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看片前的音樂

看片前的音樂

發布時間:2024-05-13 07:20:30

㈠ 每當看電影的一開始,出現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的時候的音樂是什麼

小龍的Logo標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為每一部通過的電影發的放映許可證,只有通過了廣電總局的認證,才准許這部電影公開放映,音樂是廣電總局許可證的配樂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簡稱廣電總局,原為廣電部,1949年10月成立。主要職能是監管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所有廣播電視媒體。廣電總局由中宣部和國務院領導。

㈡ 為什麼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往往背景音樂非常重要

背景音樂在電影中的作用是用於調節氣氛,插入於對話之中,能夠增強情感的表達,達到一種讓觀眾身臨其境的感受。影視作品是背景樂常見載體,往往一部熱播的影視作品總是伴隨著優美感人的背景音樂,有的是專為其創作的,有的引用前人的名曲,背景樂已成為一部成功影視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

㈢ 請介紹著名電影配樂大師以及他們的作品

http://www.fly-bbs.com/read.php?tid=7490

當音樂愛上電影——世界電影配樂大師巡禮(致敬貼)

電影配樂一直是我的興趣所在,而電影配樂大師們也是我所崇拜的對象。因為電影,音樂被賦予了別樣的意義;因為音樂,電影讓我們的記憶更加深刻。
每次看電影,人們總是把目光投向台前的演員或幕後的導演,可是往往讓人真正投入的電影,那些真正震撼靈魂的東西,是不朽的電影配樂。
現介紹一些應該被我們記住的大師......所有資料來源於網路,歡迎各位補充!

John Williams—約翰.威廉姆斯
1932年2月8日出生,美國人。
電影配樂大師約翰.威廉姆斯是電影配樂家中的佼佼者,他有好萊塢大片音樂教父之稱。曾超過24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配樂提名,並5次獲獎。同時,他的配樂還15次獲得格萊美獎(Grammy Award)。
說起他的作品,大家一定非常的熟悉,大部分斯皮爾伯格的電影都是他擔任的配樂。其著名代表作有:《侏羅紀公園》、《拯救大兵瑞恩》、《星球大戰》三部曲、《辛德勒名單》、《第三類接觸》、《大白鯊》、《E.T.》等。近期的作品有《愛國者》,《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藝妓回憶錄》等。盡管有人抱怨他的音樂聽起來都一回事,但其氣勢磅礴的配樂,確實無可替代。

此外,他還是個指揮大師,為自己的作品擔任指揮。他擔任指揮的音樂會幾乎是場場爆滿。

John Barry—約翰.巴瑞
約翰.巴瑞1933年出生於英國 ,也是一位聲名遠揚的著名配樂大師,其作品曾5次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配樂獎。
他的代表作為大家所熟知的有:《007系列》後期的作品、《午夜牛郎》、《遠離非洲》(out of Africa)、《與狼共舞》、《時光倒流70年》(Somewhere in time)、《桃色交易》、《卓別林和他的情人》(Chaplin)。

James Horner—詹姆斯.霍納
他是新一代的電影配樂大師,擅長於運用英格蘭、蘇格蘭等歐洲民間音樂的素材來創作。
詹姆斯.霍納的作品我們是最熟悉的,記得泰坦尼克號嗎,第69屆奧斯卡的最佳配樂。那悠揚的風笛聲相信很多人至今難以忘懷。
其代表作有:《特洛伊》《光榮》、《燃情歲月》(legends of the fall)、《勇敢的心》(Brave heart)、《阿波羅13號》(Apollo 13)、《泰坦尼克》、《蒙面佐羅》(The mask of Zorro)、 《Deep impact》。 (末日大撞擊)、《The devil』s own》 (Harrison Ford)、《美國鼠潭》。

