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禁播電影《秦頌》
《秦頌》之前被禁播過一段時間,具體的原因我認為有些網友的觀點可能道出了一部分實情,全文如下,轉發一下:文章地址:網頁鏈接
我們要像一道閃電,
劃破這被黑暗掩沒的天;
我們要像進入地獄的鏗鏘,
將璀璨的星光點亮;
我們要將火把扔進糟粕,
看那些奼紫嫣紅是否會讀啵(bo)破(po)墨(mo)佛(fo)…
…
時過之,情境遷。人們對歷史的認識,因為一些人對文化的蹂躪,變得面目全非。《秦頌》就是非常典型的案例。如果我是廣電總局的領導,我也會封殺這部影片。觀看的人或許會被經典的台詞,宏大的場面,露骨的鏡頭,潑辣的風格所吸引。只是這其中,影片展現的內涵,借愛情之名,行反歷史、攻擊華夏文明之實。為何如此講,請君一讀。
從傳統音樂來說,打擊樂是禮的一部分,像弦類的樂器是上不了檯面的。《秦頌》在開篇將打擊樂器推入黃河,之後又引入弦樂,這想表達什麼意思?合奏之中,往往採用弦樂組合來表演抒情。這是否是想表達丟掉禮樂,抬上抒情的意思?注意,這里是抒情。這一開始,編劇似乎就有所指。
屠殺是一個很重要的場景,以兩只小狗,汪汪汪,互搶骨頭,咬了一夜來壓住視覺上的恐懼。借用了奈何橋上狗報仇的傳說。而從深層次上,將秦王比作小狗,還不忘拉一個墊背的。重要的是這首兒歌是秦始皇吃奶的時候聽的。乳往往比喻生命的源泉,而在此片中卻將乳淫化。這是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對母親這一定義的邪惡化。
編劇沖著中國的傳統文化而來,而導演卻用潛意識的手法將齷齪掩蓋起來。而我們卻還在沉浸其中。
開篇劍指我國禮儀之邦,接下來將屠刀對准中國的歷史人物。通過對情節的設定,美化一個刺客,以達到將秦始皇降低歷史形象的效果。
第二小節開始,櫟陽公主入場,高漸離說這是那來的婊子。後續的演進,繼續對高漸離的美化,將他說成了一個偉大的嫖客。
這個編劇,很壞。這好比罵完他家,罵他爸,罵完他爸,罵他女兒。非常的歹毒。
接下來,繼續美化,將高漸離與櫟陽公主的愛情推向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地步。在秦始皇的祖宗牌位面前偷情偷得天地憾動?
呵呵!
看到這,我明白了。這種惡毒,其心可誅。這是一種典型的文伐手段。而在1996年這樣去拍電影,有誅我華夏傳統文化,動搖國之根基的謙疑。
即使是最後,還要拉上王翦父子,李斯等人。說王賁娶了個二手貨,關鍵是二手貨都不嫁給你;說李斯不好女色好男色,這樣的潛意識不就是說活該李斯絕後嗎?
這個編劇操完秦始皇祖宗十八代,更是稍帶連文臣武將一起罵一遍。
呵呵,許多人,還將此片放在神的地位,我感到胃部一陣痙攣,直想吐。馮小剛說,垃圾電影,培養了一批垃圾觀眾,說的一點兒都沒錯。
寫到此處,我只想說:有一大群,看上去麌麌詵詵,在文化的道路上或儦或俟。
故事的情節就是這樣,導演用了很多看上去符合人們樸素情況的情節去掩蓋了電影本身所想表現的。別說櫟陽公主和秦始皇根本扯不上什麼關系,高漸離也不過一個搞音樂的刺客而已。
而《秦頌》這部電影卻比高漸離都惡心。《秦頌》通過電影去充當文化的劊子手,他要砍掉我們的歷史,要讓我們的文化斷子絕孫,要罵那些偉人們的子女是婊子,要將編劇自身設定為一個偉大的嫖客。他嫖的不是一個人,嫖的正是我們的華夏文化。
所以,看完《秦頌》,我認為,這部影片,不僅以前要禁,現在也要禁。我也想問候拍這部電影的所有人的祖宗十八代。
《秦頌》除了罵得痛快,對中國的歷史的侮辱隨處可見。以至於給了我一種,有人以該片為道場,以求滅殺華夏文化氣運的感覺。
以下,就該片從歷史角度來談一談,《秦頌》想表達的想法。
在該片中,秦始皇以櫟陽公主作為籌碼,以換取王家三代的效忠。這不符合秦始皇的性格。王翦一生征戰,櫟陽公主怕是還沒出生呢。秦始皇用人從不講任人唯親,他的大臣許多都不是秦國人。王翦說哪怕公主是個癱子也要娶回來,她是咱們家的保護神。這也不符合王翦的邏輯。因為,秦始皇自那個樵夫之後,從來就沒有殺過大臣。
歷史上,與秦始皇家族通婚了並非王家三代,而是李斯一家人。《史記·李斯傳》有:「斯長男由為三川守,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諸公子。」其意思是:「李斯的長子李由任三川郡郡守,其餘兒子都娶秦皇室公主為妻,女兒全嫁給秦皇室各位公子。」而在《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根本沒有王家與秦始皇家通婚的記載。注意,司馬遷與秦始皇可不是一個朝代,沒有必要,更沒有人恐嚇他不將真實情況記載下來。
