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外國電影,一女子有一農場

外國電影,一女子有一農場

發布時間:2024-07-16 05:25:14

A. 關於一部電影的介紹!

亂世佳人 Gone with the Wind(1939)
原著: 《飄》(瑪格麗特·米切爾Margaret Mitchell 著)
電影: 《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導演:維克多·弗萊明 Victor Fleming
編劇:瑪格麗特·米歇爾 Margaret Mitchell ....(novel)
Sidney Howard ....(screenplay)
Ben Hecht ....uncredited and
David O. Selznick ....uncredited and
Jo Swerling ....uncredited &
John Van Druten ....uncredited
主演:費雯·麗Vivien Leigh.......Scarlett O'Hara
克拉克·蓋博 Clark Gable......Rhett Butler
李斯利·霍華德Leslie Howard........Ashley Wilkes
奧莉薇·黛·哈佛蘭 Olivia de Havilland....Melanie Hamilton
類型:劇情 愛情 戰爭
拍攝日期:1939年01月26日至1939年06月11日
上映:1939年12月15日
首映地點: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
地區:美國
時長:238 分鍾
顏色:彩色
對白:英語
出品:米高梅公司
[編輯本段]劇情簡介
《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是好萊塢影史上最值得驕傲的一部曠世巨片,影片放映時間長達4小時,觀者如潮。其魅力貫穿整個20世紀,因此有好萊塢「第一巨片」之稱。影片當年耗資400多萬美元,歷時三年半完成,其間數換導演,銀幕上出現了60多位主要演員和9000多名配角演員。在1939年的第12屆奧斯卡獎中一舉奪得八項金像獎,轟動美國影壇。這部耗資巨大,場景豪華,戰爭場面宏大逼真的歷史巨片,以它令人稱道的藝術成就成為美國電影史上一部經典作品,令人百看不厭。
1861年南北戰爭爆發的前夕,塔拉庄園的千金小姐斯佳麗愛上了另一庄園主的兒子阿希禮,但阿希禮卻選擇了查爾斯的表妹——溫柔善良的玫蘭妮為終身伴侶。斯佳麗出於妒恨,搶先嫁給了玫蘭妮的哥哥查爾斯。不久,美國南北戰爭爆發了。阿希禮和查爾斯作為徵兵上了前線。查爾斯很快就在戰爭中死去了。斯佳麗成了寡婦,後來生下了兒子韋德, 但她內心卻一直熱戀著阿希禮。
一天,在一次舉行義賣的舞會上,斯佳麗和有一面之緣的風度翩翩的商人瑞特再次相見。瑞特開始追求斯佳麗,但遭到她的拒絕。斯佳麗一心只想著去追求阿希禮,結果也遭到拒絕。
在戰爭中,美國南方軍遭到失敗,亞特蘭大城裡擠滿了傷兵。斯佳麗和妹妹玫蘭妮自願加入護士行列照顧傷兵。目睹戰亂帶來的慘狀,任性的斯佳麗成熟了不少。這時,從前線傳來消息,北方軍快打過來了,不少人家驚惶地開始逃離家園,而斯佳麗的母親和兩個妹妹也患病了,斯佳麗十分想要回去塔拉庄園,回到敬愛的母親身邊。不巧玫蘭妮要生孩子了,斯佳麗只好留下來照顧她。
在北方軍大軍壓境之日,斯佳麗哀求瑞特幫忙護送她和剛生下孩子的玫蘭妮回塔拉庄園。瑞特告訴斯佳麗他不能目睹南方軍潰敗而不去助一臂之力,他要參加南方軍作戰,他留下一把手槍並和斯佳麗擁吻告別。斯佳麗只好獨自勇敢地駕駛馬車回到塔拉庄園,這時家裡已被北方軍士兵搶先洗動一空,母親已在她回到家的前一天病逝,而父親因為受到太大打擊而精神錯亂。
不久,戰爭結束了。生活依然困苦。北方來的統治者要庄園主繳納重稅,斯佳麗在絕望中去亞特蘭大城找瑞特借錢,但得知他已被關進監獄。歸來的途中,斯佳麗遇上了本來要迎娶她妹妹蘇埃倫的暴發戶弗蘭克,為了要重振破產的家業,她騙取弗蘭克和自己結了婚,後生下女兒埃拉。
斯佳麗在弗蘭克經營的木材廠非法僱用囚犯,並和北方來的商人大做生意。此時,瑞特因用錢賄賂而恢復了自由。兩人偶然碰面,再次展開愛恨交織的關系。
弗蘭克和阿希禮因加入了反政府的秘密組織,在一次集會時遭北方軍包圍,弗蘭克中彈死亡,阿希禮負傷逃亡,在瑞特的幫助下回到玫蘭妮身邊。斯佳麗再次成為寡婦。此時,瑞特前來向她求婚,她終於與一直愛她的搞私運軍火和糧食致富的瑞特結了婚。婚後,夫妻二人住在亞特蘭大的豪華大宅。一年後,女兒美藍出生,瑞特把全部感情投注到美藍身上。在阿希禮的生日會前夕,斯佳麗與阿希禮相見時熱情的擁抱引起旁人非議,但玫蘭妮不相信他們之間有曖昧關系。瑞特可不這樣想。
當斯佳麗告訴瑞特她已經再次懷孕時,瑞特懷疑地問那是誰的孩子?斯佳麗在羞怒之下欲打瑞特,卻不慎滾下樓梯引起流產。瑞特感到內疚,決心同斯佳麗言歸於好,不料就在他倆談話時,小女兒美藍意外墜馬摔死了。與此同時不幸的事也在另一個家庭里發生,玫蘭妮終因再次懷孕而命喪黃泉。臨終前,她把自己的丈夫阿希禮和兒子博託付給斯佳麗,但要求她保守這個秘密,斯佳麗不顧一切撲向阿希利的懷中,緊緊擁抱住他。面對傷心欲絕毫無反應的阿希禮,斯佳麗終於明白,她愛的阿希禮其實是不存在的,她真正需要的是瑞特。
當斯佳麗趕回家裡告訴瑞特,她是真正愛他的時候,瑞特已不再相信她。他決心離開斯佳麗,返回老家去尋找美好的事物,被遺棄的斯佳麗站在濃霧迷漫的院中,想起了父親曾經對她說過的一句話:「世界上唯有土地與明天同在。」她決定守在她的土地上重新創造新的生活,她期盼著美好的明天的到來。
[編輯本段]獲得獎項
本片在第十二屆奧斯卡金像獎中榮獲八項大獎:最佳影片獎、最佳藝術指導獎、最佳編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攝影獎、最佳女主角獎、最佳女配角獎和最佳剪輯獎。
[編輯本段]角色簡介
斯佳麗
一個貓一樣的女人。有著貓一樣的目光,貓一樣的微笑,貓一樣的步伐和貓一樣的敏捷。那麼,這個貓一樣的女人提供給我們是怎樣的一些對待生活、對待愛情、對待困難和挫折的態度和經驗呢?
首先她在困難的時候敢於承擔責任,雖然也有動搖,但最後仍然承擔責任,比如她救了玫蘭妮,她重振塔拉庄園,後來長期扶助阿希禮一家等等。
其次她敢於去愛、無怨無悔,她的整個青春都在愛著阿希禮,沒有回報但她仍沒有放棄努力,直到能力的極限為止。
還有就是知錯能改,當她最後明白她之前所為是錯誤時,她馬上向瑞特道歉,請求原諒,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守護他們的愛。
總的來說,斯佳麗堪稱巾幗不讓須眉的奇女子,人中龍鳳,難怪瑞特這樣的牛人也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每次看《亂世佳人》,每次都有不同的收獲。年輕時看,討厭虛榮愛出風頭的斯佳麗,喜歡純潔善良的玫蘭妮,不喜歡油腔滑調的瑞特巴特勒,喜歡溫文爾雅的阿希禮,喜歡南方如畫的景緻和田園牧歌式的生活,不喜歡北方的浮華和放盪。後來看了多次之後,不由得對斯佳麗敬佩起來,原本是一個弱女子,任性而年青,第一次結婚是一時的沖動報復,嫁給了不愛的男孩,讓自己成為了年輕的寡婦。第二次結婚是為了一家人的生存,搶走了妹妹的心上人,肯尼迪。肯尼迪雖然是一個半老頭子,卻不是斯佳麗的對手,面對她的冷酷和無情,他束手無策。最終為了斯佳麗差點遭受的侮辱去報復窮白人而被人擊斃,不幸枉死,卻從未享受過斯佳麗的一點愛。於是斯佳麗再次成為寡婦,而且還是個有錢的寡婦。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為了答應過阿希禮照顧玫蘭妮的一句承諾,在北軍就要攻佔亞特蘭大的時候,斯佳麗又果斷地替玫蘭妮接生,並找到瑞特沖破重重阻礙和關卡,回到了鄉下老家--塔拉庄園。在又飢又餓之時,她又遭受了母親病亡、父親痴呆、家裡被劫,一窮二白的多重打擊,她不屈不撓,帶頭種田幹活,喝令妹妹下床摘棉花,並照顧玫蘭妮和小波,支撐一家人的生計,那時她頂多也不過是個二十來歲的小姑娘,本應是個在母親懷里撒嬌的小姑娘。可是面對如此巨大的困難,她沒有選擇逃避,而是勇敢挑起家裡的重擔,以常人難以企及的毅力抗爭命運,每每看到斯佳麗舉著蘿卜向天盟誓,決不願讓家人再受苦挨餓時,我總是覺得拍片導演對光線和背景的運用是那麼巧妙和藝術, 它那麼生動地刻劃了思嘉渴望安定、渴望生存、渴望富裕的強烈而真實的內心情感。我覺得那時的她,已完成了最艱難的嬗變,由一隻醜陋的毛毛蟲破繭而出變成了美麗的蝶,自由而高貴,那時的斯佳麗就像一個女神---渴望富有、並為此能不擇手段的慾望女神。
剛強、堅韌
無論是面對戰爭的廢墟和硝煙、母親和父親的去世、生活的貧窮艱難還是女兒的夭折,在和她承受同樣的痛苦和艱難的人們當中,她都是最剛強、最堅韌的一個和最先從痛苦和艱難中走出來的一個。當斯佳麗面對著已是滿目傷痕泰勒庄園時,她的堅韌和剛強令她這個家中的長女擔起家長的重擔。在影片的末尾,她還堅定地告訴我們:Tomorrow is another day。
