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千與千尋》中有哪些細思恐極的細節
小時候看《千與千尋》只覺得內容好看,畫風寫實,場景唯美,只想要多看幾遍;而現在看卻覺得內里會包含很多道理,每個人物角色都有其出現的理由,每個人的性格都刻畫的格外鮮明,但是看的深了才發現有很多恐怖的真相。
下面,來為大家分析一下:
在萬物重生的早晨,來到靜寂無聲的窗前,一切歸零之後漸漸充實,不再去追尋海的彼岸,耀眼的寶物一直就在這里,在我身上就可以發現。《千與千尋》是宮崎駿獻給孩子們的一部偉大的作品,孩子終將長大,在面對那個冒著黑煙,被濕氣,慾望籠罩的大浴場般的社會時,是否能鼓起勇氣,不忘初心,收獲美好。
「我尋到的光明,一直就和我在一起。」宮崎駿說也許是Always with me這首歌,給了他千尋的故事。這首歌最終成為了本片的主題曲,就像歌詞中唱到的:「每一次我們跌倒在地,仰望天空;我們驚異於她的湛藍,似乎是生命中的第一次。」旅行和冒險的意義就在於:尋找了才知道原來最明亮最溫暖的力量就來自我們心底。
10.鳥居
鳥居,是一種類似於中國牌坊的日式建築,常設於通向神社的大道上或神社周圍的木柵欄處。主要用以區分神域與人類所居住的世俗界,算是一種結界,代表神域的入口,可以將它視為一種「門」。日本人認為,鳥是人類靈魂的化身,其中有好的靈魂,也不乏骯臟的靈魂,不能讓鳥接近神社,故而在各個神社的正門前200 米左右處建「開」字型牌坊,名為鳥居。鳥在此居住,就不會飛入神社。
千尋和家人在開車的途中經過了一個鳥居,通常都是位於正中央的鳥居,被建在了一個樹旁,這個位置不同尋常的鳥居成為了他們即將進入神奇世界的第一個預兆。據說「鳥居」是神界和人間的區分,當你踏入「鳥居」就表明你已進入了神的世界。
9.眼睛
說起這個眼睛,其實是一個不怎麼能引起注意的細節,在千尋與父母走進商業街的時候,有這樣一個眼睛形狀的廣告,讓人聯想到柘植義春《ねじ式》中的一幅插圖。柘植義春在創作《ねじ式》時還有這樣的一個故事:柘植義春原本有份為平價圖書市場畫插畫的安穩工作,因為這種行業的消失而落入失業大軍,他與主流審美相左的畫又無法被漫畫市場接受,在處於人生低落處境時,柘植義春在公寓的屋頂上打盹做了個夢,這個夢就是《ねじ式》的藍本,結果1968年,作品一經出版就掀起了一陣熱潮。
日語中眼睛的說法是『目』讀作『め』,而日語中的『夢』讀作『ゆめ』,聯系柘植義春的夢的故事以及看板的相似度,可以懷疑作者在這里用眼睛來暗示這兒發生的一切都像是一個夢。
8.黃昏
黃昏的來臨,小鎮的店鋪亮起了燈,黑色影子般的各色神靈在街上開始游盪,千尋無助的想要順著來時的路回去時,發現黃昏時分原來的石路被水淹沒,從水的對面開過來了一條遊船,從船上下來的便是神明,臉上的面具就是現實社會中春日神的樣子。
「黃昏(たそがれ)」一詞來源於「誰そ彼」。在日落前後的這段時間,由於四周光線暗淡了下來,人們在路上擦身而過時,會彼此互道「誰そ彼」,也就是「あなたは誰ですか(您是誰)」,以此取得相互間的交流。由此日落時刻被稱作「たそがれどき」,後來就演化成了「たそがれ」,即逢魔時。
7.橋
橋的隱喻也令人回味無窮。火車是時間的載體,橋則成為空間的過渡。從一個空間過渡到另一個空間,從人類世界跨入神靈世界,橋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開頭千尋和白龍一起過橋時,白龍提醒「過橋時不能夠呼吸」,從一個世界過渡到另一個世界,是有一些禁忌存在的。橋是兩個世界的過渡帶,這點某種意義上和隧道一樣。橋的這個隱喻意不僅在日本,在中國也往往有同樣的意味,中國的傳說中,人死後就是要過一座奈何橋,完成一次生命的超脫。
6.湯屋
「浴場」是日本文化的特徵之一,意味潔凈靈魂的場所。湯屋,是千尋陷落那個神秘世界後得以繼續生活的地方,湯婆婆說這是一個洗凈神靈的地方,被誤認為是腐爛神的河神在這里被洗凈。我們可以看到湯屋有一面旗子上寫著油字,掛的牌匾也是油屋,實際在《和英辭典》對湯屋、油屋兩個日語詞的解釋也差不多,都指明了湯屋/油屋(ゆや)表示「公共澡堂、浴池」這個意思。
