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的 八大劇種 是什麼
一、中國傳統的八大劇種是:京劇、評劇、豫劇、越劇、黃梅戲、秦腔、崑曲和粵劇。
二、簡介:
1、京劇
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又稱「京戲」、「國劇」、「皮黃」,為中國戲曲劇種之首。如果從四大徽班進京算起,已有200多年的發展史。京劇之名始見於清光緒二年(1876)的《申報》,歷史上曾有皮黃、二黃、黃腔、京調、京戲、平劇、國劇等稱謂,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進京後與北京劇壇的崑曲、漢劇、弋陽、亂彈等劇種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匯,演變成為京劇。
2、評劇
評劇是在華北、東北及其他一些地區流行很廣,曾經被稱為第二大劇種,鼎盛時期除個別省份外幾 乎都有評劇院團(京津冀東三省河南廣西新疆青海內蒙雲南貴州重慶武漢江西山西山東陝西安徽等)。評劇是中國戲曲劇種,俗稱蹦蹦戲、平腔梆子,落子戲,唐山落子,奉天落子,1935年改稱今名。1910年前後形成於唐山。
3、豫劇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豫劇在安徽北部地區稱梆劇,山東、江蘇的部分地區仍稱梆子戲。 其流行區域主要在黃河、淮河流域。目前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山東、江蘇、河北、北京、山西、陝西、四川、甘肅、青海、新疆、台灣等省區市都有專業豫劇團的分布,有「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之稱。
4、越劇
越劇是中國傳統戲曲形式,又稱第二大劇種,,有第二國劇之稱,又被稱為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主要流行於浙江、上海、江蘇、福建、陝西、湖北等地,鼎盛時期除西藏、廣東、廣西等少數省、自治區外,全國都有專業劇團存在,據初步統計,約有280多個,業余劇團更有成千上萬,不勝統計。在海外亦有很高的聲譽和廣泛的群眾基礎,當為流傳最廣之地方劇種。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清悠婉麗,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極具江南地方色彩。
5、黃梅戲
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是中國的五大劇種之一。黃梅戲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台灣等省以及香港地區亦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余的演出團體,受到廣泛的歡迎。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是十八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黃梅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
6、秦腔
秦腔流行於我國西北地區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劇種。因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秦腔源於古代陝西、甘肅一帶的民間歌舞,經歷代人民的創造而逐漸形成,是相當古老的劇種。
7、崑曲
崑曲是我國的古老劇種,又稱崑山腔,流行於江蘇崑山一帶。嘉靖年間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吸取海鹽腔、戈陽腔的長處,對崑腔加以改革,創造聞名的「水磨腔」,使崑曲音樂獲得很大的發展。崑曲有一套完整的表演體系和獨特聲腔系統,曲調清新婉轉,表演優美動人。昆劇的音樂曲牌、表演舞蹈對其他劇種影響很大。
8、粵劇
粵劇,又稱「廣東大戲」或者「大戲」,廣東傳統戲曲之一,源自南戲,流行於嶺南地區等粵人聚居地。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糅合唱念做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
三、來源:http://www.people.com.cn/GB/123605/135055/145044/9949201.html
2. 河南周口太康歷史、人物、景點、
太康,夏朝君主,生卒年不詳,啟長子,啟病死後繼位。太康自小跟著父親啟享樂,即位後生活比啟還腐敗,只顧飲酒游獵,不理政事,在去洛水北岸游獵時,為後羿奪去國政。實際上只在位兩年(名義上在位29年),病死,葬於陽夏(今河南省太康縣西)。另有年號「太康」,地名「太康」,書法家太康等。
太康縣,東臨商丘市的柘城、睢縣,北連開封市的通許、杞縣,西與扶溝、西華毗鄰,南與淮陽接壤。太康縣轄23個鄉鎮,768個行政村,總面積1759平方公里,總人口138萬,其中農業人口126萬,盛產小麥、棉花,素有「銀太康」之稱。
歷史上,太康名人輩出。西漢丞相黃霸、東晉太傅謝安、文學家謝靈運、東陽太守袁宏、吳廣等名人巨擘光耀太康歷史星空。太康縣為中華謝氏、袁氏、符氏、何氏等姓氏發源地。
近代名人 許家印——河南太康人(高賢),廣州恆大實業集團董事局主席,08胡潤中國富豪排行榜第二 程輝,河南人。專業致力於市場調查、戰略規劃和終端銷量提升,麥盛營銷顧問公司總監。擅長品牌規劃、產品策劃、營銷戰略規劃、銷量提升規劃等企業系統營銷策劃。 李歐梵,國際知名文化研究學者。1939年10月10日生於河南太康,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美國哈佛大學博士,香港科技大學人文榮譽博士。著名教授、作家、文化評論員,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現代文學及文化研究、現代小說和中國電影。李歐梵教授的散文及評論常見於《亞洲周刊》、《信報》、《明報月刊》及《瞄》。
太康道情是受保護的全國非物資文化遺產。被譽為「天下第一團」的太康道情劇團的代表作是《王金豆借糧》.
