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尋找一部豫劇
是抬花轎。我在有500G戲曲資料免費下載的學知網幫您查到的:
豫劇_曲劇_越調_墜子/豫劇/梨園豫曲/(豫劇全場)抬花轎/抬花轎A.mp3 [0] 2.4MB
豫劇_曲劇_越調_墜子/豫劇/梨園豫曲/(豫劇全場)抬花轎/抬花轎B.mp3 [0] 557.6KB
豫劇_曲劇_越調_墜子/豫劇/視頻/豫劇全場/王清芬《抬花轎》/抬花轎01.rmvb [0] 87.3MB
豫劇_曲劇_越調_墜子/豫劇/視頻/豫劇全場/王清芬《抬花轎》/抬花轎02.rmvb [0] 85.5MB
豫劇_曲劇_越調_墜子/豫劇/視頻/豫劇全場/朱巧雲《香囊記》/抬花轎01.rm [0] 106.9MB
豫劇_曲劇_越調_墜子/豫劇/視頻/豫劇全場/朱巧雲《香囊記》/抬花轎02.rm [0] 103.1MB
豫劇_曲劇_越調_墜子/豫劇/音頻/唱段/[王清芬]/王清芬 抬花轎(府門外三聲炮花轎起動).mp3 [0] 965.3KB
豫劇_曲劇_越調_墜子/最新資料/視頻/王紅麗/王紅麗《抬花轎》.rm [0] 6.8MB
豫劇_曲劇_越調_墜子/最新資料/視頻/鄭惠娟《抬花轎 贈香囊》.rm [0] 8.9MB
豫劇_曲劇_越調_墜子/最新資料/抬花轎片斷.rm [0] 19.2MB
豫劇_曲劇_越調_墜子/最新資料/戲曲卡拉OK/豫劇《抬花轎》選段:府門外三聲炮花轎啟動.rm [0]
其他免費下載的豫劇還有:
朝陽溝(全)
花木蘭(常香玉)
花槍緣(馬金鳳)
拷紅(常香玉)
馬金鳳 穆桂英掛帥
秦雪梅(閻立品)
桃花庵(崔蘭田)
宇宙鋒(陳素真)
豫劇 打金枝 劉忠河 黃愛菊
豫劇 劉墉回北京 謝慶軍
豫劇_七品芝麻官_牛得草
.dircache[0] 1.9KB
豫劇·斷橋.rm[0] 79.2MB
《梨園錦綉》豫劇流派大型演唱會
常香玉《斷橋》
常香玉《斷橋》(中藝版)
常香玉《花木蘭》
常香玉《拷紅》
常香玉《柳河灣》
常香玉《人歡馬叫》
陳素真《梵王宮》
陳素真《宇宙鋒》
崔蘭田《對花槍》
杜啟太《倔公公偏遇犟媳婦》
范 靜《骨肉冤家》
谷秀榮《五世請纓》
關靈鳳《三上轎》
郭志成《南陽關》
洪先禮 劉純正《劉庸下山東》
洪先禮《大登殿》
虎美玲《白蛇傳》
虎美玲《寶蓮燈》
虎美玲《武則天》(粉黛冤家)
賈廷聚 范靜《大明驚雷》
賈文龍《村官李天成》
金不換《唐知縣斬誥命》
開封市豫劇團《竇娥冤》
蘭力《下陳州》
李 英 王 凱《三請樊梨花》
李 雲《忠誠衛士》
李金枝《淚撒相思地》
李良魁《包公誤》
李樹建《鞭打蘆花》
李樹建《程嬰救孤》
李樹建《清風亭》
李斯忠《包龍圖坐監》
李斯忠《下陳州》
李斯忠《忠烈千秋》
林秀蘭《佘太君辭朝》
劉曉燕《長孫皇後》
劉忠河 黃愛菊《打金枝》
劉忠河《三打金枝》
劉忠河《十五貫》
劉忠河《血濺烏紗》
劉忠河《轅門斬子》
柳蘭芳《小二黑結婚》
洛陽豫劇二團《孫成打酒》
馬金鳳《花打朝》
馬金鳳《花槍緣》
馬金鳳《穆桂英掛帥》
馬金鳳《穆桂英掛帥》(電影版)
馬金鳳《七奶奶》(金馬香港電影版)
馬金鳳《楊八姐游春》
苗文華《五女拜壽》
牛得草《卷席筒》
牛得草《七品芝麻官》
牛得草《三願意》
牛派《丑角小段》
牛淑賢 袁秀榮《梳妝揀柴》
牛淑賢《宇宙鋒》
任宏恩 高秀敏《我愛我孫》
任宏恩《糊塗盆砸鍋》
任宏恩《皂角坪往事》
任洪恩《倒霉大叔的婚事》
任洪恩《我愛我爹》
索文化 段紅玉《困南唐》
索文化 毛松奇《困河東》
索文化 毛松奇《下河東》
索文化《王莽趕劉秀》
探陰山(吳心平)
湯玉英《狀元與乞丐》
唐喜成 吳碧波《血濺烏紗》
唐喜成 吳碧波《轅門斬子》
唐喜成《南陽關》
唐喜成《三哭殿》
汪荃珍《香魂女》
王紅麗《風雨行宮》
王紅麗《淚血姑蘇》
王紅麗《三更生死緣》
王紅麗《司文郎》
王紅麗《五鳳嶺》
王清芬《大祭樁》
王清芬《抬花轎》
王素君 王秀蘭《王金豆借糧》
王素君《陳妙常》
王素君《桃李梅》
王素君《小二姐做夢》
王希玲《風流才子》
王希玲《陸遜拜帥》
王希玲《鴛鴦戲水》
魏 雲《朝陽溝》
謝慶軍 陳首凱《黃鶴樓》
謝慶軍 劉新民《反徐州》
謝慶軍 索文化《呼家將》
謝慶軍 張枝茂《三碟裝紅臉唱腔精選》
謝慶軍《崇禎弔死眉山》
謝慶軍《劉庸回北京》
謝慶軍《王祥卧冰》
鄢陵縣豫劇團《孟姜女哭長城》
閻立品《藏舟》
閻立品《盤夫索夫》
閻立品《秦雪梅》(中藝版)
宇宙鋒(黃河版)
豫東紅臉戲《劉公案》
袁國營《岳陽樓》
曾廣蘭《洛陽橋》
張寶英 崔少奎《徐九精陞官記》
張寶英 吳心平《包青天》(金馬電影版)
張寶英《賣苗郎》
張寶英《秦香蓮後傳》
張寶英《桃花庵》
張寶英《尋兒記》(河南音像)
張海龍 馬剛良《老子·兒子·弦子 》
張枝茂 張鈺東 劉新民《司馬茅告狀》
張枝茂《火燒紀信》
張枝茂《劉墉二下南京》
張枝茂《嚴海斗》
張枝茂《諸葛亮弔孝》
張自立 張書軒《反楊河》
趙吟秋《麻風女傳奇》
朱坤芳 毛松奇 索文化《趙匡胤哭頭》
朱坤芳 索文化《楊家將》
朱坤芳 索文化《趙匡胤登基》
朱坤芳 楊勝利《趙匡胤借頭》
朱坤芳《司馬懿扒墓》
朱坤芳《司馬懿探山》
朱巧雲《花轎錯》
朱巧雲《穆楊會》