《千與千尋》中為我們展現的湯屋就是一座日本江戶時期的傳統澡堂的翻版,尤其是在這個大澡堂里工作的各色服務人員,以及光顧這里的「日本眾神」們的服飾衣著,更是直接來源於日本平安時代的傳統和服。在古代日本,有很多正式的建築、官方文書都會採用全漢字的形式表示發音和意義,在《千與千尋》中看到的「油」(ゆ)字實際是表音的,意義跟「湯屋」的「湯」(ゆ)一樣。很多時候就是這樣為表示某個發音而把某個漢字信手拈來。
脫離於現實的湯屋,仍然有等級之分,仍然充斥著對金錢的慾望。一方面浴場是洗滌靈魂的場所,一方面又展現了不可脫離這些慾望存在,被剝奪名字的人必須要無怨無悔的工作,才不會淪為塵埃。
5.河神的丸子
河神的丸子是河川主人的回禮,在日文中被叫做「苦團子」,帶有凈化的效果的,吃下去後會凈化體內的不純潔。小千開始幫河川主人洗澡前,所有人還以為那是腐爛神,最後拉出一堆人類的垃圾才發現原來是河神,那丸子算是河神給小千的回報吧。說起凈化,小千本來是想把丸子給變成豬的父母吃的,可是給了吞了錢婆婆圖章的白龍和被慾望占據的無臉男。其實最開始獲得丸子的小千吃了一小口,可是只是很難吃,並沒有吐,說明小千的靈魂是純凈的,並沒有被污濁包裹。河神的丸子讓人們回到本源,是電影中一個重要的元素。
4.豬
千尋的父母因為貪吃獻給神明的食物,被湯婆婆變成了豬關了起來,這里豬的形象第一次出現,埋頭只知道吃的豬,人類在那個世界變得一無是處,其貪婪的本性暴露出來。
實際上日本的家豬同野豬有著完全不同的地位,家豬是實實在在的舶來品。佐賀大學農學部的和田先生在論文中提到,日本古代由於宗教的原因,直到幕府末年都沒有食用豬肉的習慣,所以也談不上養豬。日本的家豬是19世紀末從西方引進的。被稱為日本家豬優良品種的「日本黑豚」,更是1978年才培育成功。家豬引進的時候正是日本對西方嚮往的時代,加上引進的家豬與日本本地野豬從形象到血統都相距甚遠,被日本人認為是兩種不同的動物就很自然了。日本人給這種大耳朵、懶惰肥胖的動物起了個名字叫「豚」。除了人性的貪婪,飼養豬這一個舉動也可以表現,在湯屋為主體的神奇世界中也不斷受到外界的沖擊。
3.電車
宮崎駿的《千與千尋》中多次出現了電車這一元素,並且主人公千尋最後也坐上了沒有回程的電車,毅然的踏上了拯救白龍的道路。那麼為什麼宮崎駿會多次加入這一場景呢?對於這個疑問,宮崎駿本人曾說過:「比起讓千尋與白龍和湯婆婆決一死戰,還是讓千尋帶著希望踏上旅途更好,而電車又是出發的標志,所以電車在《千》里多次出現。」
踏上了電車,前方似乎有很多的艱險,但是千尋卻義無反顧的選擇了這條路,就算是沒有回程的電車也不能改變她的決心。這只說明千尋的堅強嗎?還記得鍋爐爺爺說的那句話嗎?:「這就是愛情的力量。」千尋與白龍間的感情似乎正像宮崎駿所說的「真摯的友情」,但是他本人卻又在動畫中留下這一伏筆,這又要怎麼解釋呢?愛情這個詞是沒有任何界限的,它可以超越地點,超越時間,甚至可以超越年齡——白龍與千尋間的愛情看似不能在千尋的那個年齡出現,但正因為千尋只有10歲,才能體現出愛的真諦。成人是無法領會的!只有這種純真的,純粹的愛才能算得上世上最偉大的感情。
2.無臉男
無臉男是一個很特別的角色,象徵了空虛與寂寞,而它是最原始的,本來就存在,並無好與壞之分。當無臉男看見千尋時,是那一種純真吸引了他,這也是一種原始的需求,但在這種需求的同時,一種想與他人建立關系的慾望,漸漸演變成一種佔有欲,並且想通過金錢來建立關系,金錢似乎使無面人不再孤單一人,然而通過吞噬他人,膨脹的不單是他的身體,還有他的空虛與寂寞。無臉男一直說好寂寞,但是萬物之間的關系是不能通過金錢來維系的。對於無臉男,還有一個很有趣的地方,就是他未進入浴場之前,是不會說話的,他吃了青蛙,說話的聲音就同青蛙一樣了,但當他回復本來面貌後卻又失去了語言。 如上所述,無臉男是渴求著千尋的純真,那是不能用金錢解決的。所以,宮崎駿想表達的大抵就是大自然與文明社會的對立,人在文明社會中的迷失,只有通過重新反省與大自然的關系來找回自我。
1.名字
