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沒有朝鮮現代的電視劇或者電影有的話推薦一兩部,謝
《正義的戰爭》(1951)、《為了祖國的統一》(1951)、《糧食戰線》(1951)、《世界的呼聲》(1951)、《細菌暴行》(1952)、《戰斗著的鐵路員工們》(1952)、《向著勝利》(1952),故事片有《少年游擊隊》(1951,尹龍奎導演)、《重返前線》(1952,千相仁導演)、《偵察兵》(1953,全同民導演)
戰後的1954~1960年,是朝鮮電影創作繁榮的時期。各類題材的影片大量涌現出來,如有戰爭片《游擊隊姑娘》(1954,尹龍奎導演)、《漁郎川》(1957,尹龍奎導演)、《戰友》(1958,閔定植導演);現實題材影片《新婚夫婦》(1954,尹龍奎導演)、《幸福之路》(1956,全同民導演);喜劇片《我的女婿,我的兒媳》(1958,崔男先導演);偵探片《9時正》(1959,崔男先導演);歷史片《春香傳》(1959,尹龍奎導演);兒童片《小船廠》(1958,李基成導演)、《母親的懷抱》(1958,全同民導演)等。 60年代,隨著朝鮮千里馬運動的蓬勃開展,影壇上出現了一批反映時代風貌和新人的影片。如《紅色宣傳員》(1962,朴學導演)、《細紗工》(1964,吳炳初導演)、《人民教師》(1964,韓尚雲導演)、《海鷗號船員》(1961,韓尚雲導演)、《百日紅》(1963,千相仁導演)等。
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朝鮮電影創作的主要內容大致如下:
以革命傳統教育為主題。有崔億奎導演的《血海》(1969)、《賣花姑娘》(1972),後者曾在第18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上獲特別獎;嚴吉善導演的《安重根擊斃伊滕博文》(1979)等。
以反映金日成和其親屬的革命活動為內容。有朴學、嚴吉善合作導演的《大地烈火》(1977);嚴吉善導演的《第一支武裝隊伍的故事》(1978)、《白頭山》(1980)、《朝鮮的啟明星》( 1~10集,1980~1986)等。
以現實生活為題材。有金英浩導演的《鮮花盛開的村莊》(1970)、《農民英雄》(1975);劉浩順導演的《勞動家庭》(1971)、《軋鋼工人》(1972)、《摘蘋果的時候》(1971)、《青春的心臟》(1982)等。
描寫朝鮮地下工作者敵後斗爭。有鄭基模導演的《木蘭花》(1~3集,1971)、劉浩孫導演的《無名英雄》( 1~20集,1978~1981)等。
針砭社會生活中某些落後面和不良風氣。有《在某一工廠》、《試製品事件》、《車間主任和兩個姑娘》、《不能等閑視之》、《兩個作業班長》、《婚禮日》等。這類干預生活、比較輕松活潑的喜劇短片為廣大觀眾喜聞樂見。
以南北統一為主題。有嚴吉善導演的《金姬銀姬的命運》(1974)、閔正植導演的《骨肉》(上、下集,1979)等。
⑵ 7o年代我國放映的朝鮮電影都有哪竭
比較多。有印象的是《賣花姑娘》、《南江村的婦女》、《摘蘋果的時候》、《鮮花盛開的村莊》、《一個護士的故事》、《火車司機的兒子》、《看不見的戰線》、《金姬和銀姬的命運》、《軋鋼工人》、《永生的戰士》、《原形畢露》、《戰友》等。其中電影《永生的戰士》內容情節記憶猶新,主人公(被捕的朝鮮勞動黨員)金石哲為了避免遭酷刑折磨(尤其連續多天不讓睡覺)處在朦朧中被引誘說出機密,而依然將舌頭咬掉,其超過常人的行為另人敬佩,凸顯了革命的英雄主義精神。
⑶ 關於朝鮮的電影
1897年電影傳入朝鮮,1919年第一次放映了朝鮮人自己攝制的舞台劇影片《義理的仇斗》(金陶山導演)。1923年第一部故事片《月下的盟誓》(尹白南導演)問世。在以後的幾年中以尹白南為代表的電影藝術家拍出一批電影,如《海的泣訴》(1924,王必烈、李慶孫導演)、《沈清傳》(1925,李慶孫導演)、《雲英傳》(1925,尹白南導演)、《開拓者》(1925,李慶孫導演)、《雙玉淚》(1925,李龜永導演)等。這些影片多改編於朝鮮古典小說,是悲歡離合的情節劇。