朱巧雲《香囊記》
❷ 宋桂玲的評價
王亮:宋老師在舞台上光彩照人,玉振金聲,然而,舞台下面的宋桂玲老師卻是歷盡坎坷,沒有能夠很好地施展她的藝術才華。從朝鮮回國後不久,她一片真誠地率團下放,「支援老革命根據地」,輾轉於安陽、濮陽、新鄉等地26年。再加上她那「不唯上、不媚俗」的秉性,使她受到了不少排擠、迫害。《抬花轎》一劇拍攝電影的事,硬是給某些人攪黃了。宋老師還有過一場不幸的婚姻,這使她倍受折磨。晚年,宋老師還忍受著病痛的摧殘。由於幼年練功曾數處骨折,導致晚年夙夜周身疼痛,難以入眠。1995年,宋老師經人介紹,終於找到了一位合適的伴侶。然而,幸福的生活剛剛開始,她竟於1999年5月17日因病辭世,怎不令人痛心疾首!更讓人氣憤的是,由於人為的原因,宋老師的藝術資料沒有留下來,令人思之心痛不已。石磊:著名的劇評理論家,是祥符調的權威,在宋老師病重期間,他與別人看望宋老師,對宋老師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宋老師不愛利用式的結交人,以至於石磊對她也不是很熟悉)。在聽了宋老師的磁帶後,他自言了一翻話對宋老師也許是正確的:成在好強,虧在倔強,我們認識她太晚了。
在網友寫的《豫劇危機在哪裡?豫劇希望在何方?》的文章里這樣評價宋桂玲
「說起豫劇的黃金期,最可惜的當屬宋桂玲大師的《抬花轎》未能拍成電影,為什麼這么說呢?其一是宋桂玲大師高超的演技未能再次呈現,從僅有的珍貴視頻資料「誇香囊一折」可見其唱腔之絕妙,字字如肌又極富生活化,很多演《抬花轎》的演員都省去這一折可見其難度之高。其二是《抬花轎》的情節劇情絕佳,輕松自然的劇情讓人賞心悅目,特別是劇中的靈魂人物周鳳蓮,是宋桂玲大師演繹花旦中的絕佳代表。其三是《抬花轎》的巨大影響力,因為既是喜慶的又是結婚的情節讓其有了獨特的位置,直到如今還是很多地方無論女兒出嫁還是兒子結婚是必放的經典唱片,特別是「坐轎一折」更是唱遍了大江南北,紅遍了神州大地。」
❸ 講述河南戲曲的電影有多少 順便說下電影名 謝謝、
《花木蘭》 豫劇, 河南豫劇院演出 , 常香玉主演, 長春電影製片廠1956年拍攝。
《下鄉與趕腳》 曲劇兩個小戲 鄭州市曲劇團演出 海燕電影製片廠1958年拍攝
《穆桂英掛帥》 豫劇 河南省洛陽市豫劇團演出 馬金鳳主演 江南電影製片廠1958年拍攝
《穆桂英掛帥》 豫劇 河北省邯鄲專區東風劇團演出 胡小鳳主演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1959年拍攝
《陳三兩》 曲劇 開封市曲劇團演出 張新芳主演 長春電影製片廠1959年拍攝
《寇準背靴》 豫劇 淮北梆子(屬豫劇沙河調)88歲老藝人顧錫軒主演 安徽電影製片廠1961年拍攝
《朝陽溝》 豫劇 河南省豫劇院三團演出 魏雲、王善朴、高潔、楊華瑞、馬琳主演 長春電影製片廠1963年拍攝
《傳槍記》 京劇 河南省京劇團演出 根據豫劇《傳家寶》改編 長春電影製片廠1965年拍攝
《買牛、扒瓜園》 由曲劇《買牛》和越調《扒瓜園》兩個小戲組成河南省曲劇團、河南省周口專區越調劇團演出,北京電影製片廠1965年拍攝。
《山村新曲》 越調 由《夫妻倆》和《賣蘿筐》兩個小戲組成 河南省許昌專區越調劇團演出 毛愛蓮主演珠江電影製片廠1965年拍攝
《人歡馬叫》 豫劇 許昌地區豫劇二團演出 常香玉、任宏恩主演 西安電影製片廠1965年拍攝
《游鄉》 曲劇 河南省曲劇團演出 珠江電影製片廠1966年拍攝
《七品芝麻官 》 豫劇 河南省豫劇院二團、鶴壁市豫劇團聯合演出 牛得草、吳碧波主演 北京電影製片廠1979年拍攝
《卷席筒》 曲劇 鄭州市曲劇團演出 海連池、董秀娟、吳自力主演 西安電影製片廠1979年拍攝
《包青天》 豫劇 商丘地區豫劇團、安陽市豫劇一團、開封市豫劇團聯合演出 張寶英、吳清平主演河南省演出公司、香港金馬影業公司1980年聯合拍攝
《李天保娶親》 越調 根據越調《李天保弔孝》改編 周口地區越調劇團演出 馬蘭、陳靜、何全志主演北京電影製片廠1980年拍攝
《諸葛亮弔孝》 越調 周口地區越調劇團演出 申鳳梅主演 北京電影製片廠1980年拍攝
《白奶奶醉酒》 越調 許昌地區越調劇團演出 毛愛蓮主演 長春電影製片廠1981年拍攝
《包公誤》 豫劇 河南省新鄭縣豫劇團、開封地區豫劇團聯合演出 河南電影製片廠1981年拍攝
《智收姜維》 越調 舞台劇名《收姜維》 周口地區越調劇團演出 申鳳梅主演 珠江電影製片廠1981年拍攝
《背靴訪帥》 曲劇 舞台劇名《寇準背靴》 洛陽地區曲劇團演出 馬琪、周玉珍主演 河南電影製片廠1982年拍攝
《風雪配》 曲劇 河南省曲劇團演出 王秀玲主演 河南電影製片廠1982年拍攝
《洛陽橋》 豫劇 洛陽市豫劇團演出 曾廣蘭主演 西安電影製片廠1982年拍攝
《桃園喜》 豫劇 舞台劇名《小白鞋說媒》 商丘地區豫劇團演出 河南電影製片廠1982年拍攝
《程咬金照鏡子》 豫劇 珠江電影製片廠1983年拍攝
《樊梨花》 豫劇 開封市豫劇團、開封市實驗劇院聯合演出 河南電影製片廠1983年拍攝
《風雨情緣》 豫劇 舞台劇名《大祭樁》 河南省豫劇二團演出 王清芬、修正宇主演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1984年拍攝