太康縣境內已發現的古城遺址有:方城遺址、槐寺遺址、陶母崗遺址、劉庄遺址、馮異台遺址、大崔堌堆遺址、五子王遺址、玉皇閣遺址等。
太康縣境內古墓今存有:太康陵、仲康陵、陳子禽陵、高子羔陵、扶樂城漢墓、顧佐墓、王鈍墓等,古墓里的古磚上的文字清晰可見,具有很大的文物價值。
太康縣境內最有名的古建築是——文廟(又稱黌學),文廟上有全國罕見的立體龍雕.
太康咸牛肉
3. 楚雄電影油菜花開
2015年5月電影《油菜花開》在北京開機。該片講述了豫東平原上男女主角40年苦戀的凄美故事。
該片由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李群傑、中國戲曲家協會員杜廣林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男女主角40年的苦戀日子裡,每年盛開的油菜花成了他們彼此思念的信物。影片把太康道情這一中國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揉進故事中。為了完美呈現太康道情,劇組特邀請了太康道情劇團傾力加盟。
據悉,影片由北京市房山區委宣傳部、河南省太康縣委宣傳部、河南省遂平縣委宣傳部等多家單位聯合打造,邢樹民執導,李嘉明、趙聰、邢燕子、李君峰、鄒笨笨、於根藝等出演。
楚雄就有賞油菜花的好去處 牟定縣
4. 我國戲曲種類
北京——京劇、崑曲、北京曲劇
天津——京劇、評劇
河北——評劇、河北梆子、絲弦、老調 哈哈腔、亂彈、平調落子、
二人台、唐劇、武安儺戲、隆堯秧歌戲、定州秧歌戲
唐山皮影戲、冀南皮影戲
山西——晉劇、北路梆子、蒲劇、耍孩兒、上黨梆子、二人台、鑼鼓雜戲
碗碗腔、朔州秧歌戲、繁峙秧歌戲、孝義皮影戲、晉北道情戲、
臨縣道情戲、羅羅腔
內蒙古——二人台、漫瀚劇
遼寧——京劇、評劇、喇叭戲、遼南戲
復州皮影戲、凌源皮影戲
遼西木偶戲
吉林——吉劇、新城戲、黃龍戲
黑龍江——龍江劇
陝西——秦腔、碗碗腔、眉戶、漢調桄桄
漢調二簧、商洛花鼓、弦板腔
華縣皮影戲、華陰老腔、阿宮腔
郃陽提線木偶戲
甘肅——隴劇、敦煌曲子戲、華亭曲子戲
環縣道情皮影戲
寧夏——花兒劇
青海——青海平弦戲、黃南藏戲
新疆——曲子戲
山東——京劇、呂劇、茂腔、五音戲、
柳琴戲、藍關戲、一勾勾
山東梆子、萊蕪梆子、柳子戲
河南——豫劇、越調、河南曲劇、宛梆
大平調、太康道情、大弦戲
懷梆、四平調、南樂目連戲
江蘇——崑曲、淮劇、揚劇、錫劇、蘇劇
安徽——黃梅戲、徽劇、廬劇、泗州戲
青陽腔、池州儺戲、鳳陽花鼓戲
岳西高腔、徽州目連戲、墜子戲
上海——越劇、京劇、崑曲、滬劇、
滑稽戲
浙江——越劇、婺劇、崑曲、紹劇、甬劇
西安高腔、松陽高腔、甌劇、
新昌調腔、寧海平調、亂彈
海寧皮影戲、泰順葯發木偶戲
江西——贛劇、南昌採茶戲、贛南採茶戲
弋陽腔、青陽腔、萍鄉採茶戲、
徽劇、吉安採茶戲、廣昌孟戲
宜黃戲
福建——莆仙戲、梨園戲、高甲戲、薌劇
閩劇、大腔戲、四平戲
梅林戲、閩西漢劇、北路戲
泉州提線木偶戲、晉江布袋木偶戲
漳州布袋木偶戲
廣東——粵劇、潮劇、正字戲、廣東漢劇
西秦戲、梅山山歌劇、白字戲
花朝戲、陸豐皮影戲
高州木偶戲、潮州鐵枝木偶戲
台灣——歌仔戲
海南——瓊劇、臨高人偶戲
廣西——桂劇、彩調、壯劇、桂南採茶戲
湖南——崑曲、湘劇、祁劇、辰河高腔、
巴陵戲、湖南花鼓戲、邵陽布袋戲
常德高腔、辰河目連戲、荊河戲
侗族儺戲、沅陵辰州儺戲
湖北——漢劇、楚劇、黃梅戲、
荊州花鼓戲、江漢平原皮影戲
四川——川劇、川北燈戲、川北大木偶戲
重慶——川劇、梁山燈戲
雲南——雲南花燈戲(玉溪花燈戲)
滇劇、白劇、傣劇、彝劇
貴州——黔劇、思南花燈戲、德江儺堂戲
布依戲、彝族撮泰吉、侗戲
安順地戲、石阡木偶戲
西藏——藏劇、山南門巴戲
5. 安徽著名劇種是什麼
安徽著名劇種是淮北花鼓戲、京劇的前身——徽劇、廬劇。
