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類似少年血的小短片電影
熱血高校1.2、三大寶闖好萊塢、這個都很熱血,很興奮很激動
『貳』 少年血女主角叫什麼
舒浩侖短片電影《少年血》
女主角叫蘭咪 (寧怡飾)
『叄』 少年血電影在哪裡可以看完整版
少年熱血的這個電影。可以在4480蘋果影院上進行觀看。裡面有很多的這種電影,熱血電影,這個也有非常完整,都是完整版還是高清。
『肆』 蘇童的主要作品
80年代創作 作品題目發表年份所發期刊第八個銅像1983年《青春》第七期空地上的陽光1984年《青年作家》第四期白洋淀 紅月亮1986年《鍾山》第一期祖母的季節1986年《十月》第四期桑園留念1987年《北京文學》第二期飛越我的楓楊樹故鄉1987年《上海文學》第二期一九三四年的逃亡1987年《收獲》第五期算一算屋頂下有幾個人1987年《鍾山》第五期藍白染坊1987年《花城》第五期故事:外鄉人父子1987年《北京文學》第八期喪失的掛花生之歌1987年《作家》第八期周梅森的現在進行時1988年《中國作家》第二期乘滑輪車遠去1988年《上海文學》第三期水神誕生1988年《中外文學》第三期死無葬身之地1988年《中外文學》第三期你好,養蜂人1988年《北京文學》第四期井中男孩1988年《花城》第五期怪客1988年《作家》第五期祭奠紅馬1988年《中外文學》第五期罌粟之家1988年《收獲》第六期平靜如水1989年《上海文學》第一期雜貨店的女人1989年《時代文學》第二期儀式的完成1989年《人民文學》第三期舒農或者南方生活1989年《鍾山》第三期逃1989年《青年文學》第三期南方的墮落1989年《時代文學》第五期妻妾成群1989年《收獲》第六期(參考資料:蘇童文學年譜 )
90年代創作 作品題目發表年份所發期刊已婚男人楊泊1990年《作家》第四期棉花地、稻草人1990年《青春》第四期婦女生活1990年《花城》第五期女孩為什麼哭泣1990年《時代文學》第五期狂奔1991年《鍾山》第一期我的棉花、我的家園1991年《作家》第一期吹手向西1991年《上海文學》第二期另一種婦女生活1991年《小說界》第四期離婚指南1991年《收獲》第五期像天使一樣美麗1991年《小說林》第六期木殼收音機1991年《人民文學》第七、八期西窗1992年《灕江》春號第一期十九間房1992年《鍾山》第三期回力牌球鞋1992年《作家》第四期沿鐵路行走一公里1992年《時代文學》第五期來自草原1992年《芳草》第五期園藝1992年《收獲》第六期刺青時代1993年《作家》第一期燒傷1993年《花城》第一期一個朋友在路上1993年《上海文學》第一期狐狸1993年《小說家》第二期仄呢絨鴨舌帽1993年《小說家》第二期第五條路1993年《新生界》第四期紙1993年《收獲》第六期與啞巴結婚1994年《花城》第二期什麼是愛情1994年《江南》第三期美人失蹤1994年《作家》第三期小莫1994年《大家》第三期民豐里1994年《啄木鳥》第四期肉聯工廠的春天1994年《收獲》第五期橋邊茶館1994年《青年文學》第七期一個叫板墟的地方1994年《青年文學》第七期一朵雲1994年《山花》第十期飼養公雞的人1995年《鍾山》第一期那種人(二篇)1995年《花城》第三期種了盆仙人掌1995年《特區文學》第三期十八相送1995年《芙蓉》第四期把你的腳捆起來1995年《上海文學》第五期蝴蝶與棋1995年《大家》第五期三盞燈1995年《收獲》第五期親戚們談論的事情1995年《大家》第六期玉米爆炸記1995年《長江文藝》第七、八期花生牛軋糖1995年《湖南文學》第七、八期流行歌曲1995年《廣州文藝》第八期棚車1995年《東海》第九期小貓1995年《東海》第九期犯罪現場1996年《花城》第一期霍亂1996年《天涯》第一期公園1996年《作家》第一期表姐來到馬橋鎮1996年《萌芽》第一期聲音研究1996年《收獲》第二期紅桃Q1996年《收獲》第三期新天仙配1996