中的日軍在街巷中被中國軍隊的交織火網與果敢逆襲大量殺傷,屍體擁塞巷中,妨礙進攻,日軍的後續部隊則乘夜間突入,搶收屍體,清出道路。日軍施放大量催淚與窒息性毒氣,巷戰中的日軍也奉命大肆滲透縱火,全然不考慮可能危及到自身的進攻部隊。
「倭冢」的由來
「墳地掘得太淺了。過道行人都得要把桔皮捂在鼻尖上以避死屍的腐臭……」——《紐約時報》
「他說我年輕,他那時也才30出頭,剛剛結婚7個多月。」
12月9日,吳榮凱隨趕到的援軍光復常德城,在打掃戰場清理戰友的遺體時發現了身中4彈的柴意新,柴是四川南充人,死後被追授為中將。被發現時全身軍服已被鮮血滲透。
常德會戰結束後,74軍軍部戰炮營排長熊孝先回到常德城時,幾乎看不到一間完整的房子,連瓦片也被燒成了紅色,到處是屍體,大多數殘缺不全,翻開瓦片就能看到斷手斷腳,空氣中飄散著屍體的惡臭。此後一個多月,熊參與修建常德公墓,帶人四處收集麻石條,把文廟前一隻兩米多高的石獅子一步步挪到公墓。
常德縣長戴九峰迴城後下令調集大批民工帶著竹竿進城,用竹竿綁成擔架抬屍。
陳光圻則負責掩埋日本人的屍體。
「當時,老百姓爭搶著抬中國人的屍體,沒人願意抬日本人。大約十來天,戰場才清理完畢。」陳光圻回憶,他們在大西門外的如意粉店後面挖坑,「民工們抬來一具死屍就在城門上畫『正』字,普通的士兵扔在一個大坑內,七八具高級軍官的屍體被單獨掩埋,這個地方後來稱為『倭冢』。」

❹ 古代歷史上有哪些將領是非常擅長守城的呢

古代打仗,通常分為野戰和攻堅戰,野戰就是雙方都不守城,在城鄉之間互相攻伐,攻堅戰就是一方攻城,一方守城。相對野戰而言,攻堅戰的難度更大,慘烈程度最高,對百姓的摧殘更加徹底。

攻城一方通常會圍困城市,攻方為了切斷敵人外援或者尋找戰備物資,會對城市周邊進行清剿,擾民屠民的事經常發生。守城一方為了盡最大程度開發戰爭潛力,通常會強迫城裡的百姓參軍作戰,或者服勞役,或者徵收物資。古代擅長守城的將軍有趙國廉頗、唐朝張巡。

張巡,蒲州河東人,唐朝中期名將。唐玄宗開元末年,張巡中進士,歷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縣令、真源縣令。安史之亂時,張巡起兵守雍丘,抵抗叛軍。

公元756年二月,令狐潮率領燕軍一萬五千人意圖奪回雍丘,張巡據城而守,擊敗了燕軍。同年三月,令狐潮會同燕軍將領李懷仙、楊朝宗、謝元同等率兵四萬餘人蜂擁來到城下,企圖一舉攻下雍丘城。張巡據城而守,智計百出,多次擊敗燕軍。睢陽保衛戰時,張巡數千人抵抗燕軍十餘萬人,堅持兩年有餘,最終雖然失敗了,但是名留青史。

❺ 睢陽之戰居功第一,名將南霽雲名氣為何不如張巡

說起安史之亂名將,郭子儀、李光弼、張巡等三人名氣最大,也最為人所熟知。郭子儀、李光弼自不用說,中學歷史課本介紹“安史之亂”時,就強調郭子儀、李光弼率軍平定了安祿山、史思明叛變,為唐朝中興大業立下赫赫戰功。有關唐朝影視劇,汾陽王郭子儀出鏡率也相當高。

張巡呢?後世爭議不斷,卻不能否認其歷史功績。張巡7000兵馬力戰燕軍18萬,死守睢陽城10個月,阻止燕軍南下江淮,確保東南平穩。如此,唐朝得以藉助江淮財力,續命一百餘年;南方穩定,北方破壞嚴重,經濟重心開始南移,且趨勢不可逆轉。

757年11月,睢陽城陷落,張巡、南霽雲被俘虜。尹子琦很欣賞南霽雲,不但不記恨他射瞎自己左眼,還勸降他,希望他能為大燕皇帝效力。

南霽雲沒有回答,張巡大喊:南八,大丈夫何懼生死,不能屈從不義之人。

南霽雲笑道:本想有所作為,您這么一說,敢不死嗎?於是拒絕投降,從容赴死。

那麼,南霽雲有所作為是什麼呢?從他守衛睢陽以及搬救兵之表現而言,南霽雲應該是想暫時妥協,而後尋機逃回朝廷,繼續與燕軍作戰。

❻ 張巡和郭子儀誰的軍事水平更高呢

功勛了,兩相比較,張巡的軍亊水平要高一些。

❼ 關於九州人物的歷史原型!!!

諸葛亮倒沒有項空月那麼瀟灑呢,還會跳舞。人家曾經還是辰月的呢。辰月怎麼定義呢,如果天驅是正義(基本上讀者們不會討厭天驅的吧),那麼辰月基本上算是邪教組織了。諸葛亮有那麼人生豐富啊?

