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一部電影是拍前蘇聯與德國大戰劇情是:說的是蘇聯有一個狙擊手擊殺了好多德國軍官,然後德國也派了一個
這部電影是:《兵臨城下》,是由讓·雅克·阿諾導演執導,裘德·洛、艾德·哈里斯主演的電影,2001年在中國大陸上映。
影片改編自作家威廉·克雷格1973年創作的同名紀實小說。該片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蘇聯紅軍傳奇狙擊手瓦西里·柴瑟夫與德軍頂尖的神槍手康尼少校,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一場生死之戰。
故事簡介:
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瓦西里(裘德·洛飾)是一個威震部隊的神槍手。他的好槍法百發百中,令敵人聞風喪膽。
為了激勵士氣,樹立榜樣,瓦西里的戰友——蘇軍文宣部軍官丹尼洛夫(約瑟夫·費因斯飾)在報紙上大量刊登瓦西里的英雄事跡,令瓦西里的形象更為高大。
然而,坦妮婭(雷切爾·薇姿飾)的出現,讓瓦西里和丹尼洛夫都同時迷戀上了這個颯爽女兵。但塔妮婭喜歡的是瓦西里,這讓丹尼洛夫大為妒忌。
另一方面,德軍派出了他們的狙擊手康尼(艾德·哈里斯飾),讓同是神槍手的他抗衡瓦西里。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瓦西里和康尼開始了鬥智斗勇的決斗。
影片創作背景
《兵臨城下》
改編自作家威廉·克雷格1973年的同名紀實小說,故事發生在二戰轉折點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主要圍繞兩位神槍手:一個是蘇聯牧羊人,還有一位是德國將領之間的決斗展開。
小說與電影創作,均來源於真實事件,1942年秋天的斯大林格勒,希特勒正在瘋狂進攻蘇聯。
剛開始的時候德國人輕而易舉摧毀蘇聯人的抵抗,最終在頑強不屈的蘇聯紅軍和惡劣的天氣以及供給線問題等多方面因素綜合之下,希特勒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從而逆轉了整個戰爭的局勢。
評價
只要你把注意力放在神槍手與神槍手的較量這個核心故事上,並且不必介意那些混亂的南腔北調或者是那段非常不靠譜的愛情故事副線,再或者是任何的個人關系——那麼你會很享受它。
歷史原型
瓦西里·格里高葉維奇·扎伊采夫(Васи́лийГриго́рьевичЗа́йцев,1915年3月23日-1991年12月15日)
出生於普里烏拉利耶烏拉爾山脈,經常跟隨父親和哥哥一起進山打獵,12歲時便練就了一手好槍法。
瓦西里的名聲,使其吸引到德軍的注意,德國「措森狙擊學校」的校長,埃爾溫.柯尼格少校被派到斯大林格勒來消滅瓦西里。
經過四天的生死角逐,瓦西里終於成功射殺埃爾溫.柯尼格少校。在整個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他取得了擊斃149名德軍的戰績,至二戰結束時,他總共消滅了400名德軍。
② 二戰時期有部有名的電影叫什麼
01、《莫斯科保衛戰》
80年代的鴻篇巨制,冷戰末期獲得美國電影學院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蘇聯電影,真實、恢宏的戰爭場面在現代戰爭片中無出其右者。《莫斯科保衛戰》長達300餘分鍾,分《侵略》、《台風戰役》兩部,拍攝過程歷時兩年,約有五千名士兵、近一萬名群眾、二百五十餘名演員、二百零二名攝影師參與其中。本作從德至蘇、從高層決策至基層部署、從後方帷幄至正面戰場,全方位地展示了二戰歐洲戰場的首次勝利——莫斯科保衛戰,講述了德國法西斯不敗的神話是如何被粉碎的。戰爭史上最可歌可泣的台詞也來自該片——蘇軍連政治指導員克洛奇科夫-季耶夫率領28名戰士同幾十輛德軍坦克進行了4小時的艱苦戰斗,在犧牲前高呼:「俄羅斯雖大,但我們已無路可退,身後就是莫斯科!」
02、《卡薩布蘭卡》
在無數影史最偉大的愛情電影排行榜中位居第一,令《亂世佳人》或《羅馬假日》汗顏不已,作為二戰影片的至尊地位,同樣毋庸置疑,第16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本片的背景設在二戰時期北非摩洛哥的重鎮卡薩布蘭卡,以反法西斯主義戰爭為導向,採用傳統的正敘手法,通過男女主人公相遇、相愛、別離的回憶,及男主角對女主角訴說愁腸苦衷,講述了一段動人、美麗、崇高、宛如童話的愛情故事。無論劇本的改編、導演的掌控、演員的表現均天衣無縫、無懈可擊。
03、《巴頓將軍》
人物傳記片之集大成者。男主角喬治-斯科特戲里戲外均入木三分地詮釋了角色——開篇6分鍾的教科書級演說,其表現簡直是「暴戾軍神」巴頓的附體,而憑此片獲奧斯卡影帝的他,根本未去領獎,不懈地斥責好萊塢的盛宴不過是「荒唐的聲色犬馬」。本片據說是尼克松他最喜歡的影片——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是美國歷史上的黑暗時代,肯尼迪、馬丁·路德·金以及其它政治行刺等,使美國人對美國政體的信念產生了動搖,而侵越戰爭的失敗更使美國青年紛紛拒服兵役,當眾燒毀兵役證。在此背景下,挖掘此弘揚牛仔精神的電影,隱藏的政治動機不言而喻。盡管如此,仍不能抹殺這部出色的歷史巨片的精良品質,而「一個與時代格格不入的悲劇式英雄」的准確定位,堪稱本片成功的關鍵。
