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隨便聊聊獨臂刀系列
之前看徐克的《斷刀客》,聽說是向張徹導演的《獨臂刀》致敬之作,便一直記著要看獨臂刀。
最近終於有空,把所有關於獨臂刀的都看了。
一共5部:
《獨臂刀》、《獨臂刀王》、《座頭市與獨臂刀》(又名《獨臂刀大戰盲俠》)、《新獨臂刀》、《94獨臂刀之情》。
1、
《獨臂刀》,1967年,張徹導演,王羽主演,女主是焦姣和潘迎紫。
金刀門門主齊如峰被仇家尋仇,下人方誠護主而死,臨終託孤。
齊如峰將方誠之子方剛撫養長大,有意將獨女齊佩許配給他,立他為繼承人。
但齊如峰的兩個徒弟對方剛既排斥又嫉妒,總是百般刁難。
忘了這倆徒弟叫啥,因為實在太像神鵰劇情,乾脆就叫他們大武小武吧。
大武小武一個沉穩狡詐,一個冒失沖動,他們約方剛到小樹林決斗。
方剛赴約,但並不想決斗,而是想在離開前與他們告別。
齊佩心裡別扭,一心要打,方剛百般相讓,仍是不小心將她打倒在地,想過去扶,被她一刀砍掉右臂。
失了右臂的方剛被農家女小蠻所救,醒來後萬念俱灰,在小蠻勸慰下,終於慢慢開始農夫生活。
但他們不惹事,卻有事來惹他們。
面對無賴,方剛只有挨欺負的份,保護不了小蠻,愈發的鬱郁寡歡起來。
小蠻看不下去,拿出半本刀譜,說是自己父親以前留下的,叫他練練看是否有用。
殘譜,殘刀,殘人。
方剛練成了獨臂刀法。
小蠻總擔心方剛練成武功後會去武林中去揚名立萬,一如小龍女害怕楊過終有一天會離開古墓踏入江湖。
方剛以為自己不會離開,但身不由已。
齊佩被擄,他不得不去救她以償師恩。
師門有難,他不得不重回金刀門救危。
救了師父一家後,方剛終於與小蠻退隱江湖,過起了男耕女織的田園生活。
這是獨臂刀系列的第一部。
故事雖簡單,但講得圓滿,獨臂刀形象初步完成。
裡面有一處我特別喜歡,金刀門的老七老八在客棧被仇家圍堵,奄奄一息之際,方剛趕到。
老八說:師弟……
方剛說:你有什麼重要的話就快點說。
於是老八迅速說出重要遺言。
乾脆 ,利落!
沒有明知自己快死了還在那嘰嘰歪歪一些無關緊要有的沒的。
不過很可惜,金刀門的大多數弟子後來還是死了,蠢死的。
片中比較難以忍受的地方是服裝化妝以及……武打動作!簡直一言難盡,形同木偶。
當然,我們不能用現在的標准去評價幾十年前的作品,但我同樣無法穿越回幾十年前以那時的眼光來看戲,所以,還是會覺得太丑。
打分的話,給7分吧。
主要扣分點是動作還有金刀門全體門人的智商。
2、
《獨臂刀王》,1969年,導演張徹,主演王羽,焦姣。
方剛攜小蠻隱退江湖,過著田園般的生活。
突然有一天,黑白刀使關順、關橫來送貼子,要求方剛去參加霸王寨的刀王選舉大會,態度極其強硬。
方剛亦態度強硬的拒絕了。
爾後,朝陽刀盧掌門帶著兒子盧通盧達前來拜會,為方剛講述了霸王寨的惡行,以及刀王選舉大會的目的就是消滅江湖上所有使刀的門派。
因為霸王寨勢力太大,無人能敵,故請方剛出面主持正義。
方剛依舊拒絕,說自己答應了小蠻不再過問江湖之事,絕不食言。
盧掌門無奈離開,但前去霸王寨赴約前,留下了兩個兒子,說自己如有不測,無論如何要請方剛出頭。
之後,霸王寨的八大寨主果然大開殺戒,前去赴會之人無一倖免,他們的後人都收到一封信,要他們自斷右臂,去贖回自己父親或師父。
盧氏兄弟迅速聯絡了其他使刀門派,在有人斷臂贖人之前,說出了自己父親臨走之前交待的事。
大家推舉盧氏兄弟為首去請方剛,斷魂刀門下弟子單雄怕方剛依舊不應,使計擄了小蠻,受到眾人指責。
此時眼見霸王寨的人即將攻上來,他們便派人護送小蠻從小路走。
方剛得知小蠻被擄,非常生氣,跟二盧去找單雄算帳,卻看到單雄慘死,護送小蠻的兄弟也已戰死,小蠻危在旦夕。
在小蠻調解下,誤會解除,方剛帶領眾人前往霸王寨,一路上逐個擊破各大寨主,最終將寨子端了,救出各位老前輩。
老前輩們找人打造一面獨臂刀王的金牌送給方剛,而方剛此時也得知小蠻懷孕了,喜上加喜,大家痛飲一場。
就在這時,一直未現身的大寨主無相刀王,出現了……
這是獨臂刀系列所有電影中,我最喜歡的一部,也是我認為拍得最好看的一部。
大俠退隱江湖,似乎是圓滿結局,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你如何退出?
