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橋》的故事,工程師慘死,原型鬧烏龍,歌詞姑娘變朋友,還有什麼
說到關於「橋」的電影,你會想到哪些?可能有好多,比如《卡桑德拉大橋》等,
說到關於「炸橋」的電影,你也許會想到《奇襲》,但可能還有更多人第一印象都是那部南斯拉夫電影《橋》。
犧牲,影片最後,工程師用生命炸毀了自己心愛的橋,這個結局不僅是致敬原型亞烏克維奇,也是在致敬那些為了民族解放犧牲的人們,這些犧牲里有戰士也有工程師,當然還有那座「好橋」。
讓人遺憾的是,橋炸了,還能修復,可國家沒了又該怎麼辦呢?克爾瓦瓦茨導演去世前一直不能理解的就是南斯拉夫的消失。而我們作為看客,重看《橋》和《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時同樣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㈡ 戰爭不屬於少年:德國電影《橋》
上世紀五十年代,二戰的戰敗國日本拍攝了一些反思戰爭以及揭露戰爭殘=暴的電影,最著名的就是1959年上映的由小林正樹導演的巨片《人間的條件》。
在1959年的10月,聯邦德國(西德)上映了一部戰爭影片《橋》。這部電影改編自一年前出版的,由一位德國老兵以自己的親身經歷撰寫的一部小說。
我看過的由德國人拍攝的反映二戰題材的影視劇有《帝國的毀滅》、《從海底出擊》、《斯大林格勒戰役》和《我們的父輩》。而《橋》則是我看過的最早的一部以德國人的視角剖析戰爭殘酷的電影了。該片的導演是伯哈特·維奇(Bernhard Wicki),幾年後,他又成為了著名的戰爭電影《最長的一日》的四位導演之一。
我看《橋》的原作者多夫邁斯特的回憶,其真實的經歷遠比電影的敘述要殘=酷上許多:
多夫邁斯特參與守衛的橋位於德國南部巴伐利亞地區的一個叫做巴特托爾茲的小城。在德國戰敗前夕,多夫邁斯特和當地一群16歲的中學生被征入「人民沖鋒隊」,在僅僅接受了幾天簡單的軍事訓練後,他們被送往小城周邊的各個防禦陣地。多夫邁斯特和幾個孩子連同一大堆武器裝備一起被一輛大卡車卸在了伊薩橋頭的戰壕旁,這是一個臨時湊成的戰斗小組,他之前只認識其中的一個孩子。原來駐守在橋頭的大人們都已逃之夭夭,他們的任務是接替這些「可恥」的成年人的任務,阻擋美軍過橋。當時在他們心中交織著不同的感覺,他們為終於能夠像大人一樣拿到武器參戰而驕傲,為即將到來的冒險和刺激感到興奮,他們嘲笑著大人們的怯懦,同時又難免有幾分激戰前的惶恐。
與真實經歷不一樣的是,影片《橋》中的七位少年被派去守橋,原本是出於一個善意。可惜的是,經過納粹洗腦多年的少年們,頭腦中卻充滿了狂熱的戰爭思維。
影片開始於一個平靜的上午,城外的小橋旁邊落下了一顆來自盟軍的炸彈,凄厲的警報聲打破了小城的寧靜。大人們開始擔憂:「我們現在會遭到炸彈的攻擊嗎?」有的人開始了逃跑,也有的人感覺到戰爭就要結束了。
然而,最興奮的卻是一幫16歲的中學生。對於他們來說,傳說中的戰爭就要在身邊發生了。當七位少年收到軍方的派遣通知後,都是異常的興奮。可是,他們沒有看到老師斯坦恩流露出的憂傷情緒。老師嘴角顫抖的看著他的學生們,說不出一句話來。
