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金寨有哪些古老的習俗
1、放胡鴨fanghuya:
每到栽秧或者秋收割稻時節,就有外地人趕著成千上萬只小鴨子,來到湯家匯南溪一帶放牧,象侯鳥一樣准確。胡鴨通常排成很長很長的一排,跟著頭鴨,在田間小路上左右搖擺著行走,後面跟著放胡鴨的漢子,手裡拿著一根魚竿樣的長鞭,頂上系著一塊塑料薄膜或布片,吆喝和驅趕著鴨子,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2、貨郎:
經常會有年紀四五十歲左右的人搖著撥浪鼓,挑著一副擔子,打開上面的蓋子,裡面有針線、盆、水瓢等常用的東西還有小孩的玩具什麼的,貨郎挨家挨戶的去每家問要不要買什麼。那時最希望的就是買貨郎櫃子里各種好玩的哨子、撥浪鼓什麼的,可惜一次也沒有買過,因為那時家裡都窮,大人更不會為你這無用的小玩意花錢。所以玩具只能自己做,所以自己用鐮刀削了木頭槍、用鐵絲做了彈弓、用竹片做了弓箭和寶劍。。。。雖然和買來的不能比,但也其樂無窮。
3、補鍋修傘和倒銅鏡:
農村大部分都比較省,壞了一點的東西捨不得扔掉,補一補再繼續用。所以以前經常會遇到補鍋修傘的。補鍋的一般是用錫塊化了之後補東西,除了鍋,一般還補鋁水瓢、盛菜用的缽子、燒水的銅或鋁做的水壺等東西。一般他們還順便給小孩倒銅鏡。用栗碳加溫,化開銅塊,在一個小模具里倒入銅液,冷卻後就成了銅鏡。銅鏡上一般都有八卦的圖,辟邪。
4、爆米花和炸泡果:
早期的是用手搖的火泡果鍋,一個帶風箱的爐子,上面一個可以轉的封閉黑鍋,轉載啊轉啊轉,壓力表上紅針差不多指向最高的時候,炸泡果的人就把黑鍋的閥門打開對著一個長口袋,然後一敲鍋口的一個開關,砰的一聲,無數的米就變成了一個個又酥又軟的膨脹大白米了。現在以柴油機驅動的爆米花機為多,出來的有很多形狀,以長筒狀中空泡果為多。小時候手搖的一般5毛錢一鍋,一鍋一碗米,那時還嫌貴。爆米花機的好像是一斤米一塊錢。
4、過年祭祖:
城市人一般只吃團圓飯,農村除團圓飯外,主要是祭祖。過年祭兩遍,頭遍祭菩薩,主要祭品是豬頭和酥的各種丸子、豆腐之類;第二遍祭老祖人即自己的祖宗。主要祭品是各種炒菜。祭祖的同時都要燃放大掛的鞭炮。
5、正月十五祭祖:
十五祭祖前兩遍和過年一樣,頭遍祭菩薩,二遍祭祖宗。但十五晚上還要去各祖宗先人的墳墓前祭祖,稱作「送燈」。送燈一般是白光蓮紙裁一下,粘成褲腿兒狀,然後在墳前空地上插上3-4根竹簽或木簽,裡面的中間點上蠟燭一支,再將「褲腿兒」套上,再燒些打過錢印的火紙,燃放鞭炮,向逝去的祖宗磕頭即完成。一個褲腿兒燈一般代表一戶人家去過,所以從墳前「褲腿兒」燈的多少就可以看出死者的子孫後代或本家是否發旺,是不是當地的大家族。
年前逝世並下葬的送燈儀式一般隆重一些,按照風俗去世者的女婿方會在初八至十五間選日子後組織一套鑼鼓、送一套對子匾、若乾花瓶、若干吊子燈等送到墳前拜祭。鄰居、自家一般只需在十五前送花瓶或吊子燈,十五晚本家/自家另需送「褲腿兒」即可。
每年十五的晚上,在夜色中可以看到遠處或近處的山上星星點點的褲腿兒燈發出的火光,那就是逝者的後人們為寄託哀思點燃的燭火。