所以方剛不得不再次出山。
故事依然很簡單,但比上一部更緊張,也更精彩,一步一步,打怪升級般痛快。
節奏很明快,沒有半點拖泥帶水,一秒都不想離開,生怕錯過重要情節。
故事講成這樣,已經很成功了。
雖然看起來好像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技巧,但重劍無鋒,大巧不工,用最簡單的方式把故事講好看了,才是真厲害。
並且這一部里,武打動作也不再像之前那般僵硬,開始會飛了,人物造型妝容也好過上一部,兩大帥哥姜大衛和狄龍都出來打了個醬油。
我很喜歡,想給打9分。
扣的一分是因為演員重復使用率過高,害我以為無相刀王就是方剛師父黑化了,一直在等方剛見到師父的面時大吃一驚,然後心痛著大義滅親,結果原來是我想多了哈哈,討厭。
3、
《座頭市與獨臂刀》,又名《獨臂刀大戰盲俠》,1971年,導演安田公義,主演王羽、勝新太郎。
看完《獨臂刀王》,搜下一部,發現只有這部仍是王羽演的,於是歡天喜地點開。
結果……呵呵。
王羽是有多麼想不開,要接這種片子?
化名王剛的方剛去日本尋友,路遇南方武士濫殺無辜,殺了他剛認識的唐人夫妻,他一怒之下大開殺戒,被武士通緝。
唐人夫妻的孩子被座頭市揀了,然後遇到一路尋找的方剛,座頭市決定帶方剛去他要尋友的寺廟。
路上方剛疑似被座頭市出賣,遭遇圍捕。
雖然後來證明出賣他的其實是那個寺廟的朋友,但因為他跟座頭市語言不通,誤會無法解除,兩人對決,座頭市殺了獨臂刀。
最後兩人呢喃說如果我們語言相通就好了。
我……
一肚子的槽無從吐起。
片速從1.25調到1.5,最後調到2.0,仍覺得太過冗長。
故事講得亂七八糟,通篇啰里啰唆不知所雲,沒有半點可取之處。
所有配角們都自以為幽默的在搞著笑,其實一點都不好笑,看起來非常莫名其妙。
真的太難看了,這種片子的全部參與者,日後回想起來,應該都覺得是一種恥辱吧。
想給負分。
可好歹是最後一部由王羽主演的獨臂刀,所以,因為情懷,勉強給個0分吧。
之後王羽就沒再演過獨臂刀系列了,或許有,但我不知道?
他開始演獨臂拳王,這個我還沒看。
演了這么多獨臂,不知道觀眾看到他真人時會不會驚呼:啊,原來你有右臂?!
4、
《新獨臂刀》,1971年,張徹導演,姜大衛狄龍主演。
年輕時的姜大衛很帥,可我心中最認可的獨臂刀仍然是王羽,或許是先入為主吧。
大俠龍異之是個道貌岸然的偽君子,江湖中凡有使刀的少俠出人頭地,無不被他設計陷害失去手臂,從此退出江湖。
鴛鴦刀雷力也不能倖免。
年輕氣盛的雷力退出江湖後,在小酒館做了伙計,受盡欺辱。
附近鐵匠的女兒巴蕉每天來打酒,對他心生好感。
威虎山莊的人調戲巴蕉,雷力上前阻攔,被打得很慘。
危急時刻,酒館來了位少年俠客封俊傑幫他們解了圍。
封俊傑意氣風發,氣宇軒昂,一如當年的雷力。
巴蕉總認為,如果雷力能像別的江湖人那樣,腰間掛把刀,就不會被欺負了。
封俊傑說你不懂他。
巴蕉確實不懂,所以哪怕雷力不想要刀,不想再提武功之事,她也固執的偷了父親的寶刀送他,卻在歸家途中,被威虎山莊的人擄了。
封俊傑救了巴蕉,隨後接到龍異之和威虎山莊莊主陳震南聯名的貼子。
他本就因威虎山莊劫鏢一事想去打抱不平,因此欣然單刀赴會。
雷力提醒他小心,因為龍異之的三節棍專克雙刀。
封俊傑卻覺得自己是去揭露真相,龍大俠感激他都來不及,兩人怎麼會動手。
他讓雷力等著他回來,一起歸隱,去太湖邊種田。
雷力一直等到天黑,等來的是封俊傑慘死的消息。
龍異之以當年對付雷力的同樣手段對付封俊傑,封俊傑終於識破眼前這位大俠的真面目,卻被砍成兩截,死得相當慘烈。
