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現在一些大小影院播放的阿凡達和之前上映的有什麼不一樣嗎是不是比那會的次啊
現在一些大小影院播放的阿凡達和之前上映的基本一致,要比之前的感覺更好,讓人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種是重映版,很多電影都會有這種操作的。
《阿凡達》重新上映,與 11 年前相比,似乎一切都讓人有些恍惚。導演詹姆斯 · 卡梅隆專門為重映錄制了一段視頻,但電影出品方已經從 20 世紀福克斯變為已收購前者的迪士尼。
互聯網巨頭的崛起,與新的利維坦怪獸的誕生;網路連通一切,世界卻愈加撕裂和敵對;十年間,好萊塢創造力的喪失與質量下滑。當然,還有造成這次重映的直接緣由:世界范圍內狀況還不甚明朗的疫情。
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2154年,傑克·薩利是一個雙腿癱瘓的前海軍陸戰隊員,他覺得沒有任何東西值得他去戰斗,這時他得知自己的雙胞胎哥哥被殺,為了完成哥哥的未盡事業,傑克接受了被派遣去潘多拉星球的采礦公司的工作。
這個星球上有一種別的地方都沒有的礦物元素Unobtanium,能夠吸引人類不遠萬里來到這里拓荒的原因就是Unobtanium將徹底改變人類的能源產業。
這里的環境也造就了與人類不同的種族:10英尺高(約3米)的藍色類人生物Na'vi族。Na'vi族不滿人類拓荒者的到來,也不喜歡人類的機器在這個星球的土地上因為到處挖礦而留下的斑斑傷痕。
Ⅱ 電影《阿凡達》重映跟以前的有區別嗎
電影重映就是指電影下映之後為了經典再現或者為後面的續集做推廣將電影再次上映。
電影《阿凡達》重映跟以前的有區別嗎?阿凡達重映之所以票房還能如此高,一方面得益於他的宣傳,另一方面就是口碑好,還有就是卡梅隆確實是有貨。可以說,他拍的電影很容易爆。
與國產電影不同的是,好萊塢更加註重細節,他們為了一個鏡頭,甚至可以花費10年時間去全世界取景,只為了捕捉一個瞬間。而反觀國產電影,大部分不是煽情就是低級搞笑,而且很多特效極其粗糙。比起拍攝取景和製造所使用的成本,導演更願意把錢投入到高薪聘請大牌明星上面。對他們來說明星的票房效應,遠遠大於劇本和製作本身。因此,我們之前看到明星拿天價片酬拍戲等娛樂圈的消息。
除了細節方面,一般國產電影拍攝的題材也十分有限。缺乏想像空間所有的恐怖片看到最後都告訴你這只是一個陰謀,且演員的選角時也沒有進行精挑細選,因此大多數演技比較浮誇,什麼氣氛都沒有了,而且結局十分狗血。而推理類劇情的電影,劇本又缺乏新意,基本能一看完開頭就能猜中結局的那種。科幻片更不用說了,又缺乏想像力。最後剩下的就只能是煽情和各種低級搞笑了。
這些電影大多數都是些沒有營養的東西,真正能直面或者隱喻社會現象的好電影並不多。看完了,也沒有多大個領悟,就像參加了一次娛樂消遣活動。
關鍵還是劇本在思想的局限性上,編劇在編劇過程和導演在拍攝過程中十分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就犯了禁忌。一怕觀眾不買賬,沒有票房而過分迎合觀眾。二怕拍攝話題敏感,過不了審。也因此現在拍出來的很多電影,總感覺少了些什麼,又說不出來個所以然來。
最後還有一個投資成本問題,以目前國產電影的製作水平,一般電影的票房都十分慘淡,導演通常為了節約成本在拍攝、剪輯包括選角方面就要粗糙很多。至於大製作電影,導演則更願意選用幾個知名演員來給電影做宣傳,至於其他方面能省一點是一點,誰也不能保證電影一定能火起來。
Ⅲ 曾經歷多次跳票宣布今年上映的《阿凡達2》,故事設定和第一部有什麼區別