一般通過墳前的碑文上可以看到去世者的子嗣名字,但也有很多沒有豎碑的墳無法判別,還有一些年代久遠或者是以前紅軍留下的無名烈士的無字墓,這些老墳一般老墳草長得很高而無人修繕,十五的時候也是沒有點燈和燒火紙的痕跡的,確實很遺憾。
6、清明祭祖。
主要是寄託哀思,一般只祭輩份較近的親人和逝世的前輩。輩份久遠的祖宗的墳一般不祭。清明祭祀大部分不燒紙,只放鞭炮、壓紙錢和修墳。
7、頭七、五七做道場:
去世的人死後頭七天和第五個七天內選某日做道場,主要是超度。
8、打醮jiao:
道士為人做法事,求福禳災。目前最常見的是給小孩打娘娘醮。
9、下禮和回門兒:候飯。
下禮是男女雙方同意婚事後,男方帶著聘禮到女方家來提親,下完禮基本就表示婚事已經定下來了(當然也有極少數因各種原因反悔的),一般是頭年下禮,二年結婚。如果當年下禮當年結婚,一般會認為男方要人太急或者女方急於出嫁,給人的感覺不好。
下禮除了女方父母家外,女方同宗的本家(如公老爺、公老太兒的本家)也要一並帶下聘禮,只是禮物稍輕,沒有女方父母家貴重沒有禮金而已。2000年左右我們家附近的下聘禮一般是禮金1-1.5W, 衣裳錢4-6K,另有一兩挑子籮筐,裡面是肉、掛面、饅頭之類的,女方本家的聘禮一般是12包糖、四瓶酒還有果子若干,籮筐里的饅頭掛面一般每家還會分到一些。當然這些東西不是白收的,下禮後的第二年正月,女方本家是要回門兒的,而且新女婿結婚後上門本家是要打發和候飯的。
10、喝喜酒:
即「紅白喜事」中的「紅事」。包括結婚、生孩子、喬遷新房等。以前結婚都是男方下禮,然後雙方請風水先生或算命先生選好黃道吉日,定為結婚的日子。結婚一般都選在冬天農閑的時候,因為這時候農閑可以找到幫忙的人(一般是本家,妯娌、嬸之類的負責切菜配菜,堂兄弟、叔等負責借桌子板凳、抬嫁妝、端盤子洗碗、寫對子貼對子等),為婚宴切配菜、准備板凳大桌子等東西。男方的婚宴一般需要三天時間,結婚前一天是給抬嫁妝的人備飯(抬嫁妝是辛苦活,如果女方家很遠、嫁妝又多的話會非常累人),第二天是正式的婚宴即結婚日(晚上可能有鬧洞房),第三天請幫忙的自家人吃飯。從結婚後第二天,新娘子就算是男方家的人了。
以前結完婚會「玩新娘子」,就是兩個本家的人把臉上塗上紅染、扎著紅帶子,把打扮好的新娘子夾在兩根杠子(木頭)中間綁上,然後就推著新娘子到男方的本家門口,一家一家挨家又唱又跳,把新娘子推過來推過去(很搞笑的),算認個親,也祈求發旺。本家比較少的(十家以下)一般一天搞定,本家比較多的(二三十家)一般需要兩三天才能玩完。
既然提到了嫁妝,就簡要說一下:嫁妝一般分為抬子和挑子。抬子一般是大件,像大衣櫃、坎箱(要知道坎箱里一定會裝上半坎箱稻穀的,所以非常重)、大床、10幾床被子等物件,挑子一般是縫紉機、電視機等小件。抬子有兩人抬的,有四人抬的。挑子一般是一個人挑。嫁妝的多少代表女方家是否富有(不過一般雙方家長會提前商量一下)。現在嫁妝一般都提前買好送入婚房,結婚的時候直接帶小件入洞房,不怎麼需要抬嫁妝了。
生孩子是女方到新家後的要發生的第一件大事,所以女方的娘家人這邊會非常重視,女方娘家這邊的嬸啊姑啊會提著老母雞、掛面、成塊的肉、新買的碗筷什麼的去看望,祝賀添丁加口。(記得碗里好像要裝滿米並用紅紙封起來?)