並且龍大俠還假惺惺做出寬容慈悲的樣子,將他葬在山莊後山。
雷力大慟,憤而上山,踏平威虎山莊,並最終殺死龍異之,為封俊傑報了仇。
有年輕時狄姜的顏打底,怎麼都差不到哪去,光看顏就夠了。
但真要講起來,故事並不出色。
之前的獨臂刀,甚至包括徐克後來導演的斷刀客,斷臂後都過得非常悲慘,是真的弱到了極點,被人欺辱到無法反抗。
只有這部,雷力即使斷臂,也並未變弱,他只是不想再涉足江湖,所以隱藏實力。
這就少了一種觸底反彈逆襲的快感。
更何況,當年雷力意氣風發時,尚且敗給了龍異之,當了伙計許久,也未曾練武,只憑端茶倒水打雞蛋中鍛煉出來的技巧,加上根據扔雞蛋臨時想出的三把刀的創意,就能殺光了威虎山莊所有人再加上一個龍異之,實在有些牽強。
大概是修復過了吧,這部畫質非常高清,再加上兩位男主的顏,看起來很是賞心悅目。
這也是獨臂刀系列中最基情四射的一部。
女主徹底淪為燈泡,多餘得不能再多餘。
封俊傑對雷力一見傾心,而雷力對他則有些排斥。
直到巴蕉被擄,雷力追上去,卻因對方有馬,可奈何。
一直跟著他觀察他的封俊傑從樹上跳下來:你在追什麼人?我幫你追。
或許就是在那一刻,雷力終於完完全全的接受了封俊傑。
「你把我當朋友。」「我把你當兄弟。」
「到了晌午不會有客人了,我來陪你。」「不用管我,你忙你的。」
「待這事完了,我也封刀,我們到太湖邊上務農去。」「我等著你回來。」
雷力倚在門前,目送封俊傑策馬遠去,封俊傑回頭,有些俏皮,又志得意滿的看了他一眼。
顫抖吧,腐女們。
因為我太注重故事性了,所以雖然有兩位的顏打底,還是只給7.5分。
5、
《94獨臂刀之情》, 1994年,導演李仁港,主演姜大衛、劉松仁、吳興國。
錯劍堂大師兄白復國與其二師弟汪靖國競爭堂主之位,汪靖國失敗,憤而出走,創立一刀會。
七年後,汪靖國找白復國尋仇,抱走其獨子阿寧,以義父身份撫養阿寧長大,給他灌輸白復國是其殺父仇人的觀念,然後讓他去報仇,與此同時,聯系三師弟武安國,讓武安國在阿寧殺白復國時從旁相助,之後再殺死阿寧。
白復國在愛妻死後倍感寂寞,了無生意,在兒子來尋仇時,決定赴死,並且交給兒子一封信,囑咐他在自己死後再打開。
二人打鬥時白復國有意相讓,加上武安國從中動手腳,很快便死在阿寧手中。
之後阿寧拆開信,得知自己親手殺了父親,大受打擊,一蹶不振,幸有汪靖國愛女小蓮陪伴。
武安國叛變事發,被錯劍堂追殺,得知自己當年痴心錯付,心灰意冷自盡,汪靖國派自己徒弟高傑前來追殺阿寧。
二人決斗,高傑戰死,小蓮知道阿寧定會找自己父親報仇,不欲夾在中間為難,遠走他鄉。
阿寧終於殺死汪靖國,卻在看到汪靖國懷中掉出與自己的合影時,悲傷不已,遂自斷一臂,以報養育之恩。
我從頭到尾都在懷疑自己看了個假的獨臂刀。
還以為姜大衛是獨臂刀,結果他很快就掛了。
那好吧,他應該是獨臂刀他爸。
可是斷臂呢?為什麼都快放完了,阿寧兩只胳膊還好好的?
最後三分鍾,阿寧終於斷臂,我長長的鬆了口氣,雖然這臂斷得有點莫名其妙。
男主阿寧是吳興國演的,對他無感,可能是因為我討厭許仙。
不過姜大衛和劉松仁,甚至徐少強,都是很帥的。
江珊和楊采妮也是美到讓人窒息。
可惜,故事太差,白瞎了一幫那麼好的演員。
首先,幫仇人養兒子,然後讓這個兒子去殺仇人,這種奇葩的操作我實在不懂。
簡直腦子有坑,養個孩子那麼容易?
邀月宮主養花無缺那是因為變態的愛恨交織。
好吧,汪靖國可能也是……
其次,白復國不想活就不想活了吧,居然要讓兒子先殺了自己,再讓他得知真相。
你跟你兒子……多大仇?