淮北花鼓戲是在安徽淮北地區民間歌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劇種,它因發源於淮北地區,表演時男角上場背花鼓,樂隊伴奏時也以「花鼓」為主樂,因此叫淮北花鼓戲。流行於安徽北部和皖豫蘇魯交界地區,大致可以分三路北路(徐州、曹州、碭山、蕭縣、開封、邳縣),中路(宿縣、靈璧、泗洪、渦陽、蒙城、阜陽)和南路(蚌埠、淮南、壽縣)。淮北花鼓戲的原始形式是民間的小型歌舞。勞動人民在農閑季節里籍以自娛,有時在進行這些民間小唱時,伴以舞姿。這些舞姿都是根據民歌的內容,模仿生產生活上的動作編成。後來,在舞蹈上又吸收一些民間雜技,如「四門八叉」、「頂人」等,使舞蹈加強了動作性,更加吸引人。同時編唱了一些有故事情節的小段子,如西廂段三國段等,並漸漸由唱短段到唱長段,從一人單唱到兩人表演(一丑一旦都由男子扮演)。後來,又經過花古戲人的長期實踐,在內容上改變了唱本故事,開始演唱連台本戲,演員也隨之增多,唱腔及表演藝術逐步提高,到解放後,達到了豐富多采,日益完美的地步。
淮北花鼓戲的劇目分大戲小戲兩種,傳統劇目有《王小趕腳》、《四寶珠》、《花園會》等一百七十多個。內容多反應當時人民的生活、勞動、習慣、性格,運用當地群眾的純朴語言,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淮北花鼓戲唱腔大體上分兩大類,一類是用於「八句子」和單出戲的專用調,如「貨郎段」「西廂段」「黑驢段」等,旋律抒情優美,上下句對稱整齊,組織比較嚴謹;另一類是用於正本戲的板調,如「平板」、「寒板」等。敘述性強,變化靈活,富於表現力。
淮北花鼓戲的表演藝術是有獨特風格的,無論是身段、動作、眼神等,都有自己特有的一套,它能生動形象地表現淮北勞動人民的豪放、熱情強悍的性格特點,顯得粗獷、奔放而又朴實、詼諧。新整理的傳統劇目《摸花轎》已拍成電影,受到廣大觀眾的好評。
京劇的前身——徽劇
徽劇,淵源於明代的「徽池雅調」。明朝嘉靖年間,,江西弋陽腔流傳到安徽青陽,貴池一帶,與當地民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曲調相結合,徽州府治所在地的藝人,在吸收弋陽腔的基礎上創造了新腔,形成徽州腔,形成了具有當地地方特色的青陽腔;青陽腔又受到民間山歌小調和崑曲的影響,成為徽劇的先聲。清乾隆時形成 「徽 戲」,今名「 徽 劇 」。
其特點是滾白滾唱,不僅讓戲曲中的人物有傾吐內心積郁與激憤等感情的廣闊餘地,而且還富有敘述性。主要腔調是吹腔、四平、撥子和二黃,也唱西皮、高腔、崑腔、昆弋腔和花腔小調等。劇目很多,擅演歷史題材的大戲。音樂曲調和表演技巧都很豐富。清代中葉流傳很廣,對南方許多劇種都有深遠的影響。徽劇風靡全國,形成了一個唱、念、做、打並重的完美的劇種。清朝乾隆年間,徽劇名藝人高朗亭,郝天壽等,把徽劇帶到揚州演出。當時揚州是全國文化中心之一,是「花部」的集中地,但很快即被藝術精湛的徽劇壓倒。當時在徽州的班社就有47個之多,其中如大壽春,藝員竟達180多人。主要徽班有
老慶升是徽班的鼻祖,班子實力雄厚,規制嚴整,行當齊全,陣容龐大。 老陽春 以崑曲見長,與之相對成立的是新陽春。該班有28隻箱子行頭,72名藝員,30頂網巾,常演出200多個劇目。 庄春和 以皮黃聲腔為主的班社。 采慶班 以表演「采頭」出名。
春台班 乾隆皇帝八旬壽誕,該班進京獻壽,技藝超群,被譽為「四大徽班」之一。
慶升班技藝出眾,被譽為京外「四大徽班」之一。
彩慶班由徽城眾商助資,廣聚名角而成。每年三月三的徽州「賽寶會」及四鄉的盛大聚會,該班都參加演出。
鳳舞班民國15年成立,與新彩慶、二陽春、柯長春合稱「新四大徽班」。