《三全其美》 豫劇 舞台劇名《金雞引鳳》 洛陽地區豫劇二團演出 李金枝主演 北京電影製片廠1984年拍攝
《花槍緣》 豫劇 舞台劇名《對花槍》 洛陽市豫劇團演出 馬金鳳主演 西安電影製片廠1985年拍攝
《卷席筒續集》 曲劇 鄭州市曲劇團演出 海連池、董秀娟主演 西安電影製片廠1985年拍攝
《巧配鴛鴦》 豫劇 鄭州市豫劇團演出 王希玲主演 湖北電影製片廠1985年拍攝
《倔公公犟媳婦》 豫劇 河南省豫劇三團演出 長春電影製片廠1985年拍攝
《文帝殺舅》 豫劇 湖北省老河口市豫劇團演出 天山電影製片廠1985年拍攝
《棒打薄情郎》 豫劇 河北省邯鄲地區東風劇團演出 北京電影製片廠、河北電影製片廠1986年聯合拍攝
《芙蓉女》 豫劇 舞台劇名《宇宙鋒》 河北邯鄲東風劇團演出 北京電影製片廠1986年拍攝
《七奶奶》豫劇 舞台劇名《花打朝》 洛陽市豫劇團演出 馬金鳳主演 河南省演出公司、香港金馬影業公司聯合拍攝
《抬花轎》 豫劇 舞台劇又名《香囊記》 河南省豫劇二團演出 王清芬主演 浙江電影製片廠1986年拍攝
《武當仙袍》 豫劇 湖北省十堰市豫劇團演出 峨眉電影製片廠、河南電影製片廠1986年聯合拍攝
《丫環傳奇》 豫劇 河北邯鄲東風劇團演出 上海電影製片廠1986年拍攝
《倒霉大叔的婚事》 豫劇 許昌市豫劇團演出 任宏恩、艾立、湯玉英主演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河南電影製片廠1987年聯合拍攝
《鴛鴦戲水》 豫劇 鄭州市豫劇一團、二團演出 王希玲、小香玉主演 深圳影業公司1988年拍攝
《閻家灘》 曲劇 南陽市曲劇團演出 河南省電影公司、南陽市文化局1998年聯合攝制
《鄉村警官》 豫劇 李樹建主演 河南電影製片廠2002年拍攝
《幸運十點鍾》 豫劇 河南電影製片廠2003年拍攝
《我愛我爹》 豫劇 舞台劇名《老子兒子和弦子》 任宏恩 、王希玲主演 河南電影製片廠拍攝
《我愛我孫》 豫劇、東北二人轉 任宏恩、高秀敏主演 河南電影製片廠拍攝
《村官李天成》豫劇,賈文龍、汪荃珍主演,河南豫劇三團演出
《五世請纓》豫劇,王惠主演、河南省豫劇一團演出
《程嬰救孤》豫劇 根據《趙氏孤兒》改編 河南省豫劇二團演出 李樹建主演 河南電影製片廠2010年拍攝
《三哭殿》豫劇,賈廷聚主演
《桃花庵》 豫劇 河北邯鄲東風劇團演出 苗文花主演 河南電影製片廠、、河北電影製片廠2010年聯合拍攝
《清風亭》 豫劇 舞台劇又名《清風亭上》 河南省豫劇二團演出 李樹建主演 河南電影製片廠2011年拍攝
希望你滿意
❹ 吳碧波的從藝經歷
吳碧波先生, 一九三三年農歷五月五日生於河南省開封市。 父親早喪,家境貧寒。迫於生活無奈,經鄰居友人介紹,到開封市和平戲院學戲,拜老藝人趙清和為師。學戲不久,就參加了《大登殿》、《毛宏跳花牆》等戲的演出。碧波十五歲在開封正式演出了《香囊記》、《三上關》、《刀劈楊藩》等。當年樊粹庭先生改編和創作的一些劇目在開封一帶廣為流傳,於是她又排演了樊派戲《凌雲志》、《女貞花》、《柳綠雲》等。同年該團邀請陳素真演出。在一次《霄壤恨》的排練中,陳發現飾「挖菜姐」的吳碧波同志,接受能力快,頗有藝術才華,甚為贊賞,加上吳碧波對陳素真的唱作具佳,聲情並茂的藝術風格早已崇敬不已,隨後,便於一九四九年在鄭州正式拜陳素真為師。從此,在陳老師言傳身教下,排演了陳派優秀劇目《三上轎》、《葉含煙》、《霄壤恨》等。學藝中,老師從嚴要求指點。吳碧波在心中早己敬慕的名師指點下,更是學藝心切,虛心求教,進步很快。因此,盡管在陳老師身邊親聆教誨只有短短的數年時光但基礎打得很牢固。至今,在她的演出節日中,仍保留陳派藝術特點。
吳碧波於一九五一年參加了河南軍區後勤部聯藝劇團之後,在黨的直接領導下,她政治上要求進步,藝術上更加精益求精。她和同志們一起,在河南比較早的演出了革命現代戲《劉胡蘭》、《白毛女》,以及新改編的傳統戲《梁山泊與祝英台》等。一九五三年由部隊轉到地方,吳碧波加入了河南省人民劇團,在毛主席「古為今用」, 「推陳出新」的方針指引下,她重新排演了《白蛇傳》、《張羽煮誨》和《克敵榮歸》等。為配合政治任久宣傳黨的政策,義演出了《婦女代表》、《小二黑結婚》等。在《白蛇傳》中,白素貞回憶西湖贈傘一折全部運用神姿傳情,因為動作優美,表演細膩,加上舞美、音樂的有力配備深受廣大觀眾歡迎。連演四十八場,座無虛席,轟動一時。吳碧波一九五六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全省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被評為演員一等獎。七九年又參加拍攝《七品芝麻官》的電影(飾誥命夫人),深受好評。
河南省豫劇二團著名旦角演員,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曾主演《香囊記》、《樊梨花征西》、《凌雲志》、《宇宙鋒》和現代戲《白毛女》、《劉胡蘭》等。1979年在《七品芝麻官》(原名《唐知縣審誥命》)中飾演誥命夫人,代表河南省赴京演出,獲文化部演出一等獎。
❺ 抬花轎為什麼特邀李廣海
