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海爾砸冰箱觀後感300字
給你列個提綱吧
1、砸冰箱的事件,表面上是該品牌自身對質量要求嚴格的企業目標;
2、深層次看,升華為中國製造的產品質量嚴把嚴控;
3、結合近幾年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一帶一路等,寫中國製造的強大。
❷ 張瑞敏怒砸冰箱的完整描述
有缺陷的產品就是廢品 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1985年,張瑞敏剛到海爾(時稱青島電冰箱總廠)。一天,一位朋友要買一台冰箱,結果挑了很多台都有毛病,最後勉強拉走一台。朋友走後,張瑞敏派人把庫房裡的400多台冰箱全部檢查了一遍,發現共有76台存在各種各樣的缺陷。張瑞敏把職工們叫到車間,問大家怎麼辦?多數人提出,也不影響使用,便宜點兒處理給職工算了。當時一台冰箱的價格800多元,相當於一名職工兩年的收入。張瑞敏說:「我要是允許把這76台冰箱賣了,就等於允許你們明天再生產760台這樣的冰箱。」他宣布,這些冰箱要全部砸掉,誰乾的誰來砸,並掄起大錘親手砸了第一錘!很多職工砸冰箱時流下了眼淚。然後,張瑞敏告訴大家——有缺陷的產品就是廢品。三年以後,海爾人捧回了中國冰箱行業的第一塊國家質量金獎。
❸ 現代企業管理 電影《海爾砸冰箱》觀後感1000字( ・᷄ ᵌ・᷅ )h
「世界上沒有什麼做不了的事,只有做不了事的人。如果你真的下決心去做一件事,那全世界都會給予你幫助。如果你選擇了一條路,別人肯定都會為你讓路」,這是我觀看首席執行官的真實感言。
首席執行官的這部影片我是第一次觀看,以前僅是聽說海爾公司有位神奇人物---張瑞敏,當時說實話沒什麼印象,只是當個故事來聽,但通過這次影片的欣賞,真的是由內而外的感嘆。和對張瑞敏的由衷敬佩。同時,對自己也是有新的要求。
縱觀全片,最讓人感嘆的是要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機會更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影片中的凌敏,最初作為一個集體制工廠的廠長,眼看把工廠經營得戰戰兢兢,終於發現了一條發展之路,而走這條路的代價就是要承受一百多萬的貸款風險。而他沒有退縮,即使談判的中間遇到外方供應商的重重難題,他們一直沒有放棄,最終以合理的價格拿下了進口的生產線。想想當時的中國國情,這該是一個多大的舉動,需要多大的勇氣和遠見!凌敏做到了,也正是因為這條生產線,使這個工廠起死回生,走上了重生的路。
工廠發展越來越快,國內的經濟發展也逐漸升溫,而凌敏並沒有滿足現狀,他看上國外市場那塊大蛋糕!放著國內市場大量需求不做,他硬是去啃那塊難啃的骨頭。培養人才,開拓市場,建立國外辦事處,甚至在國外建立分廠,一步一步走的那麼自信!而他做的也是中國工廠現在仍舊需要努力地。怎樣讓自己在市場站住腳跟,怎樣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沒有膽識和自信是不行的。
影片中介紹了張瑞敏的創業歷程。他的成功是靠一步一個腳印走下來的。是那麼的扎實。就像影片的一個片段:他在辦公室,看樓下的工人。說了句:「看到他們,我重來不敢停止腳步」。他真的是非常敬業、負責任。我想海爾公司之所以被現代消費者所認可和張瑞敏的做事態度是分不開的。影片中還有個片段讓我記憶憂新。「一次慶功會上,外國人對張瑞敏說:中國的煙花是世界一流的,但中國的工業還需要50年就會趕上西方國家了。」這句話刺痛了張瑞敏的心。他當時就勵志一定要將中國品牌走向世界。之後通過他的嚴格管理和對工作的要求,僅僅通過十四年的努力,海爾品牌讓世界所熟悉。也讓西方人對我們有重新的認識。
