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暗戀桃花源哪個版本的最經典
我個人認為袁泉、黃磊、何炅、謝娜、喻恩泰、李梅等主演的,為紀念《暗戀桃花源》20周年而上演的2006年大陸版《暗戀桃花源》最經典。
當然1992年,由林青霞主演的電影版的《暗戀桃花源》也很經典。
以上兩部均為賴聲川作品,不同之處是,一部是話劇,另一部是話劇電影。
② 電影版《暗戀桃花源》是林青霞演的嗎
暗戀桃花源》二十年中一共有四個版本
第一版:搭架
「當年參加創作的那一群人,都覺得那一次的工作好像一次懷孕的心情和喜悅,又像戀愛。我丟給演員一粒種子,演員們就去全心全意孵蛋了」
1983年11月30日,年輕的戲劇導演賴聲川在自家客廳里宣布,話劇《暗戀桃花源》劇組成立。這是賴聲川創建的表演工作坊的第二出戲,而他此前與李立群、李國修合作的表演工作坊處女作、相聲劇《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幾乎在一夜之間紅遍台灣,這樣的業績為表坊的發展開了個好頭。不過有前面的成功賴聲川更覺得緊張,於是壓力和重擔全都壓在了「暗戀」的身上。
最初創作的《暗戀桃花源》,賴聲川便將其框架定在「兩個劇團爭奪劇場」這樣一個主題和兩個「戲中戲」的表演形式上。回憶起當初的靈感來源,賴聲川表示這都源於台灣的混亂環境。
有一次,賴聲川聽李國修講到一次觀看導演陳玉慧的《謝微笑》在藝術館綵排時的偶然經驗:當時《謝微笑》下午綵排,晚上首演,中間兩個小時則被安插了一場小學生的畢業典禮。戲的綵排根本還沒完,小學生就已經坐在台下了,另一邊鋼琴、講桌都等著要搬上台。於是他在舞台上設計了許多干擾,推動戲劇往前走。這里的干擾,各種各樣,有悲劇與喜劇的干擾,有演員和演員的干擾,還有導演和演員的干擾、旁觀者與演員的干擾,等等:「暗戀」與「桃花源」兩出戲同台演出之時,算得上是那個時代的一個經典時刻:劇場前台的服務人員算準了時間,一而再,再而三地在這一時刻回到劇場;演員李立群與顧寶明都親眼見到過坐在第一排的觀眾,有人當場笑得從椅子上翻了下去。
對於《暗戀桃花源》的演出在當時造成的「盛況」,賴聲川覺得並不奇怪:台灣的生活實在太亂了,這是台灣人共同的經歷;然而身在其中,人們也能保持一種亂中的秩序。
「正式的排演開始於1985年11月30日。最初是一周三天,到12月中旬變得比較密集,直到次年3月的台北首演。當時」表演工作坊「還沒有正式的辦公室及排練場,排戲的地點到過劉靜敏的家、我的家,還有蘭陵(劇坊)、雲門(實驗劇場)的排練場等。「講到第一次排練的情景,賴聲川說道。當他提出他希望以兩個劇團爭奪一個舞台為出發時,大夥立即熱烈地討論,是兩個什麼樣的劇團在爭奪劇場?在無數次辯論中,一個以演悲劇《暗戀》為主的三流劇團,與一個以演三流喜劇《桃花源》為主的江湖劇團誕生。而演員也各依特性選擇了角色:以喜劇見長的李立群、顧寶明及劉靜敏,即順理成章地成為《桃花源》的演員,而金士傑、賴聲川的妻子丁乃竺和金士會及管管則成為《暗戀》的演員。
當時已入冬季,位於台北郊區的陽明山上正一天比一天冷,賴聲川和丁乃竺的家裡卻一天比一天熱鬧。每個傍晚李立群、金士傑、顧寶明、劉靜敏等演員由台北遠征至陽明山,一進門,總是很有默契地分頭淘米、洗菜、做飯、烤麵包,嘻嘻哈哈飽食一頓後,各自捧著心愛的飲料,十分閑適地瞎聊一陣。看似無所事事,其實一件開心又嚴肅的工作緊跟著就開始了。
「當年參加創作的那一群人,都覺得那一次的工作好像一次懷孕的心情和喜悅,又像戀愛。我丟給演員一粒種子,演員們就去全心全意孵蛋了。慢慢地,大家看見自己如果懷的是黃豆,生出來的也許是黃豆也許是綠豆,甚至是瓜。排練像游戲,演員們由生而熟成為知己。好像一群大人在玩小孩子的游戲,搞童年往事,好玩極了。」賴聲川回憶道。