乾隆五十五年,高朗亭又帶到了北京,受到了北京觀眾的歡迎。接著,又引起「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進京。徽劇進京不久,漢劇也進京,徽劇又從漢劇中吸收了西皮,進一步豐富,發展了自己的聲腔。從此,徽劇不僅闖進了皇宮,振動了京城,而且廣泛流傳,影響了全國。它在北方紮下根子,逐漸吸收了北方的京腔,其高腔與北方語言結合起來,發展成為京劇。它對南方的戲曲影響也十分深遠,江西的贛劇、四川的川劇、廣東的粵劇、廣西的桂劇、雲南的滇劇,都受到徽劇不同程度的影響。對徽劇表演藝術有著突出貢獻的傑出代表是老藝人程長庚。程長庚名椿,字玉珊,安徽潛山人。他把徽音、京音、楚音兼收並用,脫俗創新,卓然成家,對徽劇來說,他起了承前作用,對京戲來說,他起了起後作用,因此,他成為京劇的開山祖師。徽劇的表演藝術,豐富而多采。它講究平台與高台武功,講究身段、亮相的雕塑美,講究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畫面氣派等。平台與高台武功在徽劇里最為突出,平台如「獨腳單踢」、「叉腿單踢」、「刀門」、「飛叉」等都異常驚險,至於高台武工,更為險要,一般演員要翻三張桌子,有的要翻七張桌子。身段、亮相,在徽戲里很有雕塑藝術感。徽劇注重集體表演,必要時眾歌齊舞,顯得氣勢壯偉,場面熱烈。徽劇的劇目很多,據記載有一千四百零四個,因年代較久,多為手抄本,不少的本子以失傳。解放後,經過挖掘整理,富有徽劇特色的代表劇目有《義虎報》、《巧姻緣》、《齊王點馬》、《水淹七軍》等。
廬劇
廬劇,舊稱「倒七戲」,解放後改今名。流行於皖中、皖西一帶有一千多萬人的廣大地區,是省內最大的一個劇種。廬劇的起源比較早,據傳在太平天國年間就有職業性流動班社。以大別山民歌和江淮之間的歌舞為基礎,吸收了端公戲、嗨子戲、門歌等劇種的唱腔和劇目,逐漸發展成了格調統一、色彩鮮明的地方戲。廬劇的唱腔有幾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在唱腔中不斷出現用假聲演唱的旋律,稱做小嗓子。二是演唱中的幫腔吆台,即當舞台上的演員唱到一定的時候,由場面和後台的演員齊聲幫唱,高亢遼闊,烘托劇情,渲染舞台氣氛。其鄉土味很濃,風格明朗。廬劇的劇目約二百多個。在觀眾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借羅衣》、《討學錢》、《休丁香》等。劇本大多取材於流傳在民間的歷史傳說或反映人民生活的民間傳說,語言通俗易懂,清新生動。廬劇的表演樸素而活潑,簡單而真實。打擊樂很豐富,幾乎是一種戲一套鑼鼓經,其身段舞蹈也是在鑼鼓聲中進行的。唱時,一般都站著唱,隨之做一些小的表情動作,大的舞蹈動作都是唱完一段後,隨著打擊樂器的伴奏舞蹈起來。舞蹈吸收民間花鼓燈、早船舞等形式,花樣翻新,姿態優美。
6. 你還知道有哪些地方的戲曲種類
越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全國第二大劇種。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的戲為主,藝術流派紛呈。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上,在周恩來的指示下,新中國第一部彩色戲曲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被用來招待外賓,獲得了廣泛的贊譽。是影響最廣的地方劇種。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漢劇,中國漢族戲曲劇種、湖北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俗稱「二黃」,又有「楚劇」、「漢調」兩種叫法。它為湖北主要的戲曲劇種。
晉劇,漢族地方戲曲,山西四大梆子劇種之一,又名山西梆子。因產生於山西中部, 故又稱中路梆子,也稱為「中戲」,外省稱之為山西路梆子,主要流行於山西中、北部及陝西、內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區。