真不想活也別坑自己兒子好嘛,自殺請在家,方便你我他。
之前有人推薦,說這部還不錯,我是抱著很大期待的,誰知看下來覺得哪哪兒都莫名其妙。
當然,我也能理解為什麼有人喜歡這部,因為畫面是極其浪漫寫意唯美的。
徐克的《斷刀客》說是致敬張徹的《獨臂刀》,然而從風格上來說,總感覺更接近這部《94獨臂刀之情》,畫面以及配樂,甚至女主開頭幽幽獨白的方式,都非常像。
當然,徐克那部要強太多。
所有導演里,我最愛徐克的鏡頭語言,想像力也足夠華麗,故事講得還好,在我心裡他是完美的。
這部給5分吧,4分給顏,1分給畫面。
按喜歡程度排名:《獨臂刀王》>《新獨臂刀》>《獨臂刀》>《94獨臂刀之情》>《座頭市與獨臂刀》。
非專業影評,打分全憑喜好,主觀性極大,如有粉絲,請勿介意。
② 這本香港電影誰知道啊
邵氏電影的光輝歷史
對許多人而言,邵氏電影已是一個經典,在中文影史上,更是一個重要的光影標記。
提及邵氏兄弟電影公司最輝煌的年代,人們總會想起它當年的口號:邵氏明星,多如天上星。邵氏在最風光的時期,幾乎是香港的電影王國,它的成功與聲勢,當然不是一蹴而就。而這一切需要從頭說起。
就從50年代中期說起,當年東南亞的電影事業還在萌芽時代,而香港電影已開始蓬勃,可說是手執東南亞電影業的牛耳。在50年代中,香港影壇其實有三大勢力,就是邵氏、電懋(國泰)和左派的長城與鳳凰公司。它們的特色就是以拍攝華語片為主流,拍片數量多且穩定,而且製作都比其他獨立電影公司認真嚴謹。
以當時的情況而言,邵氏的實力與聲望,起初都不及新馬影業大亨陸運濤手創的電懋。當時電懋財雄勢大,明星與導演陣容強大。單論明星,電懋就有林黛、尤敏、林翠、葛蘭、葉楓、李湄、丁皓、王萊、蘇鳳。小生則有張揚、雷震、陳厚、喬宏、田青等。電懋的導演陣容則有岳楓、陶秦、唐煌、易文、王天林等。更有高級職員宋淇、秦亦孚,更有張愛玲編劇助陣。在鍾啟文的領導下,成就蒸蒸日上。
迎頭趕上 與電懋一爭長短
在50年代初期,尚是邵氏父子電影公司的邵氏,可說是處於電懋下風,明星陣容不及電懋強大,除了同樣有當時兩邊走的林黛與林翠外,只有後來由長城轉投入的樂蒂,而斯時尤敏則已跳槽電懋,生角只有趙雷較知名。在此時期,連李麗華、嚴俊、張仲文等,起初都是為電懋效力。
50年代中,邵氏改組為邵氏兄弟電影公司,由新馬的邵仁枚、邵逸夫兄弟主政。邵逸夫更由新加坡到香港主持電影拍片工作,與電懋一爭長短。可以說,香港的電影事業,其實是由南洋幫新馬大亨創立的。邵逸夫是商業奇才,在他的領導下,邵氏一洗頹風,迎頭趕上,甚至後來居上,把電懋拋在身後。
早期的電懋電影和邵氏電影的主要分別,簡單的說,電懋的電影時代氣息較濃,它電影中的女主角,都是穿西式洋裙的。而邵氏的則多數都還穿著唐裝衫褲。舉個例子,電懋出名的《四千金》、《曼波女郎》、《玉女私情》、《青春兒女》、《空中小姐》,這些女主角們都是典型的香港50年代的新城市女性,她們都穿著搖曳生姿的西洋大傘裙。而邵氏同期的電影如《春光無限好》、《丹鳳街》、《夜來香》、《窈窕淑女》、《黃花閨女》、《月落烏啼霜滿天》等,女主角都還穿著當年大部份婦女所穿的唐裝衫褲,有些更是民初裝。
單從服裝,就可以看出50年代早期,邵氏和電懋電影的不同風格。電懋較城市化,邵氏則著重鄉土化與唐人街風味。
在邵逸夫入主邵氏主持大政後,就有明顯的不同,首先他拉攏了當年最紅的林黛與李麗華,成為邵氏基本演員。小生陣容也加強,除了原本當家的皇帝小生趙雷外,也拉攏了陳厚跳槽加入,之後關山也由左派陣營投入邵氏,鍾情與張仲文較後也加入邵氏。
單是有大明星還不夠,邵氏此時更下大資本拍大片,影片改成綜藝體闊銀幕外,更投下重資拍彩色片,觀眾趨之若鶩。《江山美人》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成了那一年香港最賣座的中文電影。有一個「笑話」說,就因為《江山美人》這部片,香港觀眾此時才知道除了任劍輝和芳艷芬外,還有一個明星叫林黛。有這個笑話產生也不出奇,當年香港的主流市場是粵語片,而華語片則是以新馬南洋一帶有主要市場,電影都是在「南洋」上映。
