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的八大敘事手法是什麼
1、常規線性敘事。(按照正常時間模式敘事)例:《侏羅紀公園》很多就不一一舉例。
2、多線性敘事。(影片有很多個小故事組成,在一個時間段由其中的一個故事串聯起其他故事)例:《撞車》《愛情麻辣燙》。
3、回憶敘事。(按照主人公或非主人公的回憶進行現實與回憶的交叉敘事)例:《鐵達尼號》《大魚》《公民凱恩》。
4、環形結構敘事。(影片的開頭與影片的結尾相互輝映)例:《暴雨將至》《低俗小說》
5、倒敘線性敘事。(按照反正常時間敘事) 例:這種影片為數不多,國內更是沒有。法國2004年有部影片就是這種類型相當精彩。《5×2》(愛情賞味期)全片以男主人公夫婦離婚為開篇;家庭生活矛盾為第二節;結婚為高潮;相識為結尾。建議你去看看。
6、亂線性敘事。(整部影片毫無邏輯性,可以說是把所有片段、情節、人物全部攪亂,讓人無從得知現在過去和將來,只能靠觀眾憑借自己的記憶力屢順影片)例:《21克》《迷牆》《我們的音樂》。
7、重復線性敘事。(整部影片在時間上會有一個重復的時間點,每個故事都會從這個時間點上再次開始)例:《羅拉快跑》《愛情是狗娘》《羅生門》《英雄》。
8、套層性敘事:這類電影的敘事像俄羅斯套娃,一層套一層,一層一層,環環相扣,循序漸進,形成一種套層結構。此類典型電影當屬《盜夢空間》。
(1)什麼是電影的敘事策略擴展閱讀
電影敘事〈cinematic narration〉,負責將電影里的情境或事件呈現或描述出來的論述活動。起源於六零年代,是結構主義的一個分支,最早是用於文學作品而非電影作品之研究,用於文學作品分析的時候,是利用文字串聯出行動,完成故事敘述。
而電影的敘事與其他敘事藝術相較之下,有者媒介根本的差異性,用敘事學分析電影時,電影的視覺性和展示性透過情節創造出畫面,延伸出更多畫面的意義所在。
在符號學廣泛用於其他領域之後,將影像,聲音符號化,敘事學至此開始用於電影作品的實際分析上,變成研究電影文本的科學方法。在符號學和敘事學之前的電影研究是電影的形式分析或作者研究為主,而符號學和敘事學研究開始把重點放在論述和文本的研究,而不是電影的整體研究,甚至於跨越並結合其他領域,例如心理分析,女性主義,社會學研究。
電影敘事學多元存在,無法給予單一定義。有些電影(包括當下常見的主流電影)屬於古典敘事的基本樣態,需要空間和時間,一連串因果論的事件,完成情結論述, 相反的,對立於古典敘事電影的現代和後現代電影,則是利用更多拼貼或特殊敘事電影手法運用,顯現主角內心狀態,創造新的敘事邏輯。
由於電影敘事樣態多元化,所以分析電影敘事學不僅沒有一個確定的規則可以依循,而且,分析模式也經常必須隨著影片建立。
以通論來看,決定我們依該如何分析一部敘事電影的元素,實在難以盡述,但是如何解讀一部敘述電影,並將它建構成為一個分析的客體,卻是一切影片分析的起點。
❷ 好萊塢經典三段式解讀,以《肖申克的救贖》為例
研究發現,好萊塢電影的編劇都在遵循三段式結構敘事,而這些結構大都為情節遞進和人物塑造服務,創作者往往利用觀眾對故事進展的好奇心理和人物的移情作用,把觀眾帶入故事,在故事中向觀眾闡明創作者想要抒發的思想。本文以經典的三段式結構敘事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贖》為例,分析這部影片三段式結構的建置。
三段式結構的建置
電影劇本結構的定義是:一系列互為關聯的事變、情節和事件按線性安排,最後導致戲劇性結局。這就意味著,故事是從開端向前發展直到結尾,在劇本的前10分鍾需要向觀眾介紹三件事情:誰是主要人物,戲劇性的前提是什麼。戲劇性情境是什麼,而這些設置就是為了激發觀眾的好奇心理機制和對人物的移情心理機制。
結構是為抒發主題服務的,往往有些影片特殊的結構就是一種深刻的主題,還有一些影片結構是隱藏在故事之下的,結構通過對故事的講述傳達了主題。《肖申克的救贖》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它的結構不但隱藏在故事之下傳達了主題,而且結構本身就是一個深刻的主題。
首先看《肖申克的救贖》的整個故事,結構是傳統的三段式結構,講述了主人公安迪被冤入獄最終逃離監獄的故事。正義最終戰勝邪惡。但是這只是這部影片的淺在意義,其深層涵義則來源於三段式結構。在悉德?菲爾德的《電影劇本寫作基礎》中曾把兩個情節點劃分的三段分別稱為:建置、對抗和結局。建置意在指開端部分 前三十分鍾對人物和規定情境的建置,中間的對抗部分寫人物如何與阻力作斗爭,結局講述矛盾的化解。再看《肖申克的救贖》的三段故事走向,影片的第一段講述的是安迪入獄,一心希望能夠逃離。第二段講的是逃離監獄無望,安迪逐漸融入了監獄生活。第三段講的是安迪看透了即使他能證明是被冤枉的,這個監獄也不可能放他出去,於是安迪成功的越獄。