虛榮
這應該是一個貶義詞了,可是,斯佳麗的虛榮心似乎格外的可愛,在她的身上,虛榮似乎也變成了褒義詞。有位名模曾說:「女孩子總是要有一點虛榮心的,無論這虛榮心表現在什麼方面。」當斯佳麗扯下母親唯一的遺物——窗簾,無論如何也要用它做一件漂亮的衣服,還將它披在身上憧憬著新衣服的樣子時,她的虛榮心使她成了一個看起來不孝的女兒,但她的這種做法(也就是她的虛榮心)是當時拯救全家的唯一出路。由虛榮心而使全家人都有了生存下去的希望,這樣的虛榮心也不應該算是值得摒棄的。
貪婪
這總應該是個貶義詞了。但是,斯佳麗的貪婪不僅是有情可原的,在某種程度上來講還是難能可貴的。戰後的泰勒庄園在北方軍的控制之下,母親的去世和父親的崩潰使斯佳麗——家中的長女擔起了「家長」的重擔。斯佳麗一家人過著艱辛的生活。戰爭使她貧窮,貧窮繼之以飢餓。然而最可怕的是無錢交稅險些失去生活來源的土地,為了借錢交稅,斯佳麗勾引了妹妹的情人,繼而當起了一家小店的老闆娘。在經歷這一切後,她明白了她所處的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以及在這個社會中錢的重要性。所以,當她擁有了當前她所需要的錢之後,她自然會想擁有更多的錢。在她追求「更多的錢」的過程中,她表現出了一個早期資本主義的資本家所必須具有的優秀品質——貪婪。
殘忍與自私
這兩個詞無論用在什麼人身上似乎都應該是表貶義的詞語,特別是以溫和、善良為美德的女性。但是,斯佳麗的殘忍與自私在某種適度上卻是值得褒揚的。首先,在社會轉型的時期,人的觀念需要從傳統的觀念轉變成為新型的、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觀念。不能在第一時間內轉變觀念的人就失去了領導時代的主動權。斯佳麗就是一個在第一時間內轉變觀念,接受了新的社會和社會制度、新的價值觀念、新的生活方式,並且成為了一個小資本家的女人,在這一點,她是非常了不起的。而且,在剛剛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時,自私和殘忍對於一個資本家來說是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在資本主義社會,對世界的博愛已經是阻礙資本的自身生存和發展的一個因素,此時,自私與殘忍就成了強者的優點。
美麗
斯佳麗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對待愛情的態度。她美麗,但她只是適當地運用她的美麗來得到她所喜愛的東西,從來不用自己的美貌來玩弄愛情,無論是自己的還是他人的愛情。斯佳麗是美麗的,但美麗不是擁有愛情的必備條件——你可以沒有斯佳麗那樣美麗動人,但你也有權利去追求屬於自己的愛情。
綜上所述,我們得出了這樣的一個結論:
斯佳麗,貓一樣的女人,剛強的、堅韌的、虛榮的、貪婪的、殘忍的、自私的女人,女人的典範。
瑞特
我必須承認,對我來說,《亂世佳人》的吸引力之所以這么大,和克拉克蓋博主演的瑞特巴特勒絕對有關系。
當然,斯佳麗眯著那雙像貓那樣的綠眼,迷人而妖媚,同樣也讓人傾倒。她是個讓女人都能為之神魂顛倒的女人,她自私、冷酷、無情、聰明、不擇手段、堅強,卻不乏善良、美麗、脆弱;她是一個高不可攀的女神,讓許多女人都夢想著能像她那樣,集財富、美貌、能幹、堅強於一身,讓瑞特那樣的男人能夠為她而傾倒。至少我曾經就那樣想過。但我認為,瑞特給我們這些女性觀眾帶來的卻更多是對愛情和婚姻的甜美幻想,他是那麼瀟灑倜儻,那麼玩世不恭,那麼自信過人,富有並充滿了成熟男人的魅力,該是多少女性心目中的偶像啊。
在這里,簡單回閃思嘉和瑞特相遇、相識、相愛的幾個片段,就能讓人對瑞特愛我所愛,堅持自兒,富有個性的男性魅力印象深刻:
片段一:瑞特第一次見到斯佳麗是在十二像樹園的燒烤會上。斯佳麗向所有的男士賣弄風情,卻發現瑞特正注意她,斯佳麗向身邊的女伴抱怨說:「他看我的樣子,就像我沒穿衣服」可見瑞特給人的感覺不是溫文爾雅,富有紳士風度,對世事的有種別人所不具備的強大洞察力和影響力,表明了他與一般的南方男人不同點:現實、大膽而富有進攻性,當他躲在書房裡偷聽斯佳麗大膽地向阿希禮表露愛慕,但因遭到婉拒,她氣急敗壞地搧了阿希禮一個耳光,並砸碎了一個小花瓶時,他吹了一個口哨,於是他被斯佳麗指責為不是一個紳士,而他同時也反唇相譏斯佳麗不是一個真正的淑女,讓斯佳麗氣極。倆人第一次相見就是一次愛情的交鋒。
片段二:斯佳麗因查爾斯病亡到亞特蘭大散心,正在服喪的她,十分渴望能再度飛旋於舞池中,表現了她在內心裡對無拘無束、自由生活的嚮往和憧憬。是瑞特看出了她的心思,並出重金替她撬開了那個壓抑而沉悶的社會道德囚籠,使她走上了和別的南方女人最不相同的命運之路。這正是斯佳麗反叛舊的社會道德標准邁出的關鍵性一步,而這一步,如果沒有瑞特暗中巧妙的支持和安排,斯佳麗是決不會踏出的。如果沒了這關鍵一步,那麼日後那個能幹、要強、並獨當一面的亂世佳人---斯佳麗就決不會存在了!
片段三:瑞特為了幫助斯佳麗重返故里,拚死弄了一匹身負重傷的老馬,並幫助她把玫蘭妮抱到馬車上,同時一路歷經辛苦,並在即將要到達的時候,瑞特看到許多南方兵前仆後繼,視死如歸,深感震撼,並決定上戰場,為保衛家園盡一份力。這時可以看出,為了心愛的女人,他能出生入死; 同樣,面臨家園被毀之境,他也是一個熱血之人,導演在這里才向我們描繪了一個深藏在平日玩世不恭外表下,也具有一顆為榮譽甘灑熱血之心的典型南方男性的形象。在這里我們看到,雖然瑞特平日里非常精明、現實,但他骨子裡其實還是一個南方人。
片段四:瑞特在經歷了喪女之痛和斯佳麗在精神上的背叛後,面對玫蘭妮的之死,對一切都灰心失望至極,回家收拾行李,返回自己的故鄉,查爾斯頓。當愚蠢的斯佳麗最後發現自己已深愛瑞特時,才發現已最終失去了自己最心愛的人。瑞特最後走得十分乾脆,讓斯佳麗深感懊悔。直到這里,我們才聽到那顆曾經為愛而柔軟的心破碎的聲音,同時也因為破碎而對斯佳麗變得「冷酷無情」,這里的瑞特才讓我們感覺到,這個男人敢愛敢恨,處理事情十分乾脆利落,極富男性魅力。
再說說阿希禮和美蘭妮,他們是相似的,具備南方的一切美德,有知識,有文化,有思想,有修養。
美蘭妮基本上是完美的,她善良,仁慈又不乏勇氣,斯佳麗摘棉花時,她想幫忙,斯佳麗殺人時她也幫忙,除了瑞特,她是斯佳麗的另一個支持者。我做過小范圍的調查,先看書的基本都喜歡斯佳麗,而先看電影的則喜歡美蘭妮。我覺得美蘭妮太好了,好得不真實,而斯佳麗是有血有肉的,是真實的,有缺點也有優點。
阿希禮是真實的,他是個活在過去的人,時世變遷,他不想面對,他是缺乏勇氣的。他不愛斯佳麗,又不說不愛她。斯佳麗走投無路找他時他只給了她庄園的紅土,後來知道斯佳麗賣了自己,他說他該去搶劫,他也只是說說吧,估計不會去的,這一點,他確實不如拖這軍刀想幫斯佳麗對付逃兵的美蘭妮。
亂世佳人里的人物都是完美的,如果沒有玫蘭妮的淑女風范,怎能體現出斯佳麗的桀驁不遜。沒有阿希禮的懦弱,怎能體現出瑞德的風范呢。
斯佳麗的奶媽.瑪格麗特
溫暖,可靠,安全。象母親一樣時刻保護她的孩子斯佳麗。
理智,聰明,現實而且冷靜,帶一些黑人的狡猾。她懂斯斯佳麗,支持她,愛她,雖然沒有多說什麼,但是她一直是斯佳麗的靠山,堅強有力。
忠誠,固執,可愛。對自己的寶貝,那是不顧一切的去保護;雖然只是一個家奴,但她有自己所要維護的處事原則。
黑人奶媽的形象刻畫的非常成功。 由此扮演黑媽的演員哈蒂·麥克丹尼爾(Hattie McDaniel)戰勝了奧麗維亞(美蘭妮)獲得了第十二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據說是歷史上第一個獲得奧斯卡獎的黑人。哈蒂將其特有的幽默感注入奶媽瑪格麗特一形象中,台詞念得完美無缺,與斯佳麗的扮演者費雯麗配合默契,猶如綠葉扶紅花,結果兩人雙雙獲獎。由於奶媽一角的成功,哈蒂後來幾乎壟斷了銀幕上所有的黑人保姆角色,在許多影片里可以看到她那肥胖、溫順、饒舌的形象。
[編輯本段]影片評價
有人說這部電影最經典的場面是斯佳麗在戰爭後回到被毀的家園,在園中手握紅土發誓,無論去偷去搶都不會讓家人挨餓那段,因為那時她的眼神和表情真的特別震撼人。這樣說我也不反對,因為這實在是一部太經典的片子,經典的場面太多,各人有各人的偏愛。我倒是情願選擇這個:以後,明天就是新的一天了。什麼是愛?什麼是恨?愛和恨可以象兩條永不相交的平行線,愛和恨也可能只需要一縷陽光就可以消融。珍惜擁有的人是幸福的,因為我們總是並不確切知道我們需要的到底是什麼。太多的人只有在失去的時候,才知道去珍惜。泰戈爾有一句詩我特別喜歡:如果錯過太陽時你流淚了,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歷盡滄桑,你要學會忽略過去。因為——tomorrow is another day。
「不要不辭而別,我的愛人。
我看望了一夜,現在我臉上睡意重重。
只恐我在睡中把你丟失了。
不要不辭而別,我的愛人。
我驚起伸出雙手去摸觸你,我問自己說:
「這是一個夢么?"
但願我能用我的心系住你的雙足,緊抱在胸前!
不要不辭而別,我的愛人。」
——泰戈爾《園丁集》

