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大蕭條時電影票房

大蕭條時電影票房

發布時間:2022-08-07 09:52:42

1. 郎咸平:為什麼經濟越蕭條,電影越火爆

編者按:新進大片「魔獸」在北美市場表現平平,在中國市場卻異常火爆,成為該片盈利的絕對主力。據估計,到2017年中國的票房總收入將超過北美,成為全球最大電影市場。那麼,這是否說明中國經濟已經走出低迷,一片向好呢?錯了!郎咸平教授在《郎咸平說:誰在拯救中國經濟》一書中論證,根據歷史經驗,經濟越蕭條,電影越火爆!

一、為什麼偉大的電影都出現在大蕭條時期?

派拉蒙、20世紀福克斯、米高梅、華納兄弟、環球、哥倫比亞都是什麼時候建立的?經濟大蕭條時期。為什麼?我想借用美國一位著名導演的話,美國著名導演呂克·貝松前一陣子講過一句話,他說當我們意志消沉的時候,這些輕松的電影就像是治病解憂的阿司匹林,讓我們再一次感覺良好。
也只有在這個時候你才會想起來,做父母的是有義務教養自己的子女的,所以才會在早上6點鍾全家起床,7點半出發帶你的寶貝兒女去動物園。人只有到了大蕭條時期,無事可做的時候,才會考慮人生存的目的是什麼,人的責任是什麼,平時是不會想的。這種改變就形成了市場的需求,當物質條件全面惡化的時候,只有尋求心靈的安慰,因此這個時候整個社會對於能夠給予心靈和精神安慰的產品的需求突然上升。那麼,到底什麼東西能夠滿足你心靈和精神上的需求呢?那就是娛樂,就是電影。
為什麼這個時候能夠孕育出一些偉大的電影和偉大的導演呢?你想想看。在經濟蕭條、物質極度匱乏、資金鏈斷裂的時期,當這些投資人要把錢投入一部電影時,你想他們會有多麼的謹慎?在經濟蕭條時期,投資人選擇投資電影的時候會小心再小心,只有他能夠看上的片子、能夠賺錢的片子他才會投資。再看這些導演,在經濟大蕭條的時候,要找到一筆資金來投資有多難?所以逼得這些人不得不窮畢生之精力,做出一部最好的片子,才有可能得到資金,才有可能賣錢,才有可能賺錢。
所以你看,需求是什麼?經濟蕭條,我們渴望心靈和精神方面的安慰,於是需求上升。供給呢?投資人投資特別謹慎,只投資好片子,導演和製片人為了吸引投資人的投資,必須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出好片子。因此就供給面來說,只有在這個時候才能孕育出最偉大的電影。正因為這樣,美國偉大的電影幾乎毫無例外都是在大蕭條時期產生的。
讓我們來看一下,從1929年到1939年期間出現過哪些電影?《金剛》是經濟大恐慌的時候拍的;美國最偉大的電影之一《飄》,又叫《亂世佳人》,也是那個時候拍的;《小婦人》、《蝴蝶夢》、《米老鼠和唐老鴨》、《貓和老鼠》,還有全世界第一部《白雪公主》——當時花了200萬美元,這些都是經濟大蕭條時期拍的。那個時代孕育出了哪些偉大的明星?卓別林、秀蘭·鄧波兒、克拉克·蓋博、費雯麗、英格麗·褒曼、葛麗泰·嘉寶、凱瑟琳·赫本……
第一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就是在1929年5月16日舉行的。各位再想一下,1927年有聲電影出現了,當時米高梅公司說我們的電影會說話、會唱歌,很有意思。就在那個時候,1929年之後,由於經濟大恐慌,為了吸引觀眾進入電影院,因此發明了彩色電影。連電影的拍攝技術都在經濟大恐慌時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美國的經濟大蕭條時期,也就是從1929年到1939年之間的10年,在這期間羅斯福總統曾經推出一個救市計劃,叫做羅斯福新政。我可以很明確地說,他的新政完全失敗了。從1929年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美國的失業率由15%上升到17%,而私人投資的比例從16%跌到14%。美國經濟到了1938年、1939年幾乎陷入全線崩潰,1938年竟然被稱為羅斯福蕭條,這10年是美國經濟最蕭條的時期。美國經濟是什麼時候復甦的?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經濟才得以復甦。
各位讀者請看一組數字,1939年美國經濟最蕭條的時候,全美國只有1.5萬家電影院,你知道當時的票房是多少嗎?票房收入是7億美元。那個時候7億美元是什麼概念?當時美國股市總市值還不到200億美元,這可是全世界最龐大的股票市場。而1.5萬家電影院的票房收入就高達7億美元,你就可以想像這是多麼大的一個數字了。當時每個家庭花在看電影上的錢是多少?平均25美元。在1939年,美國的家庭平均花25美元去看電影。各位知不知道當時一張電影票多少錢?一毛錢到一毛五分錢。也就是說,美國每個家庭每年平均看150場到250場電影。
美國人很有意思,一面排隊領取麵包、救濟金,靠失業救濟金過日子,一面拿著兜里僅剩的銅板去電影院看電影。就是因為美國有這種需求,所以1.5萬家電影院的票房收入能達到破歷史紀錄的7億美元。同時,孕育出一大批偉大的電影和偉大的導演。

二、娛樂業發展與經濟景氣負相關

娛樂業從經濟衰退中獲利似乎已經成了一個規律。據美國影業聯合會統計,過去幾十年裡美國曾遭遇七次經濟不景氣,其中五次電影票房反而有大幅上升。「9·11」事件之後,全球經濟一片叫苦不迭,而娛樂業卻一枝獨秀。當時美國的個人儲蓄率下跌至63年來的最低點2.1%,娛樂支出卻升到了一個占總支出8.4%的高百分比。
2008年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海嘯,各行業都顯示出低迷的態勢,但美國本土票房總收入達到了93.3億美元,比前年增加5.4%,而海外票房總收入為171億美元,也增長了近5%,兩項數字均創下新高。
中國2009年的情況也是一樣,《變形金剛2》在中國熱播,電影院不但沒降價,反而漲價。仍然有大量觀眾湧入電影院,早、午、晚和夜場,場場爆滿。我在7月中旬去上海新天地電影院看《變形金剛2》,票價竟然是100元一張,比香港還要貴,這就是蕭條經濟學的背景。
這些都說明,在經濟危機的環境下,人們用娛樂來換取撫慰和滿足,造就了空前繁榮的娛樂業。
卓別林是一位喜劇明星,在他之前,或者說在美國大蕭條之前,好萊塢流行的是音樂劇,大蕭條之後喜劇電影忽然流行起來了。卓別林最著名的兩部無聲電影是《城市之光》和《摩登時代》,講的是什麼內容?《城市之光》是對當時失業現象的諷刺,正是這一點才能打動老百姓的心,就像小沈陽打動我們的心一樣,只有我們平常接觸到的鄉土文化、民俗才最能打動我們的心,美國也是一樣。《摩登時代》是在1936年拍攝的,卓別林一生的經典之作,通過他飾演的一個工人在工廠幹活發瘋、進入精神病醫院的故事,把當時人們心中的痛苦表達出來。還有秀蘭·鄧波兒,她10歲走紅,到了1939年她的片酬創了歷史紀錄的天價,當時是12萬美元的片酬再加上20萬美元的紅利。美國總統羅斯福把秀蘭·鄧波兒叫做微笑天使。當時的影迷都說,秀蘭·鄧波兒的踢踏舞踢走了美國人的憂愁。
到了1970年,石油危機再度造成美國經濟的蕭條。再請各位想一想,你那個時候看的是什麼電影?《大白鯊》、《教父》,還有第一部《星球大戰》等很多著名的電影。請各位讀者想一想,這些電影跟1929年大蕭條時期出品的那些有什麼不同?1929年大蕭條時期大部分是以喜劇片發泄心中的痛苦與不滿,而這個時期出品的都是恐怖片。
從1929年大蕭條時期的喜劇片療傷變成20世紀70年代通過恐怖片的感官刺激來抒發心中的痛苦,這很有意思。這個時期孕育出了哪些偉大的導演?你們都聽說過,希區柯克、盧卡斯、史蒂芬·斯皮爾伯格。