豫劇武生。
《抬花轎》是中國傳統戲劇電影。文狀元周進寶由豫劇武生李廣海飾演。李廣海,男,豫劇武生。藝術特點是文戲武唱、文武俱佳。
豫劇《抬花轎》,早期又稱《文武換親》、《香囊記》,是豫劇花旦的看家戲,也是老百姓最喜歡的一出戲。
❻ 中國各大戲曲及代表作
1、崑曲
崑曲(Kun Opera),原名「崑山腔」或簡稱「崑腔」,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現又被稱為「昆劇」。崑曲是漢族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
崑曲發源於14世紀中國的蘇州太倉南碼頭,後經魏良輔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國,自明代中葉獨領中國劇壇近300年。
崑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術等,以曲詞典雅、行腔婉轉、表演細膩著稱,被譽為「百戲之祖」。崑曲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其唱念語音為「中州韻」。崑曲在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2018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布北京大學為崑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崑曲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上演劇目。其中有影響而又經常演出的劇目如:王世貞的《鳴鳳記》,湯顯祖的《牡丹亭》、《紫釵記》《邯鄲記》《南柯記》,沈璟的《義俠記》等。
高濂的《玉簪記》,李漁的《風箏誤》,朱素臣的《十五貫》,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長生殿》,另外還有一些著名的摺子戲,如《游園驚夢》《陽關》《三醉》《秋江》《思凡》《斷橋》等。
2、墜子戲
墜子戲始稱「化妝墜子」,起源於中國曲藝、戲曲之鄉蕭縣。以曲藝墜子的曲調為基礎,吸收京劇,豫劇的一些表演方法,有單唱、對口唱、多人分唱;唱腔流暢婉轉,詞句通俗易懂,為群眾喜聞樂見,流傳很廣,大江以北,長城內外,均有它的足跡。是傳統地方戲曲劇種之一。
墜子戲是在1961年春,墜子劇團進京匯報演出時,在中國劇協和中國戲曲研究院聯合組織的座談會上,田漢提議將化妝墜子改名為「墜子戲」。2008年6月7日,河北省深澤縣、 安徽省宿州市聯合申報的「墜子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序號:698 Ⅳ-97。
墜子戲的初期劇目,多由墜子書中的中、長篇傳統書目改編而成,故多連台本戲。如《海公案》、《劉公案》、《回龍傳》、《大宋金鳩計》、《絲絨計》、《雙金線》、《雙合印》、《王清明投親》、《二度梅》等。劇本多用唱詞敘述劇情,念白不多。
唱詞一般為七字句、十字句。六十年代之後,墜子戲從其它劇種移植了一批優秀古裝戲,也排演了一些新編歷史故事戲,如《審誥命》、《楊金花奪印》、《花木蘭》、《秦香蓮》、《蝴蝶杯》、《楊門女將》等。
墜子戲也能較好的反映現代生活,五十年代後期,墜子團都積極地創造和排演了現代戲,在觀眾中留有印象的劇目是《白毛女》、《血淚仇》、《黨的女兒》、《奪印》、《會計姑娘》、《風塵遺恨》、《大路朝陽》、《紅旗譜》(根據梁斌同名小說改編的五本連台戲)、《新芽吐秀》等。
3、粵劇
粵劇(Cantonese Opera),又稱「廣東大戲」或者「大戲」,廣東傳統戲曲之一,源自南戲,流行廣東、廣西兩省和港、澳地區,在國外操粵語的華裔聚居區也時有演出 。
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糅合唱念做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
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2009年9月30日,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繼承了民間傳說、京劇昆劇等著名劇目,加上唐滌生所創作的劇目,使著名粵劇非常豐富。由於部分劇目受到非常喜愛,隨著新媒體的誕生,這些著名粵劇被拍攝成電影、電視劇、話劇,甚至音樂劇。
例如任白戲寶《帝女花》《紫釵記》《牡丹亭驚夢》《雙仙拜月亭》《再世紅梅記》《蝶影紅梨記》《花田八喜》《香羅冢》《紅了櫻桃碎了心》《血染海棠紅》《紅樓夢》《三笑姻緣》《白兔會》《桂枝告狀》《竇娥冤》(又名《六月飛霜》或《六月雪》)。
由徐子郎編劇的《鳳閣恩仇未了情》和《無情寶劍有情天》、源於唐代傳奇小說《柳毅傳書》,源自晉劇著名傳統作品《醉打金枝》(編劇:蘇翁),《秦香蓮》、來自神魔小說的《鏡花緣》、《花蕊夫人》,還有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梁祝》。