迎合口味 帶起黃梅調熱潮
邵氏電影票房後來勝過電懋電影,是因為邵氏更會做生意,邵逸夫知道南洋觀眾的口味。以前的電影觀眾以婦女為主,她們喜歡的除了先苦後甜的「家庭倫理文藝大悲劇」外,更喜歡歌唱片,歌愈多愈受歡迎。
在早期的《桃花江》、《曼波女郎》時期,邵氏在歌唱片輸了腳步,但它更自傲的是,它帶起了另一個更風靡觀眾,轟動期更長久的港式黃梅調電影熱潮。在《江山美人》之後,《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王昭君》、《楊貴妃》等彩色闊銀幕大製作,更令邵氏真正擦亮了金字招牌,熠熠生光,相形之下,它的主要對手電筒懋已黯然失色。
在邵逸夫領導時,邵氏也拉攏了當年的大導演岳楓和陶秦加盟,如虎添翼,和原本的李翰祥等人,為邵氏開拍各類型大片。
岳楓除了可以拍《畸人艷婦》和《嬉春圖》這類時裝片,他也可以拍古裝片《花木蘭》、《寶蓮燈》、《妲己》,甚至武俠片《盜劍》、《奪魂鈴》,堪稱多才多藝。陶秦雖不擅拍古裝電影,但邵氏名作《不了情》、《曉風殘月》就是他的作品。陶秦更屬當年少數會拍歌舞片的導演,《千嬌百媚》、《萬花迎春》、《花團錦簇》、《歡樂青春》,都是他的作品。
邵氏公司的發展此時節節搶先在電懋之前,不僅因為走對了古裝歌唱片的路線,也因為邵逸夫是人在香港直接主持業務,而電懋方面大事則都要向新加坡方面報告等候批准,步伐節奏就已經慢人一步。
邵氏還有一個成功要點,就是擴大業務,建立邵氏影城,擁有多個攝影棚,並搭立古裝實景,方便拍片,省時省力也省錢。
它還有一個成功點,就是大量栽培新人,它設立了「南國演員訓練班」,招考新人,然後簽下有潛質的新人予以力捧,成為紅星。最大的好處,就是不必付出驚人的片酬拉攏天皇巨星加盟。胡燕妮、鄭佩佩、何莉莉、李菁,就是邵氏一手捧紅的大明星。甚至連早期拍福建片的小娟,也是由邵氏捧成紅極一時的凌波。
寫到這里想到,邵氏的演員訓練班叫「南國」,它的官方宣傳刊物則叫《南國電影》,它是暗示它的根源在南洋新馬嗎?
邵氏最高峰時期
邵氏在60年代中,成了香港雄霸一方的電影王國,也有兩個外在原因,其一就是國泰大老闆陸運濤在台灣參加亞洲影展時墜機身亡。陸運濤當時本已有心要大施拳腳與邵氏一決雌雄,誰知出師未捷身先死,易名為國泰的電懋群龍無首,出品每況愈下,大明星更紛紛息影,影片成績差強人意,終於結束拍片。
還有一個外在原因就是香港1967年暴亂,造成左派電影公司沒落。
這時就只剩下邵氏公司獨占天下了。
邵氏公司腦筋快,眼光准,在黃梅調、山歌片漸漸被觀眾厭倦時,它在張徹導演的領導下,及時開拓了「武俠電影世紀」,由《邊城三俠》和《江湖奇俠》打頭陣,掀起了歷久不衰的陽剛電影熱潮,更改變了香港電影素來以女主角為主的風氣,此後的電影都是由打仔小生如王羽、羅烈、岳華、張翼、姜大衛、狄龍、陳觀泰、傅聲等掛頭牌,他們才是牡丹,女主角則只是綠葉。
邵氏的最高峰時期就是此時。
隨後,每個人都知道了,邵氏開始減產,甚至停頓了生產。但這么多年來,提起香港電影,人們首先想起的還是邵氏電影,邵氏足以驕人矣。在邵氏之後,沒有電影公司可稱「電影王國」。
重溫邵氏電影光輝(二)古裝片與黃梅調年代
邵氏兄弟做生意的氣魄與膽識過人,是邵氏成為香港電影王國主要原因;而李翰祥為邵氏拍攝的彩色古裝巨片與黃梅調電影,除了令財源滾滾流入邵氏,也使當時的中文電影界展示了另一番新氣象,如此回首,我們稱之為:經典。
在50年代末,香港邵氏兄弟電影公司的聲勢,已迎頭趕上宿敵電懋,與之並駕齊驅,到了60年代初,更有漸漸凌駕電懋之勢。這當然是邵氏兄弟領導英明有方,但座下重臣,也立下不少汗馬功勞。
在拍攝電影方面,有兩位大導演對邵氏功勞殊大,他們是已故的李翰祥與張徹。他們為邵氏執導的某些電影,不僅令邵氏聲名遠播,更流芳至今。在商業上,更協助邵氏發掘了電影票房的黃金礦場。
先說李翰祥,他率先為邵氏拍攝的古裝巨片與港式黃梅調電影,令財源滾滾流入邵氏。