04、《鋼琴家》
淫賊巨匠羅曼·波蘭斯基根據維拉德斯勞·斯普爾曼的自傳改編而成,同時,又在其中大量回顧了自身的童年經歷——作為一名波蘭的猶太人,在德佔區內生不如死、暗無天日的生活。陰郁無望的氛圍、深沉悲涼的心境,在波蘭斯基凄厲決絕的鏡頭下,愈顯猙獰。納粹令人發指的屠戮,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逃亡生活,然而求生的本能和藝術的信仰依然支持男主角咬緊牙關。最震撼的鏡頭既不是意念的鋼琴演奏、也不是德國軍官的良心發現;主人公聽到腳步聲遠處的腳步聲,急中生智撲倒在地,一隊路德國兵囂張地跑過,根本沒在意他——鏡頭俯瞰:屍橫遍野。
06、《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與《攻克柏林》、《莫斯科保衛戰》並稱蘇聯的「解放三部曲」,80年代蘇聯電影史詩巨制的代表作。影片描述了蘇德戰爭中,蘇軍為保衛斯大林格勒(今伏爾加格勒)、粉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軍重兵集團,於1942年7月17日至1943年2月2日實施的一系列戰略性攻防戰役。《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在蘇聯政府的協助下,以幾近完美的水準將歐洲戰場的偉大轉折點真實地還原,為20世紀蘇聯戰爭電影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③ 前蘇聯二戰電影大全
前蘇聯二戰電影大全
1。 《星星敢死隊》(The Star, or Kryptonim Gwiazda, or Zvezda,《東部戰線1944》,俄羅斯,2004)
俄羅斯新二戰片經典。根據蘇聯作家同名小說改編。1944年蘇軍展開最後反攻前夕,為查明戰時邊境地區德軍的作戰意圖和兵力、裝備部署情況,蘇軍偵察排在兩支偵察小分隊深入敵後均遭圍殲後又派出了由中尉領銜的第三支偵察小分隊……最後終於圓滿完成了偵察任務,然而,七名偵察小分隊成員還是全部以身殉國了。其間穿插青春浪漫的女通訊兵與英雄中尉未曾展開和沒有下文的愛情。詩化的意境,信念的力量,內斂的情感,不朽的軍魂。
2。 《懲戒營》(Shtrafbat,捕擄大隊,俄羅斯,2004)
11集電視電影。1942年,蘇聯列寧格勒被困以後受懲戒的蘇軍官兵被送到戰爭前線贖罪殉國的故事,其間懲戒兵指揮員為在德軍行刑隊槍口下死裡逃生卻被軍中政治動物疑為叛徒、視為蘇維埃“敵人”,備受迫害、求死不得、痛苦不堪的蘇軍大尉。斯大林時代的專政和清洗使眾多災難深重的蘇軍官兵和蘇俄百姓在雪上加霜的苦難中開始求助於上帝……經典和精彩之處不亞於《兄弟連》。
3。 《裝甲列車》(последний бронепоезд,最後的鐵甲列車,俄羅斯、白俄羅斯,2006)
四集電視電影。1941 年,納粹德國全面入侵蘇聯之初,內部不和的蘇軍被穿上蘇軍制服的德軍打得稀里嘩啦、陣腳大亂,連秘密武器——火力超強的裝甲列車亦落入敵手……遭當局政治迫害、被發配到戰時邊關為祖國而戰的蘇軍上校率五名素昧平生、身份各異的“天涯淪落人”奪取裝甲列車,並將其駛向蘇軍預定的前線目的地配合蘇軍抗擊德軍……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敵我爭戰險象環生,更有兩位美女助陣,冒險、間諜、復仇、情愛並皆出色。
4。 《戰場上的布穀鳥》(The Cuckoo, or Kukushka,布穀鳥、春天的杜鵑,俄羅斯、芬蘭,2002)
俄籍導演亞歷山大·羅高斯金驚世之作。1944年的蘇聯北歐邊境地區,發生在拉普族姑娘與她所救助的兩位不同國別軍人之間、超越戰爭仇恨和語言障礙的人性與愛欲故事。莫斯科電影節聖喬治銀獎最佳導演和最佳男演員、觀眾票選最佳影片以及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5。 《殲滅任務》(Peregon,俄羅斯,2006)
戰時的西伯利亞邊遠小鎮,天寒地凍、與世隔絕的蘇聯軍用機場,身份不同而處境相同的可憐的人們,平靜、單調、匱乏的生活與純朴、壓抑、苦澀的情感,美國給予蘇聯的軍事援助,無處不在的斯大林時代的政治……沒有“殲滅任務”。
6。 《狂魔希特勒》(Molokh: A Demon in the Shape of Man,摩羅神、莫洛赫,俄羅斯、德國、日本、義大利、法國,1999)
舞台劇式的滑稽劇,古怪、沉悶的冷幽默。1942年,德國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區幽暗、陰冷、寂靜的要塞城堡,阿道夫·希特勒及其助手、隨從與愛娃·布勞恩的假日沙龍生活。戛納電影節最佳劇本獎。
7。 《小偷》(Vor,or The Thief,我的爸,是你嗎、與盜同眠,俄羅斯,1997)
戰後的蘇聯,冒充軍官的小偷與美麗 *** 及其小兒的情感糾葛,小兒的視角與思維。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8。 《烈日灼人》(Burnt by the Sun,毒太陽,俄羅斯、法國,1994)