新房封頂,合大梁的時候,蓋房的人家會准備一兩籮筐各種糖、乾果(花生、白果、栗子等)、饅頭之類東西,蓋房的人站在樑上朝下面一把一把的扔這些糖果,稱為「撫喜果子」(結婚時在拜好堂後也會撫喜果子),以前生孩子、蓋房、結婚都會放露天電影,遠親近鄰都會過來看。
關於禮金:以前我初中時有一次無意間撿到一張破損的很久前的禮賬紙,上面的禮金都是張家打了兩個竹筐、李家編了兩個簸箕、王家打了兩條大板凳、林家送來一塊肉等,早期的禮金基本都是這些朴實實用的實物即禮物,後來逐漸演變成錢即禮金。而且禮金的數額也越來越大。真不知道這是時代的發展還是時代的倒退。
11、喝豆腐湯:
即「紅白喜事」中的「白事」。白事時門上一般貼的是白紙黑字的對聯,喜事時一般貼的是紅紙的對聯。席間會有死者後人磕頭道謝,主持的長輩會說「孝子謝」「孝孫謝」之類的話。
關於紅白事的酒菜:
我們那邊紅白事的酒席一般都是流水席,即一份一份的上菜,一直到賓客散盡。菜式上,青山燕子河一帶一般是冷盤加十大碗,南溪一帶也是大海碗或盤子,海碗是燉菜,盤子是炒菜,但似乎沒有定數,一般二三十道左右吧。
結婚之類的喜事除了冷盤外,一般第一份菜都是發肉,大概是紅火發財的意思。壽宴一般頭一碗是壽面。生孩子一般冷盤時會有一大盤紅雞蛋。雖然第一盤菜有區別,但是主要的熱菜基本都差不多,基本都是發肉、燉雞菠菜、燉豬蹄、羊/牛肉麵、肉丸湯、梨片湯、梭子肉、綠豆湯什麼的,一般都是按照一個燉菜、一兩個炒菜、一個湯的順序輪番上菜。
12、親戚的排位:
古時親和戚是分開的,親指族內即同姓的本家,戚言族外即姻親。現在親戚一般指姻親,同姓的本家均叫做自家,自家屬於自己人,不屬於親戚。親戚屬於「客」,來親戚了就是「來客了」,是需要隆重招待的。
親戚的排位:舅爺(女方的娘家人)—姑夫(男方的姊妹)—》姨夫(女方的姊妹)。紅白喜事時,如果有男方的舅頭或岳父母來的話,那他們一定是當次酒席中最尊貴最主要的一桌,而且這一桌肯定會安排在堂屋,決不會在偏房。親戚(客)坐上方,不同姓的鄰居、門口人、朋友等坐桌子兩邊,小輩和本家一般坐下方(下凡兒)。
13、方桌(八仙桌)的座次排列:
單次的請客或者客人來就餐的話,靠近懸掛中堂的那一方為主客的兩個座位,該方中靠左邊的座位是主座,右邊的座位是陪座。所以當你進門看見桌子上有人正吃飯的時候,正對著你的右邊那個人就是飯桌上的主客。
14、過年貼門對子、迎財神。
一般過年前一天貼門對子門神、走油酥果子、在鍋台上貼灶神和在碗櫃上貼「財神到」。財神到和灶神都是一張16K的薄紅紙,上面用黑墨印著財神和灶神的像。一般貼了門對子後算進入了新年,債主是不能再登門討債的。所以討債的看見你貼了門對子之後,下次只能過了正月十五才能來要賬。
15、拜干佬兒:
即拜乾爹。為了小孩好養活,求個吉利,所以在很小的時候根據屬相和八字,找一個八字相合的長一輩的成年人拜干佬兒,干佬兒會送一個含有新名字的「捷報」掛在堂屋,以後兩家就會走動頻繁。一般孩子成年以後,干親往來就會減少,孩子的父母、子女和孩子的干佬兒並沒有親戚關系,所以經常會有人說「干親只有一代親」,過了這一代就會疏遠。
16 續譜(還是序譜?)
補充一個算第16篇吧,不知道樓主同意否
家譜一般一二年更新換代一次,增補同姓家族中人口變遷和要聞要事,規模很大,需要相當的財力和人力,所以一二十年來一次。
17 建祠堂修社廟子
毛時代的祠堂被村部或者小學佔領了,社廟子被拆了
從八十年代末期開始,老百姓有重新修建社神廟,廟址選在鄉村水流的聚攏口。過去水田歸大地主所有,描述一個地主有多少田除了用擔斗升作為單位外,還可以直接說社廟子。例如,南溪某地主賭博一夜輸掉七個社廟子
修祠堂的事情到近些年才興起,很多村小學都搬離了原來的祠堂,祠堂重新歸還給老百姓了。同宗同祖的人開始建設他們的祠堂,規模也較大。
18 做社會(社廟子做會)
歸屬於同一個社廟子的老百姓(同一條河兩個「把口」之間的相鄰生產隊人員)每年聚集在一起,找些道士,披著電視劇裡面一樣的道袍跪在地上念經,燒香燒紙,為百姓祈求風調雨順。
19 打桐籽,打木子,打橡子,挖葛根;炸狗合子(狗獾),逮黃鼠狼子,打兔子;種白芍,窖茯苓,窖天麻,拔葯(采葯),種靈芝,種木耳。
打桐籽是把成熟的桐籽採摘下來去賣錢,主要用於榨桐油,打木子不知道做什麼用途,小時候漫山遍野很多路邊田邊都有木子樹和桐子樹,現在全砍掉了。唯獨橡子樹還在,分為大橡子和小橡子,似乎都可以打澱粉,製成營養品,小橡子樹叫斗笠樹,樹下可以躲雨。葛根的用途也一樣用來打粉。狗合子的皮很值錢,八十年代據說都能賣幾十上百塊,黃鼠狼子的皮也值錢。南溪區范圍內是著名的西山葯庫,有個像模像樣的葯材小市場,主要經營白芍,窖茯苓,窖天麻,其他草葯等。
20 講個「說媳婦生小孩」相關的吧
說媳婦就是介紹對象。因為本人沒有親身經歷,不一定對,錯了的話請樓下修改
結婚程序一般是提親,認親,下禮,接媳婦,中間還有什麼衣裳錢。提親的意思是男方看上那家閨女了,就找個很有面子的人做媒人去提親,以後的各種場次,這媒人都參加。雙方看中了後男方需要認親,目前的價位是2000元到5000元左右。再過一段時間,就下禮,現在價位大概兩萬以上了。新娘子一般一年後就生了(頭年說,二年嫁,三年生個胖娃娃)。順便寫個童謠:李大姐,快燒茶,給你小女兒說婆家,今年說,明年嫁,後年生個胖娃娃。
生了孩子第三天要洗個澡,可能叫三洗,第九天辦喜酒慶祝,叫小孩九天,娘家來很多女客人,過去還帶著小孩的「坐架子」,現在都變成童車了,小衣服小被子什麼的。
完了後小孩還有個周歲,再後邊就是十二歲打娘娘轎(可能是轎,非樓主寫的醮)。
21 屋子出水(音譯,可能出現通假字)
蓋屋蓋屋,傷筋動骨,可見蓋屋是多麼的不容易!