年《收獲》第三期灼熱的天空1996年《大家》第五期世界上最荒涼的動物園1996年《山花》第六期兩個廚子1996年《收獲》第六期天使的糧食1996年《北京文學·精彩閱讀》第十一期告訴他們,我乘白鶴去了1997年《收獲》第一期海灘上的一群羊1997年《上海文學》第三期神女峰1997年《小說家》第四期八月日記1997年《雨花》第九期他母親的兒子1997年《雨花》第九期小偷1998年《收獲》第二期過渡1998年《人民文學》第三期人造風景1998年《十月》第五期開往瓷廠的班車1998年《花城》第六期群眾來信1998年《收獲》第五期向日葵1999年《大家》第一期拱豬1999年《上海文學》第一期古巴刀1999年《作家》第一期水鬼1999年《收獲》第一期巨嬰1999年《大家》第二期你丈夫是干什麼的1999年《大家》第三期新時代的白雪公主1999年《大家》第四期肉身凡胎的世界1999年《東海》第五期獨立縱隊1999年《大家》第五期奸細1999年《大家》第六期天賜的親人1999年《青年文學》第八期大氣壓力1999年《人民文學》第十期馴子記1999年《鍾山》第四期(參考資料:蘇童文學年譜 )
2000年以後創作 作品題目發表年份所發期刊一棵歪歪斜斜的樹2000年《短篇小說》第一期露天電影2000年《科技致富向導》第一期遇見司馬先生2000年《鍾山》第五期白楊和白楊2000年《作家》第七期七三年冬天的一個夜晚2000年《天涯》第七期桂花連鎖集團2000年《收獲》第二期傘2001年《收獲》第一期女同學們二三事2001年《花城》第四期小舅理生2002年《山花》第七期點心2002年《書城》第十期白雪豬頭2002年《鍾山》第一期人民的魚2002年《北京文學》第九期茨菰2007年《鍾山》第四期香草營2010年《小說月報》第八期(參考資料:蘇童文學年譜 ) 大概由於蘇童少年時期的多病孤獨,造成了他心理的壓抑,蘇童對童年的這種壓抑尋找的突破口,就是在作品中表達對死亡、暴力、病態的描寫。在蘇童以「香椿樹」街為背景創作的《少年血》小說集、《城北地帶》以及《刺青時代》里無不彌漫著這種病態。
正因為孩子是旁觀者,所謂意識形態是干凈的,對時代的細節記憶比參與者更加清晰。特別原始的生命,沒有什麼意識形態的負擔,對事物的本質會有直覺,那種東西值得保存,值得追尋,是難以訓練的。
「童年視角是我小說里一直運用的,是我最原始的小說創作的契機,是碎片式的東西,對我來說是感知生活的途徑或角度。不是通過社會學的意識,不是通過成年人的世界觀,更不是刻意模仿孩子的眼睛,我是比較相信童年記憶保留到現在還在腦子里一亮的,是有價值的東西,更接近我所理解的小說生產方式的真諦。我覺得直覺很重要。」
正是童年的所見所聞,讓蘇童「少年老成」。當他開始寫作時,意識到這是多麼重要的財富。也因此,蘇童認為「童年生活其實一直在我們身上延續甚至成長」,並把童年生活視為他寫作的最大秘密。他說:「我認為熱愛也好,憎恨也好,一個寫作者一生的行囊中,最重那一隻也許裝的就是他童年的記憶。無論這記憶是灰暗還是明亮,我們必須背負它,並珍惜它,除此,我們沒有第二種處理辦法。」 蘇童擅長刻劃女性形象,「紅顏薄命」的古訓,在蘇童手裡特別富有韻味。在他看來,也許「女性身上凝聚著更多的小說因素」,蘇童筆下的女性那種絕望、凄苦、孤寂,沉重得令讀者深感壓抑與窒息。小說《妻妾成群》中描述了頌蓮由一個女學生變成大戶陳家四姨太,漸漸溶入陳家大院的爭風吃醋中,目睹陳家女人的一個一個的悲慘命運,最終連自己也變成了瘋子。《紅粉》中的秋儀和小萼由「茫茫世界難以改變」的姐妹關系,因為一個男人而變成不共戴天的仇人。《婦女生活》中的嫻,錯誤的把解放自己的使命寄託在一個主導她的男人身上,以至於在男人短暫的溫情中走完了自己心酸而坎坷的一生。《茨菰》中被家人要求「換婚」的女孩,在經歷過城裡生活之後,還是無奈地回到農村,嫁給了當初要嫁的那個患有羊癲瘋的丈夫……
這些角色有類似的心性,同樣的命運。一直以來,蘇童被譽為「最了解女人、最擅寫女性的男作家」。