悲愴的政治史詩。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戰前的蘇聯,斯大林清黨前夕的1936年,帶著妻子和小女到莫斯科鄉村別墅度假的紅軍師長兼戰斗英雄突然被克格勃以叛國罪逮捕了,而逮捕行動的執行人則是妻子的舊情人……政治的殘酷與人性的復雜、時代的瘋狂與命運的乖舛、民族的苦難與個人的渺小盡在其中。小女的視角。戛納電影節評委會大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9。 《愛的力量》(The Power of Love, or Ne Hlebom Edinym,人活著不單靠食物、愛情與理想,俄羅斯,2005)
具有史詩氣質的愛情題材經典黑白片。根據俄羅斯作家小說《人活著不單靠食物》改編。1948年戰後重建時期的蘇聯,美麗的俄羅斯女教師愛上英俊的前同事、醉心於管道鑄造設備發明的退伍軍人,決然離棄無愛的科研機構高階軍官丈夫,勇敢地獻身於所愛男人,並堅持自己的理想、無怨無悔地承受背叛無愛婚姻後果的故事。
10。 《烽火孤兒》(Bastards,or Svolochi,戰地童子、私生子、混小子,俄羅斯、白俄羅斯,2005)
俄羅斯新二戰片反省斯大林時代的新視角。1943年,蘇軍上校受命執行一項旨在“禁止”無家可歸的未成年人犯罪的絕密計劃:將被拘禁的少年犯訓練為一組組特別破壞小分隊、空投到德佔區執行任務,並在完成任務後將他們殺人滅口……在執行任務中,兩位惺惺相惜的少年犯死裡逃生……
④ 請推薦10部關於二戰時期德國打蘇聯的電影
1、《莫斯科保衛戰》
2、《列寧格勒戰役》
3、《斯大林格勒》(包括蘇聯和德國拍攝的兩部,講述視角不同,感受也不同)
4、《鐵十字勛章》
5、《兵臨城下》
6、《解放》系列
7、《星星》
8、《裝甲列車》
9、《自己去看》
10、《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11、《小分隊》
⑤ 誰知道二戰蘇聯狙擊手電筒影叫什麼名
《兵臨城下》。
《兵臨城下》是由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執導,由裘德·洛、艾德·哈里斯主演的電影,2001年在中國大陸上映。影片改編自作家威廉·克雷格1973年創作的同名紀實小說。
該片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蘇聯紅軍傳奇狙擊手瓦西里·柴瑟夫與德軍頂尖的神槍手康尼少校,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一場生死之戰。
人物簡介
瓦西里·扎伊采夫(俄語:ВасилийГригорьевичЗайцев/英語:Vasily Zaytsev,1915年3月23日—1991年12月15日),出生於俄羅斯亞列寧斯科亞,蘇聯軍人、著名狙擊手、狙擊學校校長。
因在1942年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於11月10日至12月17日之間共擊斃了225名德意志國防軍和其他軸心國的士兵與軍官而一戰成名。在二戰期間共擊斃德軍400名,由他培訓的狙擊手共斃敵約一萬名。
1944年退伍,戰後被提升為陸軍少將。瓦西里·扎伊采夫也是美國拍攝的反映蘇聯衛國戰爭的電影《兵臨城下》的男主角瓦西里·扎伊采夫的原型。
⑥ 蘇聯戰爭電影大全經典電影
一、衛國三部曲
《解放》《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格勒大血戰》,其中《解放》甚至被譽為是蘇聯二戰片的巔峰。作為《解放》的續集與補充,1977年的《自由戰士》也獲得了極大的聲譽。衛國三部曲和《自由戰士》不僅是世界電影史上的名作,也對電影創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解放》(1970)
為紀念衛國戰爭勝利三十周年,莫斯科電影製片廠從1971年開始耗時四年拍攝了鴻篇巨制《解放》。該片由尤里·奧澤洛夫執導,尤里·邦達列夫擔任編劇,拍攝時得到了蘇聯政府的鼎力支持。蘇聯軍方動用海陸空士兵三萬名,坦克一萬輛,飛機一千架,彈葯不計其數。《解放》創造了在一百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公映的世界紀錄,堪稱蘇聯甚至世界電影史上耗資最巨、規模最大、對二戰表現最為全面細致的巔峰之作。
《解放》共五集,分別為《炮火弧線》《突破》《主攻方向》《柏林之戰》《最後一擊》,總片長約八個小時。影片內容從1943年庫爾斯克戰役開始,到強渡第聶伯河、解放基輔,再到1944年巴格拉季昂戰役,隨後挺進東歐、解放波蘭,最後到柏林戰役結束,時間跨越極大。出場人物里有大量蘇德兩軍的普通戰士,也有二戰各國高層,群像豐富而生動。影片除了描摹正面戰場,也表現了同時期的一些大事件,如南斯拉夫游擊隊轉移陣地、法國地下組織襲擊電影院、「瓦爾基里」行動、德黑蘭會議等等。
片名《解放》有三重含義:解放被納粹佔領的蘇聯領土,解放被納粹佔領的東歐,把歐洲從法西斯思想中解放出來。全片也力圖將反法西斯戰爭表現為在正義使命驅動下的戰爭,但是在影片結束時打出了一行發人深省的文字:「第二次世界大戰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接著是各參戰國的死亡人數,從而使影片上升到哲學的高度。末尾出現了那句刻在無名烈士墓上的著名的話:「你的名字無人知曉,你的功績永世長存。」