屋子出水的意思是新房子改成,慶祝一下。一般家庭主婦的娘家人需要送來屋子中間一間堂屋的大梁,還要來一套鑼鼓,有的還有其他傢具,當晚在主人家喝喜酒,級別不生孩子還要隆重。
22 送燈和抽燈籠
送燈一般有兩輪,第一輪是去世後的頭年十五,一般去世後不馬上入土,表示捨不得親人離去,懷念一下,要用個小房子陳放兩到三年(分為茅屋秋葺和瓦屋秋葺(音譯));陳放好了後再隆重入土。這兩輪主人家一般都受燈。
送燈是親戚或者鄰居家老人去世,買一盞紙燈送去,帶上爆竹蠟燭燒紙。紙燈按級別分為 對子扁,花瓶,吊子燈,葫蘆頭(前三者需要購買,葫蘆頭一般自製,沒錢買燈籠只好帶著葫蘆頭了)。對子扁方方正正,寫的有功德悼詞,擺在正中間位置,旁邊擺放花瓶,對子扁和花瓶都插在地上的泥土裡面。吊子等可以插入泥土,也可以懸掛起來,掛成一排,葫蘆頭隨便插在旁邊。燈籠裡面一律點上蠟燭,等蠟燭即將熄滅的時候,村裡的小孩子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燈籠拿回去玩幾天,叫做抽燈籠。以前我的鄰居小孩,他爺爺死了所有燈籠都被他控制起來了,不經他許可是不能抽的,看誰順眼就發給誰,儼然成了老大,自己留了一大批好看的,可見抽燈籠在農村小朋友間是多麼隆重,有的小孩跑好幾里路抽燈籠。
23 打鑼鼓
每個較大的家族都有一套兩套鑼鼓,是所有家族同姓氏成員共同出資購買的,現在都被個人占為己有了,再過多少年會成為古董的。
或大或小的事情,一般都要打鑼鼓。最常見的鑼鼓在正月里,正月十五左右幾天較為集中。如果家在大路邊,有時候一天能看到三四套鑼鼓從門前經過。
一套鑼鼓分為如下幾種部件組成:大鼓一個,大羅一個,草帽一樣的銅鑼兩個一副,一套鑼鼓裡面大概有兩三副,麻鑼若干(像個炒菜的碟子,配一根棍子,可以高拋),其他的還有,說不上來了。鑼鼓的音律一般為,1,2,3;1,2,3;1,2,3,4,5,6,7.當然,還有其他比較復雜的音律。
24 鬧洞房送蠟
鬧洞房之前,洞房裡面只有新郎和新娘外配幾個丫頭小男孩什麼的,外加兩個身強力壯的守門員,其他人等一律在外邊。客人每人點一隻蠟燭,在堂屋中間開始說唱(像黑人的rap),這是農村表現才華的好機會,一般有頭有臉的人都會唱幾出,唱詞都是祝福恭喜類,為的是讓東家高興。唱了一遍後,客人秉燭從堂屋出發,排隊走向洞房。洞房守門員把門抵住門不讓進,然後客人來個唱段,如果唱段精彩,人群就會起鬨,場面變得熱鬧,這時候守門員才把這個會說會唱的人放進去,順便放兩三個不會唱的進去(有一次我跟在一個會唱的人後邊,一隻腳進去了一半,被守門員生生地擠在門縫,大哭大喊,裡面那兩個傻大個子還在擠)。後邊的接著唱
25 池塘相關
北方把池塘叫做坑或者溝,南方叫塘。北方一般並不是人人都見過池塘,但在南方,池塘隨處可見,從這個意義上講,塘和坑幾乎可以作為南北分界線了。
池塘的用途主要是水田灌溉,當然也可以洗菜洗衣,甚至洗米,也有在池塘盪尿桶子洗尿澆灌的。
與池塘相關的第一記憶是逮魚。
過去沒有打工的習俗,年輕力壯都在家,一個生產隊的幾乎人家共用一個池塘。頭年春天全塘人口合資放養魚苗,一般有鯉魚,草魚,鰱魚,大頭鰱子,少見青魚。第二年或者第三年冬天就可以收獲了,全塘人口聚集起來,按照投資入股的比例或者人口比例分得漁獲。
池塘的第二記憶是挖塘泥。
之前化肥很少,除了農家肥之外,肥料的主要來源是池塘的塘泥,本人95年左右還挖塘泥。
等放養的家魚都打撈起來後,乘著水干,村民們開始搶挖塘泥。用鐵鍬把塘泥產起來,拋到可以刪太陽的地方,等曬干後挑到自家地里作為基肥鋪撒在地里。
池塘的第三記憶是摸腳魚,釣黃鱔。