經典台詞
美國電影學院每年都會為一些特別的電影項目評出前100名。05年取得經典台詞榜第一的電影《亂世佳人》是克拉克·蓋博在1939年出演的的一句台詞。那是瑞特對斯佳麗說的一句話:「坦白說,親愛的,我一點也不在乎。」「蓋博的這句台詞被人們在不同的場合引用,」鮑博說。「無論男女,當他們陷入一種並沒有完全投入的戀愛關系時,想要控制局面,就會用到這句話。」
經典片段
瑞特離開斯佳麗後,斯佳麗最後坐在樓梯的台階上說——「After all,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斯佳麗在回到被毀的家園後,在山頭上說----「上帝為我作證,上帝為我作證,北佬休想將我整垮.等熬過了這一關,我決不再忍飢挨餓,也決不再讓我的親人忍飢挨餓了,哪怕讓我去偷,去搶,去殺人.請上帝為我作證,我無論如何都不再忍飢挨餓了!」
[編輯本段]【小說譯序】
絕版的傅東華先生的譯序
前年我將《吉訶德先生傳》續譯完書之後,便頗倦於譯事,以為這種工作究屬太機械,於人於己都沒有多大好處,不如趁我這無幾的余年,多做一點不為他人作嫁的筆墨,或許可以比較心安理得。所以當時我曾對朋友們宣說:《吉訶德先生傳》是我最後一部譯稿了。
今年夏初,由本書拍攝成的電影《亂世佳人》(前曾譯作《隨風而去》)在上海上映四十餘日,上海的居民大起其哄,開了外國影片映演以來未有的紀錄,同時本書的翻印本也成了轟動一時的讀物,甚至有人採用它做英文教科書了,我卻還象一個初到上海的鄉下人,全不曉得這回事。當電影開映的前幾日,有些朋友慫恿我譯這本書,意思甚是殷切,彷彿這書的翻譯非我莫屬似的。那時我厭倦譯書工作的心理並未改變;又以為一部時髦書未必一定就是一部好書,所以遲疑不決,停頓了近一月。直至書的內容涉獵過了,電影也領教過了,才覺得它雖不能和古代名家的傑作等量齊觀,卻也斷不是那種低級趣味的時髦小說可比——它的風行不是沒有理由的,它確實還值得一譯。同時那位慫恿我譯的朋友又告訴我,這書日本已經有兩個譯本,都銷得很好。於是我就發了一股傻勁,把事情決定下來—— 他們有,我們怎麼能沒有?
但是這么一部百餘萬言的巨著,碰在這么一個紙昂墨貴的時期,即使我自己不怕精力的中折,又哪有不怕資本虧折的出版家呢?真是事有湊巧,那時節國華編譯社剛剛組織起來,聽到我有意思要譯這部書,立即派代表跟我接洽。我們彼此至誠相見,三言兩語就把事情商妥了。於是我從六月二十五日動起筆來,現在邀天之倖,總算可以如期出版上冊了,下冊的時間比較從容,而且已經駕輕就熟,大約可以不成問題的。
以上就是我翻譯這書的緣起。讀者諸君如果讀了之後覺得還不大失望,那我可以代替諸君謝謝那幾位慫恿我譯的朋友,以及國華編譯社的諸君,因為沒有他們的慫恿和幫忙,這一個譯本是無從產生的。
照理,譯者已將一部譯本奉獻在讀者面前,他的任務就已算盡了,無須再說什麼了。但是為對讀者諸君特別表示殷勤起見,有幾句話似乎不能不說一說。
從前我們的詩人李義山指出「殺風景」的事情一共十二件,如「花間喝道」、「月下把火」之類(見(《雜纂》)。我現在要給他補上一件,就是「給藝術品戴帽子」。譬如我們從前的老先生們不許年青人看《紅樓夢》、((水滸》.(雖然他們自己都是看過的,並且也喜歡看的,不然的話,他們怎麼知道應該不許人看呢),說它們是一「誨淫誨盜之書」,便是「給藝術品戴帽子」的一種方式。現在這種方式的帽子已經沒有人戴了,但是紅紅綠綠的新式帽子仍舊是層出不窮。雖則凡是好的藝術品總一定是真金不怕火,絕決不是一頂帽子所掩沒得了的;但是,譬如是一塊純凈無瑕的白璧,憑空給它塗上了一筆顏色,那也不是大殺風景嗎? 凡是真正的藝術品,它的結構必定都是極復雜極精微的,盡可由鑒賞者自己去見仁見智,但決不容人一眼看穿。單以好的小說而論,你若要從人物方面去看它,你總可以看出裡面有一些是你在哪裡見過的,有一些是你的朋友,甚至有一些就是你自己。但是實際上,那些人物決不會和你所見過的人或是你的朋友或是你自己完全一樣。你在那些人物身上見出來的你見過的人或是你的朋友或是你自己,都不過是那些人物的—部分,決不是那些人物的全體。因若不然,那部小說就沒有具備創造性,因而也不能成其偉大了。就如本書的女主人公郝思嘉,你有時覺得她很面熟,有時又覺得她很陌生,有時你很能諒解她,有時卻要覺得莫名其妙,然而你始終都會覺得她十分真實,始終都會覺得作者的寫法無懈可擊。這一點就是一個人物描寫成功的要素,而唯其具有這一種要素,這一個人物就不容你給它戴帽子了
再從小說的情節方面看,那就比較容易引起歪曲的解釋。歪曲解釋的一個極普通的方式,就是從情節里去斷章取義,不加分析地抽取教訓,或抽取批判的標准。即如現在這本書,我已經聽見有人給它加上「和平主義」四字的考語了。究竟這一個帽子是榮是辱,當然要看那給與者的心理為轉移,客觀上是無從論定的。但是我極不願意給這本書戴上這樣一個帽子,更不願意讀這書的人先有這一句考語橫梗在胸中。因為本書的作者不過要借一段真實的史跡來烘托幾個特殊的人物,來刻畫一番普遍的人情,此外並無任何的主義,也根本不想宣傳什麼,鼓吹什麼,我們何苦要這樣誣陷她呢?何況她這書里所描寫的是美國的南北戰爭,和我們現在時隔八十年,地隔數萬里,又跟我們自己的事情有什麼相干呢?所以我對於這種斷章取義的考語家,唯有名之日「殺風景」而已。
關於這書的譯法,我得向讀者諸君請求一點自由權。因為譯這樣的書,與譯C1assics究竟兩樣,如果一定要字真旬確地譯,恐怕讀起來反要沉悶。即如人名地名,我現在都把它們中國化了,無非要替讀者省一點氣力。對話方面也力求譯得象中國話,有許多幽默的、尖刻的、下流的成語,都用我們自己的成語代替進去,以期閱讀時可獲如聞其聲的效果。還有一些冗長的描寫和心理的分析,覺得它跟情節的發展沒有多大關系,並且要使讀者厭倦的,那我就老實不客氣地將它整段刪節了。但是這樣的地方並不多。總之,我的目的是在求忠實於全書的趣味精神,不在求忠實於一枝一節。倘使批評家們要替我吹毛求疵,說我某字某旬譯錯了,那我預先在這里心領謹謝。
最後關於本書的譯名,也得稍稍解釋一下。原名「Gone With The Wind」取義見於本書的第二十四章,原意是說本書主人公的故鄉已經「隨風飄去」了。上海電影院起初譯為「隨風而去」,與原名固然切合,但有些不象書名;後來改為「亂世佳人」,那是只好讓電影去專用的。現在改為 「飄」,「飄」的本義為「回風」,就是「暴風」,原名Wind本屬廣義,這里分明是指暴風而說的;「飄」又有「飄揚」、「飄逝」之義,又把Gone的意味也包含在內了。所以我覺得有這一個宇已經足夠表達原名的蘊義 。