《阿凡達1》上映後,《阿凡達1》獲得了備受好評的雙豐收,阿凡達系列成為科幻電影的最高水平。 此後,《阿凡達2》很難上映,所有觀眾都期待看到《阿凡達2》的情景和視頻。 我也希望《阿凡達2》能再次引領科幻電影的新潮流。 我個人非常期待《阿凡達2》這部電影的故事內容,以及這部電影是否運用了全新的電影拍攝技術。 因為《阿凡達1》這部電影在卡梅隆導演的精彩指導下獲得了極高的質量保證,第一次拍攝時卡梅隆導演使用的3D拍攝技術也成功打動了全世界的眾多觀眾朋友。
《阿凡達1》在相應時期取得了轟動效應,記錄了全球票房的歷史。 然後,對《阿凡達2》的期待值會變高。 這意味著監管組需要更多精力來准備《阿凡達2》,而《阿凡達2》不希望觀眾失望。 阿凡達第一彈的最後一個主人公帶領娜美族小分隊成功摧毀了人類的入侵計劃,但主人公也陷入了新的危機。 頭像第一彈這樣的故事結尾很多網友朋友們對主人公的下一個生活非常好奇。 很多粉絲朋友都期待著主人公再次帶領自己的子民完成對侵略者的抵抗。
Ⅳ 電影《阿凡達》重映。你知道和以前有什麼區別的嗎
《阿凡達》票房大賣的部分原因是炒作,部分原因是炒作,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卡梅隆真的賣得好。可以肯定地說,他的電影非常具有爆炸性。
最後,還有投資成本的問題。從目前國產電影的製作水平來看,普通電影的票房非常差。為了節省成本,導演們通常在拍攝、剪輯和選角方面都很粗糙。對於一部大製作的電影,導演更喜歡用幾個知名演員來宣傳電影。至於其他方面,並不能保證這部電影一定會大賣。
Ⅳ 《阿凡達》全球重映,重映版和原版有什麼不同
個人認為重映版和原版《阿凡達》電影的區別有三點:
一、兩個版本的電影時長不一樣
重映版是2小時48分鍾,而原版是2小時38分鍾,重映版的多了十分鍾。
總體來說舊版和重映版的《阿凡達》,無論在核心內容、主線劇情、重要人物重要情節上完全一樣,開頭的改動,對主要劇情和內容毫無影響,整體電影的各種場景當然不可能會有改變。
Ⅵ 《阿凡達》,imax 3d和3D的區別
.《阿凡達》是詹姆斯卡梅隆指導的電影 20世紀福克斯出品 投資將近3億美元 是好萊塢至今投資最貴的電影,電影展示了完美的3Dcg 技術。 2.中國首映時間是2010年1月2日至4日先後在國內全面上映,現在只是還國內宣傳期
票價要看你看的是3D,2D還是3D&IMAX了,具體價格還沒有定。 應該是(80-120左右)
但是據說3D&IMAX票價120 3.它不同於以往所看過的任何一部3D立體電影,你會身在其中,忘記是在看電影,而其超凡的畫面即使是在2D銀幕上也會獲得前所未有的視覺享受。雖然片長接近3個小時,但整個觀影全程並沒摘過眼鏡,沒有任何疲勞或不適感。4.3D影院是要帶特俗眼睛,如果本身是近視眼的話。 有幾種方法:一.帶隱形眼鏡。 二.找發放3D眼鏡的人員,要個尺度大點的帶,直接套在你帶的眼鏡上也是可以的,我就是這樣。
Ⅶ 阿凡達和以前的3D電影比較有什麼不同
阿凡達真的不錯 www.haokan5.com 這個電影很好看 很新 最新電影了吧 據國外媒體報道,大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的新作《阿凡達》(Avatar)還未上映,便已遇到了一個大麻煩:一個印度宗教團體極力反對該片,稱該片片名玷污了他們的宗教。世界印度教協會(The Universal Society of Hinism)及其主席澤德(RajanZed)此前曾要求導演卡梅隆做出聲明,澄清這部3D科幻影片的名字與印度宗教及其信仰毫無任何關系,重名只是一個巧合。「avatar」一般指的是「化身」,它也是印度教的中心主旨。許多重要印度教人士擔心如果卡梅隆自己不親自出來解釋的話,電影會徹底玷污這個詞語。 據報道,卡梅隆的這部電影將會是有史以來在印度上映規模最大的好萊塢影片。
Ⅷ 阿凡達與一般電影有什麼區別
《阿凡達》採用3D技術,將電影屏幕變成了一個通向潘多拉星球的大門。 在看3D電影時,我們不僅能看到上下、左右方向的運動,還能夠看到離我們而去或者向我們而來的動作。3D電影會有這種效果,是因為我們看到的世界,已經過大腦...