埃尼奧·莫里康內(Ennio Morricone)
又一個可怕的義大利人,埃尼奧·莫里康內(Ennio Morricone)是個長命的超級快槍手,從1952年至今,為超過400部電影作了配樂,他的音樂風格囊括了古典、爵士、搖滾、義大利民謠、先鋒音樂等幾乎所有的音樂類型。上世紀60年代,他與導演Sergio Leone拍擋,為一大批粗製濫造的「義大利式西部片」譜寫音樂,成了名副其實的西部片音樂之王。但這位精力旺盛的大師卻也並非僅靠「殺片無數」取勝的莽漢,他的經典代表作層出不窮,1990年之後的晚年作品依然殺氣逼人,絕對不是靠早年英名混飯吃的糟老頭子,令人折服。
代表作品:《美國往事》《教會》《天堂影院》《海上鋼琴師》

伽伯瑞·雅德(Gabriel Yared)
伽伯瑞·雅德(Gabriel Yared)這個在黎巴嫩出生的法國人,剛出道的時候是個流行歌曲作者,1973年接了第一部電影配樂,而讓他真正入行的是1979年為戈達爾的影片《人人為自己》(Sauve Qui Peut (la Vie))作曲,之後接到大量訂單,最多的一年裡同時為7部電影配樂,但他總是能通過不同的音樂類型和風格,發揮自己的浪漫靈感,從古典到搖滾、從民謠到爵士。他的第一個代表作是《37.2℃》,而由杜拉斯小說改編的電影《情人》為他贏得了法國愷撒獎。當然,最厲害還是《英國病人》,讓他捧回了1996年的奧斯卡金像獎和金球獎兩座獎杯。
代表作品: 《37.2℃》《情人》、 《英國病人》、《心計》

尼諾·羅塔(Nino Rota)
尼諾·羅塔(Nino Rota) ,義大利音樂教父,生於1911年,來生僅電影配樂就寫過145部,還不包括其它歌劇,管弦樂作品。他畢業於米蘭音樂學院,與義大利名導費里尼合作長達三年,創出無數影音經典。而他在條件遠不如好萊塢的情況下,以義大利民謠和過人天份為武器,再加上本土強悍和不屈服的民風,寫出了無數膾炙人口的作品。而其中最為耀眼的則就是《教父》(GODFATHER),以典型的西西里旋律寫出的樂章富含動人的深情。
代表作品:《教父三部曲》、《八部半》、《戰爭與和平》、《在羅馬的陽光下》

Maurice Jarre—莫里斯·賈爾
法國人。這位配樂大師的許多音樂動人之極,大家熟知的《人鬼情未了》(Ghost)的主題曲,就是他的佳作之一。
其他的著名代表作還有:《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漫步雲端》(A walk in the winds)。《齊瓦哥醫生》(Doctor Zhivago)等。

Jerry Goldsmith—傑瑞·戈德史密
傑瑞.戈德斯密斯是電影配樂大師Miklos Rozsa(電影《賓虛》的配樂者)的學生。其風格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在早期電影流行交響配樂時,他的代表作有《巴頓》,後來他為電影《Omen》(天魔)大膽創作的黑色聖歌,曾獲奧斯卡最佳配樂獎。
七十年代開始流行電子音樂代替交響配樂,他並沒有停留在舊有風格上,創作出獲配樂金像獎的許多佳作,如:《第一滴血》、 《star trek》等作品。近作還有《星艦迷航》、《異形》、《the Mummy》、《花木蘭》、《空軍一號》等代表作,以八十高齡而新作不斷,令人欽佩。不過已於2004年7月去世了,真是電影配樂界的一大損失。

Danny Elf Nan—丹尼.艾福蘭
丹尼.艾福蘭代表作:《蝙蝠俠》(batman)、《不可能的任務》(Mission: Impossible)、《神通廣大》、《Man in black》。

Thomas Newman—托馬斯.紐曼
托馬斯.紐曼是八十年代開始比較活躍的一位電影配樂大師。其代表作為大家熟知的有:《刺激1995》(The Shawshank Redemption)、《第六感生死緣》(Meet Joe Black)、《聞香識女人》(scent of a woman)。

