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世界上,哪些名人、明星,是一輩子獨身的
歷史上的獨身名人
1:柏拉圖(公元前427-347)
古希臘聖賢,「精神戀愛」的鼻祖,認為男男之間的愛慕為世間為最高級的情感形態。他還是最早的共產主義分子,在其不朽著作《理想國》里論及婚姻時曾說,理想的社會應該是:共產、共妻、共子。81歲的時候,在一次婚宴上興高采烈談笑風生之際溘然長逝。
2:哥白尼(1473-1543):波蘭天文學家
在一個沒有望遠鏡的年代,他感知腳下轉動的地球,他與出身名門的安娜同居十餘多年,但終被保守的教會拆分(剝奪了哥白尼的結婚權),1543年5月24日,歷經坎坷,他的巨著《天體運行論》終於出版,一個小時後,他與世長辭。
3:達.芬奇(1452-1519)義大利天才
天才。他是藝術家,數學家,物理學家,醫學家,還是工程師,建築學家......他曾經設計過直升飛機、飛行器、熱氣球、攻城器,以及城市防禦體系、排水系統,他還研究過人體解剖、比例、透視......24歲的時候,曾被指控與男子有曖昧行為,遭其否認,1519年病逝法國。但其同志的身份,基本已被後人公認。
4:伊麗莎白一世(1533-1603):英國女王
伊麗莎白青少年並不怎麼走運,三歲時,母親被父王賜死,她繼承王位的機會也很渺茫,除非前面的弟弟和姐姐全都絕後才能輪到她,而這一切就這么發生了,弟弟愛德華10歲登基,16歲夭亡,然後姐姐瑪麗繼位,不久也抑鬱而終,於是25歲的年輕漂亮而且開明的伊麗莎白走上了英格蘭之顛。只是不幸的是,她為了鞏固王位,縱橫捭闔於當時的強國西班牙與法國之間,放棄了婚姻,最後以老處女的身份絕後而終,換來的是大英帝國的崛起。
5:笛卡爾(1596-1650)法國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
上過高中的,都知道笛卡爾坐標,他是解析幾何的奠基人,上過大學的,或者沒上過的,那句「我思故我在」的著名論斷更不知風靡了多少人。笛卡爾一生無憂,繼承了父親豐厚的遺產,唯一的愛好就是思考思考再思考。四十歲的時候,他與家佣海倫同居,並生下一女弗蘭西尼,不幸的是,西尼5歲時夭亡。1649年9月,瑞典女王克里斯提娜(又一位有名的獨身鐵娘子)將生來病弱的老笛請到斯德哥爾摩宮廷講授哲學,五個月後,54歲的他病逝於北歐。
6:帕斯卡:(1623-1662)法國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
三歲喪母,11歲時,寫出第一篇論文《聲音的本質》,16歲寫出《圓錐曲線論》,而後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數字計算機(有一種電腦語言即以他的名字命名:PASCAL語言),而後是《流體平衡論》和《大氣重力論》兩部著作,「晚年」(30多歲)寫下哲學著作《思想錄》,而後於39歲病逝。一生沒有戀愛,與妹妹的關系非比尋常。
7:克里斯蒂娜(1626-1689)瑞典女王
她是父親的掌上明珠,6歲登基,有著和李宇春一樣的性格,喜歡騎馬和射擊。而且聰明智慧,14歲已通曉拉丁文、希臘文、德文法文以及義大利文和西班牙文,她愛慕自己的表兄,卻拒絕嫁給他,她說:我不得不坦率的告訴你,我不會與你結合,但是我也可以許諾,我也決不同別人結婚。瑞典在她的統治下國泰民安,她還酷愛學習,善於招攬人才,在位期間創辦了瑞典第一家報紙與第一所全國性的學校,並吸引眾多的歐洲著名學者前來講學,但在鼎盛時候,28歲的女皇將王位讓給了自己曾經愛慕的表兄,而後周遊歐洲,定居羅馬,並在1689年死在了那裡。
8:牛頓(1642-1727)英國偉大的科學家
有人說,因為有了牛頓,全世界所有的獨身者,都將不再孤單。信哉斯言!和柯林頓一樣,他們都是父親的遺腹子,他的出生改變了整個世界。他是現代力學的奠基人,萬有引力的發現者,分析過白色光的組成,與萊布尼茲同步發現了微積分。牛頓的一生,幾乎沒有親近女色的紀錄,他孤獨的走完偉大的一生,晚年在宗教中尋找慰藉(有一點應該強調:科學與宗教是可以並存的),1727年3月,他被安葬在著名的西敏寺大教堂。
