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背女孩過河然後叫了聲哥哥,兩人都摔了的老電影叫什麼
《小花》。
《小花》是北京電影製片廠製作的劇情片,由張錚執導,唐國強、陳沖、劉曉慶主演,於1979年上映。
該片取材自前涉的小說《桐柏英雄》,講述了1930年桐柏山區一戶窮苦人家被迫賣掉了親生女兒小花,之後又收養女嬰,他們給這個女嬰取名也叫小花,十幾年後,在解放戰爭的硝煙中,失散的親人們終於重逢,共同譜寫了一曲壯烈的英雄之歌。
評價:
它不僅敢於寫情,而且善於寫情。創作者通過精心選擇典型細節,通過具有視覺形象的典型動作,調動電影藝術的多種手段,來描繪人物內心的思想情感。
該片另一個值得稱道的地方是電影手法運用上的探索。其一,是把色彩作為電影語言一個強有力的表現手段,例如運用色彩的不同來轉換時間和空間,凡倒敘、回憶等畫面用黑白,這不僅使影片結構嚴謹、眉目清晰,而且使過去與現實發生交流,推動了劇情的發展,產生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其二,是巧妙運用情緒蒙太奇手法,用視覺形象來表現人物的思維、聯想、回憶等,進一步發揮了電影藝術不受時空限制,反映人物內心世界的優越性,對表達主題、刻畫人物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❷ 小花電影觀後感
去年秋天,我學唱了歌曲《絨花》
。歌曲旋律優美,可是我怎麼
也不能理解歌詞的含義。於是,媽媽給我找來了電影《小花》
,我看
完了電影,
心情久久不能平復。
電影的情節和歌曲
《絨花》
緊密相扣,
我終於能夠理解什麼叫做「錚錚硬骨綻花開,漓漓鮮血染紅了她」
。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一戶窮苦人家為了生計賣掉了親生女兒小
花,種種巧合,
他們又收養了一對紅軍夫婦留下的女嬰,並給這個女
嬰也取名小花。十幾年後,哥哥趙永生和小花失散了,哥哥投奔了革
命隊伍,在一次戰斗中身負重傷,被女游擊隊長翠姑所救。哥哥看到
翠姑酷似自己的母親,
認定翠姑就是當年失散的親妹妹。
小花在解放
軍中打聽哥哥下落時,巧遇親生母親周醫生,母女相逢卻互不相識。
就這樣,
最後證實了翠姑就是當年失散的妹妹,
而小花也找到了親生
父母。
十幾年前失散的親人在戰火中又一次重逢,
共同的理想讓他們
又聚到一起,譜寫了一曲壯烈的英雄之歌。
電影中有這樣一幕,
翠姑發現戰斗中身負重傷昏迷不醒的哥哥趙
永生後,為了盡快安全將他送到醫院搶救,要翻越多個山頭。他們在
崎嶇不平的山路上行進,
當遇到陡峭的階梯時,
為了不讓昏迷的趙永
生從擔架上滾落下來,翠姑雙膝跪地爬上階梯。她褲子磨破了,雙膝
流出鮮血,
陡峭的階梯上到處是她的汗水和鮮血。
可是她仍然忍住劇
痛堅持爬過階梯,
最後將趙永生安全送到後方醫院。
在翠姑忍著劇痛
在階梯上攀爬的時候,
《絨花》的旋律在電影中響徹起來。這是整部
電影最震撼我的一幕,我終於能夠體會歌詞所寫的:
「錚錚硬骨綻花
開,漓漓鮮血染紅了她」
,翠姑為了素不相識的革命同志,甘願以膝
做腳,忍受著常人無法忍受的痛苦,流汗流血。她的鮮血染紅了「絨
花」
!她能這樣做,心中該充滿了多麼偉大的力量啊!這種力量的源
泉是她偉大的共產主義理想。
現在是和平年代,
安逸的生活讓我們很難體會戰爭年代無產階級
戰士的偉大追求。但是,我也有自己的理想,我的理想是做一名自立
的人。也許有人會說,這還不簡單嗎?我想說,這當然不簡單!我們
這些二十一世紀出生的幸福兒童,
生活在科技發達的時代。
優渥的家
庭環境,獨生子女的生活現狀,讓我們知道消費知道享樂。可是,優