三、電影投資:由產業資本到金融資本

我前面提到過,從1929年開始,美國有很多大的電影公司成立,有派拉蒙、20世紀福克斯、米高梅、華納兄弟、環球、哥倫比亞等。當時叫做產業資本時代,什麼叫做產業資本?資本家建立了電影公司,自己投資,自己拍電影,這叫做產業資本,所有事情都是由這種資本家來做的。
到了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電影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產業資本變成了金融資本。什麼叫金融資本?那就是不再像過去一樣,由資本家自己拿錢來拍電影,而是通過上市融資來讓全美國參與。比如在股票市場上市,把股權賣給社會大眾,通過美國金融市場的發展,不是向資本家,而是向社會大眾籌集大量的資金來支持這些偉大電影的拍攝。
也就是說,美國的電影界從1929年的產業資本變成了20世紀70年代以金融資本為主導,這是很有意思的。2000年發生了什麼事?美國科網股泡沫破滅,再次進入蕭條時期,於是又孕育出一系列偉大的電影,包括《哈利·波特》、《指環王》、《蜘蛛俠》,還有《星球大戰》第二部。這個時期的《指環王》第三集票房紀錄是11億美元,《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票房是9億美元。難以想像,又是在經濟蕭條時期,再一次孕育出一系列的偉大電影。