張瑞敏是中國人的驕傲,為中國人打造了自己的全球品牌。本片的主人公敢於接受一個集體制的爛攤子,不懼怕困難,永於面對用心的信念和堅持,讓已失去信心的工人重新燃起對公司的信心。努力達到第一不容易,那麼要保持一直的第一就更難了,主人公就是用這種恆久的信念讓大家找到了熱情。主人公面臨爛攤子和失去信心的工人的雙重壓力,依然走出困境,我們工作中遇到的問題與主人公的雙重壓力相比又算得了什麼呢?主人公背負著巨大的壓力清醒的充滿信心的完成了每一個目標,這難道不是我們學習的標榜嗎?我想主人公的精神不緊是我們的標榜,更是全社會的榜樣。而恰恰就是因為這樣一種精神,讓世界超級大公司AE公司垂青於海爾,而AE公司看到了海爾的現狀,但主人公相信,只要我們的信念在,就沒有完成不了的事。
海爾公司面臨資金的壓力,而面對第一批帶有一點點瑕疵的產品,主人公毅然舉起重錘,主人公做事的真誠、嚴謹、一絲不苟,打動的不緊是員工們的心,更是那些合作夥伴和用戶的心。一個公司只有做到這樣才能長久立足於商戰之中。真誠也是一個企業的長久之計。海爾就是用真誠到永遠倡導著企業走向全球化,不斷發展壯大。而張瑞敏本人,從一個帶著翻譯出國談生意,一直到自己用英文在國際化的大舞台上演講,更懂得如何在充滿激烈競爭的商場上與AE進行談判,鬥智斗勇,當張瑞敏的朋友參觀他的書櫃時,當看到零點鍾聲敲響時,他才回到家吃飯,這一切我全明白了,沒有不能,只有不去做,不去學!當海爾公司沖破重重困難逐漸發展壯大,走向國生日祝福 際的時候,海爾也是靠著嚴格的制度以及人性化的管理立足於異國他鄉,並成為今人矚目的明星。企業而當他的翻譯為自己沒有選擇海爾感到後悔時,張瑞敏也把公司的大門再一次向他敞開,翻譯這樣說:「我現是為錢而工作,但我找不到那種家的感覺以及自己內心一種創業激-情和成就感。張瑞敏說:「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遠。」而在企業不斷的發展壯大時,企業面臨更多挑戰,也需要我們時刻保持清醒。「空手來、空手去,想想人離開的時候,什麼都帶不走,但為什麼拚命的工作,是為了——夢想」。
為什麼凌敏每一次冒險都能成功的度過甚至發展更快速呢。凌敏心中飽含著創業的激-情,能夠用清醒的頭腦去分析當今世界經濟的巨大變化。針對這些巨大的變化,他勇敢地抓住了機遇,奮力直追其他企業,進而一步一步地推進企業的發展目標。 他始終堅信著「沒有什麼不可能,只要自己敢去想敢去做」,對待挫折,他毫不畏懼,毫不退縮,更不會猶豫不決。
其次,在這部影片中海爾企業的管理者與員工之間的配合也是相當默契的。片中的管理者管-理-員工的辦法十分靈活,針對不同的員工採取了不同的管理方式。同時管理者也能夠很好的抓住員工們的心理,實行激勵員工的辦法來調動員工們的積極性,進而也加快了企業發展的步伐。
通過這部電影,讓我感觸很深。「好日子是從苦日子創造出來的。」如影片中語。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付出努力,拿出勇氣,堅持不懈。在快速發展的社會里,如凌敏所說:「就要像狼一樣,拚命找食,如果甘願做羊,就只有被吃掉的份。」「日事日畢,日清日高」這句話讓我懂得了,當日計劃要當日解決的重要性。因為事情拖得越久,積累得就會越多。沒有時間來約束自己,就沒有了壓迫自己完成的動力,久而久之,就會變得無所謂。接受任務時沒有責任感,也沒有盡力做,我們要以一種必勝的心態,全力以赴,必須完成來約束自己。
路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只要找到了路,就不怕路遠。
轉載的~~~~~
❹ 海爾砸冰箱那電影叫是么名字
《首席執行官》
該影片以海爾企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為原型創作電影,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北京電影製片廠、電影頻道節目中心、山東電影製片廠 2002年出品。
http://ke..com/subview/37837/7259324.htm
❺ 海爾砸冰箱事件具體是怎麼一回事
海爾砸冰箱事件如下:
1985 年,一位用戶向海爾反映:工廠生產的電冰箱有質量問題。
於是張瑞敏首席執行官突擊檢查了倉庫,發現倉庫中不合格的冰箱還有 76 台!