9:伏爾泰(1694-1778)法國近代思想家
路易十六在沒上斷頭台前,讀到了伏爾泰與盧梭的著作,他說:這兩個人摧毀了法國。的確,18世紀是法國人的世紀,是世界上最早的革命試驗田,而伏爾泰他們,是這場革命的精神領袖。他有99卷的煌煌巨著,與有夫之婦的情人艾米莉共居20年,直到後者去世,沒有子嗣,1778年,84歲的伏爾泰去世,教會拒絕他葬在巴黎,1791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他的遺體被遷葬在巴黎先賢祠,並補行國葬,墓在盧梭的旁邊,他的心臟,被裝進一隻盒子,存放在巴黎國家圖書館。
10:康德(1724-1804)德國哲學家
康德是個固執的小老頭,因為他一輩子都沒有走出過哥尼斯堡。就在他那一畝三分地里,寫出了《純粹理性批判》,然後全世界的哲學家都開始仔細研讀。他生活幾十年如一日,他每天午後的散步是如此准時,以至於哥尼斯堡人都拿他來調對掛鍾的時間。他就這么按部就班的生活,沒有妻子,沒有兒女,直到生命的花兒萎謝。叔本華說,只有哲學家的婚姻才可能幸福,而真正的哲學家是不需要結婚的。這個悖論,想必康德也深諳其中味吧?
11:貝多芬(1770-1829)德國音樂家
貝多芬,那名副其實的憤怒,還有他乖戾的眼神,冷冷生威。就是這個憤怒的他,寫下了氣壯山河的《英雄交響曲》《命運交響曲》,還是這個憤怒的他,寫下了柔美的《月光》《致愛麗絲》。貝多芬一生充滿了痛苦,愛情不順,壯年失聰,他愛慕過數不清的女人,但她們都寧願嫁給別人,是因為他相貌醜陋?還是出身卑微?我們難以知曉,我們知道的就是他更加憤怒,接著寫出了更多的美好樂章,誰能說得清?
12:叔本華(1788-1860)德國哲學家
叔本華他孤獨一生,無妻無子甚至無母(20多歲即與母親決裂,一生最痛恨女人),過著孤獨,憂郁和憤世嫉俗的生活。叔本華恨世界上的一切女人,他認為女人狡詐,虛偽,沒有理性。他一輩子最想不通的就是為什麼那麼多愚蠢的男人會喜歡那些「窄肩/短腿/肥臀」的醜陋女人,他說,愛情是騙人的,婚姻即墳墓,一個人不快樂,多個人也不會快樂,我們就像是擠在一起的刺蝟,不能太近,因為會扎人,也不能太遠,因為怕冷。
13:文森特。梵高(1853-1890)荷蘭畫家
無論梵高的畫作還能拍出什麼樣的天價,這一切都已經與他無關。他短短37年的人生,到處充滿了屈辱與酸楚,無數次的解僱與不解,無數次的拒絕與爭執,讓他陷入執迷的瘋狂,直到1890年7月的那個黃昏,他舉起手槍,對准了自己的太陽穴…… 1888年,他屈指可數的朋友高更來訪,不久兩人起了爭執,氣憤之餘,梵高割下了自己的一隻耳朵,高更被嚇跑了,他則被送進了精神病院,四周彌漫的都是迷茫,和無人能解的憤怒……半年後,去世,他葬在了哥哥的墓旁。
14:布坎南(1791-1869)美國第十五任總統
迄今為止,美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終身未婚的總統。布坎南選擇獨身,是因為他年輕的時候愛上富豪的千金,但被對方父母阻撓,認為是愛上了她家的財產,千金聽信了父母讒言,萬般悔恨,竟然自殺身亡。「我覺得幸福從此離我遠去了」,布坎南曾經傷心的說道,而後他投身政治,用事業來填充了滿心的疲憊。在他任職期間,擔當白宮女主人的角色落在了他的外甥女身上,她似乎比她的總統舅舅還要受人愛戴。布坎南臨死前說:「我忠誠的履行了我的職責,問心無愧,我沒有遺憾,歷史將證實我沒有污點的一生。」
15:安徒生(1805-1879)丹麥作家