腳魚即為甲魚,或者叫王八,王八羔子就是指小腳魚,不知道為什麼變成了一句罵人的流行用語了。甲魚可以釣,也可以摸,用個鐵棍子捅搗甲魚的石洞,聽到震耳發聵的聲音,這傢伙就受不了了爬出來。池塘的黃鱔一般個頭特別大,我家門口池塘裡面曾經被釣出來個黃鱔,圍著釣魚者的胳膊纏了好幾圈,估計二三斤應該有吧。1990還是1991年發洪水,鄰居撿到一條黃鱔,很大,大到老人們都說不能吃,最後似乎說要抽筋後才能吃什麼的,不過好像還是吃掉了。釣黃鱔和摸甲魚的人來了,小孩子們都圍上去看,他們的背籠笆簍裡面一般有甲魚和黃鱔。釣黃鱔多在春天,摸甲魚多在夏天。池塘裡面多有水老鼠,釣魚的人肯定都知道水老鼠是什麼東西。
池塘的第四記憶就是水猴子
絕對不是造謠,其實就是農村人說的水鬼,我親眼見過,我弟弟也見過,而且我弟弟的描述和我見到的那個長相簡直一模一樣,所以絕非偶然間的大腦幻覺。
後來以為我們見到的就是書中說的水獺,然後網路上搜捕水塔圖片,根本不是,因為水獺長得有點像家貓,而我們見到的水猴子,長個類似人的面相的一張臉,皮很皺,個頭大概比家貓長度差不多吧,小時候我家門口池塘冬天乾涸的時候我見過一次這東西。
最後就是洗涼水澡了
多數人家距離大河較遠,小孩子洗涼水澡學游泳的地方只能選擇池塘了,因此淹死人的池塘也不少
26 陽宅,陰宅,風水,合八字,看相,看眼(占眼),打石(音),算命,抽簽,打湯氣送湯氣(音),過話,做齋,樹碑
巫婆神漢,道士半仙菩薩
南溪范圍內很多人分不清佛教和道教,而且大多數時候佛教和道教合二為一。
有事情問菩薩,應該歸為佛教;有事情找巫婆過話,應該歸為道教;其他很多燒香磕頭的事情有時分不清佛教道教。
道士一般不叫道士,叫先生。我小學同學的的父親是個道士,所以他家收入頗豐,家庭條件也較好,還跟他父親練就了一手書法,特別是毛筆字寫得出類拔萃,可見南溪范圍內傳統習俗之流行程度。
陽宅即為房基,需要先生「格」一下,陰宅即為墳地,也一樣要格一下,都講個風水。合八字是指找配偶的適合把兩個人的 年份(屬相),月份,日子,時辰 四個時間對應的天乾地支共八個字合起來看一下吉凶。
看相比較神乎,有一次街上瞎逛,見一個看相的,讓我過去一下,然後一下子說出了我兄弟幾人,嚇我一跳。
如果眼睛不舒服的話,那就是佔了,找個先生看看,然後他會告訴你你家附近哪裡有障礙物,去用茶葉和大米潑灑一下就好了。
打石是指東西不見了找不到,先生告訴你在你家的哪個方位,然後去找就可以發現。
如果小孩肚子疼,一般是捨不得花錢看醫生的。但依然有解決問題的方法,用個碗,放半碗水,然後用四根筷子合在一起在碗里托放,一般喊著逝去的親人的名字,當筷子恰好站立的那一刻,對應的親人就是造成你肚子疼的那位了。那位逝去的親人肯定有什麼需求要求後人替他完成,於是後人就必須許諾以後多燒紙錢,要給他做齋,樹碑什麼的。
過話,就是代替陰間的人傳話給活人,一般巫婆要把自己的狀態調整到能夠跟陰間接觸的狀態,據說比較難受的,然後把話傳給活人,遵照執行就不會生災害病了。
做齋的意思就是,找道士用紙做一些房子,金山銀山,童男童女,雜七雜八,一起燒給逝去的親人,讓逝去的親人在陰間過上貴族生活。
⑵ 安徽廣播影視職業技術學院怎麼樣
安徽廣播影視職業技術學院是一所很好的高職類院校,無論從學校環境、師資力量、學科建設等方面都很出色,具體為:
1、學校環境。佔地面積618.89畝,建設有教學樓、實訓樓、圖書館、學生公寓、食堂及後勤服務綜合樓等15萬平方米,滿足8000人辦學規模。
2、師資力量。學校有在職教職工255人,專任教師總數達232人,其中45周歲以下青年教師181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78%。
3、學科建設。學校申報立項國家級精品課程1個,省級MOOC課程20個,省級教學名師3人,省級教壇新秀10人,省級教學團隊6個,省級高水平高職專業4個,省級實踐教育基地4個,省級名師工作室1個,技術技能型大師工作室4個,申報省級質量工程立項120項。
安徽廣播影視職業技術學院簡介。
