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投資分為哪幾種回報分紅的區別
電影投資分為院線電影投資和網路電影投資。
院線電影是在電影院上映的電影。在最終票房分紅中,電影院要拿走50%到57%,國家要拿走8%左右的稅,最終片方拿走36%到40%左右。投資人的分紅就在這36%到40%里。按合同上的投資比例進行一個回報分紅。
網路電影是在網路平台上映的電影。網路平台包括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等。網路平台會給電影進行評級,比如愛奇藝就分為ABCDE五個等級,每個點擊量的價格不同,如A級有效點擊一次為2.5元。最終分賬票房就按有效點擊總量乘以單次有效點擊價格計算。投資人的收益就是按合同的投資比例進行回報分紅。
㈡ 請問電影投資包括哪些方面呢
你說的比較全了,還有道具的費用,很高的一部分,場地的費用等,儀器設備的費用,後期合成技術的費用,平時人員的費用等,還有版權費用有時也很高.在中國,審批還要花一些費用,美國的不太清楚
㈢ 現在電影還可以投資國外的嗎有人建議我投
如果是真心投拍電影,當然是合法的。但現實是,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海外投資項目難度加大了許多,特別是電影這一塊,因為前幾年電影行業泡沫太多,更是有不少人混水摸魚以投資電影為名xi錢甚至跑路,目前外管局對錢的進出監管相當嚴格,就算手續齊全難度也很大。我自己目前就在籌資想在海外拍電影,以上都是最近跟金融行業的朋友打聽過來的,正在頭大呢。。。
㈣ 世界上投資最多票房最高的電影是那以部分別是多少錢
1、老謀子的《滿城盡帶黃金甲》(2006)6000萬美元,兌換人民幣3.6億
2、《埃及艷後》(1963)4000萬美元,相當於現在的4億美元
3、《加勒比海盜:世界的盡頭》(2007)3億美元
4、《泰坦尼克號》(1997)2.47億美元
5、《特洛伊》(2004)1.75億美元
6、《虎膽龍威5》(2013)1.5億美元,戲中報廢的100輛賓士等豪華車不計
7、《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2012)2.5億美元
8、《X戰警3》(2006)2.1億美元
9、《魔法奇緣》(2010)2.6億美元
10、《蜘蛛俠3》(2007)2.6億美元
11、《黃金羅盤》(2007)1.8億美元
12、《羅賓漢》(2010)2.0億美元
13、前蘇聯拍的《戰爭與和平》(1968)1億美元,相當於現在的11億美元
14、《赤壁上》(2008)、《赤壁下》(2009)8500萬美元,相當於5.6億人民幣
15、《斯大林格勒》(2013)3000萬美元,約9億盧布,被毀壞的坦克、大樓不計
16、《超級戰艦》(2012)2.1億美元
17、《金剛》(2005)2.07億美元
18、《愛麗絲夢遊仙境》(2010)2.0億美元
19、《超人:鋼鐵之軀》(2013)2.25億美元
20、《復仇者聯盟》(2012)2.2億美元
21、《超凡蜘蛛俠》(2012)2.25億美元
附:全球耗資最大的MV是仙妮亞·唐恩的《I`m Gonna Getcha Good》,僅僅4分鍾的MV耗資7億美元
㈤ 如何投資電影項目
隨著國家對影視行業扶持,電影票房的火爆,國家鼓勵企事業單位以及個人以資助或者投資的形式參與到電影當中來,達到全民投影的效果,很多電影都開始面向大眾。然後就有很多的人將目光放到了影視投資上面,當下又是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網路信息的開放性為我們所有人提供了更開放、更精確、更效率的投資信息。
2/5
那麼什麼是電影投資人呢,怎麼成為一個電影投資人呢?
電影投資就是投資人通過影視公司購買電影的版權成為電影的聯合出品人,享受電影的票房等一系列分紅。
3/5
回到重點,什麼是電影投資?
它屬於一種投資項目,就是通過針對某一部影片進行投資,電影上映後,可以根據影片所帶來的收益進行分紅!比如,票房分紅,網路版權分紅,電視版權分紅,海內外版權分紅等。只要是該影片帶來的收益,都可以進行分紅!可能有人會問,它的分紅比例怎麼算?其實,它的分紅比例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據你的投資金額而定!投資金額越多,占的分紅比例就會高!分紅自然就越高!
4/5
電影投資怎麼投?