當時研究處理辦法時,幹部提出意見:作為福利處理給本廠的員工。
就在很多員工十分猶豫時,張瑞敏卻做出了有悖「常理」的決定:開一個全體員工的現場會,把 76 台冰箱當眾全部砸掉!而且,由生產這些冰箱的員工親自來砸!
聽聞此言,許多老工人當場就流淚了……要知道,那時候別說「毀」東西,企業就連開工資都十分困難!況且,在那個物資還緊缺的年代,別說正品,就是次品也要憑票購買的!如此「糟踐」,大家「心疼」啊!當時,甚至連海爾的上級主管部門都難以接受。
但張瑞敏明白:如果放行這些產品,就談不上質量意識!我們不能用任何姑息的做法,來告訴大家可以生產這種帶缺陷的冰箱,否則今天是 76 台,明天就可以是 760 台、 7600 台……所以必須實行強制,必須要有震撼作用!因而,張瑞敏選擇了不變初衷!
(5)海爾砸冰箱電影完整版擴展閱讀:
海爾集團創業於1984年,是全球大型家電品牌,目前已從傳統製造家電產品的企業轉型為面向全社會孵化創客的平台。在互聯網時代,海爾致力於成為互聯網企業,顛覆傳統企業自成體系的封閉系統,變成網路互聯中的節點,互聯互通各種資源,打造共創共贏新平台,實現攸關各方的共贏增值。
2017天貓雙十一「億元俱樂部」榜單顯示,海爾位列第三名。 [3] 2018 年6月20日,世界品牌實驗室(World Brand Lab)在北京發布了2018年《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分析報告。海爾(3502.78億元)居第三位。
2018年10月5日,青島海爾公布在法蘭克福上市的計劃。
❻ 有誰知道張瑞敏砸冰箱的故事據體情況是怎樣
電影叫《首席執行官》
1985年的一天,張瑞敏的一位朋友要買一台冰箱,結果挑了很多台都有毛病,最後勉強拉走一台。朋友走後,張瑞敏派人把庫房裡的400多台冰箱全部檢查了一遍,發現共有76台存在各種各樣的缺陷。張瑞敏把職工們叫到車間,問大家怎麼辦?多數人提出,也不影響使用,便宜點兒處理給職工算了。當時一台冰箱的價格800多元,相當於一名職工兩年的收入。張瑞敏說:「我要是允許把這76台冰箱賣了,就等於允許你們明天再生產760台這樣的冰箱。」他宣布,這些冰箱要全部砸掉,誰乾的誰來砸,並掄起大錘親手砸了第一錘!很多職工砸冰箱時流下了眼淚。在接下來的一個多月里,張瑞敏發動和主持了一個又一個會議,討論的主題非常集中:「如何從我做起,提高產品質量」,三年以後,海爾人捧回了我國冰箱行業的第一塊國家質量金獎。
張瑞敏說:「長久以來,我們有一個荒唐的觀念,把產品分為合格品、二等品、三等品還有等外品,好東西賣給外國人,劣等品出口轉內銷自己用,難道我們天生就比外國人賤,只配用殘次品?這種觀念助長了我們的自卑、懶惰和不負責任,難怪人家看不起我們,從今往後,海爾的產品不再分等級了,有缺陷的產品就是廢品,把這些廢品都砸了,只有砸的心裡流血,才能長點記性!」
❼ 海爾砸冰箱的影片從哪裡下載
是《首席執行官》。
這是一部反映海爾成長的故事片,所謂的主旋律影片。
自己到網上找吧。
❽ 海爾張瑞敏砸冰箱的故事從二三十年前一直到現在都傳為佳話,有誰知道細節嗎