這幾位學生穿上了軍服,與一幫年長的成年人開始了短暫的軍訓。從一些人戴著的舊式鋼盔看,有人還參加過一戰。
善良的斯坦恩來到兵營去找新兵們的上司弗洛里希求情,希望這位五天前也是老師的同行能照顧他的學生,讓他們能脫離戰爭。弗洛里希當即拒絕了他,並告訴他,自己和這幫孩子交談過,這些孩子都是理想主義者,他們相信自己是為了理想而戰,他們想拯救祖國。
美軍即將到來,這些拼湊起來的人被編入了戰斗隊伍。軍官戰前訓導他們說:「你們保衛了每一平方米都是祖國心臟的一部分。第一次執行任務的年輕士兵們需要知道,我們的營隊只知道前進,沒有後退,只知道戰斗、勝利和死亡。」
弗洛里希聽到這番話後,起了惻隱之心,他安排士官海爾曼帶著七位少年兵去守本不該守的橋,因為這座橋離他們的家很近。他特別交代海爾曼:不要和敵軍接觸,不要射擊,橋不重要,它將被炸毀,不要發生沒有意義的傷亡。
孩子們帶著裝備來到橋邊,驚呼道:「這是我們的橋!我們到這兒干什麼?」他們甚至於非常的沮喪:「這不好玩。」
海爾曼讓孩子們挖工事,放哨。在他的心目中,弗洛里希交待給他的任務就是像保姆一樣地帶好這七位少年。
不料,當弗洛里希獨自進入小城裡時,竟然被執勤的憲=兵當做是逃兵而射殺了。這一幕卻不被七位少年所知曉,他們仍然在各自的崗位上牢記著自己守橋的「使命」。
後半夜,大批後撤的德國軍車駛過小橋。七位少年十分震驚地發現,曾經被他們視為英雄的一位軍官也在逃跑的行列中。
有人提出回家去吧,但是遭到於爾根的堅決反對。於爾根的父親是一位死在戰場上的軍官。
天亮了,美軍的飛機在橋邊投下了一顆炸彈,彈片炸死了七位少年中最羸弱的西吉。
美軍坦克駛近了橋邊,剩下的六位少年奔向各自的工事,開始了戰斗……看著戰友不斷地倒下,活著的人感受到了戰爭的恐懼。
他們瘋狂了。
當幾位德國士兵按計劃帶著炸葯前來准備炸橋時,最後的倖存者阿爾伯特向他們舉起了槍……
這一天是1945年4月27日。
三天後,希特勒在柏林的地堡中自殺。
與戰爭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就在幾天前,這七位少年還坐在教室里,還在與心愛的姑娘散步,還在為了瑣事相互爭斗,母親或父親做好了飯菜等候著他們回家……戰爭本不該屬於這幫少年,他們是一場非正義戰爭的犧牲品。
本片獲得1960年第17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
2008年,德國再次翻拍了這部電影。
2014-03-11 23:05:12
閱讀(498)| 評論(5)
評論:
㈢ 早期黑白戰爭電影 那時候我們都叫他橋 不知道是俄羅斯還是那裡的, 反正是國外電影就是了 。
二戰電影《橋》(黑白片)是前南斯拉夫波斯納電影製片廠出品的。其中有一段情節講述的是南斯拉夫游擊隊的一支小分隊在行軍途中通過一段沼澤地,薩瓦托尼陷進淤泥中,但很快就被救了起來~~
另一部與士兵陷入泥潭有關的二戰電影就是前蘇聯拍攝的《這里的黎明靜悄悄》(黑白片)。片中,紅軍女戰士里莎在接受回村報信的任務後,不幸陷入了泥沼溺斃。這個情節非常深刻的表現出了戰爭的殘酷!