2. B級片的產生及生產

B級片的產生及在好萊塢的地位 對好萊塢的大製片廠而言,由大明星或知名導演拍攝的A級片當然是公司聲譽和收入的主要源泉,但是投資大、製作周期長,風險也大。相反,B級片成本低廉、製作周期短,甚至可以利用其它影片的服裝、道具等,可以起到充分利用公司資源、加速資金周轉、平衡投資風險的作用,而且訓練了一大批技術人員。而那些實力無法與大製片廠抗衡的小製片公司更是B級片生產的主力軍。
B級片是經濟大蕭條的產物,30年代初的3年,每周觀眾人數從1億一千萬降到6000萬,電影公司為了贏得觀眾推出雙片(double bill)的放映制度,基本上就是一部正片加一部B片。1935年10月RKO和MGM在自己的一線影院推出雙片放映,算是B片正式登台,一年之內四分之三的影院都採納了雙片制。原來的影院,一晚上一般是一部正片,一部新聞片,一部卡通片加預告片打成一個包,把卡通什麼的升級成一部70分鍾左右的低成本正片,算是吸引觀眾的方法。B就這么出現了,至於為啥叫B,沒有統一的說法,以前別人跟我說的是A/B,就是double bill的兩部片子。也有說是Bottom of the bill等等。
說到B級片,大家都會有那麼一個粗略的印象:粗野、直接,感官刺激強烈,題材總是離不開恐怖、暴力與色情。這個起源於好萊塢黃金時代的片種,其實從一開始就寡廉鮮恥,它的出身就決定了這一點:一張電影票錢可以看到兩部電影,主片製作精良,簡稱A級片,附贈B級片成本自然低廉,但為了吸引觀眾,還得想招兒,所以就不得不拿色情、血腥、恐怖等元素來做文章。
一個很嚴肅的問題是,為什麼一定要拿色情、血腥、恐怖來作噱頭?答案很簡單,因為它們有效。為什麼有效?因為它們本質。換一種說法,這些東西是我們根深蒂固的本性,所以不用花什麼心思,稍微挑逗一下就OK了。所以永遠存在著兩種電影,一種試圖帶我們超出肉體的界限,體驗一種美的東西;一種讓我們回到肉體,感受慾望的脈動。前一種讓人尊敬,後一種能讓人得到發泄,B級片無疑屬於後者。但不帶個人偏見地說,這兩者本身沒有高低之分。就如同愛情片與色情片,一個作用於精神,一個作用於肉體,一個是讓內心得到安撫,一個是讓身體的緊張狀態得到紓解,兩者都對人有益。
記得一本書里說:文明,就是把真實包裝起來,免得看起來惡心。這話很對,我們不是受虐狂,想過得干凈一點。但有一個問題,就是時間長了,人就會變得難以面對真實或者認為真實就是這樣,然後難免有些假惺惺。就像尼采說的:蟲子怕被踩到,就把身體蜷起來,人類把這叫作謙恭。
在電影中,我們經常能發現這樣的東西,有著精美的外殼,但內里所要表達的東西卻始終透著一種腌臢之氣,憋著勁勾起你下半身的慾望。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情願去看一些更為污穢血腥的B級片。這是,B級片就像一劑解毒葯,因為它非常直接地展示自己地興趣品位,在這個假惺惺的世界裡,顯得勇敢,甚至單純。
B片其實很受影院的歡迎,尤其是在南方。這是因為那些大片在分帳上影院是虧的,片子賣得越好,電影公司提成越多,到最狠的賣座片可以留一成給影院。但是B片是一次付清的,一般成本是7萬美元,電影公司賺1萬,電影院想怎麼放怎麼放。看Lubitsch的片子反而不如情節簡單俗套的電影更爽。電影院會在周中放映單片,而把周六晚上完全送給B片。 B級片的生產可以分成體系內和體系外的 一般大片場都有B unit,由專人負責。Paramount是Sol C. Siegel,Warner是Brian Foy,MGM是Lucien Hubbard和Michael Fessier,Columbia是Irvin Briskin,Fox是Ben Stoloff和Sol Wurtzel。Wurtzel這個名字讀著好像worse,所有有個笑話叫「from bad to Wurtzel」。可見B片之B。
片場的B unit的基本工作感覺比較像塊抹布或者海綿,把那些overhead全吸走。一般B片的B可以從員工,故事,成本,周期等來看。演員一般要麼是過氣的,要麼就是沒名氣的。比如Bela Lugosi,30年代就開始B了,可見他衰落的有多快。Wings里的男主角Richard Arlen,也是B片老手。新人就不用說了,無數明星都在B片干過,反正都是合同工嘛。導演,編劇也一樣,Wyler, George Stevens,E Dmytryk, Fred Zinnemann, Jacques Tourneur, Jules Dassin,Mark Robson,Robert Wise,Anthony Mann。從這點說,片場有自己的一套培養人的體系。不過也不乏永遠培養不出去的B片專業戶。偶爾B片還有一個作用,就是教育一些腦子突然進水的人,比如Bogart就被罰過。
B片故事當然也是直接非常老套的公式化生產,片場比較常見的就是把自己的片子改改背景就上了。畢竟B片的准備時間只有一到兩周。很多時候就是為了利用別的片子的場景,比如Magnificent Ambersons的房子就被用到了Cat People里。B片為了省錢,還大量利用片場現成的素材,有時候會刻意讓角色的穿著去跟某些影片剩下來的素材匹配。拍攝周期就更短了,一般就是一個星期。畢竟經費少,利潤空間也小,定死了的一萬多,補拍兩下就賠本了,很多時候就是拍到哪裡算哪裡。
獨立製片的公司其實從成本,拍攝上都跟大片場類似,經費甚至更少。沒有現成布景利用,常常就是一個場景用背投解決一切。30年代的小片場起起伏伏後,到40年代形成了三個主要的片場:Republic,Monograph,和PRC (procers releasing corporations)。像Edward G Ulmer就是在PRC。他說他們通常是一次想出幾十個電影的名字,就把這一年要拍的片子定下了,然後在往名字里塞故事。比如他看了Billy Wilder的Double Indemnity,就想出了一個Single Indemnity,不過,片子拍完了後,還是把名字改了。Ulmer還利用John Ford的Hurrican拍攝後剩下的200顆棕櫚樹模型拍攝了一個大飯店的古巴版:Club Havana。比起大片場體系內的B片,Ulmer覺得獨立製片的B片創作自由度更大,除了經費問題,他們從來沒有遇到過其它對內容的控制。經費怎麼影響呢?比如一個服務生的角色,如果沒有對白,就是16塊5,如果他說了一句thank you,就是25。為了省這8塊5,編劇/導演就得設計點情況讓角色比如嗓子壞了啥的,不能說話。
Monogragh的主要手法是拍系列片,他們有個牛製片,叫Scott Dunlap,此人特別能打頭炮,一部片子賣好了,接著就粗製濫造一批同系列影片,靠著頭一部的名聲賣錢。Monogragh還有一個自己的准B unit,專拍B片中的B片,負責人是Sam Katzman,Bela Lugosi在系列裡廉價重復自己。驚悚片是B片專長,Monograph的負責人是Kings三兄弟。
獨立製片公司自己沒有院線,他們利用州里的規定在附近影院找到穩定的放映渠道。後來做得比較大如Republic和Monograph也在大城市設自己的發行代理。不過大部分公司還是依靠本地的關系戶。
後來Republich破產,PRC經過一系列購並後被UA買走,Monograph更名成Allied Artists,逐漸走大片路線,50年代後它既支持Roger Corman的低成本B片,也能投資Billy Wilder和William Wyler的影片。Godard的Breathless美國發行權就被Godard象徵性的送給了Monograph。
傳統意義上的B片生產在50年代初解體。曾經佔全國人口7成的電影觀眾,從57年已經減到4000萬,到70年代減到2000萬。電視開始播出自己製作的系列驚悚片或者西部片,製作者往往就是老B片的製作者們。B片影人面臨選擇,他們中的一部分投誠進入了電視行業。
電視的生產非常接近B片。生產周期短,這讓電視台首先想到了B片製作者。事實上,Republic標榜的5萬美元成本電視也可以拿出來,只是電視台的製作周期更緊湊。資深B片導演如Lesley Selander,Joseph Kane,Lew Landers都很自然的進入電視生產,電視製作人對他們的評價是:unexciting but always reliable。到後來電視電影的出現實際上是徹底的將B片移植了過來。
另一部分B片製作者開始開發新的B片,包括William Castle和Sam Kazman組合,Albert Zugsmith(此君被大部分記住是因為他之前是Written in the Wind,Tarnished Angel,Touch of Evil等經典影片的製片), Samuel 和 James Nicholson (兩人在55年建立了AIP),當然還有Roger Corman。盡管觀眾人數在下降,依然有很多潛在觀眾群大片場不願意開發。比如汽車影院,這里的觀眾普遍是年輕人。新的B片主要針對teen america挖掘市場。科幻,恐怖,飛車,吸毒外加狂歡是常見主題。這時候的B片成本不超過10萬美元,發行宣傳費用大約相當。為了發片,各種聳人聽聞的手段都用了,在觀眾座椅下接電極,穿著骷髏服在觀眾席間走,售賣意外心臟病保險……
1970年Roger Corman因為跟AIP在Gas-s-s-s的剪輯上吵翻,自己創立了New World,以exploitation movie著稱,比如護士系列和女監系列。Corman也曾短暫開發過黑人系列,但是放棄了,因為覺得這10%的觀眾劃不來。他的銷售經理總結說,影片的成功有7成在片名和宣傳。Big Bird Cage的宣傳語是「Women so hot with desire they melt the chains that enslave them」,Fly Me是「See stewardesses battle kungfu killers」。
New World在拍攝上堅持著40年代B片的風格,比如Peter Bogdanovich的影片Targets,其實是因為Boris Karloff欠Corman一些工時,為了扯平弄出來的。而The Terror是因為影片The Raven比計劃提前兩天拍完,為了不浪費而拍出來的。Hollywood Boulevard則完全是個賭注,公關經理Jon Davison說他可以用公司以前拍過的最便宜的片子的三分之一的錢拍一部片子,結果,就出來這么一部Godzilla和Fly一起客串的片子。Roger Corman親自指導編劇,給他們整個框架。Jonathan Kaplan說拍Night Call Nurses時,Corman跟他開了一個工作會議,會上Corman列出了詳細的需要遵守的概要:要利用男性觀眾的性幻想;打鬥和暴力要充足;要有兩條故事線,一條偏喜劇,一條要反應偏左的自由派價值觀。正面裸體必須腰部以上,背裸可以全身,絕對不能出現陰毛,片名要在影片里被利用上。 B級片名人 ed wood那樣的電影狂人,他對於電影的執著和熱愛,讓人感動,也許他只是以個很爛很爛的導演,可是失敗的人生和勝利的人生並無實質區別,人終歸是要死的,wood在不斷地拍電影的過程中獲得了別人難以體會的快樂,這已經足夠了。 低成本影片與「大片」:良性互動營造繁榮 美國電影市場如同一個生物圈,如果說每年幾十部「大片」代表著獅熊虎豹等金字塔頂端物種的話;「小片」、「B級片」等為數眾多的低成本影片,則代表了羚羊、斑馬、鼬鼠……等多種多樣、各具特色的豐富種群。它們聚集在一起,每一種電影類型都擁有自己的代表作品,如同每一個生態位都擁有自己的代表物種一樣,不同的特種之間相互依存、良性互動,共同構成美國電影界的繁榮體系。
低成本影片尤其是B級片,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對A級片的模仿之上。《侏羅紀公園》帶動了《史前巨鱷》等一批低成本怪獸片的問世。《黑客帝國》推出後,那招牌式的「子彈時間」亦出現在越來越多的B級動作片中。而在曾經一度登上北美票房排行榜榜首的體育喜劇勵志片《瘋狂躲避球》里,男主角在最後的決戰中蒙住眼睛戰勝對手,則明顯有向當年《星球大戰》結尾致敬的意味。所謂物極必反,模仿的極致便是反諷,在「白頭神探」和「驚聲尖笑」系列影片中,美國電影界各路「大片」幾乎盡數遭到戲弄,可以說無一倖免——於是不禁折服於美國製片人的商業頭腦,同一個題材或情節,「大片」拍一遍,低製作影片拍一遍,最後還要再來一次反諷,擠牙膏的本事實在一流。
而另一方面,低成本影片又為「大片」提供了豐富的基礎。大多數世界級的導演或演員都曾經從低成本影片起步,《蜘蛛俠》系列的導演薩姆·雷米當初便是憑恐怖片「屍變」系列邁出了成名的第一步。直到今天,在《蜘蛛俠2》中的「手術室大屠殺」一節中,還依稀可以看到他對於當年B級片生涯的留戀與致敬。梅格·瑞恩給觀眾留下最深印象的作品,是《西雅圖夜未眠》和《網路情緣》這樣的小成本愛情片,而她竭盡全力向「大片」沖擊的《生死豪情》,卻被多數影評人歸為「甜姐兒」的失敗之作。
從目前我國引進的美國影片的構成看,「大片」占據了其中的絕對優勢。而且即使像《未來水世界》、《紐約大劫案》和《亞瑟王》這樣在美國本土遭遇冰雹一樣惡評的作品,也照樣引進不誤。然而另一方面,在低成本影片引進方面卻顯得過於吝嗇。不但佳作基本上被排斥於國門之外,而且反而引進了像《雲中漫步》、《神秘的大亨》這樣從情節到表演都乏善可陳的平庸之作。 美國「小片」:觀照美國社會的一面鏡子 美國每年的電影產量在500部左右,其中高成本的「大片」大約不到百部,另外80%都是小投資的製作。在這些影片中,有一類作品幾乎處處與「大片」背向而馳。它們的投資一般只有「大片」的幾分之一,極少使用一線大牌明星,情節多以貼近現實內容的愛情、家庭、青春、體育或喜劇題材為主,片長極少超過100分鍾——截至目前為止,電影研究者們還沒有發明出一個統一的名詞來概括這類影片。為了便於敘述起見,本文特別統稱其為美國「小片」。
在美國電影市場上,各路「大片」往往只在暑期和聖誕檔引領三四個月的風騷,其餘廣大的區域,則幾乎全被各種各樣的「小片」所佔據。「小片」也有自己的領地劃分。尤其是從每年2月份開始,恰逢情人節和新學期開學,愛情與青春片便成為這一時期的主題。04年放映的《高校天後》、《壞女孩》、《女孩夢三十》等影片便都屬於此類,浪漫愛情和艷光四射的青春美少女成為其中最大的看點。
「小片」中的價值觀往往趨向於傳統,很少有《黑客帝國III》或者《現代啟示錄》那種激越反叛的主題存在。清教徒的道德觀是這類影片的主流色彩。《偶像有約》和《兒女一籮筐》對愛情、友誼和事業的忠貞,《新秀》和《溫布爾登》中的個人奮斗與自我犧牲精神,既是美國社會的精神基石,更是美國「小片」的內涵指南。從某種意義上講,眾多美國「小片」宛如觀照現實美國社會的一面鏡子,在描述現實生活的同時,寄寓了普通人最美好的幻夢與理想。
因此也就很容易理解了,為什麼一些幾世紀前的童話母題,卻往往能在美國「小片」中找到宿主。僅一個「灰姑娘」的類型,近幾年便有《曼哈頓女傭》、《王子與我》和《灰姑娘的玻璃手機》等多部作品問世。體育類與勵志類的影片由於迎合了現代觀眾的理想和口味,也一直層出不窮。更有不少表現「體育運動中的女人」的小製作影片,由於糅合了美國「小片」中永恆的兩大主題,更是頗受歡迎。《女生出拳》、《喬丹傳人》和《背繩一戰》等影片,便是其中的代表。但若由此認為美國「小片」都是千篇一律的泡麵式作品,則未免失之偏頗。像《初戀五十次》這樣的影片,巧妙地把愛情放在「失憶」的反應皿里考驗,就創意而言著實新奇。
除此之外,美國「小片」還往往是美國流行文化的晴雨表,凡是曾經或正在風行的文化產品,幾乎都可以在「小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最好的例子便是《八英里》中的說唱,《搖滾學校》中的民間樂團,以及《閃電舞》等一批勁舞影片等。 如本文開頭所述,所謂美國「小片」是指在主題方面與「大片」主題有較大差異的一類小製作影片。除此之外,另一些影片的成本雖然只有「小片」的水平,但在情節和內容上卻完全朝著「大片」看齊。這便是通常所說的「B級片」。