應該說某些人物的某段經歷或者某種性格比照了歷史上的誰誰誰。
以前在九州的吧發過一個帖子,大家討論過這個問題,某些觀點在下是很認同的,比如姬野和他的弟弟,以及他的死,特別類似宋太祖和宋太宗。
喜皇帝的死,特別類似熱血的後來死於大臣戟下的曹氏皇帝,包括四大名將,很多都是中國歷史上很多將軍的影子,姬野確實有點日本戰國織田信長的味道,尤其小時候啊。
總不至於羽然像那個織田老婆歸蝶吧(暗自猜度,只能說頂點像)
那個武威王嬴無翳別說他姓贏,他就是不姓嬴,我都覺得他像歷史上的秦國人。
那個
傳國玉璽 皇帝怒 投臣子 乃崩其一角 以金石鑲之。這段典故,是西漢末年王莽篡位時候的事情。那時候國璽還是那個和氏璧雕琢的。掌權的是太皇太後王政君,因為任用侄兒王莽失察。當最後王莽篡位找她要玉璽的時候,給逼得沒辦法,生氣的不得了,就把這無價之寶的和氏璧國璽砸壞了。王莽用金子修補的。
比如潘海天的筆下的瀛台白,就是那個天生獨眼,那個流淚一行的典故,就是歷史上前秦時的暴君苻生。不過還是不一樣就是了,但是典故卻是一樣的。
古月衣的成名之戰,倒也很歷史上很多名將相似。 比如,我記得唐代安史之亂張巡手下的一個人,南霽雲(應該是他)箭術相當了得,曾在亂戰時,一箭射瞎了敵方主將的眼睛。
晉北出雲騎兵,此出雲倒是日本歷史上的地名。
而楚衛的山陣,那個陣形,我感覺,就是亞歷山大大帝的老爸發明的馬其頓方針。

百里煜是很像李煜,但是比李煜結局幸福啊,至少是個文人對李煜都是很惋惜同情的。

九州吧有著么個帖子的
http://tieba..com/f?ct=335675392&tn=PostBrowser&sc=2018237943&z=208688151&pn=0&rn=50&lm=0&word=%BE%C5%D6%DD#2018237943

❽ 古代攻城戰有多殘酷為什麼士兵會心甘情願上去送死

當看到這個問題時,很多人都會聯想到那些電視劇中經常出現的畫面:戰爭的號角已經吹響,風雲鐵騎開始前進,萬馬奔騰,風沙四起,千軍萬馬,勢不可擋。在古代的攻城戰中,士兵們都是在前面沖鋒陷陣,完全不顧生死。不知道對此是否有人會對這些士兵的行為感到疑惑呢?為什麼士兵這么情願被派上去送死呢?


其實,這些沖鋒先鋒的士兵中可能還會有奴隸和俘虜,他們本就身份地位,不值一提。如果能夠藉此機會翻了身,那麼他們也就能夠重獲自由。對於他們來說,擺在面前的路只有一條,只能向前沖。也正是抓住了他們的心理,才讓他們沖在最前面。

❾ 歷史上真有個薛仁貴嗎,有的話,為什麼沒上凌煙閣

薛仁貴確有其人,並且還是唐朝著名的白袍戰神,唐朝戰力巔峰級別的人物。至於為什麼沒上凌煙閣,當然是因為榮譽屬性不搭,凌煙閣里都是開國功臣,而薛仁貴嶄露頭角的時候,唐朝已經建立許久,甚至權利中心有從太宗轉到高宗手裡的趨勢,他更多是軍政榮耀。

所以不是說薛仁貴實力不足以進凌煙閣,而是資歷不允許。其它凌煙閣都是太宗同時期出名的人物,薛仁貴相對於他們來說只能算是晚輩。更別說薛仁貴的功績重在平亂而非開國。

❿ 守一城而吃3萬人,如何評價安史之亂中的張巡呢

張巡是安史之亂時期,非常著名的將領。他之所以著名是因為他在鎮守睢陽的時候,讓士兵們吃了三萬睢陽老百姓,甚至連他的小妾都被他給吃了。不管他有多大的功勞,我認為這都是慘無人道的行為。狗尚且不吃同類,何況是人呢?

令狐潮圍攻雍丘不下,張巡大戰三百多場。

不得不說張巡真的是硬漢作風,令狐潮屢次敗給張巡心裡自然不爽,所以集結了四萬多人的燕軍攻打雍丘。而張巡這里只有兩千多人,實力懸殊可想而知。但是沉穩的張巡選擇搞了一場突然襲擊,在夜間沖出城去,將燕軍擊潰。

此外他跟令狐潮大戰了三百多場,令狐潮的大軍始終未能前進一步,雍丘成得以保全,這簡直就是奇跡。這里不得不提一下,張巡個人的統兵能力。

閱讀全文

與張巡成名之戰電影完整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蜘蛛俠所參與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63
韓日最新電影愛情 瀏覽:744
電影票取完弄丟了怎麼辦 瀏覽:484
les有哪些好看的電影 瀏覽:540
電影音樂經典鑒賞 瀏覽:526
幻想電影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313
女友推薦電影網站 瀏覽:637
yy怎麼放電影賺錢 瀏覽:699
嘉禾電影在線 瀏覽:775
愛奇藝微電影頻道 瀏覽:65
怎麼看待看盜版電影的 瀏覽:282
電影左耳微博 瀏覽:786
不翼而飛電影免費版 瀏覽:872
987電影網網站 瀏覽:6
如何轉讓已領的電影兌換劵 瀏覽:834
杏林醫院電影完整迅雷下載 瀏覽:548
4k電影下載無水印網站有哪些 瀏覽:53
Aa12電影網站 瀏覽:139
龍岩最近上映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476
關於年獸的動畫電影有哪些 瀏覽: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