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誰知道
歷史上的7月12日
1904年7月12日智利詩人聶魯達誕生
1906年7月12日德雷福斯冤案昭雪
1915年7月12日台灣余清風發起抗日暴動
1915年7月12日影星尤爾-伯連納出生
1917年7月12日溥儀復辟帝制結束
1926年7月12日廣東大學改名為中山大學
1937年7月12日張寒暉譜寫《松花江上》
1940年7月12日英國在阿爾及利亞殲滅法國艦隊
1948年7月12日畫家喬治-布拉克獲威尼斯獎
1970年7月12日美國電影《巴頓將軍》上映
1975年7月12日英國掀起裸體飛跑熱潮
1982年7月12日不速之客夜闖英國女王寢室
1988年7月12日鑽井平台「風笛手阿爾發」號爆炸
1991年7月12日香港發生開埠以來最大劫款案
1991年7月12日《撒旦詩篇》日文版譯者五十嵐一遇刺身亡
1998年7月12日法國首奪世界盃足球賽冠軍
Ⅱ 巴頓將軍國語版,不要雙語的。不要MKV格式的
鏈接: https://pan..com/s/1fVvhlcD9S8dzkTjwqLjtkw
《巴頓將軍》是由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於1970年出品的歷史片,該影片由弗蘭克林·斯凡那執導,喬治·C·斯科特、卡爾·莫爾登、詹姆斯·愛德華茲等主演。影片主要介紹了1943年在北非,英美盟軍遭到綽號叫「沙漠之狐」隆美爾元帥率領的德軍反擊,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戰斗,結果美軍遭到慘敗陷入了困境的故事。該片於1970年上映,獲43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劇本、最佳導演等7項獎。
Ⅲ 想在線看巴頓將軍Patton(1970)由喬治·C·斯科特主演的百度雲免費資源拜託求免費分享一下
巴頓將軍Patton(1970)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巴頓將軍Patton(1970)
導演:富蘭克林·沙夫納
編劇: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埃德蒙·H·諾思
主演:喬治·C·斯科特/卡爾·莫爾登/斯蒂芬·楊/邁克爾·斯特朗/凱里·洛夫廷
類型:劇情/傳記/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德語/法語/俄語/阿拉伯語
上映日期:1970-02-04
片長:172分鍾
又名:鐵血將軍巴頓/Patton:ASalutetoaRebel/Patton:LustforGlory
1943年3月,巴頓(喬治·C·斯科特GeorgeC.Scott飾)率美軍在法屬摩洛哥登陸後臨危受命,擔任美軍在北非的第二軍團長,性格強勢、鍾情古典文化又熟稔戰史相信靈魂轉世的巴頓很快用鐵血律令扭轉了北非部隊的散漫風格,連番激戰後與蒙哥馬利統率的英軍合力將「沙漠之狐」隆美爾趕出了北非。隨後升任第7集團軍司令的巴頓籌劃佔領西西里,戰斗中巴頓搶在蒙哥馬利之前連下軍事重鎮,立下赫赫戰功的同時飽受非議,部下指責他用士兵的生命換取榮耀,在成功佔領西西里後,巴頓因嚴厲訓斥一位士兵遭到媒體的譴責,鐵血將軍只得公開道歉……然而長於戰爭的巴頓又迎來了新的重任。
Ⅳ 有關於巴頓將軍的電影嗎
鏈接:https://pan..com/s/1-8TgkxEVIkJ6jx3q0tNhyA
《巴頓將軍》是由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於1970年出品的歷史片,該影片由弗蘭克林·斯凡那執導,喬治·C·斯科特、卡爾·莫爾登、詹姆斯·愛德華茲等主演。影片主要介紹了1943年在北非,英美盟軍遭到綽號叫「沙漠之狐」隆美爾元帥率領的德軍反擊,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戰斗,結果美軍遭到慘敗陷入了困境的故事。該片於1970年上映,獲43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劇本、最佳導演等7項獎。
Ⅳ 巴頓將軍簡介
《巴頓將軍》是由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於1970年出品的歷史片,該影片由弗蘭克林·斯凡那執導,喬治·C·斯科特、卡爾·莫爾登、詹姆斯·愛德華茲等主演。