1926~1935年,是朝鮮無聲片的黃金時期,不少影片具有民族文化特色。最有影響的是羅雲奎導演的《阿里郎》(1926)、《風雲兒》(1926)、《野鼠》(1927)、《尋找愛情》(1928)、《金魚》(1927)、金幽影的《流浪》(1928)、《昏暗的街道》(1928)、姜湖的《黑暗之路》(1929)、《地下村》(1931)及李圭煥導演的《沒有主人的渡船》(1932)等。羅雲奎是這一時期的重要導演,他以批判現實主義手法,揭露日本軍閥統治的罪惡,反映被壓迫人民的悲慘生活,從而引起社會強烈反響,對當時的朝鮮進步文化事業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後5部影片,是朝鮮卡普(無產階級藝術家同盟簡稱)電影運動時期較有影響的作品。卡普電影運動開始於1927年,結束於1935年。近10年間,進步電影工作者運用電影作為武器與日本佔領者進行戰斗。他們的影片大多取材於社會最底層人民的生活,不僅反映他們在日本統治下的苦難,而且也反映他們強烈的反抗精神。因而,卡普電影在當時贏得廣大觀眾歡迎。1935年,由李明雨導演的第一部有聲影片《春香傳》獲得成功。1936年後,隨著日本統治的加劇,卡普電影運動遭到公開鎮壓,朝鮮電影完全被日本侵略者掌握在手中。
1945年日本投降,1948年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建立。
1946年2月,朝鮮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決定成立電影班,當年即拍攝出《我們的建設》和《民主選舉》兩部紀錄片。1947年初,根據北朝鮮臨時人民委員會的決定在平壤建起佔地 5萬平方米的北朝鮮國立電影製片廠(朝鮮藝術電影製片廠前身)。建廠初期,即推出一批表現人民建設新朝鮮和反映國際友誼等內容的新聞紀錄片,代表作如《民主建國》(1949)、《人民委員會》(1947)、《友誼之歌(1949)等;故事影片《我的故鄉》(1949,姜弘植導演)和《熔礦爐》(1949,閔定植導演)。《我的故鄉》真實地再現了朝鮮人民在日本帝國主義統治下的悲慘生活,表現了人民熱愛自己的故鄉、渴望祖國獨立的美好願望,深得觀眾好評。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朝鮮電影工作者組織了前線攝影隊。在戰爭期間,他們拍攝了100餘部紀錄片和6部故事片,重要的有紀錄片《正義的戰爭》(1951)、《為了祖國的統一》(1951)、《糧食戰線》(1951)、《世界的呼聲》(1951)、《細菌暴行》(1952)、《戰斗著的鐵路員工們》(1952)、《向著勝利》(1952),故事片有《少年游擊隊》(1951,尹龍奎導演)、《重返前線》(1952,千相仁導演)、《偵察兵》(1953,全同民導演)等。《少年游擊隊》和《重返前線》曾分別在第6、7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上獲「爭取自由斗爭獎」。
戰後的1954~1960年,是朝鮮電影創作繁榮的時期。各類題材的影片大量涌現出來,如有戰爭片《游擊隊姑娘》(1954,尹龍奎導演)、《漁郎川》(1957,尹龍奎導演)、《戰友》(1958,閔定植導演);現實題材影片《新婚夫婦》(1954,尹龍奎導演)、《幸福之路》(1956,全同民導演);喜劇片《我的女婿,我的兒媳》(1958,崔男先導演);偵探片《9時正》(1959,崔男先導演);歷史片《春香傳》(1959,尹龍奎導演);兒童片《小船廠》(1958,李基成導演)、《母親的懷抱》(1958,全同民導演)等。 60年代,隨著朝鮮千里馬運動的蓬勃開展,影壇上出現了一批反映時代風貌和新人的影片。如《紅色宣傳員》(1962,朴學導演)、《細紗工》(1964,吳炳初導演)、《人民教師》(1964,韓尚雲導演)、《海鷗號船員》(1961,韓尚雲導演)、《百日紅》(1963,千相仁導演)等。
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朝鮮電影創作的主要內容大致如下:
以革命傳統教育為主題。有崔億奎導演的《血海》(1969)、《賣花姑娘》(1972),後者曾在第18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上獲特別獎;嚴吉善導演的《安重根擊斃伊滕博文》(1979)等。