3. 美國偶像 6歲小女孩後來怎麼樣了

秀蘭 鄧波兒嗎

秀蘭·鄧波兒簡歷

英文姓名:Shirley Temple

中文姓名:秀蘭·鄧波兒

出 生 地:加利福尼亞, 聖莫尼卡

父母姓名:喬治·弗朗西斯、格特魯德·鄧波爾

個 性:秀蘭·鄧波兒是個非常聰明伶俐的小姑娘。

貢 獻: 秀蘭·鄧波兒·布萊克還是小姑娘的時候,她就是真正的大明星,被數以億計喜歡她的影迷所崇拜。

獲獎和其他榮譽:

1935年,秀蘭·鄧波兒成為有史以來獲得奧斯卡獎的第一個孩子!同年「美國電影科學學會」還授於她「1934年最傑出個人」稱號。

有趣瑣事

秀蘭·鄧波兒曾有兩次在酒醉之後,稱自己的名字是:秀蘭·鄧波兒·雞尾酒和臟鬼·秀蘭。她還為自己的婚禮發明了一種叫「鄧波兒藍」的顏色。

秀蘭·鄧波爾的首選詞彙:「噢,我親愛的」

她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擔任禮賓司司長的女性!

秀蘭·鄧波兒著有一部獲獎自傳書名是:《童星》。

從她成名後,世界各地無處不流行被稱為「秀蘭·鄧波兒」的玩具。

****************************************************************

這個上世紀30年代的好萊塢天才童星,4歲踏足銀幕,6歲風靡世界影壇,7歲獲得奧斯卡金像特別獎,10歲已經稱霸好萊塢票房,成為最具號召力的電影明星。

在20世紀30年代那段令人絕望的日子裡,秀蘭-鄧波兒這個頭發卷卷的小姑娘,用她的歌聲和舞蹈征服了每個觀眾的心。她不僅僅是大蕭條時期最走紅的演員,也是她那個時代最有名氣的人,而她當時還僅僅是個小學生。她的出現就如同黑夜裡一道耀眼的光芒。鄧波三歲開始習舞。1934年,她在一部名為「Stand Up and Cheer」的影片中的歌舞表演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隨後簽訂了一份主演兒童角色的合同,數月內她一步走紅,成為童星的第一年末,她獲得了一項奧斯卡特別學院獎,以表彰她在1934年為影藝娛樂界作出的卓越貢獻。1938年她已經風靡世界,每部影片都是票房冠軍。她還促進了一批行業:秀蘭-鄧波娃娃,彩畫書,服裝等。如今,這個地球上還沒有一個孩子能像秀蘭-鄧波兒那樣受歡迎。然而,當她步入成年時,名氣驟減。1940年代,她仍出現在銀幕上,而後在21歲時,就告別了舞台。

20年後再次出現時,已經成為政壇新星。

鄧波兒的演藝生命有些短暫,但留給人們的歡笑卻很長久,她是那個時代的小天使。

秀蘭·鄧波兒的一生堪稱傳奇,一個70年不衰的神話。

2005年9月12日,美國演員工會宣布,他們將把表彰事業成就和人道主義貢獻的「終身成就獎」授予秀蘭·鄧波兒·布萊克。美國演員工會主席梅莉莎·吉伯特說,「我想不出有誰比秀蘭·鄧波兒更適合接受今年的終身成就獎了。她對美國娛樂事業做出的貢獻是史無前例的,她對全世界的貢獻更是鼓舞人心。」

大眾小情人

鄧波兒最近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中,是1998年3月23日舉行的第70屆奧斯卡頒獎晚會上。為慶祝奧斯卡七十華誕,主辦方請來了歷屆奧斯卡獲獎者,其中包括多位至今仍活躍在影壇的大牌明星。當主持人宣讀到秀蘭·鄧波兒的名字時,全場雷鳴般的掌聲經久不息。年輕的影帝、影後們紛紛上前向70歲的鄧波兒致意,人們的眼眶大多有點濕潤了。

當天奧斯卡獎的網站上,鄧波兒的風頭也最勁,影迷問候、詢問她多過任何其他電影明星。同為晚會嘉賓的第67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得主馬丁·蘭多感慨道,「觀眾中的許多人是看著秀蘭·鄧波兒的電影長大的,而他們已經許多年沒有親眼見過她了。她是電影時代的一個豐碑,從沒有人像她那樣征服了全美國人的心。」

鄧波兒1928年4月23日出生在美國加州著名的海濱城市聖莫尼卡一個富裕的家庭,父親喬治·弗朗西斯是洛杉磯一家銀行的會計師,母親格特魯德·鄧波兒是一個芝加哥珠寶商的女兒,夫婦倆都是德國人後裔,並且極富才華,擅長音樂、歌舞。

嬰兒時的鄧波兒就已經顯露出天使般的甜美模樣,並且遺傳到了父母的才華,不但有著出色的歌喉,而且表現出驚人的動作協調性。3歲那年,鄧波兒被送進著名的埃塞爾·梅格林舞蹈學校學習。不久就在被一家製片公司的星探發現,成為26集系列片《小聽差》的女主角。當時尚不能識字的鄧波兒,母親每天要給她大聲朗讀劇本,才能記住自己的對白,但她稚嫩自然的表演引起了好萊塢的關注。

1933年,著名的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與鄧波兒簽下一紙合約。根據合同內容,鄧波兒被安排進行兩年的專業訓練。公司每月提供鄧波兒150美元的訓練費,並支付給鄧波兒母親每月25美元照顧女兒的補貼。

一年後,鄧波兒主演了音樂片《起立歡呼》,影片獲得巨大成功,精明的福克斯公司立馬與鄧波兒簽下長達7年的演出合同。那一年,她為福克斯出演了《新群芳大會》、《小安琪》、《小情人》等8部影片,部部叫座。隨後派拉蒙電影公司以一星期1000美元的租金,向福克斯借來鄧波兒主演電影《馬克小小姐》。該片放映時盛況空前,某影院播放該片連續三周座無虛席,創下10萬美元的票房紀錄。相鄰的一家影院續映該片,也一下賺了6萬美元。

鄧波兒成為紅級一時的天才童星。1934年至1939年,她連續6年躋身「最受歡迎的十大明星」之列,不僅是兒童們崇拜的偶像,也成為成年人心目中的寶貝,被稱為「大眾小情人」。

1935年,憑借在《亮眼睛》一片中的出色表現,鄧波兒獲得第7屆奧斯卡特別金像獎,成為有史以來獲得這一殊榮的惟一的孩子。同時,美國電影科學學會還授予她「1934年最傑出個人」稱號。這一年,7歲的鄧波兒在好萊塢的星光大道上,留下了自己的手足印記和一句話,「我愛你們大家!」

成長的煩惱

張愛玲說過,成名要趁早。鄧波兒也許是最符合這個標準的,成名過早的代價是失去童年。她有一段名言,「6歲那年我就不相信真的有聖誕老人了,那天,媽媽帶我到一家百貨商店去看他,可他讓我給他簽名。」

多年以後鄧波兒回憶起她的童年時曾說過,「我只過了兩年懶惰的嬰兒生活,以後就一直在工作了。」 那時,她每天必須工作5個小時,周末通常在8個小時以上,此外還要每天跟私人老師學習3小時。如果拍戲時不聽話,就會被關進一個裝冰的小黑屋。年幼的鄧波兒不懂得抱怨,「我想每個孩子都在工作。」只是經常工作時哈欠連天,母親不得不時時提醒她,「秀蘭,精神點,精神點!」