越的環境是誰提供的呢?是我們的父母。
父母們努力工作,
為的是什
么?不就是希望我們長大了能自立,
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嗎?我
從長輩們的談論中得知,
現在有些九十年代出生的人成了
「啃老族」
,
顧名思義就是不工作,
靠父母養活。
是啊,
不管學習也好,
工作也好,
都很辛苦,
哪有呆在家裡讓父母照顧舒服?可是,
父母辛苦了一輩子,
養育我們長大,到老了,做子女的不但不能孝敬父母,反而要他們繼
續養著,父母們該有多痛心啊!我有一個勤勞、善良、百般照顧我的
媽媽,一個辛勤工作,只有周末才能回家的爸爸;我是他們唯一的孩
子,為了我的健康成長,他們做了每一件他們能做到的事情。而他們
對我唯一的要求就是努力學習,將來做個自立自強的人。為此,我下
定決心,我將來絕不做「啃老族」
,我一定要做一名自立的人。
❸ 小花的影片評價
報曉中國電影春天的「小花」
陳沖就是小花,小花就是陳沖——《小花》熱映之後的很多年裡,中國觀眾都是這樣默認的,陳沖所扮演的山村姑娘之所以一下子迷到所有觀眾,是因為她本身的氣質與角色特徵之間矛盾的戲劇化統一:鄉下姑娘沒有陳沖的漂亮大方,城裡姑娘又沒有小花的清純,而陳沖使它們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塑造了一個符合男女老少城市鄉村所有觀眾審美趣味的小花。
在中國的現當代電影史上,《小花》的出現無論如何都有點橫空出世的味道,從內容到形式的探索與「叛逆」意識使得當時看慣了傳統故事片的觀眾耳目一新。值得注意的是以《小花》、《生活的顫音》、《苦惱人的笑》為標志的創新浪潮根本上改變了新中國電影的創作面貌。在那個逐漸打開國門、放眼世界的時代,觀眾涌進電影院,重新燃起了對電影的熱情。
電影語言評價
張錚導演的《小花》確實很有新意。一般輿論認為,在該片導演背後的青年副導演黃健中,對於影片的創新起了重要作用。這里從欣賞年輕有為的新導演運用電影語言的角度來談一些自己的看法。一共十點,限於篇幅,每一點的闡述不能舉例太多。 (1)黑白與彩色並用。這種方式就我所知,在國內公映的影片中,最早見於南斯拉夫影片《67天》。該片在敘述本事時用彩色片,在交代時代背景、出現歷史人物(如鐵托)時用黑白片,使後者彷彿有一種新聞紀實的真實感(實際上這里的黑白片部分也是扮演出來的),效果很好。《小花》則以故事本事與劇中人的回憶往事作為彩色與黑白並用的劃分原則,也是一種首創。這種並用在兩者轉化時,如能利用某種片基或顯影沖洗時的特技手段,使兩者能逐漸化入(《67天》就是這樣處理的),就不會顯得太生硬。 (2)片頭。習慣俗套的方式是純用字幕來介紹演職員與劇中人名,或採用圖襯字幕的疊印方式,圖可以是裝飾畫、呆照或活動鏡頭。《小花》則一反慣例,用圖文並列的方式,這可以說是借用了圖文並茂的連環畫或展覽圖片的方式。同時,它也是一種黑白與彩色並用——活的鏡頭(圖)是黑白的,字幕(文)之底色是彩色的,這實際上也是為全片中的這兩者的並用定了基調;另外,在具體使用時還不時變動著圖與文的構圖位置,使片頭生動活潑。這是以前沒有先例的。 (3)隱喻。影片在序幕中交代真假小花之由來並表現她們與父母骨肉分離時,穿插進了一組風雨中兩只雛鳥在窩中拍翅掙扎,直至窩散鳥落的鏡頭,是一種典型的愛森斯坦式的隱喻蒙太奇。這是老手法,但運用得貼切自然,亦就產生了新意。片尾,表現真小花翠姑在病帳內與哥哥團聚的欣慰,對哥哥與假小花未來幸福的憧憬時,不時插入了一片純藍色的波光粼粼的水面鏡頭,實際上這是在告訴觀眾翠姑已處於彌留之際。編導瞞過了固執的小說原作者,堅持了自己處理翠姑最終傷重死亡的創作意圖。這也是一種隱喻。