第二版:暖身
「時隔4年,重演時更換了不少演員,其中雲之凡換成了當時已經紅極一時的影星林青霞以及演員蕭艾。這也是林青霞生平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出演舞台劇。」
「暗戀」1986年的首演獲得了非常大的成功,並很快成為「表坊」標志性的劇目。於是到了1991年,賴聲川再次重排該劇。談到重演的原因,賴聲川說是為做好將要拍攝電影的准備工作。1986年到1991年的五年間,局勢變化很大。內地開放探親之後,《暗》反而可以更無掛礙地在主題上走得更深。一方面是往個人的心靈世界發展,另一方面走向更宏大的視野、更永恆而共通的生命真義。首演版本的通俗劇模式靠著真實事件的情感而成功地運轉,現在這部通俗劇結合了更大的架構,輻射的命題更大,不再局限於兩岸的關系。
由於時隔4年,重演時更換了不少演員,其中雲之凡換成了當時已經紅極一時的影星林青霞以及演員蕭艾。這也是林青霞生平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出演舞台劇。
對於第二版演員而言,排《暗》更像拿了一個寫好的本子排戲,與即興創作的關系就沒那麼大了。演員拿到劇本,面對的是強烈的另一個人創造出來的個性,會揣摩得很辛苦。而賴聲川當時要做的就是盡量讓他們不管原有的角色,去走出自己的感覺。同年該劇巡迴美國和香港演出,轟動華人世界,而因為影星林青霞參與演出「雲之凡」一角,讓那次的演出更添光彩。對於1991年的那一次演出,台灣有評論說,「《暗戀桃花源》替情感洗一次三溫暖」。
電影版:奠基
「『暗戀』獲獎後林青霞接到了追求她多時的邢李的祝賀電話,他就住在她的對面,並且已經在她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安排了一個慶祝酒會。也正是借這次機會,林青霞開始慢慢接受這位深愛她的商人。」
1992年,賴聲川以原班人馬的演員,杜可風的攝影,張叔平的美術指導,把《暗戀桃花源》拍成電影,在台灣上映並取得不錯的票房後,《暗》又相繼在國際影展大放異彩,拿下許多大獎。從那時起,林青霞飾演的「雲之凡」也因此深入人心。
「雲之凡這個角色,是《暗戀桃花源》中最純美的桃花象徵;林青霞則是中國影壇以玉女形象屹立不搖的一顆明星。由林青霞飾演雲之凡,是眾望所歸,卻也在當初引起了一些爭議。」賴聲川回憶起當初選則林青霞的原因時說。
原來,在加盟《暗戀桃花源》之前,林青霞早就有意與賴聲川合作舞台劇,並放言「要演舞台劇,導演必須是賴聲川」。但因為機緣未能如願。1991年出演《暗》之前,林青霞正因拒絕出席「金馬獎」而受到輿論及大眾的負面評價,一度情緒陷入低潮。經徐克向賴聲川的大力推薦,林青霞決定加盟《暗戀桃花源》的舞台劇演出和電影演出。當時輿論以及一些舞台劇的觀眾對此也抱有某種質疑態度,認為林青霞從未出演過舞台劇,懷疑她無法勝任雲之凡這個角色。
丁乃竺回憶當年的合作時,常常感嘆當年的林青霞雖然是名冠天下,但在劇組中卻與普通演員沒有兩樣,完全沒有耍大脾的現象,事後也和賴聲川、丁乃竺成為密友。《如夢之夢》在香港上演時,林青霞和徐克專程趕去觀看,享受連續8小時的劇場時光。
1992年底,第五屆東京國際電影節開幕,《暗戀桃花源》在這屆電影節上參展並獲得青年導演銀櫻花獎,林青霞獲得最佳女主角獎。在獲獎後回到下榻的酒店,林青霞接到了追求她多時的邢李祝賀她獲獎的電話,他就住在她的對面,並且已經在她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安排了一個慶祝酒會。也正是借這次機會,邢李讓林青霞欠下了「一個無法償還的人情」,林青霞開始慢慢接受這位深愛她的商人。