Ⅸ 阿凡達作為反類型電影 其與以往電影的不同之處
《阿凡達》:戳穿3D立體電影騙局,破滅卡梅隆神話
就跟之前眾說紛紜的華語賀歲大片一樣,在不同的標准之下,《阿凡達》會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樣貌。所以,在評說這部影片之前,我想先把我的評價標准作一番說明:如果你是一個幾乎不進影院或者只是逢年過節才進影院看幾次電影,主要觀影手段是通過網路下載和在線觀看的普通觀眾的話,那麼我可以說《阿凡達》想像力爆棚,視聽精彩,場面宏大,立體畫面逼真刺激,絕對值回你「一年等一回」的票價。如果你是一個引進大片影院必看、此外有著豐富DVD觀影經驗的影迷,那麼我告訴你《阿凡達》除了完全虛擬的納威族人的電腦特效出色之外,整部影片並無多少新奇之處,加之故事老套節奏稍緩,導致觀影過程中給人的感受波瀾不驚,並沒有什麼超強刺激和快感,立體畫面同之前公映過的其他立體大片相比並無明顯提高,有負於本片「年度最受期待大片」、「卡梅隆十二年磨一劍」的作品之名。在這兩種評價標准下,如果以前一種衡量的話,就沒什麼探討的必要,「好」就一個字,而且在這種評價標准之下,90%的好萊塢大片都堪稱水準之作;如果按照後一種標准衡量,才能在充分的觀影經驗基礎上,講本片同其他大片以及導演本人其他作品的橫向和縱向比較中,細致分析影片的各個層面,從而給本片一個准確的定位和評價,本人下面對《阿凡達》的評論即是基於後一種評價標准。
一、劇情:故事老套,索然無味
作為一個享譽國際、幾乎每片必是經典的大導演,且前一部故事片還是《泰坦尼克號》這樣的「神作」,詹姆斯·卡梅隆筆下《阿凡達》的故事模式,相對來說無疑是太過老套了,比之他一貫求新求變的創作風格來說就是失敗。擁有高科技的地球人殖民外星潘多拉,地球人戰士在同當地土著「落後文明」納威族人相處過程中,逐漸為他們自然和諧的生活所吸引,從而看清了地球人慾望驅使下的自私殘忍的陰暗面,於是徹底轉換身份認同,率領納威族人以弱勝強,大敗地球人軍隊故事,完全就是《與狼共舞》的翻版,此外諸如《風中奇緣》、《新世界》等影片也有類似的模式,片方在宣傳中也毫不諱言這就是一部外星版的《與狼共舞》。這樣一來,從籌備到製作期一直頂級神秘的影片,在故事上對觀眾來說算是沒有任何新鮮感可言了。這樣的結果我想也並非是卡梅隆創意衰竭,而是對創意的「堅持」所致,根據導演的自述,《阿凡達》的故事創意上世紀90年代就有,只是因為當時技術水準未達標只能束之高閣,現在技術攻關完成又把劇本從故紙堆里翻出來,所以這個故事放在上世紀90年代我們可以豎起拇指贊其創意,放在當下我們只能拇指朝下了。而且,從影片的實際呈現來看,跟《與狼共舞》各方面元素的相似度實在過高,人類戰士跟外星公主的相識相戀,逐漸學習適應納威族人生活的磨合過程、最後帶領納威族戰士大戰人類以及人類對潘多拉星球的殖民掠奪,除了添加了各種奇異的動植物和科幻元素之外,跟《與狼共舞》的故事主線完全吻合,甚至納威族人的服飾造型、表情舉止、生活習性,也只是讓人感覺是印第安人換了個藍身長尾、扁鼻大眼的馬甲。對於這樣一部年度頂級大片,故事從預告片發布到影片公映都無法給人驚喜,說輕點是平庸,說重點就是失敗。