如果要推舉最流行的黃梅調長青歌曲,相信不少人都會選出《扮皇帝》和《戲鳳》這二首歌曲。至今在卡拉OK,樂齡歌唱比賽中,仍時時聽到這兩首歌。而這兩首歌曲就是邵氏招牌產品,李翰祥執導的《江山美人》的插曲。
膽識過人 為邵氏賺大錢
《江山美人》是邵氏,也是香港影壇第一部出巨資拍攝的華語片,當年的製作費令人咋舌,由此可見邵氏兄弟做生意的氣魄與膽識過人。在他們的領導下,邵氏成為香港電影王國絕對不是僥幸的。
但物有所值,《江山美人》不僅為邵氏賺大錢,更錦上添花地得到1959年在吉隆坡舉行的亞洲影展的最佳電影金鑼獎。因《江山美人》的成功,邵氏決定拍攝古裝宮闈傳奇故事黃梅調電影,這一著可說走對了路線,而這一著也是電懋最弱的一環。
因為電懋是擅長拍時裝片,甚至連旗下的演員,除了尤敏和雷震外,其他的都因外型過於時代化,而不太適合拍古裝電影。
在這一點,邵氏就勝過電懋,它手中有林黛、李麗華和樂蒂,宜古宜今,且都是拍攝古裝片的能手。
在《江山美人》之前,邵氏兄弟已拍了彩色片《貂蟬》,票房鼎盛,之後邵氏就走巨片路線,彩色拍攝古裝電影,而電懋仍停留在黑白片時代,自《紅娃》、《空中小姐》與《龍翔鳳舞》之後,要隔了好久才重新拍攝彩色片,步伐已經又慢於邵氏。
此時邵氏的古裝彩色巨片就有《王昭君》、《楊貴妃》、《武則天》、《倩女幽魂》、《紅樓夢》,除了《紅樓夢》是袁秋楓執導外,前4部都是李翰祥的作品,尤以《倩女幽魂》和《武則天》成就最高。李翰祥重考究,楊貴妃所穿的古裝,也令觀眾大開眼界。
這時邵氏還未全面走黃梅調路線,但凡古裝片中的歌曲,都已以黃梅調唱出。樂蒂和任潔主演的《紅樓夢》,也是一部黃梅調電影。
反串魅力 凌波一片成名
拍閩南片出身的小娟,此時已入邵氏,初名沈雁,後由何冠昌為她改名為「凌波」,提到邵氏的黃梅調電影,不能不提凌波,因為她也是令邵氏黃梅調電影興盛至白熱化的功臣之一,她擁有反串魅力。
凌波因在《紅樓夢》中幕後代唱賈寶玉,受李翰祥賞識,提拔和樂蒂合演《梁山伯與祝英台》,平地一聲雷,令凌波一片成名,炙手可熱,當年整個台北更掀起了令人吃驚的凌波熱潮。
邵氏也在此時正式邁入黃梅調電影時代,但同時也面臨人事變遷。首先是樂蒂拒絕再和凌波合演《七仙女》 ,跳槽電懋,繼後李翰祥又帶了《七仙女》的女主角江青到台北,自組國聯影片公司,搶拍《七仙女》。
邵氏這時開始重用新人,由方盈出任《七仙女》的女主角,影片一樣受歡迎,令邵氏知道影片質素最重要,此後更大膽起用新人如李菁、秦萍等主演古裝片,由大紅大紫的凌波帶起她們,這是60年代中的事。
所以雖然此時林黛已自殺身故,樂蒂跳槽,李麗華已離開,但邵氏新人女星如百花齊放,不愁沒有女主角。
但此時的黃梅調熱潮也帶來了一起不良的後遺症--陰盛陽衰。在這些古裝黃梅調電影中,所有的「男主角」幾乎都由女生反串,特別是凌波,更是「反串王」,她可以說是華語片中的「任劍輝」。
男演員此時都英雄無用武之地,陳厚和趙雷也在邵氏黃梅調熱潮中,先後跳槽電懋。
話說當年的古典美人樂蒂和皇帝小生趙雷,在效力已改名為「國泰」的電懋後,兩人也合演了多部黃梅調電影,如《嫦娥奔月》、《紅梅閣》、《鎖麟囊》、《金玉奴》、《扇中人》等,但不知為何,這些古裝片就比不上他們當年在邵氏拍攝的古裝電影,也足證邵氏拍古裝片確有一手,可稱謂之為「邵氏風格」。
黃梅調盛極而衰
在邵氏影城建竣之前,邵氏除了拍攝彩色古裝片外,也同時繼續生產黑白片,如《不了情》、《一毛錢》、《畸人艷婦》、《姊妹情仇》、《後門》、《手槍》等。其中《不了情》、《一毛錢》與《後門》,更可說邵氏名作。在彩色時裝片則有《千嬌百媚》、《花團錦簇》、《萬花迎春》等。
到了邵氏影城正式啟用時,邵氏從此摒棄黑白影片製作,正式全面投入彩色片時代。
這時候邵氏的「片頭」口號是「邵氏出品、必屬佳作」。在影城方面則是「邵氏明星、多如天上星」,甚至連外國《生活》雜志都來采訪,作為封面故事。
黃梅調電影在大銀幕上連唱好多年,觀眾也開始膩了,邵氏此時又因中國大陸的《劉三姐》賣座,拍攝山歌片如《山歌戀》、《山歌姻緣》等,但不能掀起熱潮。
