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有些電影票房高,電影票也很貴,但影視公司還是虧錢厲害
有一些電影乍一看在商業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不僅受到了觀眾們的好評,而且還得到了相當高的票房收入,在普通的觀眾看來,似乎這部電影一定會讓負責拍這部電影的影視公司賺的盆滿缽滿,但是實際上並非如此。有時由於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即使票價很高,票房也很高的電影也無法讓影視公司獲得預期的收入,而且甚至會出現虧損的現象。那麼,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另外,即使電影達到了最低票房收入,但是也有可能會出現電影公司入不敷出的現象。前文說到,電影公司在達到最低票房之後需要通過協定分成的方式來獲得分配利潤,如果電影公司在分配時沒有在博弈中取得有利局面而導致分配比例過低,那麼電影公司也就無法獲得足夠的收入來彌補付出的成本,導致出現入不敷出的虧損情況。
② 如果一部電影的投資是兩千萬,那票房要賣到多少才能回本
票房需要賣到8000萬才可以回收成本。實際上需要看一部電影能夠收回成本,是需要從多方面來判斷的。第1個方面就是看這個電影它投入了多少錢,電影行業在我國也有著一些相關的規則。比如說不管是什麼影片,只要是到院線去播放的話,那麼就會收取3%的一個營業稅,這方面的稅收是必須要的。還有另外5%是為了整體電影事業的發展而去收的專項資金,這兩部分的資金是國家強制收行的。
③ 電影票房的錢是賣票掙的錢嗎
一部電影的票房=各大影院的票房+海外票房-稅(不包括成本) 一部電影放映期間累計之總收入,亦稱「gross」。 先談一下電影產業的產業鏈。(由於世界電影以獨立製片影片較多,所以以其為例) 製片人有其想法————製作投資備忘錄融資————建組————拍攝————完成首部校正拷貝————與發行商交易(其中也有很多種情況)————發行商在全國做廣告————影片在院線得到上映————觀眾買票。 電影在影院上映時賣出票的總額,稱之為票房。也是一部影片的主要收入。 但其的收入分配很有意思。 電影院老闆拿其一部份交給發行商————發行商拿其一部份交給製片人————製片人拿其一部分交給投資方。 呵呵!投資方占的風險最長久,但分其利益時卻排到了最後一個,這種方式是不公平的,別說呀!否則沒人投錢拍電影了!(這種是典型的美國例子) 國內要好些!近年來國家鼓勵單片拍攝!也就是說百姓私人也可以投資拍片!但很多條例還不健全,所以現在投資電影還屬於風險性很大的投資!國內電影院多數都是國營的,因此在利潤分配是可能要好些
④ 什麼是票房怎樣的電影算不虧本的
票房就是指在電影院上映的收入,在電影出品公司和發行公司、影院之間進行分配。早年電影只有在影院上映這一條途徑,按照當時的業界標准,一部影片的票房收入只有達到成本的三倍才算盈利。不過現在則不然,有各種衍生收入,因此除非票房收入足夠大,否則根本無法評價虧本與否,尤其是這也是商業秘密,沒有一家電影公司會透露,國內外皆如此。
⑤ 《超越》票房多少才不虧
票房3億才不虧,一般來說,片方最終能夠獲得總票房的30%,算上片方從其他渠道獲得的收入,一般需要獲得3倍於製作成本的票房,才能夠收回成本。也就是說如果一部電影成本是3000萬,票房達到9000萬左右就可以回本。
自從該片上映以來,截至到電影下架,票房僅僅只有1.28億,片方按照分成來計算的話,也就收到那麼4300多萬的票房,也就意味著這個數字下,投資方恐怕連成本都沒有賺回來。
基本信息
《超越》是由韓博文執導,鄭愷、李昀銳、曹炳琨、張藍心、張榕容領銜主演,李晨、金靖特別主演的劇情片。
該片講述了曾獲獎無數的「百米飛人」郝超越在經歷人生轉型之後陷入低谷,因為與昔日摯友的再聚被喚醒熱血回憶,並重新振作,實現自我超越的故事。
該片於2021年6月12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⑥ 影片 票房 賺到什麼時候不賠本
傳統的標準是票房收入達到成本的三倍,不過現在因為各種衍生產品的開發已經難以估價,只有投資者自己知道。
⑦ 這么多電影不要虧錢嗎
這是看地方論的。。比如北京,上海,相對看小成本電影的人也不少。但是像杭州,就相對少了。
小成本電影一般在票房上是有點虧,但是,賣出的拷貝(或者數字電影賣出的片子),以及後期的 dvd出售合起來差不多能回本。
當然,虧的也不是沒有,但大多數電影是能勉強小賺一筆的。
而且,有動力去拍啊。像寧浩的《瘋狂的石頭》和《瘋狂的賽車》,贏得很多名聲啊,賈樟柯的小成本電影幫他在嘎納電影節大獲風頭啊。(《三峽好人》)
一般小成本電影也就1百萬到4百萬間,所以,相對,收回票房也不是很難。
⑧ 8.5億的影片成本 要達到多少票房才不會虧本
在大陸比較難回本,若只計算票房的話大約要三倍成本的票房才可能盈利,但實際可以利用電影的衍生產品來賺取其他利潤,例如DVD發售,電影人物模型的製作出售和電影版權等等都可以賺取利潤,具體還得看實際情況;在歐美地區這相關方面的利潤賺取就顯得更加成熟了,希望可以幫到你
⑨ 動畫片電影多少票房能保本
根據國內的分賬比例,一般是票房要達到總成本的三倍左右,才能持平。當然這並不是一個絕對數值,也要根據不同電影的投資組合來計算。
例如一部國產電影含明星片酬的製作成本1千萬,宣發2百萬,總成本就是1千2百萬。現在國內分賬比例一般是片方拿43%,但這是從總票房裡扣除5%的專項基金和5%左右的稅以後的43%,實際上也就是總票房的39%左右。粗略估算差不多是三分之一。 (如果要細算還有資金佔用成本等等,這個就比較復雜了,需要請專業製片人過來細講了。)
那麼一般來說,1千萬成本的電影,基本要到票房3千萬左右的時候,片方才開始賺錢。如果有前期的廣告植入、贊助或音像版權預售等,那麼這個盈虧平衡點就可能降低一些。
⑩ 排電影的導演都靠票房賺錢,如過票房的錢沒有拍攝的成本高,那豈不是虧本嗎
是虧本了,虧大本!
不過電影下線後,還可以從出音像品中賺回一點點~DVD、VCD什麼的!
或是賣給電視台賺點轉播費!
但電影主要還是靠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