2、《莫斯科保衛戰》(1985)——史詩的延續
為紀念衛國戰爭勝利四十周年,奧澤洛夫又執導了一部戰爭史詩《莫斯科保衛戰》。拍攝歷時兩年,耗資約六百萬盧布,約五千名士兵、近萬名群眾、二百五十名演員、二百零二名攝影師參與,雖然規模不及《解放》,但是同樣堪稱巨作。
《莫斯科保衛戰》分兩集,分別為《侵略》與《台風戰役》,片長近六個小時。影片從蘇德戰爭爆發開始,到德國快速佔領蘇聯的大量領土,再到莫斯科保衛戰的全過程。影片關注的自然是莫斯科保衛戰本身,但是同時也提及了大量的歷史史實,塑造了大量真實的人物形象。史實如布列斯特要塞保衛戰、紅場閱兵,人物如著名的女英雄卓婭、步兵軍軍長彼得羅夫斯基。因為政治環境的改變,影片中的斯大林形象與傳統形象有很大的不同,對蘇聯高層當時的麻痹大意也做出了細致的描繪,讓人們了解到蘇聯在戰爭初期的失利並不只是因為納粹德國背信棄義搞突然襲擊,蘇聯本身的原因也是極其重要的。
該片被評選為蘇聯1986年度最佳影片,入選2015年上海國際電影節「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專題影展。
3、《斯大林格勒大血戰》(1990)——最後的豐碑
奧澤洛夫執導的《斯大林格勒大血戰》上映於1989年,此時已是蘇聯解體前夕。東歐劇變,蘇聯國家意識形態搖搖欲墮,但是此片仍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支持。大量的設備和軍隊參與演出,拍攝人員上百,總片長仍有三個多小時。
《斯大林格勒大血戰》著重於描述斯大林格勒戰役,著力突出這場被譽為二戰轉折點的戰役的慘烈與反法西斯的神聖。宏偉的場面里也彌散著濃烈的悲壯氣氛——這與蘇聯即將解體不無關系。影片在講述蘇德兩軍的同時也塑造了西班牙共產黨人和德國紅色合唱團等反法西斯英雄的形象。由於戈爾巴喬夫改革帶來的政治松動,影片也披露了許多未公開的內幕,例如赫魯曉夫的兒子因誤殺好友而被降為列兵送上前線等。1991年蘇聯解體,《斯大林格勒大血戰》也成了蘇聯電影全景戰爭史詩的絕唱。
二、斯大林格勒戰役(1949/1993)
今天的歷史書上公正地記載了朱可夫將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關鍵性的領導作用。 不過在這部長達近五個小時的上下部史詩巨片中,根本未提到朱可夫的名字。因為戰後朱可夫功高蓋主,所以被斯大林調任至邊區,而這部突出領袖統帥才能的影片,對朱可夫隻字未提。
1992年,斯大林格勒會戰50周年的時候,德國拍攝了這部《斯大林格勒》(STALINGRAD),由幾個普通官兵的經歷細膩的講述了德軍在斯大林格勒的那段往事。1942年,德軍第六集團軍(25萬餘人)進攻斯大林格勒,與俄軍逐房逐屋爭奪這座城市,城中戰略要點馬馬耶夫岡幾經易手。在大雪降臨後,俄軍實現了對德軍的合圍。前往救援的德軍第四裝甲軍距第六集團軍後衛部隊僅二十餘公里,但在俄軍層層阻擊下功虧一簣。包圍圈中的德軍彈盡糧絕,每天都有數千名士兵死於飢餓、嚴寒和營養失調。到保盧斯元帥下令投降時,第六集團軍只剩下91000人。之後,投降的德軍被俄國投入勞改營,僅有6000餘人活著回到德國。斯大林格勒成為德國軍人的腸斷之所。
三、《一個人的遭遇》(1959)
《一個人的遭遇》是一部獨白式的影片,是謝·邦達爾丘克自導自演的,對話極為簡約而洗練,影片以卓越的造型處理豐富了原小說的內涵。邦達爾丘克後來拍攝了《戰爭與和平》《他們為祖國而戰》,他曾親自參加過衛國戰爭。1956年他曾來我國參加過「蘇聯電影周」期間的活動。
獲1959年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大獎,並獲1960年的列寧獎金。
四、《這里的黎明靜悄悄》(1972)
該片根據鮑里斯·瓦西里耶夫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衛國戰爭時期,准尉瓦斯科夫帶領五位女戰士在廣袤的森林中進行激烈殘酷阻擊戰的故事,該片獲1973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紀念獎、全蘇電影節大獎等,成為一代經典。
五、《熱雪》(1972)
根據蘇聯作家尤里·邦達列夫(Yuri Bondarev)的同名小說改編。
在小說和電影中,蘇軍軍級指揮部的運籌帷幄與連排級反坦克炮兵的近距離作戰並列穿插,是蘇聯六十年代後期戰爭文學中「全景寫作」的體現。
小說與影片的焦點都集中於戰爭的代價:為阻止曼施泰因的坦克集群向斯大林格勒方向的突破,數個反坦克炮兵連必須被犧牲。
六、《他們為祖國而戰》(1975)
影片鮮明而真實地表現了1942年夏季蘇軍在頓河草原上的保衛戰:一支團隊在撤退途中,奉命佔領一個小村後面的十字路口的高地。主人公在戰前從事著不同的職業,戰爭使他們聚集到了一起。經過艱苦卓絕的戰斗,這支團隊完成了佔領高地的任務,保住了團隊的旗幟,但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傷亡十分嚴重。
七、《岸》(1984)