1985年,另一個值得提及的國企廠長是張瑞敏,他在這一年的作為至今被奉為中國企業管理史上的經典案例。
張瑞敏是一年前來到青島日用電器廠廠長任上的。這是一家瀕臨破產的國營企業,生產一種名為「白鶴」的洗衣機,銷路不佳。張瑞敏到來之前,一年內一連換了三任廠長,都無法將企業帶出虧損泥潭。作為青島市家電公司副總經理,他只能頂上去,否則再找不到其他合適人選。
1984年12月的一天,35歲的張瑞敏到任,沒想到迎接他的竟是53張請調報告。工廠里臭氣熏天,只有一條爛泥路,每逢下雨天,「必須要用繩子把鞋綁起來,不然就被爛泥拖走了」。曠工之嚴重,甚至到了「10點鍾時隨便在大院里扔一個手榴彈也炸不死人」的地步。
張瑞敏使出渾身解數整頓生產秩序。他制定13條規章制度,如「不準在車間隨地大小便」、「不準遲到早退」、「不準在工作時間喝酒」、「車間內不準吸煙」、「不準哄搶工廠物資」等。一名員工沒把新廠長放在眼裡,大搖大擺扛走一箱原料,當天中午他就被開除了,從此無人再敢作亂。
張瑞敏調整經營策略,退出並不擅長的洗衣機領域,轉而生產電冰箱,還將廠名更為「青島電冰箱總廠」。
1985年的一天,有朋友想買一台電冰箱,到廠里挑了很久,勉強找到一台沒有毛病的產品。朋友走後,張瑞敏下令將庫房裡的400台冰箱拉出來全面檢查,發現76台存在各種各樣的缺陷。他把全廠職工集合起來,問大家該怎麼處理,一台新冰箱價格800多元,直接報廢實在浪費。有人提議,反正不影響使用,索性低價銷售,退一步講,這也是業內潛規則。
張瑞敏義正言辭地說,「我要是允許把這76台冰箱賣了,就等於允許你們明天再生產760台這樣的冰箱」。接著,張瑞敏下令,將76台冰箱全部砸掉,「誰乾的誰來砸」。工人們不舍,畢竟一台冰箱是他們兩個月的工資,張瑞敏見狀親自掄起大錘,砸下第一錘,很多人流下淚來。
面對此情此景,張瑞敏語氣堅定地說:「過去大家沒有質量意識,所以出了這起質量事故。這是我的責任。這次我的工資全部扣掉,一分不拿。今後再出現質量問題就是你們的責任,誰出質量問題就扣誰的工資」。自此,「質量」二字在青島冰箱總廠員工心中落地生根。
三年後,該廠產品在全國評比中獲得國家質量金獎,這是電冰箱行業取得的第一枚質量金牌。彼時,青島電冰箱總廠已更名為青島琴島海爾股份有限公司,「海爾」二字來自合作夥伴德國利勃海爾。
多年後,被問及1985年怒砸冰箱的動機,張瑞敏這樣說:「1984年我到西德考察,當地產品精湛的工藝給了我極大的沖擊,我問自己,『我們中國人並不比德國人笨,難道我們就不能做得和他們一樣嗎?』」正是在張瑞敏堅持下才促成與利勃海爾的合作,從後者引入技術。
時至今日,海爾集團已成國內企業管理標桿,而張瑞敏揮錘的畫面被永久定格在一張相紙上,透過泛黃的畫面,那些追尋管理進步的後來者仍能從中感受到當年質量覺醒的勇氣。
❾ 看完海爾砸冰箱的視頻大家有什麼感想得到了那些啟示
如果想要得到別人的認可,首先要得到自己的認可;企業想要長遠,馬虎不得
❿ 以海爾砸冰箱事件拍攝的一部電影名字是什麼呢
《首席執行官》,馬躍主演,就是以張瑞敏為原型拍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