Hans Zimmer—漢斯.基默
1957年9月12日出生,德國人。
他是我個人最喜歡的配樂大師,究其原因,大概是因為他所配樂的電影大部分我都看過並且非常喜愛。而且有好幾部都是我偶像尼古拉斯.凱奇主演的。他的作品——《獅子王》和《埃及王子》這兩部動畫片的配樂,更是我童年時代的美好回憶。最近幾年的作品有《達芬奇密碼》、《天氣預報員》、《蝙蝠俠歸來》《亞瑟王》等。
其他著名的作品還有:《角鬥士》、《The Thin Red Line》、《紅色警戒》(Crimson Tide)、 《石破天驚》(the rock)、《斷箭》(Broken Arrow)、《雨人》、《黑雨》(Black Rain)、《綠卡》(Green Card)、《太陽淚》、《珍珠港》、《漢尼拔》等。

Michael Kamen—邁克爾.凱曼
代表作:《致命武器》系列(Lethal Weapon)、《俠盜羅賓漢》(Robin Hood: prince of thieves奧斯卡金獎)、《終極警探》系列(Die hard)、《最後的魔鬼英雄》(Last Action Hero)、《這個男人有點色》(Don Juan De Marco奧斯卡提名)、《101忠狗》(101 Dalmatians)。
凱曼大師已於2004年去世。

Max Steiner—麥克斯.斯坦納
早期著名的配樂大師,其代表作有:《飄》(Gone with the wind) 、《Now voyager》 、《Casablanca》(卡薩布蘭卡.) 、《Since you went away》,以上作品全部曾獲奧斯卡金像獎配樂獎。

Elmer Bernstein—埃爾默·伯恩斯坦
代表作《七俠盪寇志》I/II,《純真年代》、《成為馬爾科維奇》、《造雨人》、《我的左腳》,《蜜莉姑娘》、《殺死一隻知更鳥》、《遠離天堂》、《恐怖角》、《十誡》等,多次獲奧斯卡金像獎提名,並數次獲獎。他也於2004年去世。

James Newton Howard—詹姆斯.紐頓.霍華德
代表作:《水世界》(Water world)、《大峽谷》(Grand canyon)、《執法捍將》、《伴我一生》(dying young)、《驚愫》(Primal fear)。

久石讓
提起久石讓,宮崎駿迷一定不會陌生,因為只要你留意每部宮氏電影的開頭或結尾,就會看見這個名字——音樂:久石讓。
久石讓,1950生於日本的長野,是日本最多產,同時也是最具影響力的現代音樂藝人之一。在長達二十年的傲人音樂生涯中,他擔任作曲、製作、編曲和演奏等多項工作。久石曾為超過二十部電影擔任配樂工作,並曾四度贏得日本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配樂獎。他還從1992年起連續三年獲得日本最高電影音樂大賞,1999年又第四次獲得此獎。他還為許多電視連續劇以及數不清的電視廣告製作配樂。這位以獨特的極簡風格著稱的鋼琴兼鍵盤手曾出版超過20張以上的暢銷個人專輯,每張都是數一數二的佳作,可謂碩果累累!
久石讓早年曾就讀於日本國立音樂學院,修習作曲。1982年,久石讓在畢業的同時推出了他的第一張個人音樂作品專輯。1983年,經人介紹,久石讓結識了宮崎駿,此時宮崎駿正致力於《風之谷》的創作。聽過久石讓創作的[風之谷]的印象音樂後,宮崎駿被深深打動了。此後影片公映後更證實了宮崎駿的眼光,久石讓為該片創作的配樂深深地打動了無數的觀眾以及評論人。因此次年宮崎駿的"GHIBLI(吉卜力)"工作室後,久石讓便一直擔當宮崎駿動畫的音樂監督至今。
久石讓是一個非常活躍的音樂創作人。如今,久石讓不但是宮崎駿的音樂代言人,更與北野武漸成黃金組合,創作了《寧靜的海》、《Kids Return~壞孩子的天空》、《花火》、《菊次郎的夏天》等佳作。 此外的配樂大作還包括:動畫電影《阿里安》、《機器人嘉年華》,《仔鹿物語》、《水之旅人》、《寄生前夜》等等。在日本,久石讓早已是聞名遐邇的資深音樂人。1998年,久石讓 更獲邀擔任日本冬季長野殘疾人奧運會的音樂製作總監,如此重要的任務可說是對他在音樂界大師級地位的莫大肯定。