影片以尼基金到漢堡訪問為情節主線,回溯了1945年反法西斯勝利前夕,蘇軍炮兵中尉尼基金在進駐德國時同,當地少女艾瑪的一段戀情。當時的環境使—對年青人的幸福不可能實現,冷戰又把他們分割在兩個世界。到了70年代,東西方實現了對話和交流,這對年近半百的情侶才得以重逢。透過主人公記憶的薄霧,銀幕詩意地層現出年青的蘇聯軍官尼基金和德國姑娘艾瑪的愛情憧憬,以及多年後相逢時珍藏在內心的神奇迷離的夢幻。影片結束時,尼基金懷著對艾瑪的復雜而又痛苦的情感飛離漢堡,機艙中他心臟病發作,在夢游天國彼岸的幻境中死去。
八、《兵臨城下》(2001)
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瓦西里(裘德•洛 Jude Law 飾)是一個威震部隊的神槍手。他的好槍法百發百中,令敵人聞風喪膽。
為了激勵士氣,樹立榜樣,瓦西里的戰友——蘇軍文宣部軍官丹尼洛夫(約瑟夫•費因斯 Joseph Fiennes 飾)在報紙上大量刊登瓦西里的英雄事跡,令瓦西里的形象更為高大。然而,坦妮婭(雷切爾•薇姿 Rachel Weisz 飾)的出現,讓瓦西里和丹尼洛夫都同時迷戀上了這個颯爽女兵。但塔妮婭喜歡的是瓦西里,這讓丹尼洛夫大為妒忌。
另一方面,德軍派出了他們的狙擊手康尼(艾德•哈里斯 Ed Harris 飾),讓同是神槍手的他抗衡瓦西里。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瓦西里和康尼開始了鬥智斗勇的決斗。
九、《斯大林格勒》(2013)
1942年秋天,人類史上最慘烈的一場戰爭在寒冷的土地上爆發。德國人穿越伏爾加河抵達對岸斯大林格勒設防固守,蘇聯紅軍與對手展開城市爭奪戰,雙方你來我往,城市化作廢墟焦土,成千上萬人死亡,放眼望去儼然人間地獄。在一次反攻行動中,蘇軍嚴重傷亡,僅有大尉格羅莫夫(彼得·費奧多羅夫 Pyotr Fyodorov 飾)率領的偵察小隊到達對岸,佔領了一棟破爛的建築。他們在建築內發現一名19歲少女卡嘉(瑪麗亞·斯莫爾尼科娃 Mariya Smolnikova 飾)。卡嘉的父母早已死於戰火,由於眷戀自由生長的城市和家園,女孩固守此地,麻木穿梭戰火之中。
十、《紅色幽靈》(2020)
紀念衛國戰爭75周年的主旋律電影,俄羅斯游擊隊的故事。
影片背景是1941年德軍大舉入侵蘇聯,蘇軍大面積潰敗的最艱難階段,一些被打散的紅軍和抵抗群眾組成游擊隊或獨自為戰,英勇抗擊德國軍隊的故事,影片塑造了一個神出鬼沒、槍法精準,令德軍聞之色變的個人英雄,德軍稱為:紅色幽靈。
以上就是關於蘇聯衛國戰爭的影片推薦了,每一遍都很經典,大家可以找來看。
⑦ 有關前蘇聯二戰的電影一共多少部,有哪些
前蘇聯拍攝的二戰影片應該有1000多部
推薦5部:
1、《一個機會》: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1942年,為竊取一份重要情報,蘇軍一小分隊被空投到敵占區,在公路上截得一輛德軍車輛,於是便冒充德軍軍官打入敵軍情報中心,掀起了一場空前激烈的鬥智斗勇的攻心戰·······
2、《偉大的轉折》:《偉大的轉折》是由李培健編劇,胡培奮導演,於祥國作曲,洪濤、齊克建、鄧小鷗、趙嶺、任傑等演播的廣播劇,共3集。影片講述了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晚年在一連串的政治挫折和軍事失敗後,面對國民黨內部的腐敗與分裂,痛定思痛,尋求新的政治力量的思想轉變過程。
3、《莫斯科保衛戰》:莫斯科保衛戰(俄語:Битва под Москвой,德語:Schlacht um Moskau)又稱莫斯科戰役,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中的一系列重要戰略性戰事的總稱。[1]
戰事開始於1941年10月一直持續到1942年1月。莫斯科保衛戰包括蘇軍粉碎向莫斯科進攻的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各突擊集團而實施的一系列防禦戰役(1941年9月30日—12月5日)和進攻戰役(1941年12月5日—1942年4月20日)。
此次戰役最終以蘇聯紅軍的勝利而告終。蘇軍取得了莫斯科戰役的勝利,宣告了希特勒「閃電戰戰無不勝」的神話的破滅。
4、《春天的十七個瞬間》:由莫斯科電影製片廠攝制的12集電視劇。
該片被人們譽為「非凡的影片,它甚至使那些慣於吹毛求疵地把影片同歷史進行對照的人,也不由得傾倒於影片的魅力。」編導出色地把紀實手法與藝術虛構融合在一起。
影片的故事情節以施季里茨調查法西斯上層人物與西方秘密談判媾和為核心,卻又以他與德國黨衛軍的周旋以及黨衛軍內部的斗爭為線索,剝絲抽繭、層層推進,全片不見「歷史瞬間」的快速閃過,而是以慢節奏細膩展現主人公的斗爭歷程,使紀實性、戲劇性、歷史性得以完美統一。
影片圍繞1945年3月在瑞士伯爾尼和洛桑進行的談判即英美盟國背著蘇聯與法西斯單獨媾和的「日出行動」進行。
5、《圍困》:《圍困》是米哈伊爾·葉爾紹夫執導,Yuri Solomin、Yevgeni Lebedev等參演的劇情片。該片講述了偉大衛國戰爭期間列寧格勒遭受德寇圍困的九百天,列寧格勒軍民克服種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困難--飢餓,轟炸,疾病,寒冷——保衛了這座「英雄城」並最終打破了德寇的圍困的故事。
拓展資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⑧ 有沒有什麼電影是二戰時候蘇聯和德國的坦克戰。