哥本哈根的海濱公園坐落著一尊「美人魚」銅像,那是丹麥的標志,是海的女兒,更是安徒生的女兒。這位世界上最出名的童話作家,一輩子煢煢孑立,經歷了他丑小鴨似的一生。留下了《海的女兒》、《賣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衣》等一系列的美好童話,卻把孤獨留給了自己。他曾有過青梅竹馬的初戀,那個漂亮的女孩叫作波兒,直到去世,70歲的安徒生依然保留著波兒寫給她的信箋,發黃的紙上映著她娟秀的字跡:世事如煙。
16:簡.奧斯汀(1775-1817)英國作家
奧斯汀生活在老英國,自己終於也成了老姑娘。「班那德太太整天發愁的就是如何順順利利地將五個女兒嫁出去」,這是簡最有名的小說《傲慢與偏見》小說的開頭,想必奧斯汀的媽媽也有過和班那德太太一樣的煩惱,與小說中不同的是,奧斯汀的媽媽終於沒有看到女兒出嫁的那天。奧斯汀聰明而且美麗,據說也曾情痴,年輕的失戀是她終身不嫁的原因,也有人說她可能是lesbian,跟自己姐姐的非常親密關系讓人起疑(她姐姐卡桑德拉死前曾焚燒了簡給她的大部分信件),但這些都已不可考,可考的只有,小說里伊麗莎白找到了達西,而奧斯汀卻沒有找到屬於她的那一位,42歲的時候,她英年早逝。
17:恩格斯(1820-1895)德國思想家
24歲的恩格斯寫出了《英國工人階級狀況》,28歲的他更與馬克思一起,發表《共產黨宣言》,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無產階級大革命。他出身殷實的家庭,卻跟無產階級人民打成一片,特別是時不時地接濟馬克思,馬死後,還為他整理文件出版文集,他對馬克思可謂是情深意切。恩格斯22歲與愛爾蘭紡織女工瑪麗同居,直至1863年瑪麗去世,而後恩格斯與瑪麗的妹妹莉希同居,他一直不辦理結婚手續,因為在《家庭、婚姻與私有制》中他曾經說:結婚,那些經過國家批准並在教堂舉行的儀式都是多餘的,沒有必要。
18:諾貝爾(1833-1895)瑞典科學家
諾貝爾一輩子最大的功績不是發明了炸葯,而是發了一個獎,不論國籍,不論男女,只論你貢獻的大小,這使得後世所有的偉大科學家(文學家及和平主義者)都籠罩在了他的光環之下,諾貝爾只用一個遺囑,便贏得了身前身後的千秋功名,這是錢能買到的最好的東西。諾貝爾不是沒有戀愛過,可惜的都是被愛的可心人兒都另嫁他人,至於說最後沒設置數學獎,是因為他的情敵是位數學家,其實多半是好事者杜撰。
19:尼采(1844-1900)德國哲學家
一八七五年,三十一歲的尼采說:「我四處徘徊,孤獨的像一頭犀牛。」當時,他最要好的朋友都陸續成婚,只有他情無所歸,最後他將童貞獻給了青樓,並染上了梅毒,而後他憤憤地說:要去女人那裡嗎?別忘了帶上你的鞭子!45歲後的尼采陷入了瘋狂,跟最好的朋友瓦格納鬧僵以後,他就被送進了精神病院,他唯一的妹妹照顧了他整整十年,在新世紀的一個早晨,他靜悄悄的離開了人間。
20:蘇曼殊(1884-1918)中國詩人,作家,畫家,書法家
他先後幾番出家,依然斬不斷情絲糾纏,是鴛鴦蝴蝶派的開山人。曼殊大師大概是中國最風流的花和尚了,他情人的名單:青梅菊子,表姐靜子,師妹雪鴻,鄰家佩珊,友妻何震,青樓金鳳……35歲他因腸胃病卒於上海,恰如自己的詩句:人間花草太匆匆,春木殘時花已空。
21:嘉寶(1905-1990)好萊塢巨星。
一個英國記者說,她的臉是人類進化的終極,她是哈姆雷特以來最憂郁的斯堪的納維亞人。阿道夫.希特勒也是她的影迷,二次大戰的時候,嘉寶曾經說:我要殺了他。她是真正的冷美人:迷茫,失落而孤獨,她自己評價:我笨拙,害羞,緊張,恐懼,對我的英文過於敏感,這就是為什麼我在自己的周圍築起一道高牆,並永遠的躲在它的後面。「我將以單身終生」,這是嘉寶在《克里斯蒂娜女皇》里的台詞,她很好的實踐了它。「你真的沒有愛過別人嗎?」有人問,「愛過,斯蒂勒。」(帶嘉寶走向好萊塢的導演,同志)。嘉寶曾四次獲奧斯卡提名,卻從未得獎,後來奧斯卡委員會為嘉寶特設了一個獎項,以表彰她在電影中閃光的表現,當然她沒有去領,她的朋友說,也從來沒在她的家裡見過那個獎。她是永遠的神秘女郎。
22:金岳霖(1895-1984)中國哲學家、邏輯學家、情痴