再來仔細分析一下劇情細節和內涵,也會發現有欠嚴謹、精彩稍遜之處。影片中地球人同納威族人的實力差距實在太大,一個已經進化到星際旅行時代的科技和武器水準,一個仍然是印第安式的原始生活方式,如果說印第安人還能依靠著地利、戰術和人數優勢,對當年的美國軍隊造成一定程度的打擊,甚至能偶爾獲勝的話,那麼地球人和納威族人的戰爭數量級著實差得太遠,完全不能放在一起比較。如此過於強烈的反差,等於影片編導自己給自己出了一道難題,無法在「以弱勝強」的劇情編排上自圓其說。即便影片在最終決戰地「靈魂樹」的區域內玩了一個磁場干擾的概念,讓地球人的武器制導統統失靈,納威族人都不具備同人類一戰的能力,地面部隊騎馬沖鋒看起來氣勢挺猛,實際上等同於送死,空中部隊雖然情況好些,但在地球人的強大火力下也難以久撐。萬般無奈之下,導演也只好讓潘多拉星的「女神」愛娃顯靈,發動星球的生靈對人類展開「人海戰術」的攻擊,這才扭轉戰局。這樣不是靠「人力」而是靠「天意」的設計實在有些賴皮,看看影史上《勇敢的心》、《指環王》、《天國王朝》、《亞歷山大大帝》等戰爭片以弱勝強環節的設計,都是通過巧妙地鋪墊合理性和戰爭的層次感,令人信服地講清楚弱勢一方是如何依靠自身的智慧和勇氣戰勝強者的,而《阿凡達》過於懸殊的實力差距讓自己在劇情上喪失了「以弱勝強」的轉圜空間,最後只能以玄之又玄的「女神」和「天意」來解決問題,這樣別說是片中的地球軍抵擋不了,就算地球人再強大十倍百倍,也只能是戰勝星球上的生物,也沒法與擬人化的整個「星球」為敵啊,又是一個無法轉圜的實力差距,編劇手法實在不高明。而且倘若星球如此「有靈」的話,早在巨樹被毀滅的時候就應該給地球人點顏色嘗嘗,讓他們知難而退,不至於人類都攻進星球聖地、距離毀滅千鈞一發了,才召喚百獸救駕,星球女神也愛搞這種「玩的就是心跳」的游戲嗎?
從整體的劇情安排和節奏看,雖然劇情組合沒有太大毛病,從頭至尾都通順流暢,但節奏感明顯稍緩,劇情在大部分時間里都顯得波瀾不驚,缺乏緊張刺激、一浪高過一浪的節奏感,只有在結尾大戰上,純商業的視聽刺激才充分發揮出來,而且除了外星球的奇異生物和自然景觀吸引眼球之外,劇情上明顯缺少同等程度的創意和亮點,對比一下導演經典前作《終結者》、《真實謊言》、《泰坦尼克號》等影片中閃耀全片的亮點和創意,本片無疑是詹姆斯·卡梅隆導演生涯中排名倒數的劇本。從影片整個宣傳上強調技術優勢,甚少談及劇情內涵的定位,也可以看出劇情在本片中的弱勢地位。
二、內涵:物慾悖論,諷刺之極
格外諷刺的是,雖然導演極力歌頌原始社會的質朴真純、和諧安詳,極力抨擊地球人科技進步、物質強大下的慾望膨脹、良心盡喪,但真正到了命運之戰的關鍵時刻,決定勝負手段缺還是少不了物質和科技。影片中,決定大戰勝負的不僅僅是女神愛娃召喚來的飛禽猛獸,主人公的兩顆手雷報廢了兩艘巨型飛船,才是轉危為安的關鍵所在。拯救納威族人的不是他們的常規武器弓箭匕首猛獸,而是純屬地球舶來品的手榴彈,看來無論導演怎麼在影片中否定物慾崇尚自然,關鍵時刻也不能無視科技和物質的決定力量,這也說明導演雖然在創作立場上站在納威族人一邊,但心底里對「原始」戰勝「科技」也沒什麼信念,因而片中對美好原始社會的營造以及渲染納威族人以弱勝強的勝利,不過為了逃避過於的物慾橫流的現實,而營造的虛幻夢境罷了。
戲里戲外導演對「物慾」的態度,如果細想一下的話,更感覺無比荒謬與諷刺。片中通過人類對潘多拉星球珍貴礦藏的開發掠奪,對人類因為自身物慾毀滅自然,泯滅人性進行了旗幟鮮明的批判,試圖讓觀眾明白,在現實中追求極致的物慾是不對的,自然和諧才是王道。但是,反觀《阿凡達》影片本身的出爐,不就是人類在電影方面追求極致物慾的一種體現嗎?從少則3億、多則5億的天文數字投資,就盡顯橫流的慾望,以此雄厚資金為基礎,詹姆斯·卡梅隆在拍攝手法、攝影技術、後期製作技術上不斷突破現有水準,把原本依靠劇情、內涵取勝的本片,在宣傳上生生給掰成了一部力壓《變形金剛》、《2012》的技術型大片,導演四處宣傳也總是強調非3D立體不能領略魅力的影片特性,給廣大觀眾腦海中營造出一幅只有戴著立體眼鏡、坐在IMAX巨幕下才能實現完美享受視覺的畫面,看看身邊人談論《阿凡達》的觀影計劃,不都是在討論哪個影院的3D效果最好,哪個影院有IMAX銀幕,平時不捨得花錢到影院看電影,如今上百元的票價也不當回事了,這一切不正好是人類物慾淋漓盡致的體現嗎?