《肖申克的救贖》的三段應該稱為:逃離、融入、逃離。值得研究的是《肖申克的救贖》的三段與悉德?菲爾德的《電影劇本寫作基礎》中的三段有類似的地方,那就是第一段落和第三段落的行為走向相同,第二段落的行為走向與第一、三段落相反。也就是說如果第一段落是和解,那麼第二段落肯定是對抗,第三段落則又會回歸和解。《肖申克的救贖》的第一段落是對抗,第二段落是和解,第三段落則又回歸對抗。這便是好萊塢傳統劇作的一種結構規律,只有這樣的結構才能形成突轉和波盪,否則整個故事一個行為走向就會顯得平淡無奇。
研究《肖申克的救贖》的深層涵義其實是一種人生的寫照,主人公進監獄的過程就像是一個嬰兒進入人生的過程,先後經歷了孩提時:反抗來到這個世界;中年:融入這個世界;老年:離開這個世界。於是,返回頭來看整部影片的某些情節安排才會恍然大悟,為什麼「三姐妹」對安迪進行性強暴不安排在第一個情節點之後,而安排在第一個情節點之前,因為 「三姐妹」對安迪進行性侵犯意味著這個社會對孩子的性教育,只有放在第一段落才合適,監獄里的規矩和犯人之間相處的規則都如同整個社會生存的一種規則,包括性在內。孩子進入整個人生,首先是帶著內心的恐懼去觀察生活,並且帶有一絲反抗,雖然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抗衡。這就像主人公安迪剛進監獄的樣子,內心恐懼想逃離,但是又沒有能力,他接受了這個監獄的教育,包括性教育,最終步入成熟,開始融入監獄生活。第二個段落則是人逐漸融入了社會,被社會所用。主人公安迪在影片的第二段落近乎一個監獄里的白領,他在監獄里如魚得水的工作著。放佛我們的人生,成年階段開始慢慢融入這個社會。第三個段落就像看透世間一切的老人,有足夠的能力擺脫這個人生獲得重生。安迪逃離了監獄生活,在海洋的彼岸獲得了重生。
整部影片證明,智慧和正直可以讓一個人的人生得到真正的自由,我想這就是《肖申克救贖》所闡述的更深一層的人生思考。整個《肖申克的救贖》就是一個人生的寫照,很少有這樣的影片能夠把影片做出雙層的故事涵義,然而《肖申克的救贖》做到了,成為一個經典。
❸ 謝晉影片特點
謝晉電影跟當時的整個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電影一樣,人物形象都非常熱情、單純。謝晉的教育背景當中,既有中國古代的傳統教育,又有非常西式的西方文化的影響,同時又接受了左翼文化和左翼文學的熏陶,這一切的東西共同構成了謝晉的文化背景。
謝晉電影從一開始就跟當時所有的電影一樣,有非常強烈的主流性,就是作為主流意識形態建構,幫助我們社會當中的每一個個體找到一條道路,跟革命聯系在了一起,跟革命大家庭聯系在一起。
他認為革命就是一個大家庭,在這個大家庭當中你走到一起,就能得到安全,互相就會覺得有安慰,互相你就會覺得有支持有支撐。因此他是用革命大家庭的策略,來鼓舞我們每個個人來加入革命,所以這是當時的敘事策略,也是謝晉電影的敘事策略。
謝晉獲得的榮譽:
1997年,謝晉獲得第2屆釜山國際電影節榮譽獎。1998年,獲得香港(海外)文學藝術家協會頒發的中華文學及藝術家金龍獎「當代電影大師」稱號,並獲得上海市文學藝術傑出貢獻獎。
2005年,獲第2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終身成就獎。2007年,獲得第1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華語電影傑出藝術成就獎。2008年10月18日,謝晉在浙江上虞下榻的酒店辭世,享年85歲。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謝晉
❹ 電視紀錄片常用的敘事手段有哪些
畫面加解說式
這一敘事方式曾是我國紀錄片的主導敘事方式,絕大多數紀錄片採用了這種敘事方式,如《絲綢之路》、《話說長江》和《話說運河》。在實際創作中,一般是先有選題,主創人員根據選題寫出文字稿本,領導審查通過後開始拍攝。後期編輯時,則是先根據文字稿配音,再根據配音編畫面。這種敘事方式非常重視解說詞的創作,非常重視解說的敘事說明作用,通過解說來表現內容的發展與推進。另外,從創作觀念上講,這種敘事方式往往注重的是共性而不是個性,注重的是主題和結論而不是具體的事件和人物,創作者也往往把自己當做一個政府的代言人而不是把自己作為一個藝術工作者在表述自己的一家之言。這樣的紀錄片承載了過多的文化內涵和社會內涵,如果處理不好就會抽象大於具體,空泛壓倒細節,逐漸偏離電視的本性,喪失可看性。