以反映金日成和其親屬的革命活動為內容。有朴學、嚴吉善合作導演的《大地烈火》(1977);嚴吉善導演的《第一支武裝隊伍的故事》(1978)、《白頭山》(1980)、《朝鮮的啟明星》( 1~10集,1980~1986)等。
以現實生活為題材。有金英浩導演的《鮮花盛開的村莊》(1970)、《農民英雄》(1975);劉浩順導演的《勞動家庭》(1971)、《軋鋼工人》(1972)、《摘蘋果的時候》(1971)、《青春的心臟》(1982)等。
描寫朝鮮地下工作者敵後斗爭。有鄭基模導演的《木蘭花》(1~3集,1971)、劉浩孫導演的《無名英雄》( 1~20集,1978~1981)等。
針砭社會生活中某些落後面和不良風氣。有《在某一工廠》、《試製品事件》、《車間主任和兩個姑娘》、《不能等閑視之》、《兩個作業班長》、《婚禮日》等。這類干預生活、比較輕松活潑的喜劇短片為廣大觀眾喜聞樂見。
以南北統一為主題。有嚴吉善導演的《金姬銀姬的命運》(1974)、閔正植導演的《骨肉》(上、下集,1979)等。
80年代朝鮮有電影製片廠4個:朝鮮藝術電影製片廠、二•八電影藝術製片廠、朝鮮紀錄片廠、朝鮮科教片廠。每年生產故事片、紀錄片近百部。
建國初期在平壤建立了培養電影人才的平壤電影大學。大學設電影導演、攝影、美術、表演、電影理論等專科。活躍在朝鮮影壇上的電影工作者大部分出自於這所大學。
在60年代初建立起了獎勵制度。為作品設「人民獎」,為電影工作者設「人民藝術家」、「人民演員」、「功勛藝術家」、「功勛演員」等榮譽稱號。
⑷ 50年代朝鮮電影片有哪些
戰後的1954~1960年,是朝鮮電影創作繁榮的時期。各類題材的影片大量涌現出來,如有戰爭片《游擊隊姑娘》(1954,尹龍奎導演)、《漁郎川》(1957,尹龍奎導演)、《戰友》(1958,閔定植導演);現實題材影片《新婚夫婦》(1954,尹龍奎導演)、《幸福之路》(1956,全同民導演);喜劇片《我的女婿,我的兒媳》(1958,崔男先導演);偵探片《9時正》(1959,崔男先導演);歷史片《春香傳》(1959,尹龍奎導演);兒童片《小船廠》(1958,李基成導演)、《母親的懷抱》(1958,全同民導演)等。 60年代,隨著朝鮮千里馬運動的蓬勃開展,影壇上出現了一批反映時代風貌和新人的影片。如《紅色宣傳員》(1962,朴學導演)、《細紗工》(1964,吳炳初導演)、《人民教師》(1964,韓尚雲導演)、《海鷗號船員》(1961,韓尚雲導演)、《百日紅》(1963,千相仁導演)等。
⑸ 求有關朝鮮的彩色戰爭電影,國產或朝產均可
注意彩色的很少了!
國產:
英雄兒女
奇襲
軍教片《奇襲武陵橋》
軍教片《堅守文登川》
軍教片《飛虎》
鐵道衛士
打擊侵略者
上甘嶺
毛澤東和他的兒子
朝鮮:
《戰友》:1956年拍攝。中朝一起戰斗的故事。
《看不見的戰線》《血海》
《無名英雄》系列 這個電影系列片長達20集。
韓國:
太極旗飄揚
歐美:
《鋼盔》(Steel Helmet,1951年, 【導演】塞繆爾.富勒(Samuel Fuller)。
《戰地天使》(Battle Circus,1953年) 【導演】理查德.布魯克斯
《戰艦英雄》(Men of the Fighting Lady,1954年。)
《獨孤里橋之役》(The Bridges at Toko- Ri,1955年。港譯《蜀孤里橋之役》)
《安娜波里斯傳奇》(An Annapolis Story, 1956 年) 【導演】唐.西格爾
《戰地情焰》(Battle Flame,1959。) 【導演】.斯布林斯特恩
《戰爭中的人們》(Men in War,1957年。) 【導演】安東尼.曼
《麥克阿瑟傳》(MacArthur,1977年) 【導演】約瑟夫.薩金特
《獵戰》(War Hunt,1962年) 【導演】丹尼斯.山德斯(Denis Sander)。
《滿洲候選人》(The Manchurian Candidate,1962年,港譯《恐怖分子》)
⑹ 推薦十部朝鮮戰爭電影
十部朝鮮戰爭電影:
1、《長津湖》
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進入最終階段,志願軍在金城發動最後一場大型戰役。為了在指定時間內向金城前線投放更多戰力,志願軍戰士們在物資匱乏、武裝懸殊的情況下,不斷抵禦敵機狂轟濫炸,以血肉之軀一次次修補戰火中的木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