1993年,在中央戲劇學院、北京電影學院,《暗》以一種極快的速度默默地傳遞著。不過,恰成反諷的是,相對於台灣演出的大眾氛圍,在北京,卻是在小圈子裡流傳。更多的默契來自創作者間的一種驚詫———對劇場是一種驚詫,對電影也是一種驚詫———原來還可以這樣……
第三版:重塑
「采訪中,賴聲川似乎對每一個版本的排練過程都記憶猶新,這一版也不例外,他說當時的演出在台灣國父紀念館舉行,那是他比較不喜歡的劇場,2500個位子,太大了,音響也不是很好……」
1999年9月,《暗戀桃花源》在台灣三度復排。在這次的演出中,中生代演員開始取代原創演員,雲之凡由蕭艾演出,老陶、袁老闆由趙自強、馮翊綱演出。這次由9月4日開始的全島巡演因921大地震而中斷,許多巡迴場次被迫取消。
談到三度重排的感受,賴聲川說:「我是重新發現一些當年創作時的精神而感動。我重新發現,《暗戀桃花源》其實和《那一夜,我們說相聲》一樣,不需要什麼特殊舞台條件,不需要龐大後台支援或技術配合,就可以演出。每一個人,每一件物,在台上必有其功能。大部分的換景都是演員在觀眾面前換的,編劇的安排及導演上一切的舞台調度也都要考慮這些因素。當年我們巡迴美國,除了鞦韆和桃花樹請美國布景工廠製作之外,全部都是跟著我們托運行李。我們沒有好的劇場,沒有寬裕的預算去請很多後台人員……想到這些,也想到台灣劇場的當初以及一路走過來的路。那一切是那麼的自然,限制與障礙成為那麼大的激勵。」
采訪中,賴聲川似乎對每一個版本的排練過程都記憶猶新,這一版也不例外,他說當時的演出在台灣國父紀念館舉行,那是他比較不喜歡的劇場,2500個位子,太大了,音響也不是很好,結果他為演出單獨做了一個磚牆,變成劇中的病房沒有門,而雲之凡是直接從劇場上的門上來的。當時演員們的壓力也很大,馮翊綱和趙自強要接顧寶明和李立群,難度是可想而知的。而蕭艾就沒什麼問題,因為1991年她已經在巡演中演過雲之凡了。不過大家還是接得很順,觀眾也非常喜歡。
06版:紀念
「一些影視和綜藝出身的演員反而對舞台有一種別樣的嚮往,對排演都有很大的激情和投入,這讓他覺得很滿足,因為不是每個演員都可以做到這一點。」
經過20年的重演與復排,《暗》今年又迎來了它的紀念版演出。並且是台灣和內地同時排演。雖然今年台灣版,賴聲川在形式上又有很大的突破,與台灣的歌仔劇團「明華園」合作,舞台上甚至還吊起了鋼絲。不過內地版由於是第一次推出,賴聲川還是選擇了恢復20年前的最初版本。
「『暗戀』20年了,總想做些不一樣的東西,所以這次選擇和戲曲合作,也是因為台灣的舞台劇環境足夠成熟,所以大家才能夠明白在玩什麼,放在內地就不一定合適。另外明華園的團長陳勝福也非常有意思,他在答應了合作之後,突然間三個月沒有任何消息,直到最後才說OK.他來我家吃飯時,一直道歉並解釋為什麼他那麼猶豫,因為實在是壓力太大,覺得《暗戀桃花源》那麼經典的一部作品,非常擔心會被自己弄砸。而他是一個一輩子做事都很乾脆的,只有在這件事上猶豫了很久。」賴聲川說。
此次內地版《暗》由袁泉(袁泉新聞,袁泉音樂,袁泉說吧)、黃磊、謝娜(謝娜博客,謝娜新聞,謝娜音樂,謝娜說吧)(blog)、何炅(何炅新聞,何炅音樂,何炅說吧)(blog)、喻恩泰(喻恩泰博客,喻恩泰新聞,喻恩泰說吧)等明星演員領銜主演,從演員名單曝光開始,媒體輿論就開始對這張賴聲川的影視明星牌產生了爭議,對此賴聲川一番回答倒是很有道理。他說,內地的戲劇演員現在可能反而對影視劇的興趣比較大,對舞台劇的興趣不夠那麼強烈。與之相反,一些影視和綜藝出身的演員反而對舞台有一種別樣的嚮往,對排演都有很大的激情和投入,這讓他覺得很滿足,因為不是每個演員都可以做到這一點。