一看平台的專業性,如是否具備影視行業從業資質與實力,其實力體現在影片的輸出是否具備完整的體系,是否具備成功的案例。此外,是否具備豐厚的電影產業鏈資源也是不得不參考的要素,一個具備豐厚的電影產業鏈資源的平台,也正在說明其已被電影行業所認可,當然也要看電影產業鏈資源的質量,戰略合作方是否在影視行業具備話語權。例如一個獲得中影、萬達、華夏、簽藝等一些大牌影視公司提供戰略合作的平台,其實力是不容小覷的。
5/5
另外,電影投資的風險?
投資有風險,入行需謹慎。這句話是適應所有的投資項目,我們同時也無法保證風險是不存在的,我們能做到的是前期對項目、影視公司、拍攝團隊進行詳細的調查研究。雖然電影投資存在很多風險,但這些風險也並非是完全不可控的,然而,若想將電影投資的風險降到最低,還需要「多管齊下」,考慮周全。
㈥ 電影投資最賺錢的有哪些
要說近年來投資人最愛的不是銀行、股票、房地產等,而是影視行業。
影視行業中的電影版票具有平民化、簡單性、風險性最小化等特點,無論是孩子、老人、員工、老闆、學生、老師等都可以參與其中,而這一種投資方式對於一個辛苦打拚者來說,是一次不可錯過的翻身機會。
最後:過去很多人都認為影視行業是一個高門欄的行業,而現在隨著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而優質的網路平台就會所有人提供出一種更開放、更效率的投資渠道。所以說,電影娛樂這個蛋糕將與你共享!
㈦ 國外的電影基金投資並運作國內電影,難點主要在哪裡
外商投資中國的電影,目前是受到國家政策限制的。這也是目前中國電影市場如此火熱,許多外資熱錢卻被阻擋在外的根本原因。但即便國家政策有所放開,國外的電影基金要投資運作國內電影仍然難度重重。我僅依據個人的淺見總結了以下幾點:
首先, 電影的盈利渠道不夠豐富。目前在中國,電影的主要盈利渠道仍然是票房,這一數字占絕大多數電影收入的90%以上。如諸位所知,一部投資1000萬美金的電影,在中國,沒有2億人民幣的票房是很難盈利的。但是2億票房的國產電影,即使在當下這個市場,對於大部分中國電影,仍然是不容易達到的數字。
而除了票房之外呢,在線視頻能夠有少許收入(比起電視劇來卻是差之甚遠),電視頻道(主要是CCTV 6)的播放權銷售也算貢獻綿力;在之外,美國電影產業中收入佔比很大的部分,音像銷售、付費點播、付費和免費電視、海外版權銷售以及衍生產品收入等,在中國都還沒有真正成規模化。這些,都無疑會加大基金投資的風險。
其次,電影製作的標准化和規范化問題:其實本質上是人的問題。我很不喜歡的一個論調是,討論中國電影人的無能和無恥。中國的電影人普遍落後於好萊塢是肯定的,但中國電影人中也不乏有識和有才之士。而中國電影從業者的問題在於他們太喜歡通過傳統的、相對「圈子化」的人際關系,以及偏向人治和作坊化的方式來進行製片管理。而這種傳統思路已經形成一種壁壘和保護膜,即任何試圖破壞現有體系的人,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如果說國內主要影視機構中,最專業化的、相對與好萊塢標准離的最近的是華誼兄弟,甚至在北美上市的博納影業,都並非令人滿意。
目前國內的投資者,甚至國內部分已經成立的電影基金,為了追求高額的利潤,似乎都對這樣的現象有一定的包容度。當然,我所了解的情況,他們更相信品牌、團隊、Track Records。但是,中國目前真正具有穩定票房號召力的導演不超過5位,而即使投資他們的電影,亦很難保證部部盈利(金陵十三釵、1942等),更毋寧說其他的導演和團隊了。一個健康的電影基金,要不要對團隊有所選擇,當然需要;但更重要的是,需要打造一個完善的體系,在保證創作團隊的自由度的同時,通過嚴格的監督和保障機制,健全製片人責任制(而不是導演責任制)以及完善的財務體系,以確保每一分錢花在合適的地方。而這個體系,與目前壁壘中的模式有太多溝壑需要填補,這就需要新的一批有識之士來解決問題。