B. 為奴12年。為什麼第一個農場主不要他了

為奴十二年影評精選(一):

自由平等之路——《為奴十二年》

一個自由的黑人被騙、被販賣,在長達十二年的時間里,以奴隸的身份受盡精神與肉體的折磨。他同時見證了人類進入禮貌史以來最黑暗的一段人種滅絕、歧視、濫殺的悲慘歷史。

電影是一個記錄,正如它的文學腳本是一個講述一樣。

在長達134分鍾的影像里,看不到抗爭、期望、光明——黑人走上自由平等的歷史,真是漫長而黑暗,絕對不是任何一部電影所能表現的。

電影的故事迄今已經160多年了,而黑人的地位,或明或暗的,並未真正平等過。除了美國,還能夠看看非洲——貧窮和落後的原因,是地域嗎?如果你足夠智慧和強大,你就不會身處不毛之地;是頭腦嗎?奧巴馬的時代已經開始,如果政體都能照顧到所有種族、民族,在好的教育環境里,是不是能夠企盼更多的黑人精英呢?體育的部分項目、包括NBA,已經成為黑人最好展示自己的舞台,甚至成為一枝獨秀的舞台,這個舞台上的一切精彩,都將無疑成為輻射點,照亮更寬的自由平等之路。

為奴的十二年,所羅門,或者其他黑人,都做了什麼?他們被鐵練子縛住手腳,群眾被脫光衣服販賣,白人掰開他們的牙齒,像察看牲畜一樣察看他們的身體狀況;一家人被強迫分開,年輕的女孩子不賣,留下賺更多的錢;偶有成為白人性奴隸又懂得承歡的黑人女子,便有可能擁有自己的黑奴;挨打受辱時,除了隱忍,沒有反抗,否則便可能喪命——他們成為私有財產,連生命也隸屬於他人;只是因為看不慣,白人就能夠用私刑,將黑人弔死……所以,想看到更為激烈的抗爭嗎?那很可能會緊之後看到黑人被殺死的畫面。

自由平等之路——《為奴十二年》自由平等之路——《為奴十二年》

人們喜歡說,爭取地位的平等——一個爭取,表現出部分的自由意志。然而,當一個民族已經習慣於被奴役,他們的爭取是多麼弱小,甚至可憐。電影中,一個被戴了嘴套的黑人奴隸——他的嘴顯然是具有煽動性的,在嘴套被取下後,他向船倉里的其他奴隸提議:「白人數量很少,我們反抗吧。」立刻就有奴隸反駁他,大意是——怎樣可能?當提議者以為機會來臨,起身逼向一個白人的時候,滿倉沒有一個黑人呼應他,結果,白人只是輕輕一刀,他就倒下了,屍體由其他黑人抬了扔進海里。船一向開,屍體渺小到不忍再看……

自由平等之路——《為奴十二年》

自由意志的缺乏,某種程度上是因為被奴役到麻木,但也在於認知,關乎學識、素養,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如果沒有個性的力量來打破,覺醒的過程必將漫長而慘痛。在電影表現的時代,我們還沒有看到這種力量,也許,代價的付出越巨大,越能夠當作一種力量——終將有良心未泯之人被喚醒,然而,星星之火的漫延,在蠻荒之地並不樂觀。

所羅門的第一個主人還算略具善心,至少,他不苛待奴隸。所羅門告訴他,自己是「自由人」,只需向朋友發一封信取得證明。主人表示拒絕傾聽,說自己還負債,狠心將所羅門轉手賣給了另一個「黑奴終結者」。太多的一己之利、自私本性使得即使尚有良知的白人,仍不可能成為那一點星火,由此,漫長的黑人自由史便格外漫長——社會的所謂秩序正是白人制定的,當權者歧視黑人的大環境,成為每一個進步人士裹足不前的羈絆。

自由平等之路——《為奴十二年》

如果說黑人為自身的自由爭取了什麼,除了那些苦難,電影里看不到任何轉機——所羅門除了等待,還是等待。機會的出現,都是偶然。因為想寄一封索取證明身份的信,他被騙錢,被出賣。他為奴十二年,他很可能繼續為奴十二年。不是嗎?像白人木匠巴斯(布拉德·皮特)那樣的一顆星星,真是可遇而不可求。當機會來臨——連他自己都不報期望的機會,就那樣在電影的尾聲突然來臨了,他被他認識的白人朋友和警察帶走。與他一齊受苦的、那些朝夕相處的黑奴,還有那個被白人主子屢次強奸、求他殺死自己的女孩,死死拉住他,卻又不得不被強行分開,他們絕望地看著他遠去……而所羅門,一副自己跳出苦海的僥幸表情,除此之外,他什麼也不能為他們做,連一句安慰的話語也沒有。

黑人受盡白人的欺壓,而最終解放黑人的,卻仍然是白人——白人在這個歷史進程中成為主宰。

去年的奧斯卡獎,《被解放的姜戈》獲最佳原創劇本、最佳男配角獎;今年的奧斯卡獎,《為奴十二年》獲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女配角獎。黑人的題材從不缺少,也並無多大新意,連續獲獎都是在美國黑人總統當政時期。這就應不是巧合。

也許,黑人真正的春天正在到來。

為奴十二年影評精選(二):

《為奴十二年》是導演史蒂夫·麥奎因根據SolomonNorthup的真人真事改編的劇情電影,由切瓦特·埃加福特,邁克爾·法斯賓德,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布拉德·皮特等主演。

選取看這部影片的主要原因就是2014屆奧斯卡金像獎,以及看完一些片段之後的一些印象。影片時長134分鍾之久,主要講述了一個以拉小提琴為生的黑種自由人被誘賣,而後經歷了12年之久的努力生活,最後重獲自由的故事。劇情的真實性很高,許多場景的設置的確是讓人不忍直視。整個過程中看下來,唯一的感受就是,我是多麼的幸運。