「當初我和製作方確定這些演員的時候,也考慮到了外界可能的質疑。不過我想等看到戲的時候大家就知道了,我不會拿自己的作品開玩笑,特別是像《暗》這樣的經典作品,更不會隨意對待。有些事,不試是不知道的。當年林青霞出演雲之凡的時候,大家意見也很大,說她從來沒有演過舞台劇,怎麼上台?結果後來她演得很好。還有李立群、張小燕、阿雅、卜學亮,都是和我合作過的綜藝主持人,他們也都在舞台上有很好的表現。」賴聲川最後說,他認為演員的好壞一方面取決於導演如何調動他們的能量和優點,另一方面在於觀眾要相信,這些在綜藝界取得過成績的藝人,他們其實積累了很多能量,只是要找到合適的方式釋放出來而已。
好象在第2版里有你要的
③ 桃花源記的恐怖真相是什麼
桃花源記的恐怖真相是:
《桃花源記》是上學時所學的一篇古文,描繪了人所嚮往的世外桃源。但如今很多解釋卻讓這篇文章細思極恐。網路給出了幾種說法: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小溪兩旁只有桃樹,桃花正在飄落,而桃樹據說有辟邪功能,所以能經常作為陰陽兩界的屏障,桃花飄落正是清明節前後。
村裡縱橫的小路連接到了每家門口,每家都拿出食物招待漁夫。「阡陌」有「通向墳墓的小路」之意,小路通往各家意在上供,那麼所謂的屋舍,儼然就是說一排排整齊的墳堆。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這些自稱秦人的桃花源原住民都明明白白地告訴漁人,說自己不知有漢,但是他們自己穿的衣服卻和外面的人一樣。「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要知道晉朝的服飾和秦朝時期差別是非常大的,一眼就能看出來的那種。東晉時期,漢服明顯受到北方民族的影響,其衣服款式和500年前的秦朝是不一樣的。唯一的解釋就是這些人穿的衣服並不是自己編織的,而是外面的人燒給他們的。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但是根據徐萍芳對《大漢原陵秘葬經》的介紹與分析,在秦漢魏晉時期,為了防止盜賊偷竊,墓道道路大多是前窄後寬,而古人為了吉利,不會把村社修成前窄後寬的模樣。這些人「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他們是秦朝時來這里的,不知道魏晉時期。漁夫進入的,很可能是通往另一個世界的通道。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扶桑茂盛的季節是5月和7月,而桃花則是3月,三種不同季節的植物同時出現在當下,這本就是一個巨大的時間謬論。與陶淵明同時期的一個風水學家叫郭璞,他寫了一本書叫《藏經》,裡面說道:「門前桃桑,為大凶。」古人認為桃桑都是陰氣聚集之地,陶淵明與郭璞都是同時期的著名人物,他難道就不知道這一點嗎?古人對於這些吉凶的事物可比現在的人信奉的多。
漁夫可以從桃花源裡面進出,那住在桃花源里的人為什麼不能出來呢?500年裡,桃花源里真的沒有一個人想出來嗎?桃花源中的第一批來到這里的人早就不存在了,後人對秦朝的殘暴只是聽說,並沒有真正體會到,慢慢就會對前人的話產生疑慮。為什麼不能出來呢?
如果這里真的是墳堆,那麼這桃花源到底是什麼呢?有人說只是一片亂葬崗這里葬的人太多,以至於他們殘存對塵世的期許會干擾這里人的意識,在他們的腦海中製造幻覺。當然這些只是猜測,至於陶淵明先生所描繪的桃花源究竟是什麼,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桃花源記表達了什麼情感?