訪談加解說式
訪談加解說式因為有了訪談的介入,既降低了解說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紀錄片的主觀介入程度,可以向觀眾展現過去、現在和將來,從而擴展了整個片子的表現力。有的紀錄片通篇用采訪來貫穿,采訪承擔著整個紀錄片的敘事作用,比如《忠貞》就大量運用采訪段落,.,把志願軍戰士被俘的過程、在美軍集中營受到的殘害,以及歸國後的生活等展現給觀眾。在這部紀錄片中,由於片子所要反映的內容大都已成為過去,又沒有可利用的音像資料,采訪就成為唯一可利用的敘事手段。有的紀錄片為了克服畫面加解說式的弊端,結合背景因素和動態過程,把采訪融人事件的進程之中,共同承擔敘事功能。比如大型紀錄片《望長城》,為了考察長城的最西端,主持人焦建成對地理教師的采訪;在《三節草》中,為了了解軲轆湖的解放,對肖老太太的采訪。
客觀記錄式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紀實的創作觀念開始興起,紀錄片的創作中也相應地出現了客觀記錄的敘事方式。它反對使用大段大段的解說這種過強的主觀形式,主張不幹涉拍攝對象,保持生活的原生態,強調取材的客觀性。這一敘事方式借鑒了故事片的創作方式,對創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創作者深人生活,切實體驗生活,甚至把自己完全融人被攝者的生活,從中提煉細節、情節乃至故事。這種敘事方式是對紀錄片記錄本義的回歸,也是目前紀錄片創作的一種發展方向。《婚事》、《陰陽》、《重逢的日子》等,無不是採用這一敘事方式的傑作。
❺ 敘事策略
你好,在總體框架的鋪墊下有一定的連貫性就可以了,謝謝~
❻ 求解,什麼是電影的敘事美學。請詳細點
廣義地講,敘事美學是人們對自然與社會生活中的人物、事件、進行時空序列的記敘與描述。敘事存在於歷史史詩、神活、小說、戲劇、電影等等一切文學藝術之中,是這些文學藝術展開的基本形式。電影從它誕生之日起,就具備了敘事功能。電影的攝錄功能就帶有依次序列性,利用鏡頭,畫面依次序列的記錄方式,決定了長於敘事的特徵。當然這種技術特長只有與記錄內容的時空序列相統一才能構成真正意義上的敘事,電影無論類別,都離不開時空故事、情節、人物等等敘事因素。獨特的敘事策略、敘事模式、敘事視點鑄就了獨有的敘事美學。
❼ 電影敘事策略包含哪些內容
電影的敘事策略 舉例:
一 格里爾遜式傳統 : 以旁白為主的紀錄電影
直接陳述方式——「上帝的聲音」
二 直接電影:以觀察為主的紀錄電影
反對「上帝的聲音」讓現實自己說話
三 真實電影 :以訪談為主的紀錄電影
強調作者的參與追求本質的真實
❽ 什麼是電影三段式結構
簡單來說三段式結構是一種非常普通的故事情節布局,大致分為開頭,中段和結尾。
三段式還是有講究的:開頭是故事的開始,主要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理念都是在這個階段介紹給讀者。這個部分大概占據整個故事的1/4,以第一個小高潮告終。
第二部分是中段,這個部分用來描述主要的沖突,對抗,困難和主角對抗沖突與困難的選擇。中段有兩個小高潮,第一個發生在中間的地方,第二個發生在中段的末尾。中段是整個故事最長的部分,大概占據故事的1/2還要多。
第三部分是故事的結尾,也就是高潮篇。這個部分包括最終的大高潮,在第三部分的末尾,應該看到主人公很幸福的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或者很悲催的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
(8)什麼是電影的敘事策略擴展閱讀:
三段式結構例子:
《肖申克的救贖》是傳統的好萊塢劇情片,選擇這樣的敘事策略,是為了首先把主人公推出來,從而利用觀眾對主人公的移情作用和對主人公命運的擔憂,把觀眾引入故事。
當然也有像希區柯克的《精神病人》那樣的影片,作為主人公的那個精神病人半個小時後才出現銀幕上,這樣的電影也同樣可以成為經典影片,雖然沒有遵循好萊塢傳統的三段式敘事規律,但是同樣獲得了名譽。
由此可見,選擇合適的敘事策略在創作電影劇本的過程中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