解放》前蘇聯戰爭史詩巨片1972年,莫斯科電影製片廠耗時4年拍攝共5集《解放》。每一集的片名分別為:《炮火弧線》、《突圍》、《主攻方向》、《柏林戰役》、《最後一擊》。影片的時間跨度從1943年夏天一直到1945年5月:從蘇聯紅軍轉入反攻的庫尓斯克戰役開始,隨後是紅軍強渡第聶伯河,解放基輔,收復白俄羅斯,挺進東歐,解放波蘭等東歐國家,直至最後攻克柏林。
在庫爾斯克,是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坦克大戰
庫爾斯克會戰是1943年蘇聯紅軍與德國法西斯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地域進行的一次戰略
決戰。從戰役規模而言,它是人類戰爭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戰,而就其意義而言,正像希特
勒本人在寫給當時德軍將領的一封信中所說的:「這次對蘇戰爭的成敗可能將取決於庫爾斯
克會戰的結果。」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蘇軍在庫爾斯克會戰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並將這場會戰稱
為蘇軍最終戰勝德國法西斯的重要里程碑。然而,一些史學家不久前根據最新解密的史料,
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他們認為德軍在那場會戰中並非像從前人們所認為的那樣損失慘重,以
至於元氣大傷。
相反,德軍在戰役後期依然保留下來了大批有生力量。這些專家認為,真正使德軍最終
喪失戰略主動權而轉入全線潰退的原因並不是德軍在此次戰役中的失利,而是希特勒由於缺
乏自信而導致的指揮失誤。
兩軍對峙
在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損失慘重。
為了挽回敗局,振作士氣,奪回戰略主動,德軍統帥部決定在蘇德戰場發動大規模夏季
攻勢。由於蘇軍在庫爾斯克的突出部虎踞,給德軍的防線造成了很大的威脅,於是,希特勒
決定拔掉這顆眼中釘、肉中刺。德軍力圖通過庫爾斯克創造一個「德國的斯大林格勒戰
役」,進而佔領頓河、伏爾加河流域,攻佔莫斯科,完成其1942年未競之業。
為了取得戰役的勝利,德軍統帥部從1943年4月起就開始了大規模的准備,並制訂了
代號為「堡壘」的作戰計劃。同年7月,德軍在庫爾斯克地區的南北兩側,即別爾哥羅德地
段和奧廖爾區域,以「中央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為主,共集結了17個坦克師、3
個摩托化師和18個步兵師,配有2700輛坦克、2050架作戰飛機,約1萬門火炮和迫擊
炮,總兵力達90餘萬人。此外,德軍還大量裝備了當時最為先進的武器——「虎」式、
「豹」式坦克和「斐迪南」式強擊火炮。「虎」式坦克裝有88毫米的大口徑火炮,火力十
分猛烈,同時,由於其前裝甲厚達100毫米,具備較強的防護能力。
顯然,同蘇軍的T-34坦克相比,德軍坦克占據了相當的優勢。
德軍的戰略意圖是擺出鉗型攻勢,從南北雙方同時夾攻庫爾斯克。在戰區南線,由德軍
第4裝甲師和肯布夫集團組成的南方集團軍16個師的兵力,在曼施泰因元帥的指揮下,由
南向北進攻;在北線,克盧格元帥指揮中央集團軍15個師的兵力,由北向南進攻。此外,
德軍還准備了20個師為戰略預備部隊。按照其作戰計劃,兩支部隊將在庫爾斯克以東會
合,完成合圍。
面對德軍的強大兵力,蘇軍最高統帥部決定以牙還牙,傾全力與敵人對抗。蘇軍的戰略
部署是:由羅科索夫斯基大將率領中央方面軍6個集團軍防守北線;巴什欽大將率領沃羅涅
什方面軍6個集團軍防守南線;以草原方面軍為戰略預備隊。蘇軍投入的總兵力為133.6萬
人,配備36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2萬門大炮和3130架飛機,總指揮由朱可夫元帥擔任。
慘烈血戰
1943年7月,雙方完成了戰略集結,200萬大軍對壘,一場血腥廝殺一觸即發。也就在
這時,蘇軍從捕獲的戰俘口中得知,德軍將在7月5日拂曉開始進攻。於是,蘇軍最高統帥
部當機立斷,決定先下手為強。
1943年7月5日凌晨2時,庫爾斯克會戰以蘇軍的大規模炮擊而宣告開始。面對這一
形勢,德軍決定改突襲為強攻,以坦克為先鋒,大量步兵緊隨其後。各路進攻的坦克排成楔
型,以每平方公里100輛的密度實施沖擊。
與此同時,120架德國轟炸機在戰斗機的掩護下對蘇軍陣地展開了瘋狂的轟炸。堅守在
第一道防線的蘇軍同德軍展開了敵眾我寡的激烈戰斗,他們憑借坦克、反坦克炮,以及裝滿
汽油的燃燒瓶給德軍以迎頭痛擊。一時間,整個戰場上硝煙彌漫,火光沖天。炮彈的呼嘯
聲,震耳欲聾的爆炸聲,自動武器的射擊聲,坦克馬達的轟鳴聲交織在一起,驚心動魄。
經過兩天激戰,蘇德兩軍均遭到重創。到7月6日傍晚,南北兩方面的德軍均突破了蘇
軍的第一道防線。然而,在隨後幾天的戰斗中,盡管德軍連續發動猛烈進攻,仍未達到完成
對蘇軍進行合圍的目的。7月11日,德軍南線司令官曼施泰因制訂了新的作戰計劃,決定
於12日在南線對蘇軍發起新的攻勢。至此,庫爾斯克會戰進入了關鍵的第二階段,這也正
是目前眾多二戰史學家們存在爭議的一個階段。