安徽廣播影視職業技術學院為一所由安徽省教育廳主管,接受安徽省廣播電視局業務指導的公辦高等職業院校,也是全國最早舉辦廣播影視類高等職業教育的院校之一,並在安徽省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中榮獲「優秀」等級。
學院辦學歷史悠久,始建於1960年,時稱安徽省中級廣播學校,1984年學校更名為安徽廣播電視學校,面向全省招生。2002年7月,經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備案,升格為安徽廣播影視職業技術學院,面向全國招生。
以上內容參考安徽廣播影視職業技術學院——學校簡介
⑶ 最新紅色經典電影有哪些2022
最新紅色經典電影2022有《浴血大別山》
《浴血大別山》是由宿州金盾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張肖靈編劇,陳立軍導演執導,徐傑、姚剛、褚峰、安澤豪主演的戰爭劇情類電影,該片於2022年1月8日在院線上映
電影講述1948年劉鄧大軍撤出大別山,金寨縣公安局第一任局長,根據黨的指示,帶領公安局160名戰士,同國民黨軍漢土匪武裝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為了掩護陳再道二縱野戰醫院600多名傷員安全轉移,阻擊國民黨及保安團2個團10多次的進攻,最後全部壯烈犧牲。
⑷ 金寨江店今天下午玉博園有什麼電影
澳門風雲3、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美人魚、高跟鞋先生、卧虎藏龍青冥寶劍、 功夫熊貓3、火影忍者、聖鬥士星矢、詭娃等,基本上在這些電影中
⑸ 小時候看過的一電影,講的是希望工程的「大眼睛」以及那個攝影師什麼的,不知道是記錄片還是什麼
蘇明娟1983年,蘇明娟出生在安徽金寨縣桃嶺鄉張灣村一個普通的農家,父親蘇良友、母親鍾業珍靠打魚、養蠶、養豬和種田、種板栗為生,一家人過著辛勞拮據、簡朴的鄉村生活。
1991年5月,7歲的蘇明娟是張灣小學的一年級學生,中國青年報攝影記者解海龍到金寨縣采訪拍攝希望工程,跑了十幾個村莊,最後來到大別山的張灣小學發現了課堂上的蘇明娟,一雙特別能代表貧困山區孩子渴望讀書的「大眼睛」攝入他的鏡頭。這幅畫面為一個手握鉛筆頭、兩只直視前方對充滿渴望的大眼睛小女孩,題為《我要讀書》的照片發表後,很快被國內各大報紙雜志爭相轉載,成為中國希望工程的宣傳標志,蘇明娟也隨之成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
1991年冬天,8歲的蘇明娟和她的5個同學像往常一樣走在去往學校的路上。天蒙蒙亮,遠處的炊煙從很遠的山那邊升起來——還有一個小時的山路。
對於這條羊腸小道,這些孩子已經再熟悉不過了。蘇明娟挎著媽媽為她縫制的小書包,手裡拎著一個碳爐,這是她在上課時用來取暖的,因為所謂的課堂不過是舊時的土地廟,年久失修,別說窗戶,連土牆都殘缺不全,如果沒有這個小爐子,她的小手就會被凍僵,但即使這樣,上學對這幾個孩子來說,還是一件最快樂的事。
上課鈴響了,蘇明娟把碳爐擱在右邊的小木凳上,暖了暖手之後,拿出了書本和只剩下一小截的鉛筆。這時,他看見幾個幹部模樣的人走了進來,其中一人還拿著一個她從來沒有見過的奇怪的機器,很多年以後,她才知道那是照相機,而拿相機的人就是《中國青年報》的攝影記者解海龍。課繼續上著,但蘇明娟「溜號」了,她的大眼睛總是好奇地追隨著這個拿著奇怪的機器在教室里走來走去的「不速之客」。她看見他一會將它對准黑板,一會對准老師,一會對准其他同學……慢慢的,那個人似乎也察覺到有雙眼睛一直在看著他。終於,他發現了她,那是一雙不可錯過的眼睛,純真、好奇、甚至一點驚恐,他舉起了相機……在那隻有零點幾秒的時間里,蘇明娟突然感到有點害怕,她不知道此刻發生了什麼。當然,她更無從知道以後會發生什麼……
姑娘,你要懂得知恩圖報!