以此為代價,鄧波兒為她的家庭賺得了巨額財富。根據她與福克斯公司的合約,鄧波兒每月能得到1500美元的巨額工資,這個數字是當時普通成年人收入的幾十倍。到30年代末,鄧波兒的片酬已經超過12萬美元,還外加20萬美元的紅利,而當時的電影票價僅有15美分。

1939年,鄧波兒稚氣漸褪,米高梅電影公司希望借用她以少女形象主演《綠野仙蹤》,但這一請求被福克斯拒絕了,轉而安排她演出《小孤女》。這使鄧波兒錯失了一個重要的轉型機會,也由此預示了她演藝事業的末路。《綠野仙蹤》獲得空前的成功,在1998年電影誕生百年來最優秀的100部好萊塢影片評選中,該片僅次於《公民凱恩》當選亞軍。鄧波兒的退讓成就了另一位好萊塢童星茱迪·嘉蘭。而她自己的《小孤女》卻反響不佳,11歲的少女還裝小可愛,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那個滿頭金色卷發,邁著胖胖的小腿大跳踢踏舞,酒醉後稱呼自己「秀蘭·鄧波兒·雞尾酒和臟鬼·秀蘭」的小寶貝已經長大的現實,讓觀眾們難以接受,鄧波兒魅力漸失。她自己也開始對演藝生涯產生厭倦,40年代末,主演完第43部電影後,鄧波兒退出了影壇。

鄧波兒1945年嫁給了中學同學的哥哥、美國航空兵約翰·阿加。阿加婚後酗酒無度,多次酒後開車被捕,並且一心想進入娛樂圈當演員,這使鄧波兒很失望。5年後這段婚姻宣告破裂,此時他們的女兒蘇珊才2歲。

離異後鄧波兒前往夏威夷散心,遇到了畢業於斯坦福和哈佛大學、時任夏威夷Pineapple公司總裁助理的查爾斯·布萊克。令鄧波兒驚喜的是,查爾斯居然沒有看過她主演的任何一部電影。不過她還是很謹慎,請動老朋友、聯邦調查局(FBI)局長埃德加·胡佛調查了查爾斯的背景。調查表明查爾斯「像蘋果醬一樣毫無雜質」,他們在1950年12月16日舉行了婚禮。婚後,鄧波兒正式結束了19年的電影生涯,隨同丈夫遷居舊金山郊區,他們又生了兩個孩子,洛伊絲和小查爾斯。

永遠的天使

《紐約時報》曾經評論說,「也許人們還在爭論秀蘭·鄧波兒是否是有史以來最有天賦的童星,但有一點人們無可否認,她是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兒童演員。」

上世紀30年代初的美國,正遭遇歷史上最大的經濟危機,企業倒閉、工人失業、民不聊生。小天使鄧波兒的出現,給悲觀中的美國人帶去了甜蜜的安慰。就連羅斯福總統也是她忠實的「粉絲」,1938年羅斯福夫人埃莉諾為美國《電影》雜志撰文,透露他們觀賞了幾乎所有秀蘭·鄧波兒主演的影片。羅斯福本人也公開贊揚鄧波兒,「在大蕭條時期為千千萬萬的美國人帶來了微笑」。

「鄧波兒熱」還為經濟發展作出貢獻。盡管當時的電影商還不太擅長開發衍生產業,但以「鄧波兒」命名的產品:鄧波兒手帕、鄧波兒服裝、鄧波兒肥皂、鄧波兒彩畫書、乃至鄧波兒雞尾酒等走進了千家萬戶。甚至出現了一股花去4500萬美元爭購「鄧波兒洋娃娃」的熱潮。這在戰後經濟蕭條時期,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

50年代,退出影壇後的鄧波兒開始致力於人道主義事業。1952年,她的哥哥喬治身患多發性硬化病後,鄧波爾參與創立了國際多發性硬化病學會聯合會。20年後,鄧波爾自己也患上了乳腺癌,並接受了乳房切除手術。她又成為第一個向公眾袒露病史,並倡議防治乳腺癌的名人。

1967年起,鄧波爾開始活躍在美國的政治舞台上。她被共和黨推舉競選美國國會議員,雖然初選階段便遭淘汰,卻引起了尼克松總統的注意。1969年,尼克松任命她為第24屆聯合國大會代表。1974年福特總統當政期間,她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駐迦納女大使,兩年後又擔任國務院禮賓司司長。對於這位美國歷史上第一個任此要職的女性,福特總統的評價是兩個字,「一流」。1989年她最後一次步入政壇,被老布希總統任命為駐原捷克斯洛伐克大使,任期3年。

1977年4月,秀蘭·鄧波兒到訪中國。直到此時,中國觀眾才在電視中認識了這個曾經紅級一時的電影明星。此後,隨著鄧波兒系列電影在中央電視台的播映,遲到了40年的「鄧波兒旋風」席捲了中國。

今天,當中國的孩子們還在為銀幕里那個可愛的「天使」著迷的時候,鄧波兒已經是個年近八旬的老奶奶了。退出政治舞台後,她在美國加州伍德賽德鎮一處可以俯瞰舊金山灣的西班牙式山頂花園住宅安度晚年。與貓狗為樂,以園藝、高爾夫球為趣,還喜歡養馬騎馬,並收集與她有關的所有紀念品和影片來消遣時光。

秀蘭·鄧波兒為自己精彩的一生感到驕傲,她對媒體說,「如果我還能再活一遍的話,我將不會對我的一生做任何改變。」

參考資料:http://rjsyt.blog.163.com/article/-3lfz-dB_rcL.html
1回答者: cyj0223 - 魔法學徒 一級 2007-1-23 09:03

我來評論>> 相關內容
• 秀蘭鄧波兒去世了嗎? 12 2009-9-12
• 秀蘭鄧波兒的一部電影 2 2009-6-7
• 這是哪一部秀蘭鄧波兒的電影? 1 2009-5-4
• 哪裡可以下載秀蘭鄧波兒的全部電影,買碟片也可以 22 2009-2-3
• 秀蘭鄧波兒過世了嗎? 2008-10-11
查看同主題問題: 秀蘭 鄧波兒 人生 歷程
其他回答 共 2 條
檢舉 姓 名:秀蘭·鄧波兒
英文 名:Shirley Temple
身 高: 157CM
體 重: 0KG
出生日期:1928年04月23日
出生地:加利福尼亞,聖莫尼卡
籍 貫:加利福尼亞
生 肖:兔
星 座:

出道及主要作品

1935年,秀蘭·鄧波兒成為有史以來獲得奧斯卡獎的第一個孩子!同年「美國電影科學學會」還授於她「1934年最傑出個人」稱號。

秀蘭·鄧波兒曾有兩次在酒醉之後,稱自己的名字是:秀蘭·鄧波兒·雞尾酒和臟鬼·秀蘭。她還為自己的婚禮發明了一種叫「鄧波兒藍」的顏色。

秀蘭·鄧波爾的首選詞彙:「噢,我親愛的」

她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擔任禮賓司司長的女性!