作為一部黑奴電影,毫無疑問地,影片中會出現很多對黑奴施暴的場景,這並不是導演想要製造噱頭才拍攝的資料,而是歷史本身就是這么殘酷。在影片中,這種暴力場景被完全赤裸裸地拍攝了出來,好像導演在說:「看看吧,這就是事實」。對於此,史蒂夫·麥奎因說:「當然,作為一個電影導演,你需要做的就是了解電影里的情緒的拐點。明白它何時會出現,以什麼樣的形式出現,是不是會讓觀眾有情緒上的反應。

在這部電影里,我所設置的這種情緒的極大化的拐點,其實就是用暴力的鏡頭讓人們明白,我們的歷史,和我們走過來的路。很可能會有人感到不舒服,那是因為你對影片中的黑人有著魔種感同身受的理解和感情,如果能做到這樣,那麼這部電影的目的,其實就到達了。我就是期望人們能有這種屈辱和不愉快的體驗--因為我們的父輩,以前真切地經歷過這一切。」奴隸主完全不把黑人當做人來看,甚至說,連東西都不如,黑人就好像是一個發泄的道具,被靠近必須不會有好事。

劇情當中,platt也就是solomon,在第一個奴隸主當中反抗的毆打監工的場景多少有點大快人心,但隨後的被吊無疑讓人不忍直視,電影對於這樣的畫面停留的時間之久完全超乎我的想像,首先想到的是演員的不容易,然後就想到了真實的經歷當中必須是更加殘暴的樣貌。

切瓦特·埃加福特說:「作為一個黑人,我很榮幸能參與到這部電影的拍攝之中。很顯然,這是一部講述關於黑人的屈辱歷史的影片。他十分嚴肅,同時也十分具有戲劇性。我所扮演的是一個歷經了千辛萬苦才回到家中,重新獲得自由的主角。在了解了故事之後,我對所羅門·諾薩普十分崇敬。所以,能在影片中扮演這個人物,是我的榮幸。

看到這句話之後看是對這部電影有了另一種認識:之前是一種對於演員獻身的不可思議,而此刻是對這些演員們的崇敬之情。毆打,鞭笞,以及人性的侮辱無疑都是超越了所看過的一切的影片。在電影開始不久的劇情中,一個奴隸被主人找到帶回的時候,他就像寵物一樣跟著走了,是一個很讓人心涼的畫面。以及最後的patsty被鞭打的鮮血四濺的畫面,真實的讓人眼眶濕潤。也真是這樣赤裸裸的畫面,才更讓人感受到黑奴這是多少不被公平的一群人,這一群人有多少需要被解救。

看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為奴十二年》獲獎後,演員以及團隊表情是區別於其他獲獎者的,這是我在看這部電影之前的想法,此刻想想確實是這樣的。記得當時切瓦特·埃加福特眼眶裡有淚花,是一種欣慰的表情而勝於成功的喜悅,露皮塔·尼永奧在獲獎後神色淡定,這是一種黃種人,白種人根本不可能體會的心理感受。無疑,這樣強大的歷史背景以及演繹水平,在看完之後的內心必須是相當復雜的。

還有一種很真實的感受就是,黑人之間的感情很讓人不能理解卻也很現實。換句話說就是在無奈的歷史背景之下黑人之間的互助只存在於內心。男主角被吊長達3分鍾的鏡頭當中,背景中的黑人忙著自己的事,只有一個女黑人給他喝了一碗水,很無奈,很冷冰。

很多情景當中,導演採用的取景方向讓我覺得這確實一部好片。首先是男主人公剛被抓的時候挨打的場景,從主人公的右下側取景,主人公的表情,鞭笞者的動作很好地都展此刻畫面里。

然後是埋葬一個死去的努力後,所有努力一齊唱著歌的場景。這一場景中有兩個場景讓我印象深刻。第一個是領唱的女黑奴,從開唱之前從黑奴的下方取景,這個方向先是讓我不能理解,因為無論是多麼好看的人,這個角度多少會把人醜化,但是此刻想來,也正是這個角度,才讓人覺得畫面中人物的高大。第二個是男主人公唱歌的情節,鏡頭不動,這似乎是導演的一大特色吧。

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電影中的確是有很多畫面這樣說明了。讓人印象很深刻的就應是最後獲得自由被帶回家坐在馬車上的鏡頭吧。鏡頭中主人公的頭在畫面的右下方,身後的景象是模糊的,暗示著一種已經過去的生活,但主人公的表情卻是很復雜的,有獲得自由的喜悅,但更多的是經歷了12年努力勝過之後的一種對重獲的生活一種過於激動甚至不明白要怎樣做才好的樣貌,讓人很心疼的感覺。

影片的時間很長,在看到一半的時候,就開始猜測各種結局。

首先,必須不會有那種有歷史好處的轉折時刻;然後,對於主人公的結局就只有兩種——死或者是自由;再是猜測主人公獲得自由的方式,必須不會是逃出去的,因為無論怎樣,膚色依舊在,因為主人公不是沒有嘗試過逃跑。在這樣的猜測之下,卻是覺得這樣黑奴被折磨的現實真的很難改變,並且電影的結局也正是說明了這一點的——結局當中獲得自由的黑奴也就這么一個而已。

或許這樣劇情的設計也正是想展示解放黑奴真的很急迫也很困難吧!

還有一句台詞讓我印象深刻,「我要的是生活不是生存」。因為之前是自由人所以想要重獲自由,而那些生而為奴的人根本不明白什麼是自由。「生而為奴」——這是一個多麼心酸的詞彙,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認識?「生而為奴」的觀念但卻是一種類似於空氣一樣正常的存在於當時人的心裡,包括黑人自己。

談完了電影當中的種種之後,除了內心的一種悲涼之外,還有隱約的一點慶幸——好在我是自由的。相對於黑奴而言,我只想說——這是何等的自由啊!人人都渴望自由,卻又問什麼要剝奪別人的自由?又是什麼讓人如此的冷血無情?

《為奴十二年》——正如其名,若不是這個電影名字,我真的感受不到這一切已經有12年之久。可能這一切的來源都是主人公從始至終都不忘獲得自由吧!這一種執著或者說是信念。讓人很欽佩。又有怎樣的困難或者說危機是過不去的呢?內心一向有著期望,持續與現實斗爭,黑奴都能夠成功,還有什麼做不到呢?

此刻想來,多少對馬丁·路德·金再一次的無限崇敬。「Ihaveadream」,他存在的好處就是喚醒了所有自以為「生而為奴」的黑人。

一部電影,能夠喚起的各種思想才是最有價值的,感謝這部電影,讓我意識到了,我是「何等的自由」。

為奴十二年影評精選(三):

同為奴隸題材,很多人都把這部電影和昆汀的姜戈做比較,認為此片相比充滿戲劇感熱血高潮不斷,血漿與正義齊飛的姜戈來說簡直平庸的一塌糊塗,或者說本片只是一部單純的政治諂媚片?導致本片在豆瓣的分數和北美一片狂贊的聲音相差巨大,作為今年奧斯卡最佳電影一號種子,領跑各大頒獎季的電影難道只是虛有其表,被嚴重高估的電影?

看之前我也有這樣想法,抱著不高的期望值看完之後卻被深深的打動和震撼,幾次中間還沒看到結束就想沖上豆瓣打五星,整部片子驚人的生命厚重感和令人窒息的絕望感都是今幾年電影少有的。

與極具戲劇沖突感的姜戈來比,為奴則是血淋淋的流淌在殘酷生命里的真實。對!真實感,本片一上來就告訴你了,這是一個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話不多說,直接列舉本片幾個彪到5星的震撼之處。

史蒂夫·麥奎因指導的鏡頭異常冷靜,有一種近乎上帝般克制的視覺來記錄一場發生在人類歷史舞台上一段可怕,不可告人的羞恥史。

一上來鏡頭是主角已經作為奴隸勞作的鏡頭與之前在家鄉妻子孩子陪在身邊,安逸,穩定的歲月不停閃回,構成鮮明比較,慢慢引出本片絕望的基調,開始一點點引入氣氛。

——從此刻起,忘記自己上半生的名字

C. 一個英國農場題材的愛情片電影 名稱,裡面歌詞有three flowers ...

《遠離塵囂》的故事發生在19世紀末的英國鄉村,凱瑞-穆里根扮演的女主人公芭絲謝芭-埃弗登是一個獨立而富有的農場主。三個男人都對她展開了瘋狂的追求,一個是羊倌蓋伯瑞爾-奧克,一個是紳士威廉-伯德伍德,還有一個是花花公子特洛伊中士。影片圍繞這四個角色的愛恨情仇展開,他們都沒有辦法「遠離塵囂」。