若論近現代中國第一才女,非林徽因莫屬,三個舉世無雙的優秀男人終身都為她苦:一個摔斷了腿(梁思成為博美人一笑,失急慌忙掉下車來),另一個為覓得佳人,嫌飛機太慢,自己先飛了下來(徐志摩),這最後一個,就是我們的金先生,為了她,一輩子不娶(想想林去世後,梁都曾續弦),且與情敵毗鄰而居,終身為友,一段情,三洲人士共驚聞。「一身詩意千尋瀑,人間萬古四月天」,這是林去世後,金先生的輓聯,很多年後的一天,他突然招呼朋友吃飯,席間說:今天是徽因的生日,舉座皆然。晚年,曾有記者套老先生的這段「絕對隱私」,他想了好久,才略帶傷感地說:「我所有的話,都應該同她說,我自己不能說——我沒有機會同她說了,所以我不願意說, 也不願意有這種話!」
23:保羅.薩特(1905-1980):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
薩特永遠是這個樣子:嘴裡叼著個大煙斗,一雙不相信你的眼睛在厚厚的鏡片後面凝視著別人。他不相信人,他拒絕了來自官方的一切榮譽(包括拒領1964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他被譽為「人類二十世紀的良心」。薩特跟女權主義者的先驅波伏娃的愛情,被稱為哲學史上的美談。他們在不遺餘力地實踐自己的哲學,甚至有一段時間,他們和波伏瓦的學生奧爾加關系曖昧,理由是:重新創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波娃是不可能與薩特結婚的,因為她的女權思想是如此徹底,徹底到讓她拒絕了男上位的任何可能,更遑論作為女人枷鎖的婚姻?1980年薩特去世,六萬名巴黎市民浩浩盪盪的為他送葬,當時的法國總統德斯坦說:薩特的逝世,使我感到人類智慧的一盞明燈熄滅了。
24:馬塞爾.普魯斯特(1871-1922)-----法國作家
出身貴族的他自幼體弱多病,成年後,更是卧床不起,以至於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一個人在床上回憶起過去的好時光,並把它們記錄下來,惶惶七大卷的《追憶逝水年華》就這么誕生,成為意識流派的開山鼻祖。(它的這部偉大作品也被公認為讀者最少的曠世經典——因為實在是太長了,有七個《紅樓夢》那麼長。)《追憶》是自傳體性的小說,情節可真可假,但人物都可以在普魯斯特的周邊找到原型,比較過分的,也是普魯斯特比較聰明的地方是,小說中他所愛慕的那些款款少女,其實都是河莉秀,現實中,「她們」都是鐵骨錚錚的男兒,嗯,不用說了,這個病丫丫的肺結核患者,其實是個隱藏的同志。
25:卡夫卡(1883-1924)奧地利作家
卡夫卡到死都只是個保險公司的推銷員,死前,他委託好友布勞德焚燒他所有的稿件,布沒有執行,也因為這樣,他才享受到這般的身後哀榮,但這樣的哀榮,又與他本人何關呢?他的三部長篇都沒有寫完(《審判》《訴訟》《城堡》),但都成了現代人鑽研的經典,好若維納斯的斷臂,沒有人知道失落的在什麼地方。他一生都在猶豫,徘徊,拿不定主意,包括愛情,他先後與菲利斯小姐兩次訂婚,又兩次毀約,最終他宣布:「在精神上,我無力結婚,你不會幸福的。」「我要不顧一切地得到孤寂,我要不顧一切地同所有事情、所有人斷絕關系」——引自卡夫卡的日記,他做到了。
26:波伏娃(1908-1986)法國作家,女權主義者,薩特的終身伴侶
男人的聖經叫《HOLLY BIBLE》,女人的呢?答案是《第二性》。不誇張的說,波伏娃的橫空出世,改變了半個世界:女人們從此站起來了!「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變成的」,這是波伏娃最著名的論斷,之前那麼多的哲學家,諸如尼采叔本華們都對女人充滿了刻骨的仇恨,認為她們是先天的愚蠢與不可救葯!救人者當救己,波伏娃用事實封住了他們的嘴。1980年,薩特去世,波伏娃作《永別的儀式》,六年後,她與薩特合葬在了巴黎蒙帕納斯公墓。
27:希思(1916-2005)英國首相
