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哪位朋友知道純彝族語的電影,介紹幾部么
林木古偈
一部彝族母語影片,故事采編地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美姑縣,涼山州據彝語音的不同分為什扎、依洛和阿杜三個地區,美姑縣屬依洛地區,位於涼山州東北部,是典型的彝族聚居地,彝族人口佔97.8%。
影片的漢語名字是彝語的音譯,彝語按字面翻譯為:《世間的愛情》,想想音譯過來的名字和影片內容很貼切,查閱了字典,「偈」字的釋義是:華譯為頌,是一種略似於詩的有韻文辭,影片中我用一位彝族藝人的吟唱貫穿全篇,吟唱的內容即涵蓋影片的故事,這種吟唱彝音為「惑」,唱詞即是一種略似於詩的有韻文辭,由此定下片名。
本片描述的是彝寨里一對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古老的家族等級觀念牽制著社會關系和婚姻,奴隸社會延續至今的家族等級制度,在涼山州的腹地林木美姑,在這方彝人社會里,在老一輩的彝人心中,根深蒂固,神聖不可更改,它猶如彝人社會的法律,桎梏著人性的真實和自由。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愛情的花朵燦爛開放,卻無法等待結果,違背彝人法律的青年人啊,得到的是天各一方
的哀嘆。
本片的演員均是本地的彝人,沒有受過任何的演技訓練,他們用純粹自然的姿態演繹著,片中拍攝了生動的戀愛情景和勞動生產情景,其中穿插了本土藝人的吟唱;有一段特別的演繹,展示的是「色耶」,譯為「卦算,推測」,是民間每家人必做的,在丟失物品或遭遇事件時預測吉凶,過程是折一節樹枝,用刀在樹枝上劃出無數道,再挑出其中三道,從根部開始計數,單為凶,雙為吉。
奴隸
預告片下載:
http://www.yizuren.com/music/libs/mtv/jsag/film/luli/yugao.rar
本片描述的是涼山彝地,奴隸社會時期,土司(阿赫達牛)和他的奴隸們的故事。
阿赫達牛是伊洛彝地的一個土司,他和她的色莫阿勒(母親)、吉莫克(管家)一起管理著他所屬的領地,在他的領地上居住著吉牛家族的白彝人,吉牛家族的人是阿赫土司的佃戶奴隸,吉牛家族裡有個孤兒吉牛海達,從小被家族的人養大,經常為阿赫土司幹活。
阿赫土司還有兩個鍋邊奴隸,寫不和寫惹,從小就從漢地搶來,一直為土司家幹活,受盡欺凌打罵。
一天,吉莫克(管家)買來了兩個從漢地擄來的女人,說莫阿涼和索摩妞兒,在家做女奴,阿涼性格剛烈,惹怒了阿赫土司,把她捆綁在樹上鞭打,不給飯吃不給水喝;吉牛海達去土司家拿犁具時,看到可憐的阿涼,同命相憐的心讓他決心解救阿涼,他把阿涼帶回家中,藏了起來。
擄來的另一個女奴索摩妞兒同樣經歷著苦難,因為不願屈從幹活,被阿赫土司下令許配給年老的鍋邊奴隸寫惹,土司將寫惹和妞兒鎖在小黑屋裡,逼迫他倆成親,善良的寫惹給妞兒說,雖然主人逼迫他們成夫妻,但他是把妞兒當妹妹看待,並且安慰妞兒,一定要堅強活下去,為了未來的自由生活,堅強活下去。並且許諾,一定幫助妞兒逃出彝地。
佃戶奴隸吉牛海達有聰敏的智慧,阿赫土司經常被他戲弄,懷恨在心,加倍的讓海達幹活,在日復一日的繁重勞作中,阿赫土司和吉牛海達的矛盾終於激發了,吉牛海達拿起手上的犁頭砸向了土司,被吉莫克的阻攔。說莫阿涼和吉牛海達,命運把這兩個人緊緊相連,他們相愛了。在寫惹的幫助下,索摩妞兒逃出了彝地。