桃花源記表達了作者自己反對剝削壓迫、反對內戰的願望,與嚮往生活在這種世外桃源的思想感情。
在此文中更體現了陶淵明憂國憂民的思想,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作者追求一種和平寧靜,沒有剝削,沒有壓廹,沒有戰亂從平等的理想世界,因為作者所處時代戰爭頻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託在作品中。
《桃花源記》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桃花源記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桃花源記》表達了作者自己反對剝削壓迫、反對內戰的願望,與嚮往生活在這種世外桃源的思想感情。體現了陶淵明憂國憂民的思想,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
《暗戀桃花源》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MHcJEC6V0ZRcXOljeDqL6w
⑤ 《暗戀桃花源》講的是什麼
現代愛情悲劇《暗戀》和古裝愛情喜劇《桃花源》兩個不相乾的劇組,因為都與劇場簽定了同一天的綵排合約,又都是演出在即而發生爭執,結果誰都不願相讓只能間隔著排戲。
現代悲劇里,江濱柳(金士傑)和雲之凡(林青霞)在上海戰亂時生出愛情,無奈一別竟是杳無音信大半生,幾十年來不斷尋找無果。古裝喜劇中,武陵漁夫老陶(李立群)被妻子春花(丁乃箏)戴綠帽,每日受盡她及情人袁老闆(顧寶明)的欺辱,某日借口外出打魚實為想自殺之時,誤入桃花仙境,而春花與袁老闆結為夫妻後,過的卻是比原來更不堪的日子。
一悲一喜兩戲同台排練,摩擦和尷尬自是難免,卻也意外成就了舞台奇觀,這戲里出錯或可有可無的幕布、道具,一場戲排練完畢留在台上的殘跡,竟成那戲天然的一部分。而將兩出戲連在一起的,是一個找尋劉子驥的瘋女人。
(5)誤入桃花源完整版電影擴展閱讀:
《暗戀桃花源》是由賴聲川編導的同名舞台劇改編的電影,由金士傑、林青霞、李立群、丁乃箏、顧寶明等主演,於1992年上映。
影片講述的是一悲一喜兩個劇組因意外不得不同台排練,卻也因此成就了舞台奇觀的故事 。
《暗戀桃花源》主要獎項: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卡里加里電影獎、第29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第5屆東京國際電影節青年電影櫻花獎銀獎。
⑥ 《暗戀桃花源》講述的是一個什麼故事
《暗戀桃花源》中講述了兩個故事,一個是《暗戀》,另一個是《桃花源》。
《暗戀》講述的是青年男女江濱柳和雲之凡因戰亂相遇,也因戰亂離散後,兩個人不約而同逃到台北,卻彼此不知情,苦戀40年後才得以相見,而當時男已婚女已嫁,最後江濱柳遺憾離世的故事。
《桃花源》講述的是武陵人漁夫老陶之妻春花與房東袁老闆私通之後,老陶離家出走桃花源再次回歸後而發生的一系列的故事。
《暗戀桃花源》是由賴聲川編導的一部話劇作品,於1986年在中國台灣首次公演,1988年,賴聲川憑借該話劇獲「國家文藝獎」。
(6)誤入桃花源完整版電影擴展閱讀:
《暗戀桃花源》被拍成電影以後,影片事實上就成了三種語言的奇妙織體:台詞(文字)語言,舞台(劇場)語言和電影(鏡頭)語言。三種語言的織體豐富了影片的語言層次感,這一點本身就頗有意味。