影片主要介紹了1943年在北非,英美盟軍遭到綽號叫「沙漠之狐」隆美爾元帥率領的德軍反擊,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戰斗,結果美軍遭到慘敗陷入了困境的故事。
《巴頓將軍》是美國導演福蘭克林·沙夫納1970年以真人真事為依據的軍事傳記片,根據迪斯拉斯·法拉戈所著的《巴頓:磨難與勝利》和奧馬爾·N·布萊德雷所著的《一個士兵的故事》兩書內容所創作。
(5)巴頓將軍電影全集國語放映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巴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毀譽參半的經歷,包括毆打士兵、發表不慎重的政治言論等都得到了如實的反映。它把巴頓將軍塑造成一個既高大雄偉、又具體實在的藝術形象,不僅有血有肉,而且有「污點」;不僅功勛垂世,而且「劣跡」昭彰。
雖然用意是「軍方宣傳片」,不過這部戰爭片要從歸類來說卻還是屬於傳記體,以二戰為背景,傳神地描繪出了美國歷史上著名喬治·巴頓將軍在二戰期間的經歷。影片有意把巴頓描繪成「一個與時代格格不入悲劇式的英雄」。
Ⅵ 《巴頓將軍》講述了什麼
《巴頓將軍》是一部以真人真事為依據拍攝的電影。但它不是嚴格意義的人物傳記片,而是經過藝術加工了的戰爭題材故事片。它巧妙地把教化功能和藝術性、觀賞性結合起來,成為一部成功的好萊塢作品。
影片基本採用寫實的手法,著重表現了戰爭與人的關系,成功地塑造了有「暴戾軍神」之稱的巴頓將軍。因此巴頓的獨特性格無疑成為構成影片魅力的重要因素。他受過良好的軍事訓練,是西點軍校的高材生,又是美國最富有的將軍。他常常用粗話罵人,脾氣暴烈,喜歡打硬仗,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美國人一向是愛斗的」,「美國人愛勝利者」。他酷愛戰爭,是一個典型的戰爭動物,是沒有戰爭就無法生存的人。他對布萊德雷將軍說:「一個職業軍人應該死在最後戰爭的最後一仗里,被最後一顆子彈打中。」這是一種詩意的表達。而書生意氣恰恰是巴頓不同於一般軍事將領的一個重要特徵。從本質來說,巴頓是一個性情中人,是書生意氣與將軍本色的天然合體。巴頓的古典氣質和書生意氣在美軍墓地和參謀一起漫步的一段中有明顯的表達。遠景中巴頓和參謀立在沙漠里,背後是兩行腳印,切到近景,巴頓談起他想和「混蛋天才」隆美爾像古代騎士一樣單獨決斗:「隆美爾和我各乘坦克,相隔20步停下,出來握握手,再進坦克進行戰斗,就我們倆。這次戰斗決定戰爭的勝負。」參謀笑著說他的想法已經不時興了。因為這已是20世紀。巴頓感慨地說:「天哪,我真恨20世紀!」
影片中用手槍打飛機的情節也顯示了他的這種個人英雄氣質。盟軍飛機掩護跟不上,制空權被德國人控制,巴頓一人沖出司令部,用手槍向飛機開火。仰角拍攝的巴頓將軍正面立著,向天上敵機喊:「打吧,混蛋,對准我的鼻子打!」這時,盟軍官員在二樓陽台上叫他:「快回來,喬治,我們需要一個司令官,不是一個傷員。」巴頓不理會,舉槍向飛機發射。這時片中插入腿的特寫,巴頓兩只穿皮靴的腳占據了整個畫面,透過其畫面上的腿,敵機正飛過。接著一個中景,巴頓向飛機射擊,搖鏡頭跟了一周。當然,他不可能打到飛機,但他的英雄氣質卻表現得淋漓盡致。
巴頓將軍本人
為了塑造性格鮮明的巴頓形象,影片採用了對比方法。與巴頓不同,布萊德雷和蒙哥馬利是另外類型的將軍。布萊德雷是一個理性的將軍,正如他自己對巴頓所說的:「我打仗是因為他們訓練我打仗,你打仗是因為你愛打仗。」他老成持重,斯文,有政治頭腦,沒有詩意,卻更善於協調關系,做了集團軍司令。事實也證明,他被授予五星上將,而巴頓卻只是四星上將。蒙哥馬利在影片中被醜化以襯托巴頓。巴頓走路、敬禮的動作嚴正規范,而蒙哥馬利走路搖搖晃晃,敬禮五指分開,毫無大將風范。然而,戰爭結束後,蒙哥馬利得到了女王的接見,成為英國下任帝國軍隊的參謀長,而巴頓卻因失言被解除軍職,離開他視為生命的軍隊。布萊德雷和蒙哥馬利在性格和命運上與巴頓的對比恰好使巴頓的性格更為突出。
影片不僅正面描寫巴頓,也利用德軍反應來強化巴頓形象,而且更有說服力。史其格爾上尉向隆美爾匯報情況既是德軍的實際需要,又避免了正面敘述,突出了巴頓的性格特徵:「他愛寫詩,提倡死而復生,他祈禱虔誠,又會用下流話罵人。他的格言是永遠進攻,決不退縮。」這恰恰從側面突出了巴頓將軍的形象。
Ⅶ 巴頓將軍簡介