阿赫土司開始懷疑女奴阿涼的失蹤和海達有關,他派吉莫克去監視海達的家,好心的寫惹跑去給海達報信,希望他小心。海達決心說服家族的人離開阿赫土司的領地,去其它的地方安家落戶,遠離阿赫達牛的殘暴。
清晨,吉牛家族的人全部開始逃離,吉牛海達讓族人們先逃離,他悄悄返回阿赫土司的家,找到寫惹,偷了土司家的馬,然後點火燒了土司的房子。
受盡苦難的達牛帶上他心愛得阿涼,踏上了通向自由幸福的路。
索瑪花
講述的是20世紀末出生在四川省涼山彝族地區索瑪山腳下三個彝家少女的故事。三個純真美麗的彝家「索瑪花」——果果莫、瑪葦、熱蒂,從上小學開始一直到中學畢業都形影不離,攜手成長。熱蒂和瑪葦先後因故中途輟學,只有果果莫順利考上大學。為了實現三個人共同的願望,果果莫毅然放棄在城市工作的機會,回到家鄉當了一名鄉村教師。影片在記錄和再現主人公的生活經歷、思想情感的同時,還展現了彝族地區朴實無華、生動感人的生活畫卷。
⑵ 跪求一部老電影《從奴隸到將軍》
從奴隸到將盯友軍》(1979) 上海電影製片廠1979年攝制。 逃亡的彝族奴隸小蘿筐參加了滇軍,歷經血凱脊槐戰在長期的軍閥割據野渣和內戰中他感到前途渺茫。在紅軍政委郝軍的啟發下,他率部起義參加紅軍。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最終積勞成疾,在戰斗中去世. [/size]
⑶ 展現中國民俗的電影有哪些
1、《開場前的猴戲》
《開場前的猴戲》主要講述民間猴戲藝人過去遊走江湖的經歷與當今的生存現狀,表現了中國傳統文化村落的建築環境之美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猴戲藝術的生動人文之美,新野猴鄉是《西遊記》的創作地,這成為本片的文化立足點,重點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主旨。
2、《居山》
《居山》以探討現代教育為主題,以終南山為背景,集國學、自然、修行、教育於一體,以紀錄片的手法客觀真實的再現終南山人們的生活狀態和精神追求,表達了人們為傳統文化的傳承所做的努力,對當下教育的思考,對自然的熱愛與尊重,以及人們對修行的體悟和對自由的嚮往。
3、《伏藏師》
《伏藏師》採用都市傳說風格,講述了從小在火鍋店長大的孤兒張二娃,被命運選中進入伏藏師組織,學習技能、追捕叛徒,卻在緊要關頭發現自己最信任的人才是真正的敵人,最後在朋友的幫助下戰勝反派、化解危機,成為伏藏師英雄的故事。
故事從一個少年的成長經歷入手,展現了當代年輕人如何跨過成長的迷茫,見證友情的可貴,品嘗愛情的甘甜,最終實現自我價值。希望觀眾能在影片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並從中受到鼓舞,做自己的英雄,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4、《心燈》
《心燈》真正的內涵是喚醒我們內心的良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讓大家生恭敬之心,懂人知四孝。希望《心燈》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指引下,成為一顆小火苗,為助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發出一絲光亮。