電影不是什麼綜合藝術,不過,如果我們要對電影《暗戀桃花源》進行台詞語言、舞台語言的分析的話,毫無疑問是在承認二者同屬電影語言「講述」范圍內的前提下的。我們可以說,從電影語言到舞台語言到台詞語言,對於《暗戀桃花源》而言,是向下兼容的。
⑦ 暗戀桃花源的版本介紹
第一版:搭架
「當年參加創作的那一群人,都覺得那一次的工作好像一次懷孕的心情和喜悅,又像戀愛。我丟給演員一粒種子,演員們就去全心全意孵蛋了」
1983年11月30日,年輕的戲劇導演賴聲川在自家客廳里宣布,話劇《暗戀桃花源》劇組成立。這是賴聲川創建的表演工作坊的第二出戲,而他此前與李立群、李國修合作的表演工作坊處女作、相聲劇《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幾乎在一夜之間紅遍台灣,這樣的業績為表坊的發展開了個好頭。不過有前面的成功賴聲川更覺得緊張,於是壓力和重擔全都壓在了「暗戀」的身上。
最初創作的《暗戀桃花源》,賴聲川便將其框架定在「兩個劇團爭奪劇場」這樣一個主題和兩個「戲中戲」的表演形式上。回憶起當初的靈感來源,賴聲川表示這都源於台灣的混亂環境。
有一次,賴聲川聽李國修講到一次觀看導演陳玉慧的《謝微笑》在藝術館綵排時的偶然經驗:當時《謝微笑》下午綵排,晚上首演,中間兩個小時則被安插了一場小學生的畢業典禮。戲的綵排根本還沒完,小學生就已經坐在台下了,另一邊鋼琴、講桌都等著要搬上台。於是他在舞台上設計了許多干擾,推動戲劇往前走。這里的干擾,各種各樣,有悲劇與喜劇的干擾,有演員和演員的干擾,還有導演和演員的干擾、旁觀者與演員的干擾,等等:「暗戀」與「桃花源」兩出戲同台演出之時,算得上是那個時代的一個經典時刻:劇場前台的服務人員算準了時間,一而再,再而三地在這一時刻回到劇場;演員李立群與顧寶明都親眼見到過坐在第一排的觀眾,有人當場笑得從椅子上翻了下去。
對於《暗戀桃花源》的演出在當時造成的「盛況」,賴聲川覺得並不奇怪:台灣的生活實在太亂了,這是台灣人共同的經歷;然而身在其中,人們也能保持一種亂中的秩序。
「正式的排演開始於1985年11月30日。最初是一周三天,到12月中旬變得比較密集,直到次年3月的台北首演。當時」表演工作坊「還沒有正式的辦公室及排練場,排戲的地點到過劉靜敏的家、我的家,還有蘭陵(劇坊)、雲門(實驗劇場)的排練場等。「講到第一次排練的情景,賴聲川說道。當他提出他希望以兩個劇團爭奪一個舞台為出發時,大夥立即熱烈地討論,是兩個什麼樣的劇團在爭奪劇場?在無數次辯論中,一個以演悲劇《暗戀》為主的三流劇團,與一個以演三流喜劇《桃花源》為主的江湖劇團誕生。而演員也各依特性選擇了角色:以喜劇見長的李立群、顧寶明及劉靜敏,即順理成章地成為《桃花源》的演員,而金士傑、賴聲川的妻子丁乃竺和金士會及管管則成為《暗戀》的演員。
當時已入冬季,位於台北郊區的陽明山上正一天比一天冷,賴聲川和丁乃竺的家裡卻一天比一天熱鬧。每個傍晚李立群、金士傑、顧寶明、劉靜敏等演員由台北遠征至陽明山,一進門,總是很有默契地分頭淘米、洗菜、做飯、烤麵包,嘻嘻哈哈飽食一頓後,各自捧著心愛的飲料,十分閑適地瞎聊一陣。看似無所事事,其實一件開心又嚴肅的工作緊跟著就開始了。
「當年參加創作的那一群人,都覺得那一次的工作好像一次懷孕的心情和喜悅,又像戀愛。我丟給演員一粒種子,演員們就去全心全意孵蛋了。慢慢地,大家看見自己如果懷的是黃豆,生出來的也許是黃豆也許是綠豆,甚至是瓜。排練像游戲,演員們由生而熟成為知己。好像一群大人在玩小孩子的游戲,搞童年往事,好玩極了。」賴聲川回憶道。
第二版:暖身
「時隔4年,重演時更換了不少演員,其中雲之凡換成了當時已經紅極一時的影星林青霞以及演員蕭艾。這也是林青霞生平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出演舞台劇。」