挑動人類物慾涌動的不正是影片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嗎?一方面在影片中說教遠離物慾回歸自然,一方面在現實中極力強化影片的物慾屬性,吸引觀眾觀看;同時,觀眾一方面帶著十足的物慾去觀賞影片,一方面還要認同影片否定物慾的觀點,簡直是天大的諷刺啊!這么說來,卡梅隆通過影片內涵實現了對自身拍攝影片行為的否定,觀眾通過觀看影片實現對自己觀影行為的否定,真是越想越有趣啊,還有比這更吊詭的事情嗎?我不知道本片的技術是不是像宣傳中的說的那樣「前無古人」,但影片內外這種物慾悖論所散發出的強烈的荒謬和諷刺感,我相信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前無古人」而且「後無來者」了。
三、戳穿3D立體電影騙局,破滅卡梅隆神話
最後,重點談談在宣傳中強力打造、無限誇大、成為影片最大看點的3D立體技術以及用此技術打造的視覺效果,我想說的是,不管有多少人的大贊影片的視覺效果有多麼多麼震撼,只要你是個這兩年看過大部分引進立體電影的觀眾,今年《變形金剛2》、《2012》等特效大片也基本沒落的話,我不信你仍然會對《阿凡達》的畫面和立體效果產生強烈的驚喜和震撼。因為《阿凡達》實際呈現的水準,離宣傳上吹噓的「獨一無二」的境界差得實在太遠了。宣傳上一直在強調卡梅隆的3D立體系統是如何如何非同凡響,讓人產生極大的立體技術提升的觀影期待,然而實際觀看效果讓人感覺跟之前看過的立體大片的視覺效果並無明顯差別,人物和景物的立體感並不強烈,畫面的立體層次感也並不分明,反倒是別的立體大片打「立體」牌總要玩些物體沖突銀幕飛向觀眾立體噱頭,而《阿凡達》連這些噱頭都沒有,就更讓人覺察不到明顯的立體感了。
說句大實話,根據筆者近兩年立體大片一場沒落的觀影經驗,所謂立體電影不過是好萊塢為了提升票價、更快圈錢玩的一種蒙人概念,堪稱最成功的一次集體炒作、精心策劃的驚天騙局,只要給觀眾帶上個立體眼鏡,就有充足的理由收取比普通影片高出一倍的票價,而且還不打折,反正觀眾已經被「3D立體影片」的概念忽悠得暈頭轉向,大部分人又沒有足夠的3D立體觀影經驗,這剩下跟著喊好的份兒了。其實,立體影片的成像效果跟現實生活中人眼對周遭景物的立體感知還有很大差距,只要看過立體電影的人,肯定會對這一點有鮮明感受。而且立體電影也存在審美疲勞問題,看多了立體電影,新鮮感一過,立體效果就沒法對眼球形成最初的那種強烈的刺激的和沖擊力了,久而久之讓人也不會覺得戴眼鏡看立體電影,跟觀影普通3D電影有多麼大的不同,不覺得立體電影在視覺效果上有多麼強的優勢,也許這也是現在的立體技術還不夠強大的緣故吧,什麼時候立體效果能完全突出銀幕時刻把觀眾包裹在立體畫面中,這才稱得上真正意義上劃時代的突破。反正以目前的立體水準,筆者看過IMAX加3D立體的《阿凡達》之後,明顯感覺視覺沖擊力甚至不如在普通2D銀幕觀看過的《2012》和《變形金剛2》。
當前的3D立體影片優點並不明顯,缺點卻十分突出,必須戴個眼鏡看銀幕,本來就感覺有些不適,有的近視眼還要眼鏡套眼鏡,感覺就更不爽了,看畫面就像隔層紗看東西,總是覺得看不真切。最致命的缺點那就是亮度太低,3D立體的銀幕亮度只有普通是2D的1/4到1/5,畫面明顯偏暗,畫面一暗清晰度就受影響,景物的邊緣都略顯模糊,一模糊立體層級感的效果也差了起來。以筆者在北京觀看《阿凡達》效果最好的影院之一石景山萬達影院IMAX加3D立體的實際觀影感受來說,立體感表現平平,清晰度和色彩層次都較差,估計觀看普通2D銀幕,清晰度和色彩感要比3D立體要更好些。