為了取得第二階段戰役的勝利,曼施泰因將德SS裝甲軍和第48裝甲軍等(即黨衛隊裝
甲軍)
主力部隊投入了戰斗。德SS裝甲軍是德軍的一支精銳摩托化裝甲部隊,由希特勒近衛
師(又譯警衛元首師)、達斯?賴希裝甲師和托坦科普夫裝甲師等3支裝甲師組成,是曼施
泰因手中的一張王牌。7月12日,以SS裝甲軍為核心的德軍在普羅赫洛夫卡附近同趕來增
援的蘇草原方面軍的第5坦克近衛集團軍和第5近衛集團軍展開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坦克遭遇
戰。這一天,蘇軍出動約850輛坦克,德軍則投入了約650輛坦克,雙方在15平方公里的
戰場上進行了一場坦克「肉搏戰」。
這場戰斗是二次大戰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坦克戰。在幾乎所有有關蘇德戰場東線戰役的文
獻史料中,人們都可以很容易地找到「普羅霍洛夫卡戰役」的記載。這些文獻有關1943年
7月12日那場戰斗的記載通常是這樣的:當時,德軍SS裝甲軍的3個師齊頭並進,「虎」
式重型坦克在前,馬克—5型坦克在後,以每平方公里150輛坦克的密度向蘇軍展開了沖
鋒。盡管虎式坦克攻擊力極強,但其行駛速度每小時不過20公里,加之德軍戰線狹長,500
至700輛德軍坦克擁擠在一起,難以發揮優勢。蘇軍抓住這一機會,決定以快制慢。戰斗一
開始,蘇軍坦克就開足馬力沖入敵陣,利用其T—34坦克的靈活性,以近戰消滅「虎」式坦
克。這一大膽的戰略令德軍始料不及,頓時陣腳大亂。最終,在一片混亂中,德SS裝甲軍
遭到重創,在屍橫遍野的戰場上扔下了大約400輛東倒西歪的坦克殘骸,其中包括70至
100輛「虎」式坦克。
這次戰斗徹底摧毀了德SS裝甲軍的戰鬥力,完全扭轉了庫爾斯克南線戰局,使南線德
軍的進攻計劃以失敗告終。
重寫歷史
然而,根據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檔案館的一份有關德SS裝甲軍的秘密檔案,一些專家
認為,以前對這場戰斗的描述並不準確。這份資料顯示,首先,德SS裝甲軍並非像史料所
記載的那樣擁有700餘輛坦克,即使是在戰役開始之前,SS裝甲軍也不過只有211輛具備
完全戰鬥力的坦克。其次,在12日的戰斗中,SS裝甲軍也並不像人們所說的那樣損失慘
重。根據一份德軍1943年7月13日的內部統計,SS裝甲軍在這場戰斗後尚有163輛可以
戰斗的坦克,僅僅損失了48輛。這同蘇軍第5裝甲軍的損失比起來要小得多。
另據1984年的一本蘇第5坦克集團軍二戰史記載,該軍在12日的戰斗後僅需要大修的
坦克就有400輛之多。盡管書中並沒有記載蘇軍損失的坦克數量,但這一數字已足以證明,
蘇軍在這場戰斗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一些蘇聯時期的原始材料中甚至有這樣的文字:「第
5坦克集團軍在這次遭遇戰中損失約650輛坦克,由於無法恢復攻擊能力,已將剩餘坦克編
入步兵連隊。」
根據這些解密的材料,史學家們對那場發生在55年前的戰斗進行了重新描述:7月12
日凌晨,德SS裝甲軍希特勒近衛師的陣地附近傳來一陣震耳欲聾的坦克馬達轟鳴聲,這表
明,正有一支蘇軍裝甲部隊向這里進發。
早晨5點鍾左右,數百輛蘇軍坦克出現在陣地前沿,這些坦克多為蘇T-34坦克和T-
70坦克,分成40至50組鋪天蓋地向德軍陣地沖來,坦克上還運載著步兵。見此情景,德
軍立即投入了戰斗。頓時,火炮、穿甲彈在雙方陣地中爆炸,硝煙籠罩了整個大地。戰斗一
開始,蘇軍T-34坦克就徑直殺向敵陣。然而,T-34坦克的76毫米口徑火炮在遠距離無
法擊中德軍坦克,因此,大量蘇軍坦克在接近敵人之前就已經被德「虎」式坦克擊毀。戰斗
結束後,戰場上蘇軍坦克的殘骸數以百計,蘇181坦克團在戰斗中全體陣亡。
如果當時的情景的確如此,那麼有關東線作戰的歷史應該重新撰寫,7月12日的戰斗
也將不像傳統觀點所認為的是整個戰役的分水嶺,更不是德軍南線全部撤退的根本原因。事
實上,12日的戰斗後,德軍依然擁有較強的作戰實力,並在以後幾天的戰斗中取得了一定
的進展,包圍了蘇軍的幾個步兵陣地,佔領了一些極有戰略價值的高地。那麼,是什麼原因
導致德軍最終在南線放棄進攻,全軍撤退的呢?專家們認為,導致德軍潰敗的原因恰恰是希
特勒本人。
1943年,二次大戰進入了關鍵的轉折階段。7月初,就在蘇德戰場上的戰役進行到白熱
化的時候,由蒙哥馬利指揮的英國第八集團軍和巴頓將軍指揮的美國第七集團軍在義大利的
西西里島大舉登陸。接到這個訊息後,希特勒坐立不安,他決定放棄蘇德戰場的會戰,將軍
隊撤出以儲存實力,為防禦做准備。
德軍南線指揮官曼施泰因對希特勒的決定大為不滿,他認為如果堅持到底,德軍將有可
能包圍蘇第5坦克近衛集團軍主力,並最終佔領戰略要地普羅霍洛夫卡。然而,剛愎自用的
希特勒並沒有採用曼施泰因的建議,而是將SS裝甲軍等主力部隊調離了普羅霍洛夫卡地
區。7月17日至18日,這些部隊正式撤出了戰場。此後,德SS裝甲軍希特勒近衛師被調
往義大利。
德軍撤退的主要原因並不是失去了戰鬥力,而是由於希特勒喪失了繼續同蘇聯紅軍作戰
的勇氣和信心。隨著希特勒這一決定的做出,德軍在東線戰場上最後一次爭取戰略主動的機
會也就隨之灰飛煙滅了。
:綜合來說,德國較強於蘇聯。德國雖然是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完成了統一,但在此之前,德國的資本主義有所發展。