「名字」是電影中一個很重要的核心。名字是自我精神的象徵。「千尋」在浴場里被奪走了自己的姓名,要叫作「千」。所以電影的譯名作《千與千尋》實是指失去靈魂與找尋靈魂之間的追逐和角力。在油屋工作的人必須交出自己的名字,和湯婆婆締結契約,這像極了資本主義體制下資本家和工人的合約關系;而湯婆婆每天最常做的事就是在房間里數錢記賬,儼然就是一副吝嗇的資本家形象;忘記自己的名字暗示工人在長期的機械化勞動中喪失了自我——這一點被宮老結合了日本神話中的「言靈」思想,解釋為丟失了自己的真名。這里有人說千尋沒有寫真名,千尋的真名是荻野千尋,這是錯誤的。這里千尋確實寫了真名。根據《日語漢字大辭典》,「荻」的異體字是「獲」,二字通用,並非錯字,莫名想起了茴香豆的四種寫法(由於「獲」這個字同時是中國大陸對正體字「獲」的簡化,從而造成了迷惑)。白龍對千尋說不要忘記自己的名字,要不就回不了家了。白龍忘記了自己的名字,卻依然記得千尋的名字,而千尋也說自己對白龍也有一種熟悉的感覺。電影中湯婆婆的姐姐錢婆婆有一句台詞可以說是名台詞,她說:「曾經發生的事不可能忘記,只是想不起來而已。」所以在結局裡千尋喚起了白龍最深處的記憶,想起了自己的名字,愛總是能創造出奇跡。
每個人的名字不過是一個代稱,但依然是每個人獨特的記號,相貌會變,年齡會增長,歲月也無法奪取的就是每個人從出生就攜帶的名字,只有不忘記,才能不管多久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最後,對宮崎駿的千與千尋致敬,也敬我們那些看動漫的時光。
⑵ 有部日本電影講的是女主角開洗澡室的叫什麼啊
《濕度愛情》 一對年輕夫妻開了間公共浴室
⑶ 《入殮師》告訴我們高分電影不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心靈上的盪滌與洗禮。
《入殮師》的男主小林,由於各種各樣的願意誤打誤撞當上了入殮師這一職業。剛開始小林是脆弱與抗拒到最後小林對這個職業的尊重和熱愛。小林在這個職業中,經歷了 太多的生離死別,這讓他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第一次給去世一星期才被發現的老人化妝,內心的恐懼與惡心。漸漸地,哪些溫情而寧靜的瞬間,慢慢的打動了他的心。那個趴在棺木上看著妻子遺體泣不成聲的丈夫,那個輕吻去世的男人的臉頰,留下滿臉紅唇印的一家人。那個在大悟老家一直開澡堂的艷子,為了給鄰居一點方便和家的溫暖把澡堂開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依然還在工作。怕死亡,因為覺得那是一種永恆的失去。《入殮師》卻一直再向我們傳達一個信念,那就是死亡只不過是一扇門,讓我們通向更遠的地方。死亡是完美的結束新的開始。因為每個人的經歷不同,看《入殮師》的感悟也不6盡相同。看了這部電影,我對入殮師這一職業尊重,我對死亡的尊重。《入殮師》有一個場景是一個老人獨自生活,死去了一個星期身體已經腐爛了才被人發現,這個片段讓我很感慨。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離家,很少去看望家裡的老人。曾經「常回家看看」入法,被推上了風口浪尖。中國有句俗語「百善孝為先」,常回家看看,是每一個作為子女都該去履行的義務,不該成為一種法律,去強制要求年輕人常回家看看。曾有一個報道,一對高級知識分子的老夫妻,獨生子定居外國,常年不回家看望父母,連電話也很少打回家。這對夫妻忍受不了孤獨,相約一起自殺。
這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入殮師》的這位老人死了很久也沒有被發現,雖然電影沒有講這位老人的家人都去哪裡了,都在幹嘛,但也正是這樣,才能引起我們的想像和反思。慢慢地,我們都長大了,我們離家了,父母也老了。在父母還健在的時候多抽點時間陪陪他們吧,父母陪我們長大,我們陪父母變老,常回家看看,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