Howard Shore—霍華德.肖
霍華德·肖出生於1946年10月18日,加拿大多倫多人。他最為我們熟悉的作品,當然是史詩巨作《指環王》三部曲了。他憑指環王首部曲獲得了奧斯卡最佳配樂獎,而後,又憑為《飛行家》的配樂再度獲獎。
歷數霍華德所創作過音樂的著名影片有1988年湯姆漢克斯的成名影片〈成長〉(Big)、〈沉默的羔羊〉、七宗罪〉、〈入侵腦細胞〉、

海倫·卡蘭德羅(Eleni Karaindrou)
希臘作家導演安哲洛普洛斯(Theo Angelopoulos)的御用配樂人,海倫·卡蘭德羅(Eleni Karaindrou)是這個行業里少有的女性。導演安哲洛普洛斯的電影沉重而悲愴,卡蘭德羅的音樂同樣也深沉苦情。然而,對於熟悉希臘式悲劇以及天生就有希臘式悲劇情結的人來說,卡蘭德羅的音樂無異於蕭瑟生命中的天籟之音,盡管作品不多,但已經成為作家電影音樂的典範。
代表作品:《霧中風景》、《尤里西斯生命之旅》、《永恆的一天》

譚盾
譚盾,一個為華人音樂家贏得榮譽的名字。1957年出生於湖南的譚盾,曾多次榮獲中國國家級創作獎,他的管弦作品《道極》更被評選為「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除此之外,譚盾在實驗創作藝術上也非常活躍。他的《紙樂》、《陶樂》與《水樂》等音樂劇,都在國際前衛藝術領域里產生很大的影響,並獲得廣泛的好評。其它諸如「Weber國際作曲獎」、「山多利作曲大賞」、「MIT傑出藝術成就獎」等國際獎項,更將他的聲譽推至最顛峰。
在第44屆格萊美中,譚盾再度為華人音樂家贏得榮譽,以電影《卧虎藏龍》主題曲《月光愛人》獲得「最佳電影原創音樂」、「最佳原創電影歌曲」提名,又以《卧虎藏龍》原聲帶中的《永恆的誓言》獲得「最佳古典音樂」提名,而取自《易》中的吉他協奏曲則獲得了「最佳古典音樂協奏曲」提名。
代表作品: 《卧虎藏龍》、《英雄》

奇斯洛夫斯基
一提起他,就得說奇斯洛夫斯基。這位學法律和歷史出身的波蘭音樂家普瑞斯納(Zbigniew Preisner),可能不太喜歡配樂人里的這個「配」字,因為他要求音樂即使脫離了電影,也要讓人百聽不厭,甚至要可以讓沒有看過電影的人單獨欣賞。所以他跟奇斯洛夫斯基的關系更像是真正意義上的拍擋,總是在電影籌拍時就加入劇本討論,使得音樂不僅能完全融入電影中,也讓電影的精髓也完美地滲進音樂之中。這一點在《藍》里得到了充分體現,有人甚至評價說這部電影就是普瑞斯納音樂的影像版。另外,他也作過不少非奇斯洛夫斯基電影的音樂。
代表作品: 《紅》、《藍》、《白》 、《兩生花》

范吉利斯(Vangelis)
希臘音樂大師范吉利斯(Vangelis),作為電影配樂大師里BOS級別的人物,被人們稱為現代的瓦格納,范吉利斯的配樂作品也大都是史詩般的。有朋友說范吉利斯每隔十年就能創作一部顛峰級的作品,1981年的《火戰車》,1992年的《1492征服天堂》,2004年的《亞歷山大大帝》,每一部作品都能堪稱電影配樂史上的經典之作。