3D立體影片還有個技術缺陷是在不穩定的鏡頭中,無法流暢表現劇中角色的快速運動,就拿《阿凡達》里,男主角在叢林里被野獸追逐那段,高速的奔跑、躲閃、跳躍,結合著立體畫面,產生出一種令人眼花繚亂的視覺效果,我身後坐著的一位女生就連呼「看得真暈」,而在普通2D銀幕中,類似的鏡頭則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至於宣傳中大肆渲染的詹姆斯·卡梅隆費盡心血打造潘多拉星球,號稱「為了讓銀幕展現最精細的生態,卡梅隆和他的團隊甚至研究到了細菌層面」,實際觀影的效果也沒那麼誇張、沒有多少讓人眼前一亮的創意,主要還是以噱頭感十足的奇異生物這種傳統套路來吸引眼球。潘多拉星球的大致樣貌基本就是以地球為藍本,展現的奇異動物也就是迅雷獸和長頸馬兩「主角」,加魅影、槌頭雷獸、閃雷獸、毒狼這幾個「配角」,沒費勁一數就數完了,植物最有共性,都跟撒了過度熒光粉似的,總體上講展現的物種並不豐富,因而影片構建的這個潘多拉星球也並不顯得多麼宏大。
其實,影片在技術上真正的強大之處,在於面部捕捉和動作捕捉技術的提升,宣告「技術狂人」羅伯特·贊米基斯徹底敗在了「技術大神」詹姆斯·卡梅隆手下,贊米基斯也是面部捕捉和動作捕捉技術的忠實愛好者,在《極地特快》、《貝奧武夫》、《聖誕頌歌》三部影片中進行著連續不斷的嘗試,也一直無法取得完善的效果,難逃「死魚眼」的惡名,角色動作也明顯欠缺流暢,而詹姆斯·卡梅隆只出手這一部《阿凡達》,就立馬讓面部捕捉和動作捕捉技術達到了比較完美的效果,動作流暢、表情生動、情感飽滿,讓觀眾完全認同納威族人是一個有血有肉的真實純在,而不是電腦動畫的虛擬人物。這是這才是本片在技術層面的最大突破之處,這才是本片的最大亮點。
上面說了這么多大家解開3D立體電影的騙局,下面乾脆連詹姆斯·卡梅隆的神話也一並戳穿得了。綜上所述,《阿凡達》故事算不上精彩,立體效果稱不上出眾,仍然能在全球引得萬眾追捧,票房突破10億,成功的因素中,影片質量最多佔到一半,卡梅隆確實拍了部好片,但還未到《終結者》、《真實謊言》、《泰坦尼克號》等前作的經典水準;另一半應該是導演自身名氣和超強宣傳的合力在起作用。本片的宣傳堪稱09年度最成功的電影營銷,極力強調影片在技術上的至尊地位,以及非立體電影不能表現其視覺效果的唯一性,雖然之前也不乏立體影片,但這些影片只是告訴你「立體效果好」,沒有告訴你「為什麼好,好在哪兒」,而《阿凡達》在宣傳中把這個「為什麼」解釋得十分清楚,這就超越了其他立體影片,讓所有人形成觀看本片必須看3D立體的信念,無數人為本片獻出觀看立體電影的「第一次」。你要問為什麼之前也有不少立體電影,那麼多觀眾非要把「第一次」獻給本片呢?除了剛才提到的強大、到位的宣傳非其他影片能比之外,詹姆斯·卡梅隆的超強人氣也非其他導演可比。此人之前但凡出手必是大片、必是經典,上部劇情片《泰坦尼克號》更是全球無差別大賣、影史票房第一、無人可比的「神作」,「卡梅隆作品」在觀眾心目中已經同「好片」、「經典」劃上等號,而且觀眾足足等了12年才等來一部《阿凡達》,期待心情積壓得越久,觀影熱情也就爆發得越強烈,《阿凡達》最終順利實現大賣也應該在出品方的意料之中了。這點跟張藝謀的《三槍》有些類似,都是導演透支個人信譽,幫助平庸的影片平步青雲,票房爆棚,影片質量真的沒人去較真了,這也怨不得人家卡梅隆,誰讓他有這個資本呢?人家已經是是個傳說,就讓觀眾去迷戀哥吧,哈哈!(文/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