我經常和別人說,最理想的投資電影製作流程應當是「電影的歸電影;財務的歸財務」。但是,在這過程中,一定需要有既懂電影又懂金融的人,作為其中的橋梁和渠道,在製片方和投資人中間進行溝通,去磨合目前兩者之間的「利益沖突」。如果把這個放在中國,問題就來了;中國不缺懂電影的,亦不缺懂金融的,但是兩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同時又願意干這行的少之又少。何況,要改變早已習慣傳統流程的電影工作者們的思路,並非容易的事情。如果生硬的在其中復制西方的規范化體系,勢必會造成很大的摩擦;而培養一批熟悉西方模式的電影工作者,並真正在電影圈中形成主流的操作模式,暫時還需要時間。實際上,現在已經有很多人正在這么做,但遠未到相對成熟的階段,更別說收成季節了。
再次,是電影行業之外的其他行業和政策配套的問題。當然,這方面已經有很大的進步,比如,中國目前已經不缺乏院線資源,亦有很多專業化的發行和行銷團隊。但是這還不夠。
舉個例子,這幾年國內業界一直在討論的完片擔保或者說電影完工險的可行性。關於電影完工險(Completion Bonds)可以參見電影的完工保險在中國怎麼實現?其中Raymond Wang律師和易筱昭的答案,在此就不再贅述。而電影完工險的重要性在於,該制度能夠對於投資者和製片方的利益同時有極大的保障。該制度在國外已經成為許多電影製作公司和投資人默認的規則,以至於很多導演團隊或者投資人在製片方沒有確認購買電影完工險之前,都不會簽署協議。而對於習慣了該模式的國外電影基金而言,驀然到中國這個相對不規范的市場,是很有難度的。而要電影完工險體制的建立,除了保險公司方面需要配合之外,更需要的是國內的製片方對於電影完工險或者說完片擔保的概念有透徹的理解。這又回到第二點所提到的規范化和人的問題上了。
而第一點提到的盈利渠道的問題,又哪裡單是電影行業的問題。目前國人願意為在線影視付費的人群占互聯網用戶的比重很低(百萬級別的規模對數以億計的網民)。昨天在和一些朋友聊天的時候還提到,或者大家願意為《一路向西》這樣有爆點的電影付費,但如果把范疇再擴大一些,願意付費的人群就少很多。在這種情況下,更多的時候在線視頻公司和電影的版權方談的是買斷費用,而不是利潤分成。而買斷的費用呢?大部分電影的在線視頻版權賣價多在六位數,可能只是一些熱門劇集一集或者兩集的價格(因為在對視頻網站的點擊量幫助上,電視劇明顯要給力很多),遠不如一些熱門綜藝節目的售價。而對於成本動輒數千萬的電影項目而言,這樣的回報只是杯水車薪。至於付費電影頻道、海外版權銷售、衍生品和衍生產業的發展、版權保護等等諸多方面,亦都有太多需要其他行業配合解決之處。甚至提到電影媒體和影評人體系,不要說把好萊塢拿來做比較,真是連我們的近鄰日本和韓國,都領先我們不少。
第四點,是電影基金本身發展方向的問題。我此前在其他回答里(3D 武俠片會不會成為一種新的電影類型片?)有提到過類似的話:
中國本土電影自九十年代後,除了馮小剛的喜劇片以外,本質上是缺乏類似的穩定輸出的電影品牌。這類電影品牌的好處是,藉助忠實的支持者和品牌效應,是極容易形成標准化和產業化的模式,形成穩定的商業價值;任一成熟電影市場都勢必有這樣的產品。而類似馮氏喜劇的壞處是,如果哪天馮小剛翹辮子了,這個品牌就結束了。而如007系列、漫威和DC的超級英雄系列,日本的寵物小精靈\柯南\哆啦a夢等國民動漫系列這樣的品牌,即使整個創作團隊換個一干二凈,亦仍然不會影響他們的商業價值。徐老怪寧可部分放棄品質,徹底更改主演陣容,也要把《神都龍王》拍出來的原因;某種程度,也是在試探市場風向。一個成熟的電影基金,不應該是滿世界的去找好團隊,好項目;今天投一部小妞愛情片,明天參與一部3D科幻片,這樣可能會一時盈利,但勢必不會長久。健康的體系,應該是建立一系列的穩定輸出的類型片和電影品牌。最好的例子莫過於Tyler Perry的Madea系列電影。這位仁兄做的事情就是,每年定期產出一到兩部班底固定,講述黑人社區故事的偏喜劇類電影,投資成本在500萬美金至2000萬美金之間,品質相對穩定,票房產出恆定在4000萬~5000萬美金左右的范疇。當然也有大爆的時候,例如09年二月檔的「Tyler Perry's Madea Goes to Jail」票房就超過9000萬美金;也有不景氣的時候,例如今年暑期檔的「Tyler Perry Presents Peeples」只收了900萬美金。但是,自05年起,這一系列電影已經產出14部,早已建立了恆定的受眾群體,固定的院線資源,可靠的製作團隊和有效的宣發模式;這樣的電影項目,投資的盈利預測是不難估算的,也更易於在投資者方向上建立相對穩定的合作模式。類似的還有當年日本的「菊次郎系列」,獅門營業賴以成名的「電鋸驚魂」系列,馬上要出到第五部的「鬼影實錄」系列等等。