4、淮劇
淮劇,又名江淮戲、淮戲,是一種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發源於今江蘇省淮安市以及鹽城市裡下河一帶,發祥於近現代的上海市,現流行於江蘇省、上海市以及安徽省部分地區。
清代中葉,在淮安府(今鹽城市和淮安市)和揚州府兩地區,當地民間流行著一種由農民號子和田歌「儴儴腔」、「栽秧調」發展而成的說唱形式「門嘆詞」,形式為一人單唱或二人對唱稱之為二可子,僅以竹板擊節。
淮劇後與蘇北民間酬神的「香火戲」結合演出,之後,又受徽戲和京劇的影響(稱為徽夾可),在唱腔、表演和劇目等方面逐漸豐富,形成了淮劇。2008年6月,上海淮劇團、 江蘇省鹽城市申報的淮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1年5月,江蘇省淮安市、泰州市聯合申報的淮劇經國務院批准被擴展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早期的淮劇有生活小戲《小打瓦》、《種大麥》、《大補缸》、《磨豆腐》、《對舌》、《趕腳》、《巧奶奶罵貓》等,內容簡單純朴,語言詼諧風趣,生活氣息濃郁,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
大戲則有「九蓮十三英」(即《秦香蓮》、《藍玉蓮》等9本帶「蓮」字的戲和《王二英》、《蘇迪英》等13本帶「英」字的戲)、「七十二記」(以各種傳奇故事而定名)。
它們有實詞和專有曲調,有一定表演程式,並有生、旦、凈、末、丑等角色的分行,已初具戲劇的形式。其內容多為反對暴政,抨擊見利忘義,歌頌男女之間的真摯情愛。同期,還曾出現過根據真人真事編演而成的「四大奇案劇」,即《丁黃氏》、《急拿王兆》、《葯茶記》和《鴨湯記》。
幕表連台本戲始於20世紀20年代,曾盛行一時,主要有《楊家將》、《岳飛》、《飛龍傳》、《日月圓》、《安邦定國志》、《封神榜》、《七國志》、《孟麗君》、《鄭巧嬌》、《乾隆傳》、《彭公案》、《施公案》等。這些劇目大多根據歷史傳說和民間故事改編,有些劇目在流行演出中固定下來,成為後來淮劇的保留劇目。
20世紀40年代前後,出現了本頭戲《三女搶板》、《舍妻審妻》等,並延續至今。
5、川劇
川劇俗稱川戲,主要流行於中國西南地區川渝雲貴四省市的漢族地區,是融匯高腔、崑曲、胡琴(即皮黃)、彈戲(即梆子)和四川民間燈戲五種聲腔藝術而成的傳統劇種。
川劇,是中國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四川東中部、重慶及貴州、雲南部分地區。川劇臉譜,是川劇表演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歷代川劇藝人共同創造並傳承下來的藝術瑰寶。川劇由崑腔、高腔、胡琴、彈戲、燈調五種聲腔組成。
川劇分小生,須生,旦,花臉,丑角5個行當,各行當均有自成體系的功法程序,尤以「三小」,即小丑,小生,小旦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戲劇表現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創造,能充分體現中國戲曲虛實相生、遺形寫意的美學特色。 2006年5月20日,川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賣畫拍門》、《裁衣》、《武松殺嫂》、《馬房放奎》、《五台會兄》、《花田寫扇》、
《白蛇傳》、《柳蔭記》、《御河橋》、《燕燕》、《紅梅贈君家》、《王熙鳳》、《夫妻橋》、《江姐》《田姐與莊周》、《紅樓驚夢》。
《山杠爺》、《劉氏四娘》、《目連之母》、《文成公主》、《激流之家》、《青春涅槃》、《慾海狂潮》、《紅梅記》、《黎明十二橋》、《歲歲重陽》、《馬前潑水》、《塵埃落定》、《薛寶釵》。
川劇劇目繁多,早有「唐三千,宋八百,數不完的三列國」之說。其中要以高腔部分的遺產最為豐富,藝術特色亦最顯著,傳統劇目有「五袍」(《青袍記》《黃袍記》《白袍記》《紅袍記》《綠袍記》)、「四柱」(《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
以及「江湖十八本」等,還有川劇界公認的「四大本頭」(《琵琶記》《金印記》《紅梅記》、《投筆記》),不少為其他劇種失傳的劇目。1949年後,經過整理,出現了一批優秀的川劇劇目,如《柳蔭記》《玉簪記》《綵樓記》等。
❼ 五倫全備忠孝記 寶劍記 香囊記 鳴鳳記哪幾個是明初
去,在我忽然愛你的夜裡.多想抱緊你……把愛全給了我,把世界給了我,從此不知你心中苦與樂,多想靠近你,告訴你,我一直都懂你……」
多年前,當青年歌手滿文軍用富於磁性的歌喉深情款款地演唱《懂你》這首歌時,我一直以為是一首沒什麼新意的愛情歌曲,歌詞直白無味,只是旋律尚溫婉深情,有一定的可聽可唱之處.然而,當看到《懂你》的MTV背景畫面竟是電影《九香》里一個個感人的畫面時,我的心不禁激起幾許莫名的顫動.