這里用隱喻比直接描寫翠姑死亡要好一百倍。我想,導演倒是要感謝小說原作者的固執,使之不得不採用了實質上是更高明的隱喻手法。 (4)低調與高調。影片不僅用了黑白與彩色的對比與並列,還注意了低調與高調的色度(影調)對比與並列,使影片具有繪畫感。最典型的是影片最後部分。在最後第二場「人橋」戰中,整個戰時場面加用紅濾色鏡拍攝,使畫面調子低沉、濃重,以表現革命戰爭的酷烈與悲壯。緊接著搶救中彈的翠姑一場戲,則用醫療帳篷內明亮的環境、白色的醫療器皿、服飾,即用極度高調的色度處理,來表達翠姑心地的純潔坦白與對人民子弟兵崇高的深情的愛(這種高調還被用以反襯從翠姑體內取出的血污濃滴的子彈)。導演的這種有意識低調與高調的對比處理是別具匠心的。 (5)變焦距與變焦點。即鏡頭本身不運動,而通過鏡頭內焦距與焦點的變動來改變攝影效果(景的大小,縱深對象的清晰與模糊)的拍攝方式。兩者在《小花》中運用得較普遍而造成新意。前者如永生與假小花在長堤上奔走並席地而坐,用變焦距一下子從全景退到大遠景;敵保安司令部內慶宴作樂的一場戲,群醜百態,從中景到人物面部嘴臉的大特寫,也是用了這種手法。後者如拍攝丁叔恆看希特勒的《我的奮斗》,焦點由持書者「人的頭部—書—人的頭部」來回變動,書封的書名則呈現從「模糊—清晰—模糊」的相應變化,它不通過鏡頭的外在移動卻轉移著我們的注意力,使我們既看清持書人亦有機會看清其看書的書名;又如不少在樹林子里的外景鏡頭,多採用前景景物反而模糊,中景人物卻清晰的鏡頭,造成了空間的縱深感。國產片中這樣的處理過去不多見。
❹ 小花寄託和象徵著怎樣的情感
這傳奇般的經歷,使小花成了人人關心呵護的寶貝。因為在這里,這朵小花不僅寄託了兩個青年人真誠的愛情,更象徵了出國征戰將士心目中的祖國和夢想中的情人。
❺ 小花電影說的是什麼故事
故事內容:1930年,桐柏山區的一戶姓趙的貧困人家,將不滿周歲的女兒小花賣給人家。當晚,伐木工人何向東將地下黨員董向坤和周醫生的女兒董紅果寄養在趙家,因董紅果和小花同歲,就改名也叫小花。 十七年後,解放軍進入桐柏山區,已經十八歲的趙小花到部隊中尋找兩年前為躲避抓丁投奔革命隊伍的哥哥趙永生,沒想到趙永生負傷掉了隊。小花沒有找到哥哥,卻遇到團部衛生隊的周醫生,母女相見不相識,周醫生把小花認作了乾女兒。 再說趙永生的親妹妹小花被賣以後,又被何向東贖出,收養在何家,改名何翠姑。十幾年後,已成長為游擊隊長的翠姑在一次戰斗中救了身負重傷的趙永生,但並不知道他就是自己的親哥哥。在攻打縣城的戰斗中,小花與哥哥相逢。翠姑偶然與養父談起小花找哥哥的事情,才得知自己被賣的身世。後來翠姑在一次戰斗中為營救小花而身負重傷。 戰斗結束後,小花和親生父母相認。永生和小花一起去醫院看望翠姑。翠姑在奄奄一息中,斷斷續續地呼喊哥哥,眾人不禁熱淚盈眶。小花接過哥哥手中的槍,決心踏著烈士的血跡,去迎接新的勝利。
❻ 歌曲《絨花》所要表達的意境
《絨花》所要表達的即為電影《小花》的故事:改編於前涉小說《桐柏英雄》的電影《小花》,故事梗概為:1930年,桐柏山區的一戶趙姓人家。將不滿周歲的女兒小花賣給他人。
當晚,伐木工人何向東將地下黨員董向坤和周醫生的女兒董紅果寄養在趙家,因紅果和小花同歲。就改名也叫小花。十七年後。趙小花(董紅果)到部隊中尋找投身**的哥哥趙永生未果,卻遇到周醫生,母女相見不相識。趙永生的親妹妹小花被賣後,被何向東贖出收養。改名何翠姑。
已成長為游擊隊長的翠姑在一次戰斗中「跪走風車磯」救了身負重傷的親哥哥永生,但她自己卻不知情。之後,小花與哥哥相逢,翠姑也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在一次戰斗中翠姑為營救小花身負重傷,戰斗結束小花與親生父母相認。