而我所了解的部分北美電影基金的運作模式,雖不至於投資固定的製片團隊,但他們會投資自己所熟悉的類型電影,驚悚片、動作片、喜劇片和愛情片都有一些專門的電影基金定向的投資和操作。因為這些電影的模式相對固定,成片質量有保證,預算可控性強,有穩定的受眾群,容易建立適合的分發渠道。
所以為什麼有許多電影產業的業界人士總是喊著,中國缺乏的並不是票房大片,也不是國內外屢屢獲獎的「藝術電影」,而是中小規模的類型片。因為,在一個成熟的市場,他們才是電影業界主力軍團。他們是製片公司真正的運營基礎,因為這系列的片子能有穩定收益,亦能夠培養可擔當大任的合適人才。這兩年大熱的James Wan早年不正是電鋸驚魂的導演和製片。
回到中國,為什麼發展類型片在當下並不容易。一是缺錢,太多投資者要麼只願意投入小成本電影試圖再創一個泰囧或者北西,要麼則是盯著大導大團隊和大片,生怕沒個兩億成本就砸不出票房。既然國外有資金願意搞,又回到此前的問題,缺人。每一種類型片,導演以降,還需要大量的熟悉類型片的製作團隊和宣發團隊,如此就是一大波人的訓練和實踐。而再往下,就又提到中國的從業者的培養體系之問題了。(這一點我是真半句說不出,最好請教幾位真正的業內從業者)。
總結以上。為什麼國外電影基金在當下投資中國電影難度很大,一是中國電影市場盈利模式單一;二是中國電影製片體系還未規范化和標准化,說到底是電影業界人士的意識問題;三是電影之外其他行業的配套尚未成熟;四是電影基金的健康發展方向,定向的發展電影品牌和類型片在國內時機尚未成熟。當然還有其他原因,一時未能盡表。以上各大難題並非不能解決,甚至其中有很多已經在改進的路上;但凡事都還需要時間和積累。
身為非電影行業從業者,只是從圈外人士來說這些問題,我知道其中錯漏多多;但以上也是我個人這些年關注中國電影產業發展,以及近來工作中向諸位從業者老師們請教的些許總結。如其中有太多不足之處,還望各位老師們不吝賜教。
推薦閱讀好基友為夢而生老師的這篇:在電影技術方面,美國究竟比中國先進多久?
利益相關:本人及所在機構亦在運作一個定向投資好萊塢類型片的電影基金項目。
還是花點時間向大家介紹一些本人正在運作的電影基金項目吧,亦可作為答案的參考。(如果要轉載的各位可以不用復制以下內容)。知乎團隊如覺得以下內容不適宜,我亦會刪除配合。
該項目是與好萊塢專門從事動作片和驚悚片製作的電影公司合作的;因此,定向投資的亦是以上兩類影片。目前已經確定的參與該電影基金項目的團隊如下:
1. 300勇士的製片人Mark Canton將擔任首5部電影的製片人;
2. 好萊塢第二大經紀公司William Morris Endeavor Entertainment(WME,威廉莫里斯經紀公司)將擔任電影的選角並提供部分主要製作團隊成員
3. 該製片公司兩大股東之一包括了盛智文先生,此人亦有「蘭桂坊之父」稱號,同時曾擔任香港海洋公園主席。
4. 該製作公司此前亦曾製作一系列包括傑森-斯坦森,傑夫-龍格爾,尚格雲頓等動作明星的系列動作片,及包括美國怪談在內的一系列中小成本驚悚片。
而與投資者的模式包括:
1. 固定的年收益率,及資金的優先收益權(亦有簡稱優先劣後);
2. 所有電影都將購買電影完工險;
3. 基於已獲得固定收益,投資者的後端收益相應比例較小;
4. 投資者如果不退出電影版權,將根據商定比例持續獲得電影此後的收益分成;如若選擇提前退出,亦可要求基金以合適價格買斷此後全部版權收益權;
5. 定期的財務報告以及關於電影項目的電話會議;隨時到片場監督拍攝的許可權;
6. 投資姓名將列入電影製作人名單中,投資人可對電影製作的重大決策有發言權,但避免涉足到具體的細節安排中。