母愛如水,母親是源,無論你奔騰到哪裡,身上流淌的,依然是不盡的源頭之水;心裡念著的,永遠有對母親的感激,母親一直無微不至地關心著我們,沐浴在母愛中的我們真正了解自己的母親嗎?母愛是如此的深沉而不張揚,平凡得讓人熟視無睹,甚至不知道她
❽ 宋桂玲的個人軼事
宋老師一生結過三次婚,她並不是那種拿婚姻的浪漫作游戲的女人,相反她對愛情和婚姻看得是那麼的莊重和不可褻瀆,但是前兩次的婚姻讓她受盡感情和肉體的折磨,最後的婚姻現在看來也不無遺憾,因為她常把藝術看得太神聖了。
第一次的婚姻,肯定是少女的最好的夢幻,當時的宋老師也一樣對未來的生活滿懷憧憬。可是她自己心目中的美好丈夫居然做出了不可思議的行為,帶著滿腔的憤怒,宋老師帶著一個女兒,留下一個男孩跟那個人分手了。宋桂玲很羨慕象常香玉那樣有文化人幫助發展自己的事業,分手後,,她多麼嚮往找一個寬厚的肩膀替自己在藝術上扛一扛,上一個新高度,就是這個時候她認識了王長江。在當時的宋桂玲看來,王長江好象是一個有文化的人,而且王長江的花言巧語也確實讓宋桂玲沉醉過,她感到自己找到了忠實的依靠,並再次幻想著成功的花環是多麼的絢麗多彩,不顧媽媽的對王的強烈反對,她堅決和王長江結婚了。可是,事實告訴她,她想錯了。生活是那麼的復雜,煩惱是那麼頻繁,王長江的蒼白、無情和暴戾是那麼的令她失望。為了再生的兩個女兒不再有繼父的煩惱,也為了顧及當初跟母親犟嘴時的面子,她心裡流者血淚,一天天的煎熬著自己。經歷了一次次的痛苦和失望,在已經向老年邁進的時候,宋桂玲實在忍受不了那種雙重的折磨,終於走出了這個讓她永遠後悔的婚姻。 濮陽-安陽-新鄉,飽經了輾轉之苦,宋桂玲依然沒有看到成功的曙光,那兒的人民是熱情的,可是那裡的文化是跟鄭汴洛相比是落後的,甚至是荒涼的。當時的人員調動手續非常的嚴格,更何況稍微有點名利思想的人都不會到那個地方,因此那裡的編劇,舞美、樂隊都比較緊缺,想出精品是非常困難的。「文化大革命」對她的藝術流派的形成更是起著巨大的阻止作用,但是任何時候,宋桂玲都沒有停息過追求藝術的腳步。
宋桂玲的藝術水平和創新理念,在開封是出了名的,,文革後,開封市藝術學校請回了她,讓她做開封戲曲學校第一副校長,可是她覺得自己不是搞行政的料,自己的心思依然在舞台上。就在這個比較空閑的時候,她開始跟周則聲合作,改編了豫劇傳統戲《香囊記》,原來,這個戲以姚淑芳唱的最好,素有「門搭子點炮,姚淑芳坐轎」的說法,在此之前,河南省豫劇二團,吳碧波,唐喜成,李文彬等也排演了此劇,如果沒有過人的膽量與藝術水準是不敢冒此風險的,但是,宋桂玲抱著自信,費盡巨大的心血,終於把此劇演繹的空前的富於觀賞性。
宋桂玲一改原來的兩個轎夫為四個轎夫,並親自為戲中坐轎一折設計了四個轎夫的抬轎動作,並去掉了許多老戲詞中的不合理,不文雅的部分,(時間問題,不便展開敘述),經過多次斟酌,宋桂玲決定把戲名由原來的〈香囊記〉改為〈抬花轎〉。宋桂玲結合自己嘴皮子快,吐字清的特點,為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自己又獨立設計了一段快流水(這個香囊綉得真好看),至今無人敢輕易亂學,後來的演出者,往往刪除這段難度較高的唱段。排演後,進京演出,獲得巨大的成功,文化部部長豎起大拇指誇贊周鳳蓮的人物塑造到位,外國文藝人士紛紛進後台,看看演周鳳蓮的演員是何許人物,能發揮到如此水平。演出之後,著名導演謝添就想把此劇改編為電影,但是當時開封市政府竟然攪黃了此事。此事沒有成功,謝添才又導演電影〈七品芝麻官〉。盡管沒有拍成電影,但是「府門外三聲炮花轎起動」的唱段卻永久流傳下來。
《抬花轎》的巨大成功讓人們又回想到了宋桂玲這樣一個了不起的藝術家,河南省豫劇一團這時急需一個唱工好的演員加盟,於是宋桂玲應邀來到河南省豫劇一團,並擔任一團藝術指導的職務。
王長江的蒼白讓宋桂玲自己加快了學習的步伐,她靠查字典的方法,增加自己的詞彙量,起初是片段地把古典或者現代文學中的名句用的唱腔或者念白中去,再後來,隨著知識的豐富,她已經能寫比較的文雅的唱詞了,在裡面的唱詞里,就有她進步的痕跡。就是這種堅韌的勁頭,保證了她有能力給後人留下一本史料性的回憶錄《藝海鉤沉》。 退休後,宋桂玲還是在孜孜不倦的為藝術奮斗著,她的遺憾很為老年樂的姐妹們理解,用王素君老師的話說「我們不忍心看著這樣一個了不起的藝術家的精美作品不為人們所熟悉」。在老年樂全體人員,尤其是馬鳴昆、王素君、吳碧波的幫助下,她整理了自己了自己的早期,比較有代表性的唱腔,結集出版。這些唱腔雖然不能代表她的全部藝術,但是畢竟可見一斑,雖然沒能見到自己的唱腔出版,僅僅是能見到錄制出來的母帶,她就高興的不知道說什麼好了。但是在出版的時候,出版社居然跟她要出版費,她真正的生氣了,拿回自己的磁帶,什麼也沒說,回家了,他剛關上門,淚水就流了下來。