永生和小花一起去醫院看望翠姑,翠姑在昏迷中,斷斷續續地呼喚哥哥,小花接過哥哥手中的槍,決心踏著烈士的血跡,去迎接新的勝利。
《絨花》是李谷一演唱的歌曲,由劉國富、田農作詞,王酩作曲,歌曲發行於2002年01月01日,收錄於專輯《鄉戀》。 該歌曲是電影《小花》主題曲。
歌詞:
世上有朵美麗的花 那是青春吐芳華
錚錚硬骨綻花開 瀝瀝鮮血染紅它
啊~啊~ 絨花絨花
啊~啦~ 一路芬芳滿山崖
世上有朵英雄的花 那是青春放光華
花載親人上高山 頂天立地迎彩霞
啊~啊~ 絨花絨花
啦~啦~ 一路芬芳滿山崖
❼ 電影小花就像抒情音樂散文詩。很好,陳沖演的是動真,劉曉慶演的是感人。唐國強則是迷人,你認為
我非常贊同你的說法。
《小花》是由黃健中、張錚聯合執導,劉曉慶、唐國強、陳沖等主演的劇情片,於1979年在中國上映。 該片改編自小說《桐柏英雄》,講述了兩個「小花」董紅果與何翠姑因戰爭相識,並最終各自找回真正親人,奔向革命的故事。1980年,該片獲得第3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❽ 老電影《小花》里劉曉慶演的那個小花最後死了么
片尾,表現真小花翠姑在病帳內與哥哥團聚的欣慰,對哥哥與假小花未來幸福的憧憬時,不時插入了一片純藍色的波光粼粼的水面鏡頭,實際上這是在告訴觀眾翠姑已處於彌留之際。編導瞞過了固執的小說原作者,堅持了自己處理翠姑最終傷重死亡的創作意圖。這也是一種隱喻。這里用隱喻比直接描寫翠姑死亡要好一百倍。我想,導演倒是要感謝小說原作者的固執,使之不得不採用了實質上是更高明的隱喻手法。
❾ 電影 小花的內容簡介
1930年,桐柏山區的一戶姓趙的貧困人家,將不滿周歲的女兒小花賣給人家。當晚,伐木工人何向東將地下黨員董向坤和周醫生的女兒董紅果寄養在趙家,因董紅果和小花同歲,就改名也叫小花。 十七年後,解放軍進入桐柏山區,已經十八歲的趙小花到部隊中尋找兩年前為躲避抓丁投奔革命隊伍的哥哥趙永生,沒想到趙永生負傷掉了隊。小花沒有找到哥哥,卻遇到團部衛生隊的周醫生,母女相見不相識,周醫生把小花認作了乾女兒。 再說趙永生的親妹妹小花被賣以後,又被何向東贖出,收養在何家,改名何翠姑。十幾年後,已成長為游擊隊長的翠姑在一次戰斗中救了身負重傷的趙永生,但並不知道他就是自己的親哥哥。在攻打縣城的戰斗中,小花與哥哥相逢。翠姑偶然與養父談起小花找哥哥的事情,才得知自己被賣的身世。後來翠姑在一次戰斗中為營救小花而身負重傷。 戰斗結束後,小花和親生父母相認。永生和小花一起去醫院看望翠姑。翠姑在奄奄一息中,斷斷續續地呼喊哥哥,眾人不禁熱淚盈眶。小花接過哥哥手中的槍,決心踏著烈士的血跡,去迎接新的勝利。
好像有點長 o(∩_∩)o...
❿ 電影《小花》觀後感500字,拜託了,急用!
該片在藝術上的顯著特點就是敢於寫人的情感,敢於以情感人,具有抒性詩般的清新風格,這就使其大不同於以往戰爭題材的影片。
它不僅敢於寫情,而且善於寫情。創作者通過精心選擇典型細節,通過具有視覺形象的典型動作,調動電影藝術的多種手段,來描繪人物內心的思想情感。該片另一個值得稱道的地方是電影手法運用上的探索。
主要人物:
1、趙小花
演員陳沖
單純、天真、活潑、敢愛敢恨的農村姑娘。本名「董紅果」,是共產黨員董向坤和周醫生的女兒,因為部隊轉移,不滿周歲的她由何向東送到趙家寄養,改名「趙小花」。
2、趙永生
演員唐國強
生長於桐柏山區的貧窮人家,從小就體驗了與親生妹妹離散的悲痛,因此把父母收養的「小花」當成親妹妹一樣疼愛,父母慘死後,更是與小花相依為命。後來,他參加了解放軍,成長為一個英勇、睿智、成熟的革命戰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