秀蘭·鄧波兒著有一部獲獎自傳書名是:《童星》。

從她成名後,世界各地無處不流行被稱為「秀蘭·鄧波兒」的玩具。

秀蘭·鄧波兒的政治生涯:
1967--1968年:被共和黨推舉競選美國國會議員(落選)
1969--1970年:被美國政府任命為聯合國美國代表團的成員
1974--1976年:出任美國駐迦納大使
1976--1977年:福特總統當政時期,她擔任國務院禮賓司司長,是美國歷史是第一個任此要職的女性
1988年, 出版自傳《童星》。
1989年, 喬治·布希總統任命她為美國駐捷克斯洛伐克大使。

回答者: Asturias公主 - 初級魔法師 三級 2007-1-20 16:06

檢舉 從新浪那找來的資料:

英文姓名:Shirley Temple

中文姓名:秀蘭·鄧波兒

出生日期:1928年4月23日

出 生 地:加利福尼亞,聖莫尼卡

父母姓名:喬治·弗朗西斯、格特魯德·鄧波爾

個 性:秀蘭·鄧波兒是個非常聰明伶俐的小姑娘。

貢 獻:秀蘭·鄧波兒·布萊克還是小姑娘的時候,她就是真正的大明星,被數以億計喜歡她的影迷所崇拜。

秀蘭·鄧波兒星路歷程:

1928年4月23日,秀蘭·鄧波兒生於加利福尼亞州的聖莫尼卡。她有兩個兄弟,他們分別是傑克和小喬治。秀蘭的父親喬治是洛杉磯一家銀行的普通出納員,母親格特魯迪斯是芝加哥一個珠寶商的女兒。

秀蘭·鄧波兒的首選詞彙:

「噢,我親愛的。」

她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擔任禮賓司司長的女性。

秀蘭·鄧波兒著有一部獲獎自傳書名是:《童星》。

從她成名後,世界各地無處不流行被稱為「秀蘭·鄧波兒」的玩具。

秀蘭·鄧波兒的天才在她年幼時期就表現出來了。按她母親的說法,她還是嬰兒的時候就會跳舞了。在她3歲那年,母親帶她進了一個舞蹈班學習。一天,一個製片人來到這里為他的影片挑選一個兒童演員,當時秀蘭藏在鋼琴下,製片人看見了她並讓她快出來。就這樣她得到了一個電影角色並在4歲那年成了職業演員。她把自己的成功歸於母親,"我的媽媽我很親密,"她說,"我們是最好的朋友。"她的父親喬治和她的兩個哥哥也很支持她的工作。

秀蘭在能夠識字讀書前就成了電影明星,每天上床以後,媽媽便給她大聲地朗讀劇本,以便她能記住自己的對白。在熟悉舞蹈方面她不需要更多的幫助,而這些舞蹈總是她的影片中最精彩的地方。只要傾聽一個舞蹈家表演,她就知道自己應該怎麼跳。一位踢踏舞蹈家比爾·羅賓遜贊揚秀蘭說:「她的心靈告訴自己腳往哪裡走。」

1935年,秀蘭·鄧波兒成為有史以來獲得奧斯卡獎的第一個孩子。

同年"美國電影科學學會"還授於她「1934年最傑出個人」稱號。

1938年在她10歲時,秀蘭已經是美國最具票房號召力的明星。她的演唱、舞蹈和燦爛的笑容使無數人為之傾倒,"秀蘭娃娃"玩具是每個女孩童年生活的組成部分。1939年,秀蘭的片酬已超過12萬美元,另外還有20萬元的紅利,而當時的票價只有15美分。但在當年,與她簽約的20世紀福克斯公司一再拒絕對米高梅公司借用她主演《綠野仙蹤》的請求,而是安排她演出了《小孤女》。其實當時她已漸脫稚氣,完全可以出演這一角色,只是福克斯公司實在不願意放掉這顆搖錢樹,結果成全另一位好萊塢童星朱迪·嘉蘭。

在她的事業的鼎盛時期,5--11歲,光是賣鄧波娃娃和服裝她就賺了很多錢。她每天跟私人老師學習3個小時,工作5個小時,周未通常工作8個小時。

她從不抱怨,"我想每個孩子都在工作了。"秀蘭在11歲時不能演可愛的小女孩了,她和其他孩子們一樣上學讀書。她天性快樂。雖然在後來的10年中她又繼續演電影,但她隨時准備改行迎接新的挑戰。

秀蘭·鄧波兒的政治生涯:

1967--1968年:被共和黨推舉競選美國國會議員(落選)

1969--1970年:被美國政府任命為聯合國美國代表團的成員

1974--1976年:出任美國駐迦納大使

1976--1977年:福特總統當政時期,她擔任國務院禮賓司司長,是美國歷史是第一個任此要職的女性

1988年, 出版自傳《童星》。

1989年, 喬治·布希總統任命她為美國駐捷克斯洛伐克大使。

參考資料: http://ent.sina.com.cn/s/2005-06-01/1213740236.html

4. 比爾蓋茨是不是演蜘蛛俠的那個人

不是啊:
演蜘蛛俠的那個人叫托比麥奎爾(Tobey Maguire)出生於一九七五年六月二十七日的 Santa Monica(加利福利亞州),他當廚師的父親名叫 Vincent Maguire,而他當秘書的母親名叫 Wendy Maguire。在托比出生那年,他的爸爸才二十歲,而他的媽媽則十八歲。兩年後,托比的父母正式離婚,從此以後,托比就跟著他的母親到處搬家。

到了托比十一歲的時候,他原想在中學修讀家政課,以便將來跟他爸爸一樣當一位廚師,但他媽媽給了他一百元,鼓勵他改讀演戲班。托比讀了演戲班以後,對演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在第九班時輟學,全心全意投入演藝事業。

文名:托貝·馬奎爾
姓名:Tobey Maguire
生日:1975年6月27日
出生地:美國加洲
身高:173cm
發色:棕色
眼睛:藍色
愛好:烹飪、瑜珈
主要影視作品
《蜘蛛俠2》Spider-Man 2 (2004)
《奔騰年代》Seabiscuit (2003)
《蜘蛛俠》Spider-Man (2002)
《貓狗大戰》Cats & Dogs (2001) (voice)
《唐的梅子餐廳》Don's Plum (2001)
《奇跡男孩》Wonder Boys (2000)
《與魔鬼共騎》Ride with the Devil (1999/I)
《蘋果酒屋法則》The Cider House Rules (1999)
《歡樂谷》Pleasantville (1998)
《冰風暴》The Ice Storm (1997)
《男孩的生活》This Boy's Life (1993)
《了不起的斯科特》Great Scott! (1992) TV Series

托比早期的演藝事業以電視節目和廣告為主,例子包括 Blossom 和 Roseanne,後來他在的 Parenthood 試鏡中,認識了瑞安納度迪卡比奧(Leonardo Dicaprio),到了十多年後的今天,他們仍是一對很好的朋友。在一九九二年,托比第一次嘗試當男主角的滋味,他在處境喜劇 Great Scott 里擔任主角,很可惜,劇集在播放九星期後被停播。

托比的銀色旅途始於一九九三年,當時他拍了第一套電影 This Boy's Life。他和瑞安納度一起試鏡,後來雖然瑞安納度被挑選了,但他向製作單位要求,給托比一個角色,托比就這樣加入了荷萊塢。在往後的幾年,托比都在藝術味較濃的電影里擔任配角,例子包括 Empire Records,Groove and Duke 和 Deconstructing Harry,一直到了一九九七年,拍了李安執導的 Ice Storm 後,「托比麥奎爾」這名字才開始被人所認識。

一九九七年「鐵達尼號」(Titanic)上映,打破了美國票房紀錄,而瑞安納度更成為全球知名的荷萊塢明星,同一時期,托比仍以小成本和商業味不濃的電影為主線,知名度雖及不上他的好朋友,卻贏的不俗的口碑。一九九八年,托比終有機會在 Pleasantville 里當上男主角,電影口碑不俗,托比的演出亦獲受好評。

一年後(一九九九年),托比接拍了 Cider House Rules。他在 Cider House Rules 里扮演一名叫 Homer Wells 的孤兒,這角色讓他的演技被肯定,更被譽為「很有天份的年青演員」,而他的知名度亦被提高,而這電影更在奧斯卡電影頒獎禮獲得七項提名,Cider House Rules 最後在奧斯卡取得「最佳男配角」和「最佳改編劇本」兩項大獎。二零零年,托比拍了 Wonder Boys,電影再獲好評。

雖然托比的知名度不高,但他能夠跟許多好的演員和導演合作(好像 Michael Caine 和 Michael Douglas 等),亦算幸運。經過許多藝術味比較重的電影後,托比逐漸被定型為一個沉默寡言、好心、懂事的年青人,但他的演技不僅至此,他需要是一個機會,一個讓他轉型和知名度大增的機會,而它終在二零零二來到,它就是「蜘蛛俠」(Spider-Man)。

「蜘蛛俠」在美國的總票房有四億美元,穩佔二零零二年票房冠軍,開畫後首周末票房已有一億一千四百萬元,破了「哈利波特第一集-神秘的魔法石」(Harry Potter - The Philosopher's Stone) 於二零零一年所創下的紀錄,電影 DVD 於同年十一月一日發售,首周末的銷售數字比電影還厲害,高達一億一千九百萬。