「暗戀」1986年的首演獲得了非常大的成功,並很快成為「表坊」標志性的劇目。於是到了1991年,賴聲川再次重排該劇。談到重演的原因,賴聲川說是為做好將要拍攝電影的准備工作。1986年到1991年的五年間,局勢變化很大。內地開放探親之後,《暗》反而可以更無掛礙地在主題上走得更深。一方面是往個人的心靈世界發展,另一方面走向更宏大的視野、更永恆而共通的生命真義。首演版本的通俗劇模式靠著真實事件的情感而成功地運轉,現在這部通俗劇結合了更大的架構,輻射的命題更大,不再局限於兩岸的關系。
對於第二版演員而言,排《暗》更像拿了一個寫好的本子排戲,與即興創作的關系就沒那麼大了。演員拿到劇本,面對的是強烈的另一個人創造出來的個性,會揣摩得很辛苦。而賴聲川當時要做的就是盡量讓他們不管原有的角色,去走出自己的感覺。同年該劇巡迴美國和香港演出,轟動華人世界,而因為影星林青霞參與演出「雲之凡」一角,讓那次的演出更添光彩。對於1991年的那一次演出,台灣有評論說,「《暗戀桃花源》替情感洗一次三溫暖」。
電影版:奠基
「『暗戀』獲獎後林青霞接到了追求她多時的邢李的祝賀電話,他就住在她的對面,並且已經在她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安排了一個慶祝酒會。也正是借這次機會,林青霞開始慢慢接受這位深愛她的商人。」
1992年,賴聲川以原班人馬的演員,杜可風的攝影,張叔平的美術指導,把《暗戀桃花源》拍成電影,在台灣上映並取得不錯的票房後,《暗》又相繼在國際影展大放異彩,拿下許多大獎。從那時起,林青霞飾演的「雲之凡」也因此深入人心。
「雲之凡這個角色,是《暗戀桃花源》中最純美的桃花象徵;林青霞則是中國影壇以玉女形象屹立不搖的一顆明星。由林青霞飾演雲之凡,是眾望所歸,卻也在當初引起了一些爭議。」賴聲川回憶起當初選則林青霞的原因時說。
原來,在加盟《暗戀桃花源》之前,林青霞早就有意與賴聲川合作舞台劇,並放言「要演舞台劇,導演必須是賴聲川」。但因為機緣未能如願。1991年出演《暗》之前,林青霞正因拒絕出席「金馬獎」而受到輿論及大眾的負面評價,一度情緒陷入低潮。經徐克向賴聲川的大力推薦,林青霞決定加盟《暗戀桃花源》的舞台劇演出和電影演出。當時輿論以及一些舞台劇的觀眾對此也抱有某種質疑態度,認為林青霞從未出演過舞台劇,懷疑她無法勝任雲之凡這個角色。
丁乃竺回憶當年的合作時,常常感嘆當年的林青霞雖然是名冠天下,但在劇組中卻與普通演員沒有兩樣,完全沒有耍大脾的現象,事後也和賴聲川、丁乃竺成為密友。《如夢之夢》在香港上演時,林青霞和徐克專程趕去觀看,享受連續8小時的劇場時光。
1992年底,第五屆東京國際電影節開幕,《暗戀桃花源》在這屆電影節上參展並獲得青年導演銀櫻花獎,林青霞獲得最佳女主角獎。在獲獎後回到下榻的酒店,林青霞接到了追求她多時的邢李祝賀她獲獎的電話,他就住在她的對面,並且已經在她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安排了一個慶祝酒會。也正是借這次機會,邢李讓林青霞欠下了「一個無法償還的人情」,林青霞開始慢慢接受這位深愛她的商人。
1993年,在中央戲劇學院、北京電影學院,《暗》以一種極快的速度默默地傳遞著。不過,恰成反諷的是,相對於台灣演出的大眾氛圍,在北京,卻是在小圈子裡流傳。更多的默契來自創作者間的一種驚詫———對劇場是一種驚詫,對電影也是一種驚詫———原來還可以這樣……
第三版:重塑
「采訪中,賴聲川似乎對每一個版本的排練過程都記憶猶新,這一版也不例外,他說當時的演出在台灣國父紀念館舉行,那是他比較不喜歡的劇場,2500個位子,太大了,音響也不是很好……」