豫劇是發源於中國河南省的一個戲曲劇種,中國五大劇種之一,居中國各地域戲曲之首。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借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豫劇是在繼承河南梆子的基礎上,通過不斷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
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粵劇是融匯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弋陽、崑山、梆子等諸腔並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音樂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劇稱西皮)、二黃為主的我國南方一大劇種。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2009年9月30日,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並稱中國五大劇種,漢族戲曲之一。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黃梅戲的表演質朴細致,以真實活潑著稱。一曲《天仙配》讓黃梅戲流行於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較高聲譽。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秦腔,中國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於西周,成熟於秦。秦腔又稱亂彈,流行於我國西北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寶雞的西府秦腔口音最為古老,保留了較多古老發音。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川劇,是中國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四川東中部、重慶及貴州、雲南部分地區。川劇臉譜,是川劇表演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歷代川劇藝人共同創造並傳承下來的藝術瑰寶。川劇由崑曲、高腔、胡琴、彈戲、燈調五種聲腔組成。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評劇是流傳於中國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全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表演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李金順、劉翠霞、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現在評劇仍在華北、東北一帶流行。
7. 太康縣名人有哪些
太康縣地處豫東平原,周口市北部,東臨商丘市柘城、睢縣,北連開封市通許、杞縣,西與扶溝、西華毗鄰,南與淮陽接壤,盛產小麥、棉花,素有「銀太康」之稱。
歷史上,太康名人輩出。西漢丞相黃霸、東晉太傅謝安、文學家謝靈運、東陽太守袁宏、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吳廣等名人巨擘光耀太康歷史星空。太康縣為中華謝氏、袁氏、符氏、何氏等姓氏發源地。