D. 求一部外國電影。

Plan 9 from Outer Space,美國,1959 榮獲電影史上最愚蠢的電影頭銜之一

九號行星外層空間計劃
導演: 艾德·伍德
此片可謂西方cult片翹楚,榮獲電影史上最愚蠢的電影頭銜之一。說它爛到無與倫比無人能及,還真是一點不冤枉。在我認識的朋友圈裡,《九號行星外層空間計劃》快成了一個噱頭,就是用來考驗有誰能坐下來從頭看完。這個高難度的任務會令很多耐性十足的科幻迷都感到頭疼不已。在這部電影裡面,有僵屍有活死人還有有吸血鬼,太空服裝是用金屬箔片扎制的,宇宙飛船是用紙盤子疊的,還有能看得你直翻白眼的低級特效…… 主演: Gregory Walcott, Tom Keene
你簡直不敢相信,有人會蠢到把所有最糟糕的元素都放到同一部電影裡面去。當然如果你是個十足的cult迷,或者是搞電影專業的,或者乾脆想學習如何搞砸一部電影,那這片子也許會有趣的多。相信我一點都沒有誇張——《九號行星外層空間計劃》真的很爛,而真正令我好奇的是,爛的這么出名的片子,既能引發一些影迷無數的熱情,同時還會有一大群人連聽都沒聽說過……其實大家只要看過蒂姆·波頓導演,約翰尼·德普主演的《艾活傳》,就會知道艾德·伍德這個爛導演是多麼有名了,不過,他那股一往無前破除萬難的執著精神還真是可愛……

《V》1983 一部常青電視迷你影集

V
關於《V》,能說的都已經讓人說盡了。這是一部常青電視迷你影集,獲得了最為持久的成功,擁有大批影迷,其另類獨特的情節曾經被無數影視作品反復引用。《V》講了一群貪婪卑鄙的外星人(其貪婪卑鄙的程度跟某些人類不分上下)來到地球,密謀掠奪我們這個行星的資源。 後來憑著幾位凡人英雄發現並揭露了他們的陰謀,及時制止了這場災難,最終將外星人驅逐。現在恐怕很少有人會津津樂道地談論這部播放了20年的老電視劇集了,但只要人們願意,從這部有感人情節和超酷造型的經典作品中總可以發掘出無限有趣的話題。

Independence Day, 1996 讓人發狂的影片

獨立日

導演:羅蘭·艾默里克
盡管《獨立日》會被影評界時不時拿來當作高票房爛片的批判典型,我卻不敢苟同這種簡單的刻薄。劇情平凡、高潮廉價、漏洞無數,這固然是缺點,但不能不承認這的確是一部讓人發狂的影片,觀眾在觀片過程中大可不必承受過多心理負擔,只需要享受宏大的特技場面帶來的震撼就好:巨型外星飛船被炸,陸地上真實的目標被毀,人類驚惶失措的混亂場景…… 主演:威爾·施密斯,傑夫·戈德布拉姆
這些都是UFO迷們夢寐以求要看到的。不過使這部影片真正有意義的並不是高成本特技,也不是威爾·施密斯或者傑夫·戈德布拉姆平平的演技;這部電影的真正意義在於:外星人和人類終於公開對峙,而不是欲蓋彌彰地傳播恐怖了,這就好比將攻擊目標對准白宮與開始轟炸白宮有著天壤之別一樣:《獨立日》選擇了後者,當然會賣出個驚天動地的好價錢。

The War of the Worlds, 1953 比任何別的影片都要有價值

天煞末日反擊戰
導演:拜倫·哈斯金
終於輪到最最精彩的「世界大戰」了!!這部電影或許算不上名單中最好看的電影,但卻比任何別的影片都要有價值。這是由 H. G. Wells 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這部小說是外星人侵略地球的濫觴,1938年萬聖節在電台播放時竟有無數聽眾信以為真,產生了大恐慌。不論小說還是電影都相當不錯,但同《人體入侵者》一樣,《天煞末日反擊戰》也犯了政治隱喻的毛病:片中外星人處處讓人聯想到蘇聯人。不過如果連這個小瑕疵也會讓你覺得不舒服的話,那幾乎可以說這世上沒有合適你看的影片了。 主演:吉恩·巴里,安妮·羅賓遜
火星人因火星氣候突變無法生存而計劃大舉入侵地球,組織了大批堅不可摧的外星軍團。人類的所有武器都不能對付火星人的死光炮,城市逐個淪陷,全世界的人都在逃命,整個地球亂作一團。正在這時,火星人卻一個接一個的地死去……電影完整的保留了威爾斯小說的精神——要知道那本小說可是被無數電影奉為寶典膜拜的,它將Wells的精神完好地繼承了下來,不僅拍出面對外星人進攻時人類的恐慌,更詮釋了我們內心世界的無助和絕望。 這影片後來逐漸取代了小說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幾乎演變成一種科幻的模式,產生的子子孫孫小說電影動漫畫不計其數。

This Island Earth, 美國,1955 在一片陳詞濫調中獨樹一幟

飛碟征空/孤島世界
導演:約瑟夫·紐曼(傑克·阿諾德)
信不信由你,在神秘科學劇場3000 (Mystery Science Theater 3000, 簡稱MST3K,是美國一個著名的科幻電視劇場節目)向《孤島世界》公開致敬之前,這部電影幾乎沒什麼人提及。 50年代的科幻恐怖片想像力乏味的要死,而《孤島世界》卻在一片陳詞濫調中獨樹一幟——盡管它算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入侵」電影,卻因著那個獨特而富有創意的外星人造型——Metaluna星人而名聲遠揚。Metaluna星球上的人長得跟人類沒有一絲相象之處,它們有一幅大的驚人的腦門兒(可能說大腦更合適,你都能瞧見清晰的溝回紋路……) 主演:傑夫·莫羅 費思·多默格
看上去疑心很重的樣子,還長著一頭女里女氣的白色毛發。這幫外星人千里迢迢來到地球,想靠地球科學家的幫助尋找他們失落的文明。接著發生了很多無關緊要的事,象人類跟蹤飛碟啦,動不動就發生的爆炸啦等等。最關鍵的沖突是地球上的凡人成了Metaluna外星人的犧牲品,被一群長著畸形腦袋,露著內臟,手腳退化成爪狀,睜著一幅誇張金魚眼的怪物反復折磨。這個形象無疑地給我們造成了強烈的視覺震撼,雖然該片被人們長久地遺忘在塵封的角落,卻絲毫沒有影響它在科幻影史上的重要地位。

Killer Klowns From Outer Space, 美國,1988 強烈超現實主義風格的影片

外太空殺人小丑
導演:Stephen Chiodo
拍攝外星人入侵題材的電影無外乎從兩方面入手:要麼筆調輕快,要麼手法沉重。其中並無捷徑可尋,也不可能草草繞過了事。但遺憾的是《外太空殺人小丑》仍然試圖尋找一條中庸之道,於是他們選中了「馬戲團」這個中介。想像一下所謂的驚天大陰謀就是一群穿著小丑服的外星侏儒在地球上大肆破壞,用激光射線槍把人類變成噴噴香閃閃亮的棉花糖——除了讓人眼花繚亂一番之外,恐怕很少有人能真正進入情節並真正理解。 製片:The Chiodo Brothers
實際上《外太空殺人小丑》是一部具有強烈超現實主義風格的影片,幾乎沒有什麼娛樂性,核心題材也不那麼拿人眼球,所以有點不太容易令你坐下來,安安穩穩地把電影看完。而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如果一部關於外星小丑的電影拍的一點也不滑稽,那還有什麼可看的呢?不過幸運的是,在後來的一大堆類似題材的電影中,這一部算是優秀的了。

Men In Black, 美國,1997 供人消遣的影片

黑衣人
導演:巴利.索南菲爾德
關於《黑衣人》的一個最大的遺憾是他們並沒有充分利用高成本的優勢,作出一個真正像樣的天外生物——我希望看到比一隻巨大的CG蟑螂精更有創意的東西。當然影片還是給了我們足夠的補償——看看那些善惡相雜,大小各異的星際居民就知道了。男主角威爾.史密斯是那陣子好萊塢影壇的招牌搖錢樹,與湯米.李.瓊斯的合作更使表演增加了可信性。 主演:威爾.史密斯 湯米.李.瓊斯
影片公映第一周就幾乎收回了其全部成本九千萬美元。不俗的表現使《黑衣人》及續集帶外星人登堂入室,排在了好萊塢破首周票房紀錄電影名單的第一位。我承認這只是一部供人消遣,讓我們一邊大嚼爆米花,一邊嘿嘿傻笑著看完的電影,但我敢肯定,那些掏了錢看過這部片子的人沒有一個失望的。