我們在設計整個基金方案的時候,力圖將投資者的風險降低到最小;同時通過投資模式熟稔的電影類型片,以期更易控制電影製作過程,提供相對穩定的回報。同時,也盡可能的將投資人適度的從電影製作的流程中隔離出來。所期望的,依然是「電影的歸電影,財務的歸財務」。
又有一條分割線
最後說一些理想主義的話:我個人並不是學習電影專業出身;只是因為真心熱愛電影這件事情。從小到大看過的電影少說有大幾千部,大學時期也把圖書館能夠借閱的幾乎所有電影類相關書籍讀過一遍。這次電影基金項目,按說其實是我毛遂自薦才獲得參與的機會。從我個人的角度而言,我是希望能夠藉此機會,能夠更深入的接觸電影產業。也許有人會說,「拿著國人的錢,去投資洋人的電影,說甚英雄。」但是從這個項目開始談判至今,以及我與一些圈內人士接觸所獲知的一些行業情況,我深知好萊塢的這套成熟體系值得學習和借鑒之處有太多。我當然也期望著能夠通過這次的運作和學習,能夠真的熟悉這套體系;並且,或許在將來能夠回頭來為中國電影行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㈧ 普通人怎麼投資電影電影投資好不好投
目前,市場上普遍有以下幾種電影投資參與方式:
1、影視基金投資:影視投資基金泛指投資影視項目股權、版權購買的公募、私募基金。包括專項基金和投向中包含影視文化產業的非專項基金。打底是必須擁有500萬固定理財,才有資格參與熱門影片,而具體投資多少也是根據其公司制定的規則而定。例如:經緯投資投資《後會無期》獲6億票房回報;
2、影視公司:要有雄厚的資源實力,資金實力。例如:《紅海行動》由32家公司聯合出品均獲得2.4倍以上的票房回報;
去年暑期檔最大的一匹「黑馬」《我不是葯神》成本1億,上映19天,累計票房29億,預估票房將達到35億,影片成本回報35倍。而《葯神》的身後站著15家出品公司和4家發行公司,將按照份額在這場盛宴中獲益。
影視眾籌從《大聖歸來》到《我不是葯神》,從資金眾籌延伸到資金方、製作方、出品方,各個環節的眾籌模式,以及影片從籌備到發行,各個節點都可發起眾籌的靈活性,推動了中國影視文化快速發展。
隨著互聯網與影視行業融合的進一步加劇,電影投資的未來依然可以充滿想像。
㈨ 電影投資都是以什麼樣的角度選擇項目的
電影投資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選擇項目,能夠更好的規避風險。
1>電影出品公司
看該影視公司有哪些成功的案例,比如某一個影視公司,投資過10部電影,但是票房都不如意,那就要謹慎投資了。
2>看題材
好的題材加上好的劇本和製作,往往能口碑相傳,近幾年幾部耳熟能詳的高分大片。
如《哪吒》《戰狼2》《紅海行動》《西紅市首富》《流浪地球》《瘋狂外星人》等,都離不開軍事、喜劇以及動漫等主題旋律。
如今符合大眾口味的家國情懷、爆笑喜劇、懸疑、反貪反黑等題材電影的票房口碑不會差。那些不符合國家或者主流價值觀的電影最好不要考慮。
每一部影片本身都存在優勢與劣勢、不管任何投資首先考慮投資渠道是否合法正規,資金安全是第一步!其次考慮項目的投資風險,投資收益!請您選擇正規投資渠道,以保障您的投資收益!
㈩ 全球十大投資最高的電影排行榜,10部耗資巨大的高成本電影,你看過幾部
《阿凡達》詹姆斯卡梅隆十年磨一劍拍攝的超級大片《阿凡達》,勇奪影史票房第一,並將3D概念推廣到全世界,當真是一部劃時代意義的電影。詹姆斯-卡梅隆是好萊塢的頭號技術狂人,而且是不可救葯的完美主義者,一向秉承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信條,《異形》、《深淵》和《終結者2》在利用電腦特效上,都具有革命性的開創意義。
成本4400萬美元放現在大約合3.4億美元,全球票房2600萬美元。上映時間為1963年6月12號。豆瓣評分7.8。後來經過多次重映,直到2004年票房也僅僅有5000多萬美元,是好萊塢賠得最慘的一部影片。光伊麗莎白泰勒在拍攝期間的化妝和裝飾費用就高達19萬美。為了拍攝該影片製片方幾乎是重新搭建了一個羅馬城。僅伊麗莎白泰勒的片酬就高達百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