2007年4月26日,因為采訪蘇明娟,我和攝影師、化妝師、助理一同來到合肥。在我們下榻的希爾頓酒店,我驚訝地看見服務櫃台上就擺著那幅「大眼睛」照片,上面用中英文寫著:用你們的愛心支持希望工程。拿行李的侍應生告訴我們,這幅海報在合肥隨處可見。當他得知我們這次就是來采訪她時,他幾乎是用興奮的語氣問道:「她叫什麼名啊?現在是不是挺大了?」我告訴他,她叫蘇明娟,今年24歲,就在你們當地的省工商銀行工作。
在解海龍離開蘇明娟所在的金寨鄉桃李小學之後,那張「我要上學」的照片開始在各種媒體傳播開來,並迅速成為中國希望工程的宣傳標志。然而此時,照片中的主人公蘇明娟卻對這一切一無所知。直到3年後,湖南長沙某軍校一位名叫李萬的學員將一份《解放軍日報》和一封信寄給了蘇明娟的校長,報紙上登載的正是這張照片。他在信里對校長說,如果你們學校還能找到這個小姑娘的話,我願意資助她到小學畢業。校長不知道這個小姑娘是誰,但根據報道中的線索,他將所有四年級的女孩叫到了辦公室,然後指著照片問道:「這個人是你們當中的誰啊?認一下!」這是蘇明娟第一次看到這張照片,當時唯一的感受是這個漂亮的小姑娘是誰啊?再仔細看,還是認不出來,只是隱約覺得那件紅色格子衣服很熟悉,然後舉手說:「老師,那件衣服好像是我的。」「那你下午回家把那件衣服拿來吧,證明是你。」回到家,媽媽把那件衣服找了出來,照片里那個小女孩的身份也由此確認了。後來,李萬每個學期都會寄一筆錢給她。蘇明娟的家人也知道那錢是從為數不多的軍隊補貼里一點一點省出來的。
因為山多地少,金寨鄉歷來非常貧困。而蘇明娟家每年的收成也僅僅夠全家吃三個月,更多時候,她的父親蘇良友只能依靠每天起早貪黑上山砍柴、抓鱔魚換來的錢買點口糧維持生計,因此蘇明娟每個學期100多元的學費,就成為這個家最大的負擔,而李萬的資助,也讓這個瀕臨崩潰的家,重新看到了希望。但對於蘇明娟來說,最大的精神支柱不是錢,而是李萬叔叔寫給她的一封封信。那些飽蘸著愛的筆墨的文字,直到現在都珍藏在她的小箱子里,雖然我沒有目睹,但我相信,那些信里所傳達出來的「愛」已經深深扎進蘇明娟幼小的心裡了。
後來,來自大連的一對退休老夫婦也加入了資助蘇明娟的行列,他們拿出了僅有的退休金,還在信中安慰道:別為我們的生活而擔心。善良忠厚的父親對蘇明娟說:「這錢我們不能要,因為我們已經有別人的幫助了。你爸你媽還能幹活,還能養活你和弟弟。」蘇明娟將錢還給老人,老人不要,後來在徵得他們的同意後,蘇明娟將這筆錢全部捐給了希望工程。這的確令人感到不可思議。蘇明娟至今還記得當年父親對她說的話:「姑娘,你要懂得知恩圖報。」
每到過年,蘇明娟的母親鍾業臻都會用這個家特有的方式報答那些曾經幫助過他們的人,將自己納縫的一雙雙布鞋,腌制的一塊塊臘肉寄給解海東、李萬、退休老夫婦,還有湊了100塊錢捐助她的9個大學生。
一個特殊的名人
蘇明娟也許是中國最特殊的名人,幾乎每個人都見過她的照片,但卻鮮有人知道她的名字。為了配合希望工程的宣傳工作,已經上初中的她開始頻繁參加各種活動。有一天,老村長來到她家對正在做飯的鍾業臻說道:「你姑娘要去北京開會了,趕緊給她准備准備,過兩天就走。」什麼會蘇明娟不知道,去了才知道是中國共青團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那時的她14歲,整個人民大會堂里的予會代表,屬她最小。會後,她被選舉為團中央候補委員。回到家後,鄰居來看她,問:「你一個月拿多少工資啊?」在他們眼裡,她已經是中央來的大領導了。當然,工資是沒有的。蘇明娟也明白,這只是國家給她的一個榮譽。
2003年,蘇明娟考入安徽大學金融管理系,雖然只是專科,但她終於實現了從小「我要上大學」的夢想。入學兩個月後她宣布:請求終止"希望工程"對自己的資助,因為她已經是一名大學生了,可以憑自己的能力完成學業.大一時,她就開始勤工儉學來解決自己的生活費,不僅當過售樓員,還曾在北京摩托羅拉總部的人力部和財務部實習工作過。此外,她還是學生會組織部部長。在一次暑假,她還組織過幾個同學去金寨縣另一個貧困村做義務支教工作。談起這段經歷,蘇明娟依然很感觸。「孩子們上課的條件非常差,跟我上小學的時候差不多,四面通風,只有一個破屋頂。孩子們的家庭也都非常貧苦。」