1974年,他到訪中國,毛澤東說:97年到香港看回歸啊;周總理說:我們都要來!事實上,希思成為唯一親眼看到的人,回首往事,是否也有一些蒼涼? 他是英國第47任首相,於74年下台,最大的功績:推動英國加入歐共體。34歲時,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一位老兵搶走了他戀愛十多年的女友凱雷文,從此他終身不娶,更不喜歡談論婚姻,他曾不無賭氣地說:我從不因為沒有老婆而後悔。我只聽到許多人後悔自己娶了老婆。(希思的酷愛是音樂,鋼琴8級,見琴就彈,曾受邀來京指揮過中央交響樂團)
28:拉斐爾(1483-1520)義大利畫家
說到了梵高,不能不說到他,作為歐洲文藝復興『三劍客』之一(另兩位:達芬奇與米開朗基羅)的拉斐爾,一樣在37歲的大好年華,英年早逝。拉斐爾畫作中的人物清秀,場景祥和,尤以「秀美」著稱,一如他本人。他終身未婚,曾與一位紅衣主教(哈哈,不是紅衣教主哦)的侄女馬蒂亞訂婚,可惜不得而終。
29:米歇爾.福柯(1926-1984)法國後現代思想家
1981年,第一例艾滋病在洛杉磯被發現,三年後,福柯就染上了這個時髦病,並且在很短的時間里就一命嗚呼,他的同性伴侶丹尼爾.德費爾此後在法國建立了全國第一個艾滋病協會。「同性戀一日不得寬容,就不是一個真正文明的社會」福柯如是說,他的論斷給無數的同志們帶來了希望的曙光,只是在天亮之前 ,他先去世。
30:司湯達(1783~1842)法國作家
本名亨利·貝爾(Henri Beyle)。1783年1月23日生於格勒諾布勒城,1842年3月23日卒於巴黎。1796年進入當地中心學校學習。1799年到巴黎,在軍事部供職。曾隨拿破崙軍隊到義大利和莫斯科。1814年波旁王朝復辟,他前往義大利米蘭僑居,從事寫作。1815年發表第一部作品為音樂家傳記《海頓、莫扎特、梅達斯太斯的生平》。1817年發表《義大利繪畫史》。1837年完成《拿破崙傳》,但直到他逝世後才出版。1821年回到巴黎,繼續寫作生涯。1827年發表第一部小說《阿芒斯》,描繪復辟時期貴族生活,無情嘲諷腐朽的封建階級。時隔兩年後問世的中篇小說《瓦尼娜·瓦尼尼》,通過一則革命與愛情尖銳矛盾的故事,反映義大利燒炭黨人爭取民族解放的斗爭。
31:克爾凱郭爾(1813年~1855年)
丹麥基督教思想家。存在主義的先驅。1813年5月5日生於哥本哈根,卒於1855年11月11日。早年在哥本哈根大學學習神學,因對理性哲學特別是黑格爾主義的批評而著稱。其哲學主旨在於以個人生活的體驗論證個性原則和對上帝的信仰。他認為存在就是由痛苦、煩惱、孤獨、絕望、情慾、熱情等情緒構成的個人的存在,個人不斷地超越自身趨向上帝,並在對上帝這個「絕對的對方」的關系中規定自身。他的哲學思想大多是通過文學作品表現的,而且往往採取日記、格言的形式。其思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法等國具有很大影響,對存在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了先導作用。著有《非此即彼:生活中的一個片斷》等。
Ⅱ 我要找些歐美經典愛情電影,有人知道嗎
推薦兩部電影,都有我非常喜歡的丹尼爾戴劉易斯
看得見風景的房間
A Room With a View
◆導 演:詹姆斯・艾佛利 James Ivory
◆編 劇:E.M. Forster (novel)
Ruth Prawer Jhabvala (screenplay)
◆演 員:瑪吉・史密斯 Maggie Smith .... Charlotte Bartlett, a chaperon
海倫娜・邦漢・卡特 Helena Bonham Carter .... Lucy Honeychurch, Miss Bartlett`s cousin and charge
德諾姆・埃利奧特 Denholm Elliott .... Mr. Emerson, an English tourist