1、黃霸(?~前51年),字次公,西漢陽夏人,歷任陽夏遊徼、侍郎謁者,左馮翊屬下卒史,宣帝時任丞相職。《漢書.循吏傳》中曾有「自漢興,言治民吏,以霸為首」的記載。
2、謝安(320-385年),字安石,太康謝氏的代表人物謝安,東晉著名政治家、軍事家,陳郡陽夏人。他41歲步入仕途,從政25年,身居相位達16年之久,被追封為「廬陵郡公」。
3、謝靈運(385—433年),祖籍陳郡陽夏,世居會稽。祖父是謝玄。他自幼聰明好學,18歲時就襲封康樂公,謝靈運是我國文學史上山水詩派的開創者。
4、謝玄——東晉軍事家,淝水之戰的指揮者,河南太康人。
5、袁宏(約328~約376),東晉文學家。字彥伯,小字虎。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及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錄其詩、賦、序、贊、碑、銘、疏、表等20餘篇,亦多殘缺。
6、吳廣(?~前208),字叔,陽夏人。與陳勝同為秦末農民起義領袖。
7、謝道韞,字令姜,東晉時女詩人,是宰相謝安的侄女,安西將軍謝奕的女兒,也是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的妻子。
8、廬陵王妃:謝裕之女
9、謝裕,字景仁,東晉末年名臣,官至左僕射,與當時宰相劉裕關系非常密切。劉裕的兒子廬陵王劉義真便由父親做主娶了謝裕的女兒為妃。
10、袁齊媯南朝宋文帝袁皇後,諱齊媯,陳郡陽夏人,為左光祿大夫敬公袁湛的庶女,她在十六歲時,被選入宮,初拜宜都王妃,生有一子一女。
11、謝梵境,謝庄長子謝揚的女兒,479年4月,蕭道成篡宋建立南齊王朝,降封順帝為汝陰王,謝梵境為汝陰王妃,移居丹陽宮。是年5月,劉准死於丹陽宮,謝梵境不知所終。
12、競陵王妃:蕭道成代宋建立南朝齊,其子蕭賾繼位,是為武帝。武帝封第二子蕭子良為競陵郡王。蕭子良娶妻為原南朝宋武陵內史袁覬之女。
13、沈貴妃:北宋真宗沈貴妃,當朝宰相沈倫之孫女,其父為光祿少卿沈繼宗。1008年,沈貴妃以將相家女被真宗趙恆選入後宮。
14、謝皇後:成肅謝皇後,謝安後裔,宋高宗憲聖太後把她配給普安郡王,封咸陽郡夫人。普安郡王即位後,她被進封為貴妃。成恭皇後死後,皇後空缺,咸陽郡夫人被立為皇後,孝宗死後,謝皇後被尊為皇太後。謚號「成肅」。
15、謝道清:南宋理宗謝皇後(1210年至1283年),名道清,為謝安27世孫女,其父名渠伯,祖父名深甫。1227年9月謝道清進封為貴妃,12月冊封為皇後。
16、廢後張氏:明世宗第二位皇後,太康人張溱之女,1537年被選入宮,初封為順妃。1538年,陳皇後崩,張順妃被冊立為皇後。
17、許家印:河南太康人,廣州恆大實業集團董事局主席,08胡潤中國富豪排行榜第二。
18、程輝:河南太康人。專業致力於市場調查、戰略規劃和終端銷量提升,麥盛營銷顧問公司總監。擅長品牌規劃、產品策劃、營銷戰略規劃、銷量提升規劃等企業系統營銷策劃。
19、李歐梵:國際知名文化研究學者。1939年10月10日生於河南太康,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美國哈佛大學博士,香港科技大學人文榮譽博士。著名教授、作家、文化評論員。
20、炫惟:河南太康人 ,獨立媒體人鄭州信息報鄭州信息網站長,著名作家,代表作《樂途》、《落日天涯客》。
21、賈霆:河南太康縣人,現居北京。第六屆全國優秀刑辯律師,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青少年作家記者協會會員、中國網等知名網站法治評論員,,資深死刑辯護研究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