蘇明娟和她的同學們就在那給孩子們上了幾天課,後來她知道班級里也有一個小女孩,她和母親被父親拋棄了,因為沒有錢也沒有戶口,母女倆只能在別人家的屋檐下搭個草棚過日子。每天,母親下河去抓黃鱔用來養家。當蘇明娟和她的同學去看她們的時候,竟發現這個家連口鍋都沒有。那天,學生們自己掏錢買了鍋,買了菜,為她們做了一頓飯,臨走時,還湊了1000多塊錢交給她們,這筆錢足以砌個水池用來養抓到的鱔魚了。在回去的路上,蘇明娟覺得自己是那麼幸運,因為一張照片,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她得到了那麼多人的幫助。而在這個世界上,依然有人還在為了生存而掙扎,夢想對他們來說,還是一件奢侈品。如果每個人都有勇氣做點什麼,那麼那些瀕臨絕望的人就有可能改變自己的一生,「而我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嗎?」
在合肥市中心,有一處讓合肥人引以為傲的古跡——包公祠。對面,就是安徽省工商銀行的大樓。蘇明娟的辦公室就在這棟大樓的17層。從落地窗向外看出去,綠樹成蔭的包公祠和合肥的繁華街景盡收眼底。單位給員工提供的待遇除了優厚的工資以外,還有食堂提供的一日三餐和一套兩居室的公寓。蘇明娟和這個城市裡的其他人一樣,每天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有時會和朋友一起去吃麻辣小龍蝦,逛街買衣服,每到周五,還會守在電視機前看「快樂男生」。這樣的生活對很多人來說算不上什麼,甚至有點乏味和平淡,但對她來說,這簡直是上帝最好的恩賜。
每個月,蘇明娟都會寄錢給家裡。父母已經年近半百,因為女兒,他們的日子已經改善了很多。去年,他們將家裡的黑白電視換成了彩色的,欠的債還清了,5間青磚瓦房也重新翻修了一遍。她現在最大的牽掛是正在上高中的弟弟,他的學習成績不好,以前無話不談的姐弟倆,現在卻有了「代溝」。這讓她有點著急,因為她比誰都清楚「上學」意味著什麼。現在,蘇明娟一年會回家一次,400公里的路程要翻山涉水整整走上一天。我不知道在路,她透過車窗看到外面的世界會想到什麼。但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這條路的兩頭,卻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人生。
2007年6月23日,安徽合肥,受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安徽)賽會志願者招募組委會邀請,中國希望工程形象代言人「大眼睛」蘇明娟成為北京奧運會安徽賽會志願者招募形象大使。據介紹,截止6月22日12點,全國范圍內京外省(區、市)奧運志願者報名總人數達196973人,其中安徽省共有11271人。
蘇明娟長大後被朋友稱為:「大眼睛」等。
08年7月,蘇明娟從安徽大學畢業,被中國工商銀行安徽省分行錄用,將於11月24日正式上班。
采訪中,她一邊翻閱著《楚天金報》,一邊說:「是『希望工程』救了我,救了千千萬萬貧困孩子。」她認為,全國各級新聞單位在推動「希望工程」實施中,功不可沒。並表示,將一如既往地幫助貧困的孩子。
⑹ 一部在六安市金寨縣第一中學拍攝的電影,請問誰知道它的名字我看過但是忘記了。謝謝謝謝!!!!
《大地有愛》。電影《大地有愛》是繼電影《良心》、《真心》和《愛心》之後的又一部真情之作。電影《良心》和《真心》不僅都獲得了當年度的中宣部「五個
大地有愛劇照(19張)一」工程獎和國家華表獎,還引發了觀眾爭睹國產影片的熱潮(電影《良心》票房達3000萬), 《大地有愛》延續了上幾部作品的特點,將形成一個以真情
大地有愛劇照2(12張)動人的主旋律電影品牌。 《大地有愛》以2005年發生在著名紅軍故鄉安徽省金寨縣的真實故事為原型,講述了一個青年學生面臨生活變故時所經受的人生考驗.探索建設和諧社會過程中青少年的理想追求,表現父愛和母愛的偉大,呼喚社會真情,同時,體現紅軍故鄉人民建設新農村的決心和自強自立的民族精神,具有普遍的社會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