1999年9月,《暗戀桃花源》在台灣三度復排。在這次的演出中,中生代演員開始取代原創演員,雲之凡由蕭艾演出,老陶、袁老闆由趙自強、馮翊綱演出。這次由9月4日開始的全島巡演因921大地震而中斷,許多巡迴場次被迫取消。
談到三度重排的感受,賴聲川說:「我是重新發現一些當年創作時的精神而感動。我重新發現,《暗戀桃花源》其實和《那一夜,我們說相聲》一樣,不需要什麼特殊舞台條件,不需要龐大後台支援或技術配合,就可以演出。每一個人,每一件物,在台上必有其功能。大部分的換景都是演員在觀眾面前換的,編劇的安排及導演上一切的舞台調度也都要考慮這些因素。當年我們巡迴美國,除了鞦韆和桃花樹請美國布景工廠製作之外,全部都是跟著我們托運行李。我們沒有好的劇場,沒有寬裕的預算去請很多後台人員……想到這些,也想到台灣劇場的當初以及一路走過來的路。那一切是那麼的自然,限制與障礙成為那麼大的激勵。」
采訪中,賴聲川似乎對每一個版本的排練過程都記憶猶新,這一版也不例外,他說當時的演出在台灣國父紀念館舉行,那是他比較不喜歡的劇場,2500個位子,太大了,音響也不是很好,結果他為演出單獨做了一個磚牆,變成劇中的病房沒有門,而雲之凡是直接從劇場上的門上來的。當時演員們的壓力也很大,馮翊綱和趙自強要接顧寶明和李立群,難度是可想而知的。而蕭艾就沒什麼問題,因為1991年她已經在巡演中演過雲之凡了。不過大家還是接得很順,觀眾也非常喜歡。
06版:紀念
「一些影視和綜藝出身的演員反而對舞台有一種別樣的嚮往,對排演都有很大的激情和投入,這讓他覺得很滿足,因為不是每個演員都可以做到這一點。」
經過20年的重演與復排,《暗》今年又迎來了它的紀念版演出。並且是台灣和內地同時排演。雖然今年台灣版,賴聲川在形式上又有很大的突破,與台灣的歌仔劇團「明華園」合作,舞台上甚至還吊起了鋼絲。不過內地版由於是第一次推出,賴聲川還是選擇了恢復20年前的最初版本。
「『暗戀』20年了,總想做些不一樣的東西,所以這次選擇和戲曲合作,也是因為台灣的舞台劇環境足夠成熟,所以大家才能夠明白在玩什麼,放在內地就不一定合適。另外明華園的團長陳勝福也非常有意思,他在答應了合作之後,突然間三個月沒有任何消息,直到最後才說OK.他來我家吃飯時,一直道歉並解釋為什麼他那麼猶豫,因為實在是壓力太大,覺得《暗戀桃花源》那麼經典的一部作品,非常擔心會被自己弄砸。而他是一個一輩子做事都很乾脆的,只有在這件事上猶豫了很久。」賴聲川說。
此次內地版《暗》由袁泉、黃磊、謝娜、何炅、喻恩泰等明星演員領銜主演,從演員名單曝光開始,媒體輿論就開始對這張賴聲川的影視明星牌產生了爭議,對此賴聲川一番回答倒是很有道理。他說,內地的戲劇演員現在可能反而對影視劇的興趣比較大,對舞台劇的興趣不夠那麼強烈。與之相反,一些影視和綜藝出身的演員反而對舞台有一種別樣的嚮往,對排演都有很大的激情和投入,這讓他覺得很滿足,因為不是每個演員都可以做到這一點。
「當初我和製作方確定這些演員的時候,也考慮到了外界可能的質疑。不過我想等看到戲的時候大家就知道了,我不會拿自己的作品開玩笑,特別是像《暗》這樣的經典作品,更不會隨意對待。有些事,不試是不知道的。當年林青霞出演雲之凡的時候,大家意見也很大,說她從來沒有演過舞台劇,怎麼上台?結果後來她演得很好。還有李立群、張小燕、阿雅、卜學亮,都是和我合作過的綜藝主持人,他們也都在舞台上有很好的表現。」賴聲川最後說,他認為演員的好壞一方面取決於導演如何調動他們的能量和優點,另一方面在於觀眾要相信,這些在綜藝界取得過成績的藝人,他們其實積累了很多能量,只是要找到合適的方式釋放出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