司馬評價王翦說他:「王翦為秦將,夷六國,當是時,翦為宿將,始皇師之,然不能輔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物身。」意思是說:「王翦身為秦將,削平六國,在那時,王翦是一位老謀深算的將領,始皇也叫他一聲師傅,卻未能以仁義之道德輔助秦王,鞏固立國的根基。他只是投機苟且,迎合求安,直到老死。」
可以看出,王翦是老死的,並非死於非命。其子王賁,自記載陪同秦始皇東巡之後,再無只言片語。
中國古代有個櫟陽城,是一個地名。在秦代是一個軍工產品的生產基地。而「櫟」字除了有是一種喬木植物的意思,在《三海經》中說:「有鳥焉,其狀如鶉,黑紋而赤翁,名曰櫟,食之已痔」。這意思是說:「山中有鳥,其形態像鵪鶉,長著黑色的花紋和紅色的頸毛,其名叫櫟,吃了可以冶療痔瘡。」果然是紅色很黑,莫大的諷刺。秦始皇給孩子取名,習慣給男孩取喬木這樣類型的,如扶蘇。給女孩取名習慣取「藤蔓」植物類似的名字。
可以肯定,秦始皇的櫟陽公主這是一個虛構人物,虛構的還不像。這可以說明,《秦頌》的故事情節也是沒有事實根據的。
劇中講,櫟陽公主出嫁後,在洞房花燭夜咬舌自盡,王賁割其雙乳,挖其雙目,割其女陰,極其變態,這是對王賁本人的一種侮辱,同時也是封建儒家學說對傳統文化的迫害。
在公元前220年前後,大家並不接受儒家觀點。並沒有貞操觀念的束縛。秦始皇讓櫟陽公主下嫁王賁,櫟陽公主回答說,我不是處女。其實在那個年代,並沒有什麼貞操觀念。漢武帝劉徹的母親王志可是二婚生了他。在那個年代,許多貴族為了延續後代,會找一些生過小孩的婦女為妻。李園將妹妹李嫣送給考烈王就是一個例子,同時秦始皇的生母也是一個例子。
呵呵,用現代觀點,戲說古代人物,將王賁在短短幾句話之內,描述成一個超級變態,是否用心叵測,挑撥人心。王賁能包容一個癱子,為什麼不能包容一個沒有了處女膜的女人?
在那個年代,根本就沒有貞操觀念一說,所以說編劇用心良苦,目的在於將我們歷史中的英雄人物挫骨揚灰。可見,品性之卑劣,內心之惡毒。
再一次問候,《秦頌》劇組的所有人員的祖宗十八代,你們不得好死。
既然演了,就讓這些在你們自己身上演吧。就像以前有人和我說,逃不掉的,你們也一樣。
最後,還在講天道?天道是什麼?絕對不是勝利者的臉,而是滿足所有人的願望。這就是天道。好的願望會滿足你,壞的願望也會滿足你。好和壞在於你自己,在於你自己選擇的周圍。至於結果,那是你自己選的。這就是天道。
你的勝利只是你的天道,我的勝利就是我的天道。看看有多少人活在你的勝利之中,又有多少人活在我的勝利之中,這就是一花一世界。
特別說明:
史記第二十六卷,刺客列傳,總共講述了五個刺客,這五個人都是非常好的人。司馬對他們的評價也很高。
其中第五名,荊軻刺秦王中,高漸離作為荊軻的好朋友,才在歷史中有一小段。《秦頌》這部影片以高漸離為主角,但是將高漸離形象塑造得非常猥鎖。
歷史上的高漸離是一位殺狗的屠夫,會『擊築』。可以說他是一位有音樂天分的屠夫,這是事實。
司馬寫荊軻刺秦,寫得非常詳細,且過程清晰。司馬為此還作過特別說明。他說,當初公孫季功、董生和夏無且交遊,都知道這件事,他們告訴我的就像我記載的。並且荊軻刺秦的過程他就在現場,當時也是夏無且向荊軻扔了葯箱,讓秦王有了拔劍的機會,所以,他寫的荊軻刺秦可以保證是真實可信的。
司馬除了寫刺秦的過程,同時還描述了當時條件下,老百姓對荊軻的態度。他說,荊軻在出發的時候,很多老百姓都穿了一身白衣,為他送行。在這個過程中,高漸離為他擊築,並唱出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很悲壯。所以說,荊軻在出發的時候,大多數老百姓都認為,這是勇士,捨生取義的勇士。當然,從秦王的對立面的角度來說,他是個英雄,他是許多人的希望。
這個過程,可能並非是司馬對荊軻的烘托,可能本身就是事實,否則對於司馬來說,要想在史記中佔有很大的篇幅,就很難了。
回塑,司馬寫史記的過程,因為荊軻刺秦與司馬寫史記時間並不長,通過調查很好考證,從史記的嚴謹性的角度來講,荊軻出行的這個過程是真實情況的概率非常高。荊軻的歷史形像,並非藝術形象,而是真實發生的事情,時間融化了許多人之間的仇恨,但帶給社會的這種人格魅力很好,讓人蕭然起敬!
