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八佰》中楊惠敏的三指禮真不是智仁勇之意嗎
昨天有一同事看完電影《八佰》回來後發信息和我聊天,說電影如何如何。不過有一個鏡頭沒看明白,那就是送旗女孩楊惠敏敬禮的時候是三指並攏,拇指扣住小指,跟其他軍人敬禮方式不太一樣。不知道這個手勢是怎麼來的,是什麼意思。我真佩服她,看得那麼細。
我也注意到了這個鏡頭。這個鏡頭不僅在現在上映的《八佰》有,在幾十年前台灣拍的電影《八百壯士》中,林青霞扮演的楊惠敏也有這么一個鏡頭。
在電影中,林青霞扮演的楊惠敏跟她爺爺說她參軍了,並給她爺爺領“三指禮”,她爺爺誤以為是參軍三十塊錢一個月。楊慧敏隨即解釋到,三指代表的是“智仁勇”。
不過這個鏡頭有兩處錯誤的地方。第一處就是楊慧敏給她爺爺解釋三指代表的是智、仁、勇;第二處是楊慧敏說她要參軍了,隨後跟著部隊走。為什麼說這里也是個錯誤呢?下面我逐個說明。
嚴家麟在文華書院童子軍規列里明確規定童子軍:要誠實可靠、助人為樂、樂善好施、見義勇為、勤奮好學,同時還要求夥伴間有愛可親,要服從命令,行動敏捷,最後熱愛國家。
也就說他根本沒有把童子軍當做軍隊的後備力量才訓練,而是當作現代的志願者來培養。
所以說,童子軍並不是軍隊,怎麼能把孫先生強調的軍人三要素強加上童子軍呢。
最後要說的一點,作為自媒體的作者,在網上寫文章時,一定要多方考證,對文章負責,最重要是對讀者負責,不能以訛傳訛,誤人誤己。
2. 八佰電影觀後感怎麼寫
八佰觀後感
郝瑞兆
這部電影講述了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國民革命軍為守上海最後防線四行倉庫,僅與英美租界相隔一條蘇州河,孤軍奮戰4個晝夜,營造了罕見的被圍觀戰爭,為壯聲勢四百人對外號稱八佰人。
這部電影給我最大的感觸在於一河之隔兩種不同的景象,一半繁華景象和一半的戰爭場面給人帶來視覺沖擊。感觸最深的一幕是每個晚上四行倉庫的軍人們看著對面的繁華景象,那是他們嚮往的、想要的生活環境;對面的學生想要去到對面和軍人們為了這個國家去奮斗;一根電纜線看似平凡卻是用一個個人的屍體趟過去的,他是四行倉庫的軍人與外界聯系的唯一途徑,他是托起後半段劇情的重要紐帶。
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的歷史事件改編的,淞滬會戰便是這部電影的原型。從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以後,日軍就加快侵略中華的步伐,並且提出了三個月的計劃。為了打擊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中國軍隊奮起反擊。從真實的角度上這部電影還原了真實的歷史事件,讓人們真實感受到了當時的歷史情形和人們苦難的生活環境,更加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
1938年,淞滬會戰進入相持階段,為了掩護我軍的行動,團長謝晉元臨危受命,率軍駐守四行倉庫。然而此時的四行倉庫西面和北面已被日軍佔領,東面和南面是公共租界,與未被佔領的中國地界完全隔絕,成為一個"孤島",進入四行倉庫,也就成了孤軍。部隊進駐後,謝晉元與一營長楊瑞符集合部隊作簡短動員,說明奉命掩護大軍撤退並據守四行倉庫--這個當時上海唯一屬於中國軍隊守衛的一塊國土,第一營已是離開大部隊的一隻孤軍。他要求全體官兵,抱必死決心,與倉庫共存亡,剩最後一人,也要堅守陣地。
我想每個為了這場戰爭犧牲的人,他們的內心一定非常的強大,他們為了現在的繁華生活做出了很大的犧牲。沒有他們也就沒有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那些阻礙我們通往美好生活的事情,我們總會努力的跨過它,不論是經濟還是文化,我們中國一定會強盛起來,我們再也不是那個軟弱無力、任人宰割的中國。
3. 一部講述謝晉元堅守四行倉庫的電影
電影的名字叫做《八百壯士》。
《八百壯士》是丁善璽執導的劇情影片,於1975年上映,柯俊雄、林青霞等主演。
劇情簡介:1937年8月13日日寇侵略上海,國民黨八八師五二四團團長謝晉元,為牽制日軍,掩護國民黨軍隊後撤,率領四八零青年軍官號稱八百壯士,固守四行倉庫,達三個月之久,軍人英勇殺敵,女童子軍楊惠敏(林青霞飾)冒著生命危險給守軍輸送食物、醫葯等物資和國旗,當牽制任務完成,守軍越過蘇州橋後撤。
(3)中國童子軍電影擴展閱讀:
影片評價
就影片本身而言,明星雲集的電影,自然帶入了濃厚的商業氣氛。但就歷史本身來說,無論是八百壯士的史詩壯舉,還是電影中那激越的雄魂,都是我輩當頂禮致敬的楷模。
此片曾經獲得多項國際大獎,如1976年在韓國首都漢城第22屆亞太電影節獲得最佳電影、最佳女主角兩項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