㈣ 這段視頻背景音樂是什麼

嗯,你好,剛才去看了你所提出的這個視頻,知道這首歌叫什麼名字,這段視頻的背景音樂中文名字叫作《夢之安魂曲》,此音樂的英文名字叫做《Requiem for a Dream》,此音樂出自於電影《夢之安魂曲》,《夢之安魂曲》又名又稱《迷上癮》、《夢的輓歌》等等。

不曾讓你遺忘的不應只有光明,黑暗作為光明的對立面,永遠存在。電影里的陰影因為真實而吸引人,心碎之後,我們在畫面外追尋著所謂的真實,然後審視周圍。羅曼.波蘭斯基說:也許我喜歡電影中的陰影,但生命中的陰影則不然。

我想如果有十個不同主題去表現生命的話,《夢之安魂曲》肯定可以從某一個角度來針刺著你不能沉淪。這同樣是一部看過後卻覺得說不出東西的片子,尤其是強迫著你說些什麼東西——知它有千般好,但是無處予說。壓抑、消沉、絕望、傷感、無奈……,眾多名詞都是《夢之安魂曲》影片的注釋。

也許你不曾留意過,但是曾在一個無知卻被反復轉載的十大禁片帖子上面見過它,你甚至會以為這裡面真有什麼為世俗或者大眾所不能容忍的情節畫面,報著一種獵奇心理去苦求過。

當然,我會說:你錯了。

這樣的獵奇行為侮辱了一部偉大而傑出的電影。不得不指出,其實《夢之安魂曲》才是一部被人遺忘的片子,太過出色加上題材陰暗,導致它被遺忘。細心留意後,某一天也許會發現,它原來也列在IMDB裡面,而且排名還可以正視。它有著演員出色的發揮,有著導演凌厲的剪輯,高速切換的畫面,有著神乎其技的蒙太奇,有著扣人心扉的音樂,還有一個值得現代人反思許久的沉重主題。

給影片糾不足的話。我想:它的出色來自它的主題,卻也毀滅於它的主題,影片沒有給我們任何的希望。

表現諸如毒品、暴力、賣淫之類的主題並不是不能苟活於世,而是從哪個角度去表現,也許你會說黑幫片的不是很受歡迎嗎?不錯,黑幫是受歡迎,但是,表現的形式也有多種多樣。正面去展現黑幫不加美化,恐怕沒有幾個人願意去看現實中血肉模糊的爭斗,又或者是槍林彈雨的追殺。《夢之安魂曲》正面去描述了人在毒品葯物面前的無力掙扎,卻是種匠心獨到。大量的心理活動刻畫,時而激烈急促,時而平緩流動,因為這個美好追求的主題本身就是虛幻,主人公所追求的夢想不過一種虛幻。夢想固然是用來實現,有一類則需要被粉碎。當靈魂與軀體被毒品葯品所分離,那時候,靈魂已不再屬於你自己所能控制。

再一點不足是凌厲得有點過火的畫面剪輯、快速切換,讓人承受不住,尤其是面對著傑瑞德.萊托那張蒼老痛苦的臉龐,幾次想切掉,因為這像是在受罪,主人公在痛苦,我們也在受罪。而且電視節目的助興催促聲也實在令人緊張萬分,這種痛苦不僅僅是看著一年老的母親在受罪,也是為之不忍的劇創。黑色基調下的主題,看著四個主人公一次次的吸毒、吞食葯物,無以復加,一步步走向絕望。如果說像《殺誡》《黑暗中的舞者》結局給我們的是戛然而止的疼痛,絞刑剝奪了在生的權利。那麼《夢之安魂曲》最後一二十分鍾痛苦的持續加劇與走向絕望,是其他影片所無法比擬的。