因為常年活動在舞台上,宋桂玲和子女聯系交流的機會很少,照顧的也很少。到了晚年,倍感對子女充滿歉意,由於自己不能巴結逢迎,也沒能給子女造什麼福,子女甚至心有怨恨。
跟第二個丈夫結合以後,由於種種原因,她跟自己唯一的男孩幾乎沒見過面,有一天她兒子來找她,讓她給他找個工作。親生兒子,多年不見,可以想像當時宋老師的心情,可是她的性格,她的人際關系確實沒能給孩子一個滿意的答復,結果兒子因不理解而懷著怨恨走了,留給宋桂玲的則是一輩子的遺憾與錐心之痛。這是她內心深處的痛。她曾說這是她最大的但極少向人提及的心病。人到晚年,依然不能見到兒子,在談到這樣一件事時,她的淚水悄悄的流了下來。 90年代中期,放著很多高幹宋老師不要,跟年已古稀的張庭奎成了老年夫妻,張老先生早年也是宋老師的戲迷,一起的生活倒也不少快樂,這裡面有宋老師很大的苦衷,她確實受打罵怕了,所以想找一個真能互相關愛的人,其次是張老先生喜愛宋老師的藝術,願意幫她聯系出版回憶錄的事情,宋老師老了,子女都不在身邊,自己又有心肌炎,她能靠誰呢?所以,這話對她很有誘惑力的,因為她最愛的還是藝術。
因為對孩子有歉意,所以她把自己多年的積蓄都用來給兩個小女兒買了綠卡,跟張老先生結婚後,宋桂玲高興地跟他一起去了美國去看望女兒芳芳,臨走,愛干凈的她特意囑咐大女兒經常給她打掃一下房間。
也許是中國的傳統觀念在作怪,一進芳芳的門 ,芳芳對就她發了火,話語很不中聽.
宋桂玲傻了!
她很快回來了,到家後,灰塵盪滿了桌面,她顧不得喝上一口水,趴在床上,埋頭哭了,聲音不大,床卻在顫動。。。。。。
宋老師的心肌炎發作時,再痛,她也沒有哭過,但是,這三次哭,對她的打擊是很大的,之後,她病了,病的很厲害,開始住的河南省第一人民醫院,沒幾天她僅剩的3萬多元的存款花去了兩萬多,當時河南省豫劇一團的經濟也很緊張,因為她不善於跟人說好話,她怕住久了,在劇團報銷不好說,於是主動找理由要求轉院,隨後住進了一個中醫院。
當時,我剛剛走出校門,經濟不是很寬裕,每次我都是窘迫地去看望她,盡管已經被疾病折磨的抬不起頭,她仍舊是用笑臉歡迎我,經常有戲迷去看她,還有戲迷邀請她去金水河畔唱戲,每每這個時候,她都高興得象回到了舞台上。
❾ 經典豫劇劇名
1、穆桂英掛帥
講的是北宋年間楊家將的事,唱的是報國忠君的大戲,那一年,楊家將屢次擊潰遼軍,保住了大宋朝的大好河山,天下太平二十餘載。怎奈昏君無道,聽信奸佞讒言,佘太君攜子孫辭官河東,這一去就是二十餘年。
不久,遼東安王起兵造反,率軍侵犯邊關,邊關告急,佘太君聽說後,曾派楊洪去探軍情。雖然此時的天波府沒有兵權,辭官回鄉,但是佘太君一直心系國家。楊洪回來之後,稟報軍情,佘太君聽說後心裡非常擔心,不知道是何人領兵作戰。
於是把楊宗保,穆桂英等人召集起來商討如何應對,眾人商議之後,決定派遣文廣、金花進入汴京城內打探。文廣、金花進入汴京城內,正看見張貼皇榜,校場比武點兵,兩人商量後便進入了校場。這時候主持點兵工作的正是堅持王強,他有自己的小算盤,想要他的兒子王倫做將軍。
2、對花槍
講的是隋朝末年,羅藝少年時,進京赴考,途中病在姜家集,被薑桂芝父親救回家中,並讓女兒薑桂芝向羅藝傳授姜家花槍,二人一同練習花槍,彼此愛慕,由姜父做主,結為夫妻,一年後,羅藝再次赴京應試時薑桂芝已身懷有孕。
離別後,音訊難通,薑桂芝父母亡故,攜子離開家鄉,流落在龍口村,隋朝戰亂四起,羅藝投奔瓦崗寨,又娶秦氏,生子羅成。四十年後,瓦崗寨史大奈,責於秦氏和兒子羅成,又怕在眾人面前有失自己長者尊嚴。
3、花木蘭
講的是北朝時番邦犯境,邊關告急。花木蘭的父親列名徵兵軍帖。木蘭慮及老父體弱,弟弟年幼,思之再三,決定女扮男裝,冒弟弟木力之名,代父從軍。木蘭辭別雙親,披星戴月,快馬加鞭,奔赴邊關。
途中,她還結識了幾個朋友,全是應征入伍的戰士,相伴同行。他們在接近前線時,忽聞戰鼓齊鳴,殺聲震天,魏軍正與敵兵交戰,突力子等三人夾戰魏軍賀元帥,木蘭一馬當先,殺退敵人。從此,她便得到賀元帥的賞識。
戎馬倥傯,十二年過去,身經百戰的木蘭已晉升為將軍。某夜,木蘭外出巡營,忽聽群鳥飛鳴,她料想必是敵兵前來偷襲,驚起宿鳥。便稟告元帥,建議四面埋伏,智擒敵酋。果然,敵軍中計,突力子被擒。