喬治·史密斯·巴頓1885年11月11日出生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個具有文韜武略的傳統家庭。18歲時進入私立弗吉尼亞軍事學院學習,一年後獲得入西點軍校的保送資格。1909年6月,巴頓軍校畢業,隨即以少尉軍銜赴美國第一集團軍騎兵部隊服役。
1915年,巴頓調到潘興將軍手下做副官,得到潘興將軍的賞識,稱贊他「是一個真正的鬥士」。1916年,潘興將巴頓提升為中尉,不到2年時間里,他從中尉逐級升至上校。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巴頓隨美國遠征軍總司令潘興到了法國。11月,巴頓受命組建美國第一支坦克部隊,建立了裝甲兵的訓練學校,用法式輕型坦克組編成一支坦克旅,經過短暫而切實有效的訓練之後,巴頓率領自己組訓不久的坦克旅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聖米耶爾和和阿拉貢戰役。在戰斗中,巴頓竟一個人開著坦克,沖入德軍防線內,差點送了命。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巴頓回到美國。此後20餘年裡,他大多在「和平的冷營里」消磨時光,十幾次調動,等待戰爭的召喚。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美國面臨戰爭。巴頓的軍事才能得到陸軍參謀長馬歇爾的賞識,認為他是能在戰場上戰勝快速機動的德軍的優秀將才。1940年7月,馬歇爾批准組建裝甲師,巴頓受命組建一個裝甲旅,並被晉升為准將。同年,巴頓被任命為第二裝甲師師長,晉升為少將。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之後,美國對德日意宣戰。1942年1月,巴頓升任第1裝甲軍軍長。11月,巴頓率領美國特譴隊4萬多名官兵橫渡大西洋,在法屬摩洛哥海濱登陸,經過74小時的激戰,終於迫使駐摩洛哥的德軍投降。北非登陸的成功,為盟軍順利地完成北非戰局部署創造了有利條件。隨後,巴頓被任命為美國駐摩洛哥總督。
1943年3月5日,巴頓臨危受命,接任被隆美爾擊敗的美第二軍軍長,他從到達第二軍的那天起,便全力以赴地整肅軍紀。迅速改變了全軍渙散的軟弱狀態。3月17日,面目一新的美第二軍向德軍發起進攻,一路猛攻猛打,進展迅速,很快與英軍在突尼西亞北部完成了對德軍的合圍。
突尼西亞戰役不久,巴頓晉獲中將軍銜,升任美第7集團軍司令。1943年7月9日,盟軍發起西西里島登陸戰役。巴頓率美第7集團軍攻取巴勒莫,隨後搶在蒙哥馬利之前拿下了墨西拿城。盟軍佔領了西西里島,德軍退到義大利本土。此時發生了巴頓打士兵耳光的事件,他因此被免去第7集團軍司令的職務。
1944年1月,巴頓被任命為第3集團軍司令,盟軍司令部利用德國人對巴頓的注意,讓巴頓在加來海峽的多佛設立一個司令部,誘使德軍誤認為盟軍將在加來登陸。6月6日,諾曼底登陸戰打響,第3集團軍作為第二梯隊登陸後,巴頓將第三集團軍編成若干坦克群,命令部下「以盡快的速度,向一切可以推進的地方前進!」
巴頓不顧一切地向前猛沖,穿越法國,在歐洲平原上近乎瘋狂般的推進。當戰線迅速拉長,汽油供應不足時,他授意部下採取劫持、偷竊別的部隊油料等手段,想方設法找到汽油加速前進。1944年12月,巴頓率第3集團軍在阿登地區擊退德軍的大反撲,解救了被圍的盟軍部隊。1945年3月,巴頓再次搶在蒙哥馬利之前渡過了萊茵河。1945年5月初,巴頓的第3集團軍一直推進到奧地利邊境方才住腳。在9個月的推進過程中,巴頓部隊殲敵140餘萬,取得了驚人的戰果。4月16日,巴頓被晉升為四星上將。
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毆戰結束。巴頓被任命為巴伐利亞州軍事長官。隨後由於他的反蘇言論和姑息納粹分子的行為而被解出巴伐利亞州軍事長官和7集團軍司令的職務,改任有名無實的第15集團軍司令。
1945年12月9日,巴頓在外出打獵時突遇車禍而受重傷,12月21日在德國海德堡一家醫院辭世,享年60歲。
巴頓無疑是一代名將。他對目標的追求堅定不移。正如駐歐洲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將軍在戰後所指出的: 「在巴頓面前,沒有不可克服的困難和不可逾越的障礙,他簡直就象古代神話中的大力神,從不會被戰爭的重負所壓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次戰役中,沒有任何一位高級將領有過象巴頓那樣神奇的經歷和驚人的戰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