㈣ 前南斯拉夫電影橋有哪些人物
勇敢
㈤ 南斯拉夫的電影橋的簡介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面臨東西夾擊的德國已走到了失敗的邊緣,然而他們仍不死心,為了挽救危局,德軍計劃從希臘經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國,為了能夠順利地撤退,他們要竭力保住一座撤退途中必經的橋梁。 與此同時,一小隊南斯拉夫游擊隊員奉命前去炸毀這座橋梁,橋又高又險,任務極其艱巨。如果能炸掉這座大橋,將阻斷德軍的退路,更有利於反攻。德軍當然也明白這座具有戰略意義的大橋的重要性,他們部署了一個團的軍力守衛,還安排了對付游擊隊的專家黨衛軍上校霍夫曼坐鎮在軍營中,大橋四周可謂戒備森嚴。 游擊隊在步步逼近目標的秘密潛入過程中,不幸被德軍守備隊發現,一名戰士為了掩護全體戰友脫險,孤身留守阻擋頑敵,不幸負傷後又大聲呼叫退走的戰友將手榴彈投向自己,殺身成仁,不當俘虜。 為了炸橋,游擊隊找到了一個工程師,但這個工程師恰恰是橋的設計者。經過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驚險曲折的斗爭後,最終工程師親手炸掉了自己設計建造的橋。 由南斯拉夫波斯納電影製片廠出品,導演是哈克爾瓦瓦茨,由著名的南斯拉夫功勛演員巴日沃伊諾維奇出演主角游擊隊少校老虎。這部影片承襲了南斯拉夫電影的一貫風格。情節跌宕起伏,人物形像鮮明,飛機大炮加游擊隊,突出英雄人物。影片背景是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尾聲,面臨東西夾擊的德國已走到了失敗邊緣。為了挽救危局,德軍將從希臘經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國。故事就發生在南斯拉夫,德軍撤退將經過一座具有戰略意義的大橋,一個游擊小分隊奉命炸橋,如果炸掉了這座大橋,將阻斷德軍的退路,更有利於反攻。德軍當然也明白這座大橋的重要性,部署了一個團守衛,大橋四周戒備森嚴,另有對付游擊隊的專家黨衛軍上校霍夫曼坐鎮。經過經過一系列驚險、曲折、慘烈的斗爭,在橋梁設計工程師的捨命幫助下完成了任務。這部電影最早在中國放映於七十年代,那是一個極度缺乏精神食糧的年代。所以生於七十年代的人對這部電影留下了永難磨滅的印象,他們津津樂道於劇情和台詞,學吹口哨和口琴並高唱這首著名的插曲——《啊!朋友!再見》。
㈥ 橋這部電影是那個國家拍的
《橋》(Мост),南斯拉夫電影名(1969年),這部影片描述的是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的時期,德軍計劃從希臘經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國,為了能夠順利地撤退,他們要竭力保住一座撤退途中必經的橋梁。與此同時,一小隊南斯拉夫游擊隊員奉命前去炸毀這座橋梁,橋又高又險,任務極其艱巨。如果能炸掉這座大橋,將阻斷德軍的退路,更有利於反攻。為了炸橋,游擊隊找到了橋的設計者。經過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驚險曲折的斗爭,最終工程師親手炸掉了自己設計建造的橋。
該片是南斯拉夫經典二戰影片,真實再現一場激烈的大橋爭奪戰、一次勇氣與信仰的考驗。炮彈從頭上掠過,大橋在腳下粉碎,一曲《啊!朋友再見》更是讓人久久難忘。
㈦ 有關二戰保衛鐵橋的電影
《遙遠的橋》
劇情簡介:
歐戰尾聲,盟軍上下逐漸彌漫著樂觀的情緒。為了提前結束戰爭,各地盟軍將領認為只要一番猛攻,便可提早直搗柏林結束戰爭。於是輕率地將大批傘兵空投在德軍營地背後,去攻佔阿納姆的那座橫跨萊茵河的大橋。不料遭遇德軍的頑強抵抗,盟軍付出了傷亡慘重的代價。這場堪稱二戰中最具戲劇性的戰役,終以盟軍的慘痛失敗而告終。
德國電影《橋》
劇情簡介:
1945年4月,戰爭已近尾聲,德國人疲於應戰,炸彈轟塌了小鎮附近的橋梁,前線步步逼近,德國士兵忙不迭撤離,以逃脫美軍的進攻,而七個十幾歲的少年卻被組織起來頂替他們來到前線作戰,在納粹流血即榮耀的思維鼓動下,他們竟然面對炮火連天的危險境地卻毫無畏懼。而其實,在上前線之前,戰爭對於這些男孩不過是充滿冒險的幻境,他們將如何抵抗這殘酷的現實呢?
㈧ 關於橋的電影
《橋》(其它譯名《最後的橋》)。
出品時間:1959年。
國家:聯邦德國。
介紹
戰爭即將結束,生活在德國某小城市的七個小夥子終於長大了。他們的教師不希望這些小夥子上前線,通過與一位關系不錯的軍官幫助,在家鄉的一座橋邊站崗。
負責照顧這些小夥子的是一位軍士,可在一次偵察中被誤認為逃兵而喪命,飛機低空掃射時一位小夥子又不幸中彈而亡,幼稚的年輕人發生了誤會,經過一場流血決斗兩個人倖存,可由於這是一場毫無意義的自相殘殺,他們的內心世界已徹底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