朱利安・桑茲 Julian Sands .... George Emerson
西蒙・卡洛 Simon Callow .... The Reverend Mr. Beebe
Patrick Godfrey .... The Reverend Mr. Eager, Chaplain of the Anglican Church in Florence
朱迪・丹克 Judi Dench .... Eleanor Lavish, a novelist
類 型:喜劇/劇情/浪漫
◆片 長:117 分鍾
◆上 映:1985
◆國 家:英國
◆語 言:英語
影片背景是在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身處上流社會的少女Lucy和她的表姐Charlotte一起來到義大利的佛羅倫薩度假。當她們打開旅館房間的窗戶,卻發覺無法一覽佛羅倫薩的優美風景時,失望之情溢於言表。英國人Emerson也是和兒子George一起來佛羅倫薩旅遊的,當他在餐桌上得知兩位女士的煩惱之後,熱心的欲將他們能看見風景的房間調換給她們時,卻被Charlotte矜持的拒絕了。後在牧師Beebe的幫助下還是和Emerson調換了房間。這間看的見風景的房間卻成了George和Lucy的緣分之地。
俊朗帥氣的George在餐桌上對美麗且有典雅氣質的Lucy一見鍾情,特意用菜在盤子上擺了個問號向Lucy示意,而矜持的Lucy故做未見。當George與Lucy在廣場偶遇時,Lucy刻意迴避George,卻因在廣場見到兩人斗毆時其中一人血流滿面而暈倒在地。George自然不會放過這個英雄救美的機會,清醒後的Lucy對George產生了好感。
後來眾人結伴同行前往佛羅倫薩的郊外欣賞美麗的義大利田園風光。Lucy欲獨自尋找牧師Beebe,卻遇到了在草叢中欣賞風景的George。George見到Lucy後情不自禁地走到她身邊並突然的吻了毫無心理准備的Lucy。在如詩如畫的田園風光中,一曲令人心曠神怡的詠嘆調「朵蕾塔之夢」卻是恰到好處的襯托出了Lucy領悟愛情的美妙之處,此時畫面與音樂結合得極富詩意而顯得唯美。
Charlotte認為George與Lucy身份不符,為免George繼續糾纏Lucy而與她提前回到了倫敦。Lucy的母親為Lucy安排了一位貴族紳士Cevil作為她的未婚夫,Lucy也對這位極具紳士風度的Cevil很滿意。可這位Cevil卻似乎太紳士了,舉手投足無不注意自己的紳士風度,而他欣賞的也只是Lucy的美貌和她的琴藝。
George與父親Emerson借故找到Cevil,並租了Cevil一間靠近Lucy家附近的小別墅居住。牧師Beebe帶著Lucy的弟弟Freddy拜訪他們。George帶兩人來到森林裡的一處水塘戲水玩耍,玩瘋了的三人童心大發在水塘邊追打嬉戲。恰巧Lucy和母親及Cevil在林中散步路過,驚見三人赤身裸體嬉戲。只見Cevil忙著引導兩位女士遠離三人,而三人手忙腳亂的四處躲藏的搞笑場景。此情此景,讓人不由捧腹大笑。英國影片也是毫無忌諱,尺度大膽,和法國片有得一拼。
George受邀來Lucy家打網球,Cevil卻故作紳士狀的在一旁誦讀女作家Eleanor的小說。Lucy發覺自己在佛羅倫薩的郊外被George親吻的秘密竟被寫到了小說裡面,Lucy明白是Charlotte的多嘴惹的禍,慌亂之下借故要去喝茶。George在小道上追上Lucy並再度親吻了她。
Lucy在George熱情狂放的愛情面前顯得猶豫不決。為了完成她與Cevil的婚姻,Lucy狠心趕走了失望的George。但做作虛偽的Cevil越來越讓Lucy無法忍受,她不願變為Cevil用來炫耀和擺設的一個音樂盒,毅然和Cevil解除了婚約。