「蜘蛛俠」可說是托比演藝事業一個很重要的轉折點,它除了大大提高托比的知名度以外,還讓觀眾知道一向擅長扮演文靜角色的他,原來也能擔當動作愛情片的主角。二零零三年,托比接下了一套叫 Seabiscuit 的電影,內容講述美國大蕭條期間,一匹賽馬的傳奇故事。在 Seabiscuit 後,托比再次穿起那藍紅色的衣服,化身做蜘蛛俠,在「蜘蛛俠續集」(暫名 Amazing Spider-Man)里繼續鋤強扶強、警惡懲奸。

5. 如何評價電影《金剛》

重拍經典永遠都是「雙刃劍」。

有了1933年版和被認為最經典的1976年版在前,如何突破「珠玉在前」的形式,是擺在2005年版《金剛》最棘手的問題。

6. 經濟蕭條什麼行業好

1)危潮中十大暖行業--電影業

每一次經濟危機都是娛樂產業上揚的契機,電影業尤其如此。在危機時期,人們需要娛樂來解壓。
即使是2008年1月賀歲檔遭遇百年不遇的嚴寒,8月暑期檔與北京奧運重疊,再加上5月四川大地震的破壞性影響,就算沒有金融危機的蕭條背景,中國電影行業在2008年度的發展軌跡也是不完整的。即便如此,2008中國電影票房仍連續2年保持26%以上增速,增幅居全球之首,電影產值首次進入全球前十名。而國外的經驗也表明,經濟不景氣的背景,恰恰是電影業繁華的契機。正是在上世紀的經濟大蕭條時期,開創了好萊塢的「黃金時代」。
2008年中國的製片方到底拍了多少片?據廣電總局電影局統計數據,全國故事片有406部,再創歷史新高。這些片到底賺了多少錢?我國電影票房(不含農村市場)有43.41億元,比2007年增長10.14億元,增長幅度達30.48%,其中國產電影貢獻的票房超過60%。

評點_電影可解壓

2)危潮中十大暖行業--教育培訓
據相關研究,中國教育培訓市場未來十年的規模可達3000億元,培訓機構增長率可超過25%。
經濟的大環境不好,更要讓自己多學習,做好積累儲備,等到機會好的時候,就放手賺錢吧。金融危機爆發之後,更多的白領願意通過充電,讓自己在職場中由被動變為主動。
經濟的冬天也被他視作教育培訓行業的「春天」。一方面,經濟環境的低迷使人們產生提高自身素質的緊迫感;另一方面,人民幣堅挺、留學費用降低帶來了新一輪的留學熱潮,也催熱了更多外語培訓的需求。在這些層面上看,教育培訓行業的確是不折不扣的「暖行業」。

評點_常青樹

3)危潮中十大暖行業--醫葯業
任何時候你都離不開它 。
醫葯行業生產的葯品作為一次性消費品,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必需品,人對於它們的需求是絕對的而非彈性的。這個行業絕對是剛性行業。商務部一份調查報告顯示,金融危機發生後,幾乎每個行業的增長都在下降,唯獨醫葯產業一枝獨秀。2008年,我國醫葯行業持續2007年的高速增長,增長速度達到34%。全行業銷售收入約7099億,同比增長達25%以上,增幅高於去年5個百分點以上。
回顧1997年金融危機,醫葯也是絕少的幾個幾乎不受影響的行業之一。這次金融危機中國本身受波及程度並不是很大。「我國醫葯行業出口比例一向不大,基本不依賴國外購買力。另外,我們出口到外國的大多是原料葯,用來做仿製葯而非品牌葯。如今國外受危機影響,對品牌葯的需求會下降,再加上2008年國際上許多專利葯到期,反倒給了仿製葯更多空間。因此2009年我們醫葯的出口有可能不降反升。」

評點_剛性需求

4)危潮中十大暖行業--B2C
即便是在經濟寒冬的烏雲之下,2008年B2C行業也是欣欣向榮,易觀國際的統計數字顯示,國內B2C行業的市場規模從2007年的46億激增至87億元,而2009年,這一數字有望達到118億。
經濟環境越不景氣,大眾對消費就越敏感,也願意選擇更實惠的商品。而B2C網站相比C2C網站,既有信譽保證,又同樣減少貨物從生產企業到消費者的中間環節,降低商品售價,因此也更能獲得網購人群的青睞。更多的貨品,更優惠的價格,吸引更多的用戶,從中以進銷差價來獲得盈利,一直是B2C經營的關鍵。
去年當當網全年銷售額為12億元,第四季度還首次迎來季度盈利。當當網市場部副總陳騰華很有把握地說 「今年當當能實現全年盈利」。

評點_實惠

5)危潮中十大暖行業--通訊業
業內有關專家分析指出,我國通信設備製造業已經參與全球競爭,而電信運營與服務業目前仍偏重於內需,受危機的影響較小。加之電信企業大重組到位,奧運過後投資勢頭的恢復,都為中國通信市場帶來了需求擴大的基礎,而醞釀多年的3G在年初終於低調發牌,更是給通信行業的2009年開了個好頭。
中信建投的報告預計,在3G建設推動下,國內2008-2010年的電信固定資產累計投資將達到9000億元,其中2008年四季度至2009年三季度是投資同比增速高峰(25%-30%),2009-2010年投資額整體處於高位。通信設備商將迎來前所未有的機會。
「電信業較其他行業更容易渡過危機的難關,而中國也較其他西方國家更容易應對此次危機。」去年10月,愛立信中國公司總裁馬志鴻(Mats Olsson)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發表了如上觀點。

評點_ 3G 內需

6)危潮中十大暖行業--餐飲業
民以食為天,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大眾餐飲消費的剛性需求卻在這一時刻仍舊堅挺。 相對於其他行業,餐飲等傳統行業有較強的抵禦風險能力,即使經濟不景氣,人們也一樣要吃飯。
剛性需求推動之下,連鎖餐飲業的表現尤其搶眼。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聯合德勤華永會計師事務所公布的《2008中國連鎖餐飲業發展戰略趨勢調查報告》顯示,去年全聚德、俏江南、德庄、小天鵝、小肥羊、肯德基、仙蹤林等連鎖餐飲企業中,95%的企業利潤都有兩位數增長。 連鎖餐飲企業雄心勃勃的擴張計劃。真功夫將繼續保持每年100到200家店的發展速度,香港快餐連鎖大快活未來兩年將把內地店鋪數擴張至40家,大家樂集團計劃到2013年在內地的店鋪數增長到250家。
連西式快餐品牌也醞釀著新的舉措。「未來麥當勞在中國還將繼續保持每年160到175家店的發展速度。」麥當勞(中國)首席執行官施樂生說。一向謹慎的麥當勞過去五年在中國新開店總數430家,年均新開店86家,小心翼翼。面對經濟不景氣,卻反而選擇了提速。而其最大對手肯德基則繼續保持高速擴張的態勢,近年來在中國每年新開300家。

評點_剛性需求

7)危潮中十大暖行業--農業
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圍繞「穩糧、增收、強基礎、重民生」十字方針,進一步強化惠農政策。今年糧食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業綜合補貼預計會增加到1200億元左右。
中國人常說:「民以食為天。」整個農業支撐起了 「吃」這個13億國人最大最基本的需求。我國人口保持增長,對剛性的糧食需求也是不斷增長。同時,由於我國耕地不足,使得農產品市場難以出現過剩。上海證券公司的分析師郭昌盛告訴記者:「需求是剛性增長,而且其增速大於供給。所以農業能夠在此次經濟危機中免受沖擊。」

評點_剛性需求

8)危潮中十大暖行業--追債業
經濟越衰,追債越火。
如果在Google上輸入「追債」這個關鍵詞,就會發現已經有不少追債公司正以「贊助商」的身份在網頁上招攬著生意。他們的目標客戶正是那些未能按時收回欠債的公司老闆們。在現在這個經濟環境中,越來越多的公司正在挖空心思地想要從業務夥伴那裡討回欠款,以度過困難時節。而這樣的需求,正在有力地推動著一個快速發展著的行業——債務追討。
現在僅僅廣州市的追債公司數量就不下100家,「其中有不少都是最近一年來新成立的」。