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 美國,1951 科幻史上最經典的里程碑電影之一

地球停轉之日
導演:羅伯特·懷斯
這部電影真正講「入侵」的部分很少,但並不妨礙它成為科幻史上最經典的里程碑電影之一。很難想像以《音樂之聲》聞名世界的羅伯特·懷斯還拍過這么「先天下之憂而憂」的電影。時間發生在二戰後,Michael Rennie 飾演的人性化高智慧外星人Klaatu乘飛碟來到地球,隨他一起來的是一個具有恐怖力量的機器人保鏢高特(Gort)。他們提出制止人類從事戰爭威脅的警告,願意與人類進行和平交流,沒想到反被地球人視作大敵。不過他們也不是好惹的,一旦被人類激怒,一樣會做出可怕的事情來。 演員:Michael Rennie, Patricia Neal
歲月流逝,卻掩不住本片的核心精神大放光輝。希區科克的御用作曲大師伯那德·赫曼Bernard Herrmann 陰沉的配樂為本片加分不少。就連機器人高特的台詞 "Klaatu barada nikto" 也成經典——意思是「不要炸飛這個世界」。這是影史上相當重要的科幻片轉折點,裡面的許多內容被其後無數影片引用或參考。不可否認看完這部電影需要些許耐心,因為如今的我們已被大量徒有虛名的電影搞得心浮氣躁,失去了辨別力。像《地球停轉之日》這樣的好片子,是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

Signs,2002 物以稀為貴

天兆
導 演:奈特·沙馬蘭
我對《天兆》的期望值非常低,但奇怪的是居然帶著極大的興趣看完了全片。我也不知道這部影片有什麼東西這么吸引我,可能是它完美的娛樂性?——沒什麼獨特的想像,看起來也不用費任何腦力。梅爾·吉布森飾演格雷漢姆·海斯,是美國費城某小鎮上一個普通的農場主,一天早上醒來,他和家人意外的發現自己的玉米田裡出現了一串串龐大環狀圖案(最近的《恐怖電影3》也拿此開涮) 主 演:梅爾·吉布森 羅里·庫金
看上去像是外星飛船降落的痕跡,很快全世界各地都傳出了一夜之間出現神秘圖案的消息,這正暗暗迎合了人們好奇心理:也許那是一群瘦長高個的綠色生物在報復人類對地球的大肆破壞……就電影本身來講,《天兆》有點故弄玄虛,頭重腳輕,實在不值一看;但它如實反映了「外星人攻擊地球」是如何在人群中間傳播並形成理論的,這樣的影片在科幻影史上寥寥可數,因此該片也就「物以稀為貴」了。

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 ,1956年 有濃厚的政治隱喻色彩

天外魔花/人體入侵者
導演:菲利普·考夫曼
入侵,又是入侵。你可能已經注意到了,這份名單上的大多數入侵電影都出自50年代。那是個患有嚴重「飛碟恐懼症」的年代,銀幕上涌現出了大量良莠不齊的類似主題,這里出現的不過是冰山一角。和同時期同類型的大多數影片一樣,《人體入侵者》有濃厚的政治隱喻色彩。美國某個地方的人被外星人換了腦——很顯然這里的「外星人」就象徵著共產黨。不過這個故事妙就妙在麥卡錫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都能認同,因為他們都把對方當作給群眾洗腦的精神毒品。當然這類分析只有站在歷史角度才顯得有意義,單就「外星人入侵」的主題而言,《人體入侵者》的經典地位是不容侵犯的。 演員:唐納德 薩瑟蘭
布魯克 亞當斯
傑夫 戈德布拉姆
凱文 麥卡錫
影片最棒的地方在於營造出的那種寒徹入骨的恐懼:外星生物悄無聲息的占據人類身體、意識、社會身份,受害者渾然不覺,清醒者拚命呼救卻處於越來越孤立的狀態。原諒人們對這些外星人作出的應景式的政治評價吧,《人體入侵者》的確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精彩的科幻恐怖片,它傳達的那種絕望會令你終身難忘。這片子至少拍過三次,1994年的翻拍版也滿有意思的,很性感的說……

E. 急求一部外國電影!

【K歌情人】

阿歷克斯(休·格蘭特飾)是八十年代後期過氣的流行音樂歌手,他在鄉村市集以及音樂娛樂公園舉行懷舊巡迴演唱的機會逐漸遞減。而當流行天後卡羅柯曼邀他寫歌,並且和他一起二重唱灌唱片,富有魅力且才氣十足的他終於得到機會重返歌壇。但是阿萊克斯卻碰到創作瓶頸,他已經多年沒有進行作曲,而且從來沒有作詞的經驗。現在卻必須在短短幾天內寫出一首暢銷曲。 蘇菲(德魯·巴里摩爾飾)是一位古靈精怪的女子,對字句擁有相當敏銳的感覺力,與努力不懈的流行歌曲家阿萊克斯的邂逅撥動了她的心弦,回想過去那一段失敗的感情,蘇菲不再願意相信感情,更害怕給予阿萊克斯承諾。當阿萊克斯與蘇菲的情感因鋼琴而逐漸加溫,而如果他們也想要擁有他們的真愛與成就,則必須一起共同面對他們所畏懼的……

【字典情人】

從當地土著首領的兒子別蘭塞在碼頭接到蔡斯科特那一刻起,蔡斯科特就對當地居民無拘無束的生活困惑不已,並暗下決心要把來自英國的思想教育在這里發揚光大。
別蘭塞帶領蔡斯科特回到叢林,在叢林中的居住地,蔡斯科特見到了他的上級長官亨利和別蘭塞的父親以及他所要教化的人們。當地的人們用開玩笑的方式迎接了蔡斯科特的到來,並給他派去了一名美麗的「字典情人"。
「字典情人"是當地居民給來自英國官員們准備的情人,而導致這一現象的是最初來到這里的英國人。這些情人的日常工作就是在照料這些英國軍官們的日常起居,並教他們說當地語言。但根據殖民地的法規,作為「字典情人"的女人們是絕對不能嫁給這些英國軍官的,否則就只有面對被處死的命運。
當初,亨利也因愛上了他的「字典情人"在國家法規和愛情之間猶豫不決。但最終在嚴厲的法規面前,亨利放棄了他的情人和他的女兒,和他的國家站在了一起。
混血的希莉瑪是蔡斯科特的「字典情人",她和蔡斯科特在舞會上認識後,就主動的來到了蔡斯科特的身邊當他的「字典情人"。蔡斯科特由於他所受的教育,最初並不能完全的接受希莉瑪,但兩人相處一段時間後,蔡斯科特被美麗聰慧的希莉瑪吸引,深深的愛上了她。

【露西婭的情人】Lucia y el Sexo (2001)

故事開始於6年前,羅倫佐與情人愛蓮娜發生一夜情的連載小說轟動一時,但作家只是忙於寫作,忽略了情人的感受,羞怯的愛蓮娜懷著身孕不高而別,移居馬德里。露茜亞是馬德里餐廳的服務生,因讀羅倫佐的著作愛上他,並繼而同居。某日羅倫佐出車禍,露茜亞看見他在互聯網上的流言而幾乎崩潰,遂決定獨自一人到地中海的小島安靜一下。沒想到愛蓮娜自從生下女兒之後邊遷來島上經營民宿。羅倫佐在昏迷了一個多月後奇跡般的康復,他心裡掛念著露茜亞,於是在出版商的陪同下到小島尋人。這三個在生命中互相交錯的男女主角,到底會有怎樣的結果……影片在碧海藍天的環境中拍出了西班牙式的熱情和靈欲之美。

【墨利斯的情人】Maurice (1987)

兩個來自貴族家庭的劍橋學生克里夫和莫里斯偶然相識,惺惺相惜,進而產生感情,一日克里夫終於鼓起勇氣對莫里斯說「I love you」,兩個人就此沉浸於愛河之中,然而擁有一片大好政治明天的克里夫從一開始就在政治前途和對莫里斯的感情之間做著抉擇,最後,他選擇了仕途。畢業後,莫里斯和克里夫保持了好朋友的關系,莫里斯一往情深地愛著克里夫,從未改變,但克里夫為了政治前途和富家小姐結了婚,萬念俱灰的莫里斯在克里夫家裡認識了克里夫的家僕桑德。一日深夜,桑德爬進了莫里斯的房間,和他擁在一起,失落的莫里斯終於重新找到了愛情,但兩個人終究來自不同的階層,這份愛情怕只是路過,桑德的父親讓桑德辭掉克里夫家的工作去阿根廷定居,為了莫里斯,桑德留了下來,他在那個小小的,簡陋的小屋裡,等著莫里斯的到來。

【危險情人】The Mexican (2001)