如果說眼花繚亂的剪輯不曾讓你震撼,瞳孔的收縮放大也不足以讓你新奇,而依賴毒品葯物的感覺又離你似乎太遠,煎熬中的疼痛你覺得不真實。那麼且讓你看其生命突然消逝,縱然殘酷,也許可以擊倒你,但更多是剎那的震驚。生命的慢慢枯萎凋零,是一種考驗人內心與耐性的折磨。我們很不情願在《夢之安魂曲》看到了後者,消沉得欲罷不能。這也許就是日本豚鼠系列實驗短片為什麼要選擇慢慢折磨一個人致死,而不願意像恐怖分子一樣以切人頭為樂。這是要考驗人的承受能力,不可否認以上所提及的是一種變態行為。

當然,在《夢之安魂曲》身上,我並不認為它是為了折磨而折磨,至少,它留下了一些迷茫的信息。

記得第一次看片子立刻被開頭的《Summer Overture》音樂所迷住,一開始彷彿死神推開了大門。一幕幕的畫面里,哈利和泰倫推著電視機,和那些休憩中的老婦人們擺擺手說了聲:Hi。夕陽余輝下,兩個年輕人走在寬闊的街道上,音樂聲像腳步一樣,從輕快到沉重,漸漸加急…。當然,整張原聲都做得非常出色,其他曲目也融入了眾多音樂元素(參見導演前作),但是對這首開篇曲情有獨鍾。

這個故事包括原聲里,有Summer、Fall、Winter,由炎熱的夏季開始,卻沒有Spring,四季里缺一季節,這不僅僅是個圈套,也是個死亡的最後宿命。

人生,只是無數的姿勢而已。愛恨情仇,聚散沉淪,悲歡離合等等都列於其中。有的向上,有的向下,有的拚命掙扎,還有的隨遇而安。但當這些所有一切都分崩離析了,建立之後到消亡這個過程裡面,倘若給予的壓力太多到生命難以承受的重量,身處其中的人或許便會回歸到一切宛如初見的狀態。猶如在母親的子宮當中,無助而脆弱地蜷縮成為弓的形狀,是安撫自己的有效姿勢。亦能夠感覺到一些虛構出來的卻是主觀存在的溫度。

但同時,泄露出來的秘密卻不僅僅是安全感的缺失。

或許電影所使用的多種蒙太奇方式只是為了表達一個迷茫的主題:高速剪切、局部放大、鏡頭的特殊視角處理等等等等不一而足。而前方,究竟將要帶領著身處其中的人們去到何處?

線索一:電視。
Harry的母親Sara是電視迷,這一身份折射出她的背景:未曾受過教育,孤苦無依的老年婦女,深度渴望家人的關愛和陪伴,以及節食減肥的困難——看電視成性的人,特別是女性,總是會喜歡隨手放一些零食的。而片頭Harry與朋友拉著舊電視穿過一條條街道的時候,更是預示了電視這一物事在電影當中的重要性。

同時,所有情節展開都與電視有關。Sara因收到經常觀看的電視節目秀上鏡的邀請而立志減肥,以便於穿下當年出席兒子高中畢業典禮時穿的被故世的丈夫盛贊的紅色禮服。整個故事也是由此而鋪開。

線索二:原聲。
當Harry與朋友拉著破舊的電視走過一條條街道的時候,影片當中重復了多次的主題音樂也隨之播放出來。由輕到重,由緩至急。在片中多次出現情節轉折的時候,Harry的毒品生意受挫,流亡,Sara出現幻覺,入精神科治療等處都配合了同樣的鬼氣森森的音樂。似乎,預示著四個主人公將要來臨的前進軌跡。

線索三:顏色。
Sara最鍾愛的也是最最風光的紅色,頭發嚮往的也是曾經的眩目紅,但是事與願違,鄰居為她在家DIY染發卻變成了橙色,偏差只有那麼一點點,看來卻顯得有些滑稽和詭異。Harry的夢中Marylin的完美形象同樣也是一襲紅色短禮服,或許是對於他高中時代母親形象的懷念,或許只是為了表現那些未能說出口的對Sara的愛。但我不得不說Jennifer Connelly真的適合偏向煙熏的妝容以及黑色為主的服飾,與她自身氣質相當吻合,也向來對J.C.的印象都是扮演著這樣一些為生活所苦的角色,看到她的黑發及濃重的黑色眉毛就不由得將思想演變得哥特。同時情人Harry也是一頭濃重的黑發,相信阿羅諾夫斯基在選角上面也是下足了工夫的。