評點_經濟危機逼的

9)危潮中十大暖行業--直銷業
在這個幾乎每個消費者都捂緊錢包、審慎消費的時代,靠著體驗式營銷,安利6000多元一套的皇後鍋,在一次產品展示會上賣出了十幾套;如新3000多元一套的修身美顏SPA,在展示會上賣到斷貨??單看銷售數字,我們很難把這個時代與「蕭條」畫上等號。
「經濟寒冬?要我說,真的沒什麼感覺,這幾個月來,我的工作量只有更大。」安利(中國)高級營銷經理陳穎怡聽到這個詞,嘴角反而笑意盈盈。
一組數據驗證了陳穎怡的話:近日國內直銷研究機構晨訊傳媒發布的《2008中國直銷業發展研究報告》顯示,在經濟不景氣的2008年,中國直銷業仍保持強勁增長,22家拿牌企業業績總額突破400億元,其中安利2008年業績年增長率高達30.43%,如新、完美、雅芳等也呈反周期性增長態勢。
人在風生水起的時候,不會有興趣去了解新生事物,到了經濟蕭條的時候,很多人就會發揮自身潛力尋找另外一些可能的賺錢機會。經濟危機最直接地體現在人才流入了直銷行業。很多原來在珠三角長三角企業里的中層管理層和衣著光鮮的白領,也動了加入直銷行業的念頭。樓市、股市好的時候,直銷沒多少人看得起,等經濟不好的時候,直銷行業反而會比較好。

評點_體驗式營銷

10)危潮中十大暖行業--典當業
典當業在經濟寒冬中直面機遇。去年第三季度,廣東省典當總額較二季度增長55%,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41%。
來自國家發改委中小企業司的信息顯示,上半年全國6.7萬家規模以上中小企業倒閉,而去年1月至10月廣東有1.56萬家中小企業倒閉,金融風暴正逐步向實體經濟蔓延。為了緩解中小企業的資金壓力,廣東省政府除了在原則上通過了小額貸款試點實施意見,還一次性新增投放10億省級財政專項資金,用於扶植中小企業。但在許多中小企業主看來,眼下已是「火燒眉毛」,第二天睜開眼睛,就有可能面對倒閉或債主臨門的殘酷現實。
作為人類最古老的行業之一,典當業在經濟寒冬中直面機遇。據廣東省典當協會統計經營情況顯示,去年第三季度,全省典當總額較二季度增長55%,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41%,稅後利潤增加了83%。
在商機轉瞬即失的市場上,「快捷」對中小企業來說無疑具有很大誘惑力。很多來典當行的中小企業都是因為急需用款,當天開車來,當天資金就可以到賬。等資金周轉開十幾二十天又可以贖回。 方便也是典當的一大優勢。廣州譽景典當行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潔誠說,典當行在辦理典當業務時,不需要過多地審查企業自身的盈利能力、資產狀況等,只要企業擁有有價、合法的抵押物即可從典當行獲得資金,這也為企業省去了很多麻煩。
典當熱背後凸顯的是中小企業在銀行貸款難的問題。這才是典當行受中小企業歡迎的根本原因。

評點_也是危機逼的

7. 為什麼實體經濟越蕭條,電影娛樂文化行業越繁榮

因為在大家都經濟困難的時候就會想到搞點娛樂文化來有點收益,因為不管任何時候,娛樂文化行業,它們是不會蕭條的,只會更加繁榮,因為市場有很多人需要它們,所以一般大部分人都會投資娛樂文化行業。

8. 中國的文化產業(比如電影產業)以及體育產業(比如中超)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投資如此火熱

電影市場必然是高增長的,預計17年底中國電影票房就能超過美國,至少1000億票房前不會有太多停滯,甚至有些行業里的人認為中國電影行業的頂端能夠到300億美元,也就是接近2000億人民幣。

時至今日,影響球迷去球場看球的不是熱情,而是座位不夠,中超多數球隊的場均上座率均在80%上下,之所以沒有到100%是因為各地政府都有安全等方面的要求,都會有大量預留位置,包括但不限於:客場球迷和主場球迷的隔離看台、疏散區的看台和一些過大的球場乾脆直接限制最高人數,中超至少有一半的主場都是場場一票難求。


作者:王亞暉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9. 大蕭條是如何影響電影院的

1929年,當全球經濟跌入谷底,數百萬人破產,導致大規模失業,多年的艱難生活,甚至自殺,好萊塢進入了某種黃金時代。有聲電影的出現為電影媒介重新注入活力,人們無疑迫切需要娛樂消遣,開始以前所未有的數量湧向電影院。」

「即使是在大蕭條時期,也有6000萬到8000萬美國人每周去電影院看一次或更多的電影,在那些日子裡,他們確實物有所值。在20世紀30年代早期,一張美國電影票可以買到一部卡通片、一部新聞短片、一部b級故事片和一部主要電影,相當於4個小時的娛樂時間,而現在5美分相當於4個小時的娛樂時間,這在當時相當於一加侖汽油或一包香煙的價格。」

換句話說,在世界其他地方都在崩潰之際,好萊塢成功地蓬勃發展,部分是因為公眾迫切需要娛樂消遣,部分是因為它自身的創造力。但這只是一段有限的時期,因為從大蕭條中得到的另一個重要教訓是,如果經濟衰退持續足夠長的時間,一切都會受到影響。盡管電影公司安然度過了大蕭條的前幾年,但到了1933年,他們的巨額債務終於來了。所有這些公司都大舉借債,為大規模購買電影院和將其轉換成有聲電影提供資金,導致它們總共負債超過4億美元(2.85億歐元)。」

到了1933年,隨著大規模失業席捲美國,電影觀眾人數開始下降——那一年的降幅高達40%。直到20世紀30年代後期,電影的上座率才有所回升,那時好萊塢不得不應對新成立的正派聯盟(League of Decency)的種種限制,該聯盟組建了強大的政治游說團體,抨擊電影的不道德內容。從那一刻起,好萊塢將不得不開始推銷美國,而不是攻擊它。」

10. 大蕭條如何影響電影院呢

肯定會有一定的影響,但是長期來看影響不會特別大。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好,人們生活水平也獲得了極大的提高,人們在解決了溫飽之餘,就會開始追求精神層面的營養,所以近年來我國的電影電視劇行業也是越來越火,隨之火起來的還有無數演員明星,公眾的經濟實力好了,對於一些自己喜歡的人或事也捨得花費時間、精力、金錢去追求。但是,2020年初,我國遇到了一場突如其來的冠狀病毒,一時間全國大小城市全部封城,所有百姓禁止出門,這場疫情來得突然,來得猛烈,但是我們在黨的領導下,在全體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相信我們一定能夠戰勝這場疫情,這場疫情對各行各業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當然電影行業也一定會受到影響,下面就來分析一下。

這個從我們看電影時就能發現,有些鏡頭是需要非常多的群演的,比如電影中倆人出去吃個飯,周圍肯定也要有很多群演,不可能倆人出去吃飯,整條街就主角倆人吧,而且這只是我們看到的鏡頭,在拍攝時涉及到的人員就更多了,無數的群演再加上演員明星及其助理,還有導演、道具、場務、編劇等等,所以在拍攝電影的過程中人員一定很聚集,所以在現在的疫情期間,這種情況是被可能被允許的。

總結:電影行業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時一定的,但是從長遠來看這並不一定是壞事,這次疫情也讓人們知道了,在國家和人們遇到危難的時候,挺身而出的是平時默默無聞的科研人員和醫護人員,而不是那些光鮮亮麗的明星,所以雖然電影行業收到了一定的影響,但一定會有利於我們社會的發展!

閱讀全文

與大蕭條時電影票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日本料理主題電影 瀏覽:954
還吃火鍋電影哪裡上映 瀏覽:805
西瓜影音無法看電影 瀏覽:338
青春8090電影天堂 瀏覽:716
老司機電影網站你懂得視頻 瀏覽:19
撒野在哪個電影里 瀏覽:405
平凡的世界電影改編 瀏覽:458
高圓圓電影作品片段 瀏覽:301
哪裡能看無刪減版的電影 瀏覽:418
美國畫電影迅雷下載迅雷下載迅雷下載地址 瀏覽:491
電腦怎麼找下載回來的電影 瀏覽:735
捉鬼合家歡國語版全集電影 瀏覽:692
西維亞電影在線 瀏覽:307
南征北戰電影大全全集 瀏覽:529
項鏈莫泊桑電影資源 瀏覽:347
電影天堂下載不了囧媽 瀏覽:725
世界排名最感人狗狗中國電影 瀏覽:921
游戲特工那個電影 瀏覽:89
夢然電影主題曲 瀏覽:743
午馬鍾鎮濤電影全集 瀏覽: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