高漸離這個人,能寫出,「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這樣的擊築詞,我認為,這個人並非是《秦頌》之中描寫的那樣猥鎖。如果真象《秦頌》描述的那樣,司馬為保全荊軻的歷史形象,很有可能會讓高漸離這個人消失在史記中。從一個史作者,對歷史的寫作態度,我認為,司馬肯定會這么做。
事實上,秦王沒死,還得感謝曹沫。
荊軻刺秦,沒能殺死秦王,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他的目的是劫持秦王,效仿史記第二十六卷刺客列傳中的第一名曹沫。荊軻的目標是劫持秦王,迫使其歸還燕國領土和簽訂和平條約。近代史上如張學良禁蔣委員長。荊軻在處死前,向秦王說出了這個原因。很悲壯。
高漸離作為荊軻的好朋友,在秦破燕後,隱姓埋名了一段時間,後來因為善擊築,而名聲遠揚。但司馬並沒有像寫荊軻刺秦那樣,從一開始就說明荊軻刺秦是有預謀、有計劃的,過程清晰、目標明確。
很遺憾,司馬並沒有這么寫。
而是描述了,高漸離隱姓埋名一段時間後,突然正衣冠,以善擊築之長擠入上流社會。後被秦王所知,命人搞瞎了他的眼睛,讓他為自己擊築。
在這個過程的描述中,司馬沒有寫高漸離突然正衣冠,以善擊築而揚名聲就是為了為刺殺秦王而做准備。
在描述高漸離的行為變化的過程,對其目的,一個字都沒有寫。很遺憾。這也可能是事實。
這其中有幾個觀點,(1)司馬認為高漸離的行為變化過程並非是為了繼承好友遺志;(2)高漸離他自己肯定是恨秦王的,但高漸離自身認識到他並非有荊軻那樣的才能智謀創造刺殺秦王的機會;(3)沒有證據表明秦王有聽擊築的愛好,秦王也只是說聽說高漸離擊築很好聽,所以想聽聽,這與有聽擊築的愛好是兩回事。所以,種種跡象表明,高漸離正衣冠,以擊築揚名的目的並非是刺殺秦王。
但是,司馬作為史作者,出於對高漸離的愛護,充分的描述了大家喜歡聽他擊築的事情,以示高漸離的音樂天賦。司馬這么寫,既中肯,也是對荊軻的尊重。
在秦王搞瞎了高漸離雙眼,示其為自己擊築,對於此時此刻,高漸離的心情來說,應該是生無可戀的。即便,自己生無可戀的,盡一切可能的取樂敵人,換來的可能是秦王那天不喜歡聽擊築了,便殺了自己。
因為有這些復雜情緒,所以司馬從一開始,就並沒有認為高漸離以卵擊石的行為,是繼承荊軻遺志。從另一方面說,從高漸離不再隱姓埋名的時候,就已經放棄了兩件事情:第一是生的機會,第二刺殺秦王的念頭。
如果高漸離在荊軻死後,真是下定決心繼承刺殺秦王遺志的話,以高漸離文藝青年的智商,要想成功,像他這么做,是無法成功的。所以說,高漸離後面的真實故事,司馬並沒有將他與荊軻刺秦的事情前後聯系在一起。
這主要的原因,很大的可能,就是司馬並不認為高漸離以卵擊石是繼承荊軻遺志的。所以,歷史就是歷史,司馬很認真。
高漸離刺殺秦王的主要方式是將鉛塊藏在樂器中,以增加樂器的重量,在秦王聽其擊築之時,趁其不備,以樂器擊打秦王。對一個雙目失明的人來說,這種成功的機會幾乎為零,因為他要擊打的目標是秦王,而且是一個對他早有防備的秦王。
這一切,高漸離是完全清楚的。這是一場生無可戀,自尋死路的戰斗。
高漸離這么做,很大一個原因可能是雙目失明,生無可戀。人總是要死的,不過是時間、地點、人物、方式而已。
所以說,司馬對高漸離只有一個評價,勇氣可嘉。
而在,始皇本紀中,荊軻刺秦這個過程是同樣出現的,而高漸離這三個字,是沒有出現在始皇本紀中的。這就是說,司馬認為,荊軻刺秦,是為國家,為大義,為人民,是英雄。即便是始皇,也應給予相應的歷史地位。高漸離其人對始皇來說,是根本不值得一提的。至少,司馬這么認為吧!