其實,蘇童對女性的了解基本上都來自對童年觀察與感受的回憶與思考。書中一半以上的篇幅,都是他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各種各樣女人的身影隱現其間。她們有評彈家、教師,也有裁縫、小販等底層人物。這些人物成為蘇童寫作的重要財富。 新歷史主義認為,歷史是人類對歷史的「書寫」,是由檔案或文本組成的東西。因為這樣的「書寫」,歷史就打上了濃厚的個人色彩,其客觀性必然受到質疑,甚至歷史就是表達不同集團利益的話語。因此,歷史不但不是對歷史事件的真實記錄,反而與文學一樣總體上也是虛構。緣於這樣的理解,新歷史主義小說所描寫的歷史都是小說家們虛擬或假想的歷史,或者說他們把筆下的生活披上了一件「歷史」的外衣,即使是真實的歷史事件在作品中往往也只是一些無關緊要的點綴。
蘇童長篇小說《我的帝王生涯》里所寫的燮國宮廷,就是他「隨意搭建的宮廷」,所寫的故事也是他「按自己喜歡的配方勾兌的歷史故事」。在這里,歷史僅僅是一件外衣,一個襯託人物表演的布景,他的目的是以歷史為道具,描寫、探索人性中復雜的方面 。
現任復旦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陳思和認為蘇童的《妻妾成群》是「新歷史小說」最精緻的作品之一。他這樣評論該小說的藝術特色:「由『一夫多妻制』生成的封建家庭內部互相傾軋的人生景象及相應的生存原則,是這篇小說的核心意念。由於整個小說基本上是以頌蓮的單一視點來敘事,蘇童因而得以施展了他那種非常細膩精微的文字魅力,他極善於捕捉女性身心的微妙感受,在生存景象的透視中融入深邃的人性力量。」 小說的主題意象
蘇童的大多數小說雖然選擇的是古老的中國化的素材,但擺脫話本小說懲惡揚善的敘述目的,放棄因果輪回、善惡有報的敘事倫理,是蘇童賦予老故事的新內涵。
蘇童小說先鋒性最顯著的表現形式為,小說的主題意象。蘇童小說的主題意象,具有多樣性和豐富性特點,他以個性化的主題話語,替代了傳統小說的主題話語。其小說的主題意象主要可概括為一下幾個形式:1、精神的還鄉和現實的逃亡。從《香椿樹街的故事》到《飛越我的楓楊樹故鄉》,再到現實生活中的世俗男女,到處都可以看到逃亡者的形象。不管是城市或是鄉村,現實或是歷史,這些只是蘇童小說的背景不同而已。他一直用兩幅不同的筆墨書寫著人生,城市的猙獰和鄉村的溫柔重疊更替,他總是不斷地徘徊在城鄉之間,並在努力地尋找生命中的某種東西。2、人性的暴力和溫情。在蘇童很多小說里,人性不再神聖而光輝,而是一種罪惡和麻木;人的生命過程不再和諧完美,而是一種滯重和殘缺。《我的帝王生涯》中的黃埔夫人和瑞白,《武則天》中的武後,《城北地帶》和「香椿樹街」中許多的市民人物,都可以看到人性的惡與卑賤。3、死亡關懷和生命意識。蘇童在小說中通過寫生命的萎縮、扭曲、躁動來激起重塑民族靈魂的願望。
意象的極致發揮
意象的運用,是「先鋒派「小說的特點之一。蘇童在小說中,它把作為一種特殊的載體,來表達自己對生命、生活獨特的領悟和審美觀念。他的意象創造極具表現力和創造性,這使他的小說總是帶著很多神秘、奇幻的色彩和供讀者思考的意蘊。在」香椿樹街「系列中,河與街這兩個意象,幾乎在所有小說中都出現過。意象的創造,使蘇童的小說表現空間得到進一步拓展,產生了如夢幻、傳說、神話一樣深邃的玄秘的本性意味。小說中這些意蘊總是牽動著人物的命運,暗示著作者對生命和生活的理解。
『伍』 蘇童有哪些作品
蘇童
江南蘇州人氏,著名作家,江蘇作家協會副主席,江蘇青年聯合會副主席,新概念作文大賽評委。著有《蘇童文集》8卷。
一九八零年考入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據說在那裡度過了最令他難忘的四個年頭,而他的大名卻仍舊在這所著名學府中被人一再提起。
一九八三年投入小說創作,從此一發而不可收,從此中國當代文壇便再難抹去他的形象。
他喜歡「新潮」,曾在其中盡情暢游。
他也喜歡「傳統」,喜歡琢磨中國的歷史風雲。