Lucy決定去希臘旅遊來忘記這一切,當她前往火車站路過George住的地方時,見到工人搬動傢具准備搬走的場景。Lucy思緒萬千忍不住回去找George,卻見到了George的父親Emerson。Emerson之前已在Charlotte的幫助下得知了事情的真相,便直截了當的告訴Lucy,George一直深愛著她,而Lucy也愛George卻一直隱瞞自己的情感。在Emerson誠摯的勸說中,Lucy終於掙脫了自己內心的束縛而去追尋自己的愛情。
本片改編自英國著名作家E.M. Forster的同名小說。影片非常忠實於原著,情節對白基本未改。影片還採用了類似歌劇的形式,全片共分15個章節,基本也是按照小說的章節定義的。本片帶有濃濃的英國文學氣息和英國式的幽默。導演Merchant Ivory曾先後改編過E.M. Forster的三部作品《看得見風景的房間》、《莫利斯》和《霍華德庄園》,而這部《看得見風景的房間》是其中最受歡迎、評價也最高的,並獲得了87年奧斯卡最佳美術指導、最佳服裝設計、最佳改編劇本三項大獎。
Daniel Day Lewis因本片而一舉成名,他極好的演活了虛偽做作的紳士Cevil,看著Daniel Day Lewis略顯誇張偏又一幅很有教養的造型,著實為影片增添了不少亮點。當Cevil因從未吻過Lucy而請求與她親吻時,竟然笨拙緊張的忘了取下夾在鼻上的鏡片就去親吻Lucy的情景,讓人覺得既滑稽又好笑。很難把Daniel Day Lewis在本片中的形象和他以後飾演的狂野奔放的摩根戰士和自強不息的殘疾人形象聯系在一起,看來Daniel Day Lewis的演技的確一流。
http://www.btbtd.net/DianYing/AiQingDianYing/2613.html
The Age of Innocence
【譯 名】:純真年代
【導 演】:馬丁・斯科西斯(Martin Scorsese)
【主 演】:丹尼爾・戴-劉易斯(Daniel Day-Lewis)
米歇爾・菲弗(Michelle Pfeiffer)
薇諾娜・瑞德(Winona Ryder)
【出品年代】:1993年
【持續時間】:139mins
【影片格式】:RMVB
【對白語言】:英語原聲
【字幕語言】:中文
【視頻大小】:2CD
【視頻尺寸】:640*272
【IMDB評分】:7.1/10 (5,761 votes)
【內容簡介】:
本片根據艾迪絲華頓1921年獲得普立茲文學獎的同名小說改編,而她也是普立茲獎史上首度獲獎的女性作家。劇情描述發生於1870年代紐約上流社會的三角戀情。
19世紀70年代的美國上流社會,年輕女子離婚是件很不道德的事情。而從歐洲回到紐約的女伯爵埃倫,恰是這樣一個「敗壞門風」的人。埃倫的表妹梅已和律師紐蘭・阿切爾訂婚。紐蘭雖然處事中規中矩但內心極端蔑視這個社會虛偽的道德准則。事實上青春時代的紐蘭既已暗戀過埃倫,多年後再次相遇,使他的內心波瀾起伏。紐蘭為抑制自己的情感,向梅求婚,端莊嫻靜的梅內心玲瓏剔透,早已察覺未婚夫情感有異,但卻不動聲色,二人結婚了。紐蘭很快便發現自己在婚姻的束縛下漸漸失去了自我,並深刻地明白了:自己真正愛的人是埃倫。紐蘭無法再欺騙自己,終於向同樣備受煎熬的埃倫傾吐了心中的愛,並決心去歐洲找埃倫。但此時,妻子梅平靜地告訴他:自己已懷孕,並且告訴了埃倫。世俗的規則終於成功地拆散了埃倫和紐蘭。多年後,已屆老年並已喪妻的紐蘭終於有機會見到埃倫,然而他只是在樓下遙望著埃倫的窗口,年輕時代的埃倫燦爛的笑容在紐蘭的心中如鮮花綻放……
一向擅長描繪紐約中下層社會生活的寫實派導演馬丁・斯科西斯,首度嘗試以往從未接觸過的題材,拍攝此部古裝文藝愛情片《純真年代》可說是他從影生涯的一大突破。斯科西斯花了七年時間研讀原著,當他決定將它搬上銀幕時又耗費兩年進行前置作業,由於背景為十九世紀的上流社會,故舉凡服裝、佳餚、豪宅裝潢、人物舉止談吐皆十分考究,在欣賞之餘,也不妨留意一下電影中這些精緻的道具。
http://www.btbtd.net/DianYing/AiQingDianYing/2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