元帥擬為木蘭封官進爵,並把愛女許與將軍。木蘭不慕官爵,更不能與元帥之女成婚,只求賜與千里馬,回故鄉探親。木蘭返回桑梓,脫去戰時袍,換上舊時裝。朝廷冊封木蘭為尚書郎,元帥率領眾將,抬著禮物,親臨花家,請見花木力將軍。
木蘭出堂,相見之下,元帥驚訝不已。於是,木蘭細述從軍經過,元帥盛贊木蘭不愧是一位巾幗英雄。
4、三上轎
講的是明萬曆中期,首相張居正之子張秉仁見同窗李通妻崔氏貌美,心懷不良,邀李赴宴,將其毒死。李父鳴官,知府黃成玉畏張之勢,斷崔氏為張妾。
崔氏先索壓轎銀三千兩以養公婆。再約事三件,一請知府為媒,二要新人房中免去燈火,三要張秉仁披麻載孝為李送葬。張皆從之。
將上轎,不忍離公婆,幼子;上而復下者凡三,最後決別而去。夜入洞房刺殺張秉仁遂自刎身亡。《三上轎》正是崔秀英懷揣利刃,哭別李桐靈堂、公婆、嬌兒的場面。抓住「三哭三別」的剛烈不屈,唱腔表演愈發悲壯感人。
5、桃花庵
豫劇《桃花庵》是一部膾炙人口的傳統劇目,許多著名的豫劇表演藝術家都曾演唱過此劇。其中,尤以桑振君大師的演唱別具一格。該劇充分體現了桑派藝術「口伶齒利,字乖音巧」的演唱風格和閃、滑、搶、離的演唱技巧,成為桑派的優秀代表劇目之一。
講的是一段跨越十六年時間的悲歡離合故事。九盡春回之時,竇氏登門樓思念自己十餘年前離家的丈夫張才,恰逢知府蘇昆之子寶玉經過門前,竇氏因其酷似丈夫張才,便把他認為義子。時光荏苒。
四年後的一天,貧婆王桑氏長街叫賣衣衫,竇氏認出此衫乃是張才之物,一再逼問,王桑氏道出實情。原來舊衣來自虎丘山桃花庵女道姑陳妙善處。竇氏遂與小郎以燒香為名前往桃花庵中。在庵中,竇氏探問妙善,妙善極力隱瞞。
竇氏又設計與妙善結為金蘭,將她請至家中。在竇氏的旁敲側擊、一再追問下,妙善只得道出當年隱情。原來十餘年前,張才虎丘逛會偶遇妙善,兩情相悅,在桃花庵內成就魚水之歡。不料三月後,張才染病身亡,妙善也身懷有孕。
產下男嬰。妙善托貧婆王桑氏將男嬰送與他人,並且用張才的外衣包裹著嬰兒。道出實情後,竇氏與妙善盡棄前嫌,兩人又從王桑氏口中得知,知府之子便是當年她轉送的男嬰,也就是四年前竇氏認下的義子寶玉。此刻,寶玉高中狀元。
竇氏與妙善到蘇府認子,蘇夫人不允。三人爭執起來。寶玉深明大義,生養之恩皆不敢忘,於是一子認下三母,一家團圓,皆大歡喜。由於幾位主要演員的唱功和表演功底十分深厚,嗓音清脆、明亮、甜潤、俏麗,且隨著劇情時而婉轉、時而高亢。
時而緊張,時而松緩,或如泣如訴,或如珠玉落盤,清脆分明,擲地有聲。尤其是苗文華扮演的竇氏,扮相俊美,舉致優雅,持重大方,風格委婉俏麗,一亮相便贏得了大家的一致叫好。
她的演唱委婉細膩、字乖韻巧,以情傳聲,聲情並茂,使觀眾能隨著劇情的跌宕起伏而引起共鳴。再加上劇情的輾轉起伏,絲絲入扣,深深吸引著觀眾,精彩之處不時爆發陣陣掌聲。
❿ 宋桂玲的基本介紹
宋桂玲,女,豫劇小皇後。祥符調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為國家一級演員。1933年4月15日,農歷癸酉年三月廿一日生開封。10歲進開封快樂戲院學唱豫劇,專攻刀馬、花旦。曾師從豫劇老藝人趙清和,後又曾隨京劇藝人金絲猴學練武功,12歲便以「文武雙全」之譽擔任主演。她性情剛烈,學藝刻苦,勤於鑽研。從藝57年,積一身絕技。宋老師一生演出了近150部戲,不僅以花旦、閨門旦著稱,而且能翻能打,是豫劇女演員中少有的「文武全能」。1952年,年僅19歲的宋桂玲參加中南區戲曲觀摩會演,以一折《投衙》竟與「豫劇皇後」陳素真獲同等獎勵。之後,又赴朝鮮前線參加了「抗美援朝」慰問演出,20歲時已聞名遐爾。詩人阿蔚四十年後憶及當年看宋老師演出《陳妙常》的情景,曾賦詩贊曰「苦戀潘生意綿綿,禪堂焉能拴心猿!難得秋江睹風采,耿耿於懷四十年。」 她的《秦香蓮》、《桃花庵》、《穆桂英下山》等在廣大觀眾中享有盛譽。尤其是經她精心修改的傳統劇目《香囊記》(修改後名為《抬花轎》),精彩至極,轟動一時。1982年4月在北京演出時,國際劇協英國中心主任米歇爾、朱里安特意拜訪宋老師,十分推崇她的表演、演唱。著名導演謝添也非常喜愛此劇,要為宋老師拍電影。時至今日,《抬花轎》的劇名已經代替了以前的《香囊記》、《文武換親》,每逢歡慶時刻, 「府門外三聲炮花轎起動」的唱段還都是必唱的曲目。此劇已經成為了豫劇花旦行當的看家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