線索三:季節變換。
不知道英文當中是不是也有同樣的諺語:冬天過去了,春天還會遠嗎?但這次阿羅諾夫斯基玩了一次大顛覆。影片從夏天開始看到希望,秋天加劇痛楚,冬天變本加厲直到最後的二十分鍾的不可承受,卻始終不見遙遙不到姍姍不來的春天。

線索四:床與蜷縮,安眠(或許吧……)
結尾處四名主人公在飽受了身體以及精神摧殘之後,躺在床上的姿勢都是向左側卧,蜷縮成為一張弓的形狀。抱緊自己,才能夠感受到那麼一些虛妄的溫暖。

……

個人更偏好於《夢之安魂曲》的翻譯名字,透露出來的是迷茫之餘希望的味道,即便整個影片展現出來的是完全的黑暗,即便Sara在入精神科肯定無法再上鏡會抱持終身的遺憾,即便Harry到醫院診治吸毒化膿的手臂之後被抓入獄而截肢,即便Tylon同樣入獄服刑辛苦勞作,即便Marilyn迫於情勢到毒販的派對上遭受摧殘而換得一些必要的錢……但是我看到他們之間依舊相互惦念,縱使在遭遇了這所有之後,依然相愛。

只是,缺乏一個明確的表達出口吧。但人生尚未完結,冬天過去依舊會有春天來到的。這是不可違背的自然規律,一如水沖不淡的親情,相互扶持的友誼,相互理解的愛情。所以縱使在看到美國地下評論說該片具備一些反社會和反映當下貧富差距等等社會問題的表現過於尖銳的時候(不論它的政治因素,但或許也存在未獲獎的原因在裡面。),我依然願意相信阿羅諾夫斯基抱持的依然是關於人性關於種種感情的溫暖,這些,是任何東西都無可替代。

或許Harry賺大錢讓母親生活無虞的希望事與願違,或許Tylon因為母親故世而再無法彌補一些缺失,或許Marylin的毒癮終將爆發,或許Sara從此一蹶不振。但是,能夠互相扶持著行走小人物的生活軌跡,也便是好的吧。在我看來,真正冷血的電影反而是因外界環境而造成彼此互相懷疑,互相折磨到感情不再的那類東西呢。
【嗯,大概的內容也就這么多了,望LZ採納,謝謝~(⌒_⌒ )】

㈤ 看電影時你們都發現了哪些好聽的歌曲或純音樂

1.天地孤影任我行 ——《東邪西毒》

每個人都會經過這個階段。看見一座山,就想知道山的後面是什麼。我想告訴他,可能翻過山後面,你會發覺沒什麼特別,回頭看,會覺得這邊更好。但是他不會相信。以他的性格,自己不試試是不會甘心的。

閱讀全文

與看片前的音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俄羅斯血戰車臣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423
王者電影韓國哪裡能看 瀏覽:149
電影天堂網站姥爺的抗戰 瀏覽:510
奪冠全片電影免費 瀏覽:452
十大恐怖電影票房排行 瀏覽:347
我叫阿里木電影免費 瀏覽:725
重生電影迅雷免費下載 瀏覽:389
10歲孩子怎麼買電影票 瀏覽:378
騰訊視頻的電影排行榜在哪裡 瀏覽:996
張柏芝演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188
年輕姐姐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144
給電影人的情書百度雲資源 瀏覽:712
房東彪哥是什麼電影 瀏覽:624
有哪些西方電影 瀏覽:82
抖音電影大小屏幕怎麼設置 瀏覽:373
把電影變成迅雷鏈接 瀏覽:385
哪裡能看禁電影資源 瀏覽:727
誅仙是修仙類電影英文怎麼說 瀏覽:155
陳仲維都演過哪些電影 瀏覽:185
2020年國產電影戰爭 瀏覽: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