5、《那美》
該片圍繞著高二1班,幾位同學和兩位老師組織一次暑期戶外體驗遠行活動。一路上的幾段有趣經歷給大家帶去不同的體悟成長。《那美》帶給人們一股強大的正能量,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孝親尊師、長幼有序、謙虛有禮、真誠信任、分工合作等這些做人做事基本且重要的德能素養。
⑷ 彝族電影《我的聖徒》是一部怎樣的影片
說起朝聖,一般人想到的肯定是麥加,每年幾百萬人前往聖城,盡管時有踩踏事件發生,卻難擋虔誠之徒的朝聖之旅;還有那些在青海湖邊、藏區高原,一步一磕頭、一步一附身的藏民們,風雨無阻,披荊斬棘,只為到達心中聖地。
《我的聖途》講述的也是這么一個故事。時代背景,影片被設置在了上世紀二十到四五十年代之間。片中,一個名叫沙馬達伊的年輕畢摩(祭司,彝族文化與歷史的傳承者),為完成父親的遺願,實現心中的夢想,一路潛行,修煉心性。雖歷經坎坷,卻始終能披荊斬棘,只為尋找心中的聖潔之地。
期間,沙馬達伊邂逅了阿幾及其一家,親歷了涼山彝族彝民所經歷的風風雨雨。愛與恨的交織,情與仇的糾葛,一幕盪氣回腸的史詩級朝聖之旅,生死之戀躍然幕上,盪人心魂,凈人靈魄。觀眾雖不在朝聖的路上,卻也因此擁有了一顆朝聖之心。正源於此,影片所勾聯而出的情感共鳴、心理共振才能入山澗清泉,汩汩而來。
雖然是一部頗具文藝氣息的民族史詩巨作,但《我的聖途》卻不乏商業元素。
片中,大段大段來自涼山彝族民間的原生態歌謠,附和著那山那水的青草、密林、溪流、白雲,直抵心間。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聲再現,也不禁讓人想起了來自彝族的彝人製造、吉克雋逸、阿魯阿卓等享譽全國的歌者。總之,音樂文化作為彝族民風民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的聖途》中,展示的淋漓盡致。重要的是,這些歌曲、音樂、民謠、小調、鄉音的反復吟唱,又不單單是一種吟唱,更是在訴說,在傾訴。它是情感的寄託,是心靈的港灣,是魂體的慰藉,點綴在影片之中,為影片增色不少。
《我的聖途》有堪稱一部旅遊廣告宣傳大片。當鏡頭語言隨著沙馬達伊的朝聖之履,一步步走過涼山的山山水水的時候,極清鏡頭或近景或遠景的呈現,都將這片神聖之地展示的美輪美奐,美到窒息。這里空氣清新,簡直就是天然的氧吧。這里山水清濯,簡直就是人間的天堂。這里密林蔥蔥,白雲悠悠,溪流淙淙,青草幽幽,是一個來了就不想再離開的地方。心中的聖地,也莫過於此。
《我的聖途》更有驚心動魄的史詩級生死絕戀。沙馬達伊與阿幾的坎坷情路,憂傷、悲涼、戳淚、虐心,溫情到暖心,凄絕到極致。還有鈕特與阿果的悲情,直叫人淚不夠流,泣不成聲。
《我的聖途》還有對涼山彝族原生態民情風俗的精準還原和再造。比如那一幕幕頗具古典意味的且形式感濃郁的大比拼,大決斗,大決戰,弓、弩等神器一一再現,角斗絞力頻頻上演,其所呈現出來的卻是彝民的血性,彝人的熱辣。彝族的民族性也隨著沙馬達伊的朝聖之旅一點點釋放出來。
不過,在文藝氣息、文藝調性的打造上,《我的聖途》依舊保持了一貫的高水準。對聖史的精準再現,對聖地的精細還原,對聖潔的精度解讀,對聖心的精雕細琢,都讓影片從頭至尾洋溢著史詩般的氣勢。《我的聖途》,不只是好看那麼簡單!!!