有一天《妻妾成群》問世了,又經電影「大腕」張藝謀之手調弄成了著名的《大紅燈籠高高掛》,最後角逐奧斯卡金像獎,雖然結果未盡人意,但中國電影界和文學界都給不大不小地「震」了一下。
中國人由《大紅燈籠高高掛》而知道《妻妾成群》,最後迷戀上了這位可愛的蘇童,而蘇童則從《妻妾成群》再一次出發,走上了自己獨特的文學之路。
相關資料:自在人生淺淡寫——記蘇童
自在人生淺淡寫
——蘇童一二三
蘇童不姓蘇
作家的筆名有講究,就像茅盾不姓茅,胡風不姓胡一樣,蘇童也不姓蘇。我曾向蘇童詢問其筆名的典故。他淡淡地說:姓童,生在蘇州。如此簡潔、單純,一眼見底。蘇童,本名童忠貴,屬虎,1962年的虎。
蘇童十分欣賞自己這個筆名,他甚而有點迷信「命與名隨」。那抑或是他早期的作品屢遭厄運,某日更名改姓,啟用蘇童這個名字後,湊巧一炮打響,繼之百發百中。自他的《妻妾成群》被張藝謀策劃改編成《大紅燈籠高高掛》搬上銀幕後,蘇童就有了不少崇拜者,特別是有的年輕女士、小姐對其崇拜程度,堪可與大島茂、高倉健和鄭少秋媲美。
蘇童走上文壇,是上蒼的賜予,家庭並沒有給他什麼熏陶。他說上初中時讀《紅與黑》《復活》,書是借的,人家要得急,一個下午看一本。看多了,手癢。中學時寫詩兼而練寫小說,模仿當時流行寫農村生活的小說。先列一張人物關系表:黨支書、民兵隊長、婦聯主任,地主和富農。還煞費心機給每個人物起個與身份相稱的名字。寫好了,便像放飛鴿一樣投給某報紙,然後天天翻閱那張報紙。煎熬半個月,不見影子。再然後,那放出去的「鴿子」再飛回來。廣種不收。
一棵歪歪斜斜的樹
1980年,蘇童考取北師大中文系,在那裡他受到了正統的語言訓練與文學熏陶。他把對付功課外的全部時間,用在泡圖書館上,不停地練筆。是時,他很想當個詩人,對自己約法三章,每天寫一首詩,在吟誦一番後再進教室,心裡才感到充實。班上想當詩人、作家的同窗很多,一日,他讀一位同學的三行一句話的一首小詩:
『陸』 少年血怎麼樣
《少年血》《鄉愁》――-我們始終永遠無法活在過去 對80年代的記憶既深刻又模糊,那是我出生的年代,更是我懵懂認知這個世界的初始。 原本以為《少年血》這個少年故事,會像《無因的叛逆》詹姆斯迪恩那樣,最終用生命來償還青春中叛逆的代價。然而故事卻離奇的並不出乎我的想像﹍﹍ 男孩青春的沖動在寂寞少婦的有意無意誘惑下,最終成就了一段孽緣。場景其實還原的挺真實的,然而卻總有一塊堵在心口。 女主角不咸不淡的外地口音令整部片子遜色不少,而整個故事所要表達的內容又有點缺失。導演一再解釋這只是一個片斷,試圖嘗試能否表現80年代的場景。而正因為只是一個片斷,著實讓我說不出感受,又道不明哪裡有些抵觸。 至於《鄉愁》除了過多的80年代影像的重放之外,確也著實令人感動。無論社會怎麼發展,是無法替代一個從小生長有歸屬感的家的概念。 《少年血》中能看到《鄉愁》剪影,顯然卻不是《鄉愁》的片斷。然而舒對於80年代流連的確引起了我的共鳴,只是他那時年輕,而我年幼。 記得當時年紀小,追風逐浪沒煩惱。年近三十,卻從二十開始懷舊。懷念天線黑白電視機,懷念為革命保護視力,懷念葯師丸博子那個舞台中和電影中的謝幕。青春真殘酷,雖然我試圖忘記自己已經處在末梢的事實,然而夜半時分,閃回年少的光陰,總能讓我從夢中驚醒。忘卻並不代表不存在,活著總要面對。 劉海波老師說,當我們回到家鄉,童年的東西盪然無存,那是很可怕的。我說,即便存在又有什麼意義。人不能總活在過去,只能展望未來。我們最終都要回到出生的那個地方,這個世界在我們沒有存在的時候就存在,也會存在在我們消逝之後。 80年代已經過去了,有人以為我們不會記得,但是我分明清晰的回憶起那個悶熱的季節,有一部德國電視劇《老幹探》莫名的被腰斬了,鄰家的大哥哥從崑山徒步走回了上海。有年在天涯社區看到一個號召,沖動的想去蘇州。 記得或者不記得重要麼,我們始終永遠無法活在過去,然而用影像記錄的那些,能讓我們在記憶淡去的時候,颳去一層模糊,雖然痛,卻是清晰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