傑瑞(布萊德彼特)遇上了一生中最大的煩惱,就是要從黑幫老大和女朋友薩曼達(朱麗婭羅伯茨)之間作出抉擇。原來黑幫老大要他找回一支價值連成的古董手槍,而薩曼達卻要他和幫會脫離關系,最後他決定要保住自己的性命,遠去墨西哥找尋手槍的下落。他很快找到了那支傳說中帶有咒語的古董手槍,但卻發現想帶回去就不是那麼容易了,而這時薩曼達又被黑幫老大所脅持,以作為交換手槍的條件。

【貼身情人】Two Weeks Notice (2002)

百萬富翁喬治·維德(休·格蘭特飾)的一舉一動都倚賴他公司的律師露西·凱爾森(桑德拉·布洛克飾)。露西是個優秀的律師,條理分明,但也有點神經質,經常失眠。其實,這份工作本身並不吸引她。吸引她的只是喬治而已——他聰明、迷人,以自我為中心,對待她不像是對一個哈佛出來的律師,倒像是對保姆——沒有她幫忙他連一條領帶都不會選擇。露西幫助喬治打點從服裝到離婚案的所有大小事物。如今,5年過去了,她終於受不了。面對准備叫停的露西,喬治製造種種困難阻撓她離開,但最終還是答應讓她走,只要能找到一個夠好的人代替她。一通尋找之後,露西僱傭了一個野心勃勃的年輕律師瓊(艾麗西亞·威特飾)。瓊聰明漂亮,喬治也彷彿受到她的吸引。露西終於擺脫了喬治和他的24小時服務的工作,准備要改變自己的生活航道,和自己忠心耿耿的男朋友一起去海上旅行。但是此時,喬治發現自己已經離不開露西了。眼看她將漸漸遠離自己,喬治坐不住了。他必須作出選擇……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Lady Chatterley (2006)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克利福特·查泰萊爵士(西波里特·吉拉多特飾)回到庄園,他因作戰受傷癱瘓,冷落了年輕的嬌妻康絲坦絲(瑪麗娜·漢斯飾)。她不得不忍受沒有性愛的夫妻生活。春天,她在伏雷格比森林裡遇到了庄園僱傭的園丁帕爾金(讓-路易·顧洛克飾),她從他壯碩的軀體感受到性的誘惑,於是不顧階級與道德禁忌,投入乾柴烈火之中,重新體驗到了愛的滋味。康絲坦絲一直想要一個孩子,加上克利福特的默認與同意,她開始懷上了帕爾金的孩子。就在康絲坦絲與自己的姐妹希爾達(Hélène Fillières飾)去法國的南部地區度假,這時候帕爾金的原配妻子回來了。最後,這對戀愛中的情人決定分別與各自的配偶離婚,在一起開始新的生活。

【我的軍中情人】Yossi & Jagger (2002)

根據真實故事改編,影片描述兩個駐守戰地前線的以色列軍人,部隊的連長由斯愛上了英俊的班長幾佳,兩人在冰天雪地中激情相擁,試圖在壓抑的軍隊體制和不明究理的戰爭里,尋找自由與愛情的出口,由斯戰場經驗豐富,行事嚴謹,並服從上級命令;幾佳則是個樂觀、自由主義者。由斯希望把他們的愛情隱藏在兩人之間,即將退伍的幾佳則認為由斯應該離開軍旅涯,和他一起遠走高飛,享受生命。在即將前往一個伏擊任務的前夜,兩人之間的關系日趨緊張、一觸即發……

【鍾點情人】Mauvaise passe (1999)

這是一部法國情色電影。

【羅丹的情人】Camille Claudel (1988)

卡蜜兒是一個才華出眾的美麗少女,對雕塑有無比熱情,與雕塑大師羅丹年齡相差雖大,卻跟他無可救葯地相戀,並共同創造出《思想者》等許多不朽的傳世之作。然而風流瀟灑的羅丹始終割捨不了對追隨許久的情婦的情愫,加之與一向追求完美的卡蜜兒之間產生許多藝術上的紛爭,使卡蜜兒無法忍受,終於趨向毀滅,精神錯亂後在瘋人院度過餘生。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Lady Chatterley's Lover (1981)

這部改編自D·H·勞倫斯名著的影片是一部公認的爛片,由《艾曼妞》的導演和主演擔綱。劇情描述英國的查太萊爵士因作戰受傷不能人道,冷落了年輕漂亮的嬌妻康妮。她從佃農尼古拉斯特雷壯碩的軀體感受到性的誘惑,於是不顧階級與道德的禁忌,投身於乾柴烈火之中。

【寶貝小情人】My Girl (1991)

薇達在1972年的夏天感受人生的特別經驗,她的初吻,及學習和父親分亨另一個女人經歷了失去摯友的痛苦。3年後的春天,薇達的繼母懷孕,正當一家欣喜期待小生命的來臨以及面對好友已有男友的景況,青春期的她因而顥得落寞,在英詩課堂中,老師要求大家寫一份報告,主題是選擇一個不曾謀面的仰慕人物,薇達決心以去世於難產的母親為題,但薇達身旁沒有對母親了解深刻的親友,繼母於是鼓勵薇達利用春假,飛往母親的故鄉——洛杉磯,探望叔叔以及搜集母親生平資料。

【橄欖樹下的情人】Under the Olive Trees (1994)

描述一段小人物的愛情插曲。男主角是一位年輕的磚匠哈山,他在阿巴斯率領外景隊前來該村拍攝影片《生生長流》時,獲得在影片中演出的機會。在片中飾演他新婚妻子的塔荷莉,正是哈山暗戀已久而求婚失敗的女孩。於是哈山藉拍戲之便假戲真做地向塔荷莉表達愛意,但並沒有得到她的明確回應。最後在拍片完畢曲終人散時,哈山跑過一大片的橄欖樹林追正要回家的塔荷莉,他倆能否有情人終成眷屬?

【理發師的情人】Le Mari de la Coiffeuse (1990)

安東尼奧在12歲情竇初開時愛上一個美艷的理發師,常光顧理發館享受女理發師在頭上按摩的滋味。但她突然自殺身亡。轉眼間,安東尼奧已經人到中年,依然不改初衷愛上另外一個女理發師。婚後,兩人整日關在家裡享受甜蜜的愛情生活,但理發師因為這種幸福而心生惶恐,竟在愛情達到高潮之後跳河自殺而死。

【四千金的情人】Belle epoque (1992)

故事時空是西元1931年的西班牙,內戰甫結束,是一個困惑和希望的時代,弗南多是一個軍人,逃亡軍旅流浪到鄉村試著重新生活,並與老畫家曼特婉結成莫逆之交,卻因此而結識曼特婉四個個性迥異的女兒。

大女兒是個年輕寡婦,二女兒是個聰明且豐腴的男人婆,在與弗南多一支探戈後,即千方百計勾引他,甚至讓他向她求婚,不料竟被她嘲笑而去。三女兒是個超級花疑女,使出了渾身解數想逼他就範。而么女則是天真的近乎白疑,因為嫉妒弗南多對三個姐姐的多情,也加入了惹情拈愛的陣容。四女一男的愛情故事,交織出一幅當時西班牙的浮世繪,重現那個美麗的時代……

【安娜的情人】Seconda moglie, La (1998)

Anna已是第二次結婚,這次其丈夫為Fosco。Fosco因偷運文物入獄,意外地Anna戀上兒子Livio,並尋回年輕時戀愛的旖旎感覺。Fosco出獄後驚覺此事,以武力奪回Anna的肉體……

有情人名字的影片實在是太多了,就先這么多吧。其他的我把地址給你,你自己去找吧。希望你能找到你想看的那部電影。

地址:http://www.mtime.com/search/movie?%e6%83%85%e4%ba%ba&p=7

閱讀全文

與外國電影,一女子有一農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娛樂圈姐妹微電影 瀏覽:398
微信電影視頻如何下載到電腦上 瀏覽:441
電影角鬥士免費觀看 瀏覽:409
新羔羊電影西瓜影音 瀏覽:354
吳孟達朱茵賣花電影叫什麼 瀏覽:418
除了迅雷還能用什麼下載電影 瀏覽:827
動畫電影動漫有哪些 瀏覽:923
一路摩擦微電影美女 瀏覽:741
球狀閃電電影最新消息 瀏覽:216
電影天堂一吻定情 瀏覽:899
電影海帶西瓜 瀏覽:882
美團電影在哪裡找點過想看的電影 瀏覽:264
真正看小電影app 瀏覽:313
校園暴力微電影的名字有哪些 瀏覽:11
熱帶魚電影哪裡能看 瀏覽:880
電影在線利智 瀏覽:734
萬達廣場下午的電影 瀏覽:215
華為手機的微電影製作 瀏覽:128
電影完整版k8無刪減人間中毒 瀏覽:855
夜孔雀電影完整劇情 瀏覽: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