⑸ 求一些老的南方少數民族題材的電影片名。
諾瑪的十七歲〉、
紅河花腰彝族風情〈花腰新娘〉、
紅河瑤族風情的〈咬指〉,
反映僳僳族、傣族抗英斗爭的〈石月亮〉、
《山間鈴響馬幫來》(苗族、哈尼族)、
《蘆笙戀歌》(拉祜族)、
《邊寨烽火》(景頗族)、
《五朵金花》、《摩雅傣》(傣族)、
《劉三姐》(壯族)、
《阿詩瑪》(彝族
《青春祭》(傣族)、
《鼓樓情話》(侗族)、
苗家兒女》(苗族)、
《神秘的伴侶》(瑤族彝族)、
土家族(《連心壩》),
布依族(《山寨火種》),
瑤族(《瑤山春》),
苗族(《火娃》),
回族(《六盤山》),
佤族(《孔雀飛來阿佤山》),
壯族(《拔哥的故事》),
獨龍族基諾族(《綠海天涯》),
達翰爾族(《傲蕾•一蘭》),
傣族(《青春祭》、《孔雀公主》)
彝族(《奇異的婚配》),
⑹ 推薦關於與少數民族相關的電影
蒙族的:
《綠草地》,寧浩的新作。
《嘎達梅林》,馮小寧作品,英雄史詩。
《圖雅的婚事》,余男作品,07年柏林電影節金熊獎最佳影片。
《黑駿馬》,謝飛導演,騰格爾主演,第十九屆蒙特利爾電影節最佳導演及最佳音樂藝術成就獎。
《蒙古王》,四國合拍的成吉思汗電影,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悲情布魯克》
藏族的:
《紅河谷》,馮小寧作品,寧靜邵兵主演。
《喜馬拉雅王子》,蒲巴甲主演的,改編自《哈姆雷特》。
《靜靜的瑪尼石》,非常出色的西藏紀錄片,經典。
《可可西里》。陸川的作品,很著名了,關於保護藏羚羊的。
《小喇嘛看世界盃》。澳大利亞和不丹合拍的電影,很有意思。
《岡拉梅朵》,今年的新片,愛情故事值得一看。
《盜馬賊》,田壯壯作品,於1988年獲瑞士第四屆第三世界電影節弗里堡市大獎。
《小活佛》,大名鼎鼎的貝托魯奇作品,三國合拍,尋找轉世靈童的故事。
《梅里雪山》,07年的小成本影片。
《茶馬古道-德拉姆》,田壯壯拍的紀錄片,有關茶馬古道的故事。
其他民族:
彝族:《花腰新娘》,張靜初、印小天主演。《畢摩紀》,不錯的片子。
壯族:《劉三姐》,老片子了。
白族:《五朵金花》、《阿詩瑪》,同上。
維族:《冰山上的來客》。
一下就想起這些,嚴重推薦《圖雅的婚事》《靜靜的瑪尼石》這兩部,比較新,成就也高。
⑺ 誰幫我推薦幾部少數民族題材的電影
這里只說自己看過的(暴露年齡啊!),其餘少數民族電影應該幾百部是有的。看過的多多少少名氣大些。一般常見得電影應該都在下面了。
以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的電影最多,特別是蒙古族作品。
一般越是80年代以前的電影越耐看,雖然有很強的時代感和主旋律感,但當時的工作者都是誠意滿滿,演員的表演也非常認真。
回族《黃土地》
白族《五朵金花》
彝族(撒尼支系)《阿詩瑪》,(花腰彝)《花腰新娘》,《從奴隸到將軍》
傣族《孔雀公主》,《槍,從背後打來》,《紅象》,《相約在鳳尾竹下》,
藏族《紅河谷》,《天浴》,《可可西里》
壯族《劉三姐》,《拔哥的故事》
蒙古族《圖雅的婚事》,《黑駿馬》,《嘎達梅林》,《東歸英雄傳》,《成吉思汗》,《祖國啊,母親》
拉祜族《蘆笙戀歌》
景頗族《應聲阿哥》
維吾爾族《海市蜃樓》,《西部舞狂》,《邊鄉情》,《不當演員的姑娘》,《錢,這東西......》各種買買提和阿凡提的故事。。
苗族、哈尼族《山間鈴響馬幫來》
塔吉克族《冰山上的來客》
納西族《大東巴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