所以說,論刺秦,高漸離不是主角,其歷史地位《秦頌》何必去爭呢?何況一部電影,何必要把一個好端端的文藝青年,描述的這么猥鎖呢?寫就好好寫嘛。高漸離是有音樂天賦的文藝青年,沒必要和嫖站到一起。我個人認為,這有損其歷史形象。
❷ 推薦十部因為各種原因被禁播的電影 有沒有相關的影視百度網盤資源
鏈接: https://pan..com/s/1DEGo7OKBfUuJDVkrjOzxQQ 提取碼: au76
《新宿事件》是由英皇娛樂投資,成龍擔任製作,爾冬升編劇執導,成龍、吳彥祖、竹中直人、加藤雅也、徐靜蕾、范冰冰等主演的動作電影。影片講述了一代黑幫大佬的崛起及覆滅過程。雖然片中的人物是虛構的,但每一個事例都來自日本華人社會的真實事件。該片於2009年4月2日中國香港上映。
❸ 中國拍的哪幾部片國內不讓播
中國內地十大禁播電影
、《十七歲的單車》(2000年)
該片是第六代導演代表人物王小帥的最新作品。王小帥在沒有拿到審片結論之前便攜片參加了柏林國際電影節,雖贏得一尊銀熊,卻被禁止在國內公映。
2、《鬼子來了》(2000年)
獲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獎。影片以獨特的視角揭露了日本軍國主義者,圈內口碑不錯,因沒有突出某些政治派別的良好形象,迄今不能公映。
3、《蘇州河》(2000年)
獲荷蘭鹿特丹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日本銀座影展大獎。影片以王家衛的電影風格敘述了一個愛情悲劇故事,表現對愛的執著和愛之意義的探討。因首先在台 灣上映遭禁映。
4、《過年回家》(1999年)
獲1999年第56屆義大利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獎。這是一個關於寬容和愛的故事,主人公過年回家,傾訴了17年的難言人生。因詆毀社會主義形象,導演張元受到處罰。
5、《趙先生》(1998年)
本片獲第51屆瑞士洛迦諾電影節「金豹獎」
導演:呂樂攝影:王大麟主演:施京明 張芝華陳怡南蔣雯麗第5代最傑出的攝影師之一呂樂試圖通過拍攝處女作《趙先生》,像他的同門師兄張藝謀一樣成功轉型成電影導演。但這一努力卻並未取得太大的成效,雖然本片在瑞士洛加諾電影節獲得金獎,不過因詆毀社會主義形象在國內被禁映。他執導的第二部電影《小說》據說因為情節晦澀,映射中國百姓悲慘生活,也處在封存狀態中。
6、《小武》(1997)
導演賈樟柯憑借《小武》在國際影壇一舉成名,成為青年導演中後來居上的代表人物。他的拍片方式與其他一些人並無二致,都是走國際融資與發行的道路,基本與本土電影市場不發生任何關系。在國內,《小武》及其他類似的電影作品,因詆毀政黨形象,涉嫌煽動都是通過盜版VCD的形式與觀眾見面。
7、《郵差》(1995年)
這部電影是導演何建軍得到鹿特丹電影節的一個基金的資助拍攝,並在歐洲完成後期製作的。這就決定了本片不可能在國內獲得放映的機會。從國外電影節或電影基金獲取資金支持是不少青年電影導演的基本運作方式,也是他們完成的電影無法與觀眾見面的重要原因。涉嫌詆毀中國官員形象。
8、《活著》(1994年)
張藝謀評價最高的作品,獲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獎和男演員獎。根據余華小說改編,表現人在極端艱難的生存環境下可悲的頑強和堅韌,因詆毀社會主義法制,詆毀政黨執政能力,迄今不能公映。
9、《東宮、西宮》(1996年)
獲阿根廷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編劇、攝影大獎。根據王小波的小說改編,講述一對同性戀者復雜的心路歷程,因詆毀社會主義形象,涉嫌宣傳腐化思維,迄今未被准許上映。
10、《藍風箏》(1993年)
獲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大獎。以悲哀、灰暗的基調講述幾十年的故土舊事,透視埋在歷史灰燼下的人的命運,審查未通過即參賽,導致中國電影代表團退出東京電影節,因詆毀社會主義形象,詆毀之政黨形象,該片迄今不能獲准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