這時因為黃梅調盛極而衰,邵氏製作已沒有一個明顯的主幹,除了繼續拍一些古裝片如《蝴蝶杯》、《盤絲洞》、《鐵扇公主》外,也拍了好一些時裝片,題材多樣化,如《人頭馬》、《寒煙翠》、《香江花月夜》、《垂死天鵝》,此時的最佳時裝電影,應以陶秦執導的《船》為邵氏名作。
重溫邵氏電影光輝(三)武打片 高潮疊起年代
在60年代中,古裝黃梅調電影式微,邵氏幸運的開拓一條新的戲路———武俠打鬥片。
邵氏的武俠打鬥片不僅令公司賺到更多錢,也使邵氏公司的名字在海外地區更響亮,因為武俠打鬥片不僅在東南亞華人社區大受歡迎,世界其他非華族地區的觀眾也趨之若鶩,掀起了功夫片熱潮。
論起邵氏武俠打鬥片的輝煌成就,就絕不能忽略張徹導演,他是邵氏找到新黃金礦場的大功臣。
張徹導演可說是個多才多藝的人,文章寫得好,早年以「何觀」為筆名,是著名的影評人,更寫過不少劇本。
現在很多人都知道,曾被人誤以為是台灣高山族民謠的《高山青》,其實是張徹譜曲。
張徹其實還譜了另一首歌,是《碧蘭村的姑娘》。
張徹在邵氏執導的第一部電影,都是古裝黃梅調電影《蝴蝶杯》,可能這非張徹所長,結果要勞煩高立協助補拍。當時誰都不看好張徹,誰都沒有料到,張徹後來憑武俠打鬥片的成就,成為香港殿堂紅導演。
張徹有後來的成就,旁人也要佩服邵逸夫的眼光,邵是伯樂、張是千里馬。沒有邵逸夫的信任與重用,張徹縱有天大才華也耍不出來。
很多人以為張徹是在進入邵氏才成為導演,其實張徹的第一部執導的電影叫《野火》,是李湄自組的北斗公司出品,由李湄和高原主演。
張徹帶動的武俠打鬥片,還有另一個更直接的稱呼「陽剛電影」。
在這之前,香港影壇一直是重女輕男,陰盛陽衰,排名都是女明星領先,女明星的片酬更遠遠超過男明星。
但在陽剛電影風氣席掛香港影壇後,正合了「風水輪流轉」這句俗語,在60年代中王羽帶頭,香港電影轉為「重男輕女」,男主角才是萬綠叢中一點紅的壯丹,女主角已變成綠葉,「林黛時代」一去不返。
武俠世紀 從摸索到成功
邵氏的「武俠世紀」一開始是摸索時代,這個時期的產品有《邊城三俠》、《江湖奇俠》、《鴛鴦劍俠》與《文素臣》等。到了《大醉俠》與《獨臂刀》面世,邵氏的武俠電影又走上了成功之道。
說起武俠片,一定會先想起邵氏,因為確是邵氏帶頭拍武俠片,但很諷刺的是,在60年代中,第一部最出色的電影卻是左派長城公司拍攝的武俠片《雲海玉弓緣》,由梁羽生原著改編。
在《雲》片中,王葆真凌空一劍,姿勢美妙、劍招凌厲,令觀眾嘆為觀止,而這部電影的武術指導正是劉家良與唐佳。
邵氏不久獲得劉家良與唐佳加盟效力,在武打招式特技上更如虎添翼,獨步香港影壇。
邵氏拍攝的武俠片多不勝數,但人們如果要選一部邵氏最好的武俠片,恐怕大多數人都會推選《大醉俠》,這是胡金銓為邵氏執導的唯一一部武俠片,邵氏當年沒有留下「小胡」繼續效力實在可惜。
除了《大醉俠》,邵氏的武俠片代表作尚有《大刺客》、《金燕子》、《盜劍》、《奪魂鈴》、《十二金牌》。
《盜劍》與《奪魂鈴》是老牌名導岳楓的作品,其中《奪魂鈴》的劇情是改編自義大利牛仔片《裘尼祖馬》,但整部電影卻青出於藍,氣氛極佳。
《奪魂鈴》可能是當年邵逸夫最欣賞的公司成品,因為它時常代表公司去參加各類電影展。
邵氏的武俠片也把許多名不見經傳的新人捧成了大明星,最紅的自然是王羽和鄭佩佩,也是當年的票房之寶。
張徹開創時裝打鬥片
在1969年左右,張徹又開創了另一條電影新路線,就是摒棄刀劍的時裝打鬥片,打頭陣的是《死角》,由李菁和狄龍主演,其後還有《小煞星》、《拳擊》、《叛逆》等。
憑著這些電影,張徹又為邵氏捧紅了兩名皇牌新星:姜大衛與狄龍。
姜大衛更因主演了張徹的《報仇》,成為香港第一個「亞洲影帝」。《報仇》是以民初為背景,亦是邵氏此時的代表作之一。
邵氏的武俠打鬥電影基本上就是以張徹執導的電影為主線,這時張徹的作品除了時裝打鬥片外,也同拍清末或民初的打鬥片,有《馬永貞》、《仇連環》、《刺馬》。前兩部影片捧紅了陳觀泰。
《刺馬》是張徹代表作之一,亦是邵氏這個時期的名作,在這部片中,狄龍真正脫胎換骨。
整個邵氏影城,是陽氣勃勃,除了鄭佩佩外,無人可與男星一比長短,張徹不僅捧紅了狄龍、姜大衛等,也提拔了不少「配角演員」,如來自新加坡的陳星、日本的倉田保昭,以及王鍾,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綠葉演員。
邵氏當然不僅張徹一個導演,文藝片導演極多,但是一提起武俠片打鬥片年代提邵氏就必然和張徹脫不了關系,張徹作品就是邵氏最受歡迎的作品。
邵氏此時的作品又有《洪拳小子》、《洪拳與詠春》,捧紅了英年早逝的傅聲,他的頑皮與叛逆大受觀眾寵愛。
傅聲的其他電影還有《射鵰英雄傳》、《絕代雙驕》、《冷血十三鷹》、《五郎八卦棍》等。
劉家良指而優則導
在70年代中,邵氏又來了一位出色的武打片高手導演,他是「指而優則導」的著名武術指導劉家良。
劉家良的風格與張徹不同,他走的武打片招式美觀,拳拳到肉且招招可睹,有異於其他影片中的花拳綉腿,打得真實是劉家良影片的特色,所以大受歡迎。
劉家良與張徹一樣,拍片快捷生產,作品有《少林卅六房》、《神打》、《洪熙官》、《陸阿采與黃飛鴻》、《武館》,以及使惠英紅贏得第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的《長輩》等。
邵氏此時更有一部《天下第一拳》打入歐美市場,此片是由韓國導演鄭昌和執導,羅烈主演。
在觀眾看膩了時裝、民初打鬥片後,邵氏亦沒有放棄「刀劍拳腳」路線,這時由楚原執導的《流星蝴蝶劍》,掀起了古龍電影熱,楚原也再度翻身,從粵語片大導演成功轉變為華語片大導演。
邵氏拍的古龍電影,還有《天涯明月刀》、《白玉老虎》、《楚留香》、《多情劍客無情劍》等,在70年代末期大行其道。
邵氏的古龍電影,令狄龍更上一層樓成為真正的大紅星,《三少爺的劍》也令新人爾冬升走紅。
電影王國 美麗的記憶
來到80年代,古龍式電影可以說是邵氏電影最後一個高潮的燦爛煙花。
之後,電視節目越來越精彩,搶走了大批電影觀眾。生活節奏越來越匆忙,人們都沒有餘暇和閑情逸致上電影院。
以前的邵氏導演,一個一個的離開影城,邵氏電影也逐漸少掉以往的特色,金字招牌也再無以往的光芒四射。
然後,它減產,甚至下來是停頓生產。
當邵氏後來大規模拍片的年代,不僅代表了一個電影王國成為美麗的記憶,香港電影業也不再像以前那樣熠熠光輝映亮整個東南亞。
③ 我國著名武打明星王羽去世,他演繹過的影視作品有哪些
王羽是六十年代香港武打明星,參演第一部武俠電影是《虎俠殲仇》。當時製作方向大眾征選男主角,王羽以優越條件當選。隨後又在1965年出演《江湖奇俠》,因為在拍攝當中從來不用替身,而深受電影界同仁敬佩。而真正讓王羽紅極一時影片是《獨臂刀》,電影上映後刷新了當時票房記錄。王羽和很多男演員比起來,身材高大顯得十分有陽剛味道,使得他成為了在李小龍之前武打明星當中片酬最高,票房最好的一位。1970年王羽拍攝了《龍虎金剛》與《四大天王》,並且在1971年參演了《獨臂刀大戰盲俠》。70年代中期時,成龍等武打明星逐漸出道,王羽曾與成龍聯合出演過《風雨雙流星》、《墨水台道》、《直搗黃龍》等影片。
1、走紅於六十年代
70年代時香港武俠電影開始快速發展,除了王羽之外,李小龍也開始逐漸走紅。而王羽是李小龍之前票房最好片酬最高的武打明星。後來成龍等人逐漸受到人們認可,王羽與成龍聯合出演了多部影片,比如《風雨雙流星》、《墨水台道》、《直搗黃龍》等。
④ 成龍演配角的電影有哪些
《精武門》,主演是李小龍。該影片講述了清末民初,霍元甲被日本人設計毒死,霍元甲的親傳弟子陳真趕赴上海拜祭師父,當陳真查明是日本人暗害了師父,便獨自闖入日本道館與一眾日本高手較量,最終陳真手刃了仇人,為國家與民族爭回了尊嚴。
擔任影片領銜主演的是李小龍之前,香港明星中片酬最高、票房最好的武打明星王羽。
⑤ 成龍早期在哪部電影中客串是個小偷,剛出鏡頭的時候正在抓雞
《迷你特工隊》,80年代初拍的,不是客串,因為裡面有很多當時的大明星,如王羽,鄭少秋,林青霞等 ,所以平均下來他的戲份比以往的電影中少些,但還是主角。
還有一部中也有抓雞的鏡頭,好像是《龍騰虎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