要看怎麼比了,頂級車的單車戰鬥力德國車要勝過蘇聯車,問題是頂級車產量少,德國的虎式和虎王一共才多少產量,蘇聯方面和虎式同級別的斯大林2那是多少產量?虎式的產量連斯大林2六分之一的產量都沒有,更不要說虎王了,但是虎和虎王那個悲催的可靠性。蘇聯和虎王同級別的坦克出場稍遲,二戰結束的時候剛好投產,沒趕上。但是中檔車的比較蘇聯完勝德國,德國裝甲部隊的主力還是四號和黑豹,相對蘇聯鋪天蓋地的T34海,那就沒啥說的了,德國坦克是工藝品,但是蘇聯坦克才是為戰爭准備的。
德國海獅計劃破產之後就發動巴巴羅薩計劃搞掉蘇聯的很多部隊了,德國犯了兵家大忌兩線作戰,最終東線因為斯大林格勒沒打下來還有在斯大林格勒會戰損失的人太多,還有集團軍群防線過長,東線輸了。 西線被美國人騙到加萊重兵防守,結果美國人不去加萊,就在諾曼底幹了,西線就這樣沒了,最後東西合圍,柏林陷落。 其實當時 德國的實力=蘇聯+盟軍的實力,只不過蘇聯沒想到德國會無視「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結果被人家閃擊了。
反映德國軍隊二戰時期奮勇戰斗的電影: 《鐵魔戰將》 《鐵十字勛章》 都是從德國的角度開展的。
俄羅斯和德國才是真正的坦克強國,美國坦克是純粹拿錢砸出來的,而且缺點多多,比如後勤需求高,熱特徵明顯等等。 和美國人比起來,德國人的坦克才是真正的精品坦克,物有所值。資料我就不說了,自己網路就行,去掉那些浮雲,坦克最重要的三個環節,只有機動性M1A2ESP強過豹2A6,而且還是在付出大幅度提高自己熱特徵的代價後,才有了這樣的成果。此外在後勤上,豹2A6也遠遠勝過M1A2ESP。 至於俄羅斯……他們的三人坦克一對一可能連義大利的公羊都打不過,但是俄羅斯坦克什麼時候給過對手一對一的機會?強悍的火力,便宜,易於大規模製造,這才是俄羅斯坦克的制勝秘訣,老毛子曾經造出過超級優秀的重型坦克,但在他們看來,那是愚蠢。一輛500萬美金的坦克和一輛售價200萬美金的坦克在遭遇空襲時,表現不會有什麼差別,而且由於美國坦克的熱特徵問題,更容易被空軍攻擊。而一輛M1絕沒有十足的把握打敗兩輛T-80……
從德國視角反思戰爭的有這么幾部
1、《鐵十字勛章》
2、《從海底出擊》
3《斯大林格勒戰役》
電視劇《我們的父輩》
東線作戰有戰史記錄的。
1945年2月15日,一架由蘇聯飛行員伊萬·闊日杜布(Ivan Kozheb)駕駛的La-7戰斗機在德國東部擊落了1架Me-262,也是二戰期間蘇聯擊落的唯一一架噴氣機。
先說說蘇聯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坦克和自行火炮的總生產量達10.4萬輛。在戰爭的初期,蘇聯只有大約4000輛坦克,可以說,蘇聯的坦克是在戰爭中發展和壯大的。這其中有很多的典型的坦克,如t-34、KV重型坦克、IS重型坦克、T-60輕型坦克、T-70輕型坦克等
其中最為出名的T34
T-34是蘇聯於1940年代到1950年代生產的中型坦克,被認為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好的坦克,在坦克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其設計思路對後世的坦克發展有著深遠及革命性的影響。
T-34坦克由工程師科什金所設計。1940年6月出廠。1940年開始裝備蘇軍,1941年6月22日在白俄羅斯格羅德諾首次參戰。主要改良型號T-34/76、T-34/85;衍生車種OT-34等。
T-34全重32噸,乘員5人,主武器為1門76.2毫米F-34主炮,副武器為2挺7.62 DP/DT機槍,車寬2.92米、車高2.39米,扭桿懸掛裝置,Б-2-34行水冷柴油發動機、功率373千瓦、最大行駛速度每小時55公里、最大行程468公里,通過障礙高0.75米、越壕寬2.49米、爬坡30度、裝甲厚18至60毫米。
⑨ 有關於蘇聯與日本 二戰時沖突的電影或電視劇的嗎告知下 謝過!
1、《命令:不許開火》
講述在二戰後期中蘇邊境線上,日軍一方面要蘇簽協議保持中立,一方面又不斷在邊境線上挑釁,空襲村莊,破壞環境設施,打死蘇軍戰士。蘇軍接到上級「不許開火」的命令,強壓怒火,一忍再忍。
2、《命令:越過國境線》
講述講述了二戰末期,蘇聯為了盡快結束戰爭,在經過蒙古境內遭遇到日軍一個軍的敢死隊頑強抵抗。蘇軍一小分隊進入日軍防禦堡壘用血肉之軀炸掉堡壘,而蘇軍坦克兵團在無彈葯的情況下,與日軍的增援兵團相碰,同歸於盡的故事。
3、《紫日》
講述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的時候,蘇聯紅軍偶然從日軍屠殺中救下一名中國老百姓楊玉福。在將楊玉福和傷員一起往後方轉移的途中,軍車誤入日軍軍營,發生了一場激戰。楊玉福和一位名叫娜佳的蘇聯女軍醫僥幸逃進了林區。
4、《功勛》
講述蘇聯擬對日開戰,開始積極為東線的亞洲戰場作準備,為此,蘇聯戰略情報局制定了絕密的「雪崩計劃」。雪夜下的滿洲中蘇邊境。一輛軍用吉普車沖出蘇軍哨所,像一頭驚恐萬分的麋鹿,向偽滿洲國賓士而來。
5、《遠東特遣隊》
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蘇聯紅軍的遠東正規作戰部隊中,活躍著一隻主要由中國抗聯戰士組成的第八十八偵察旅,在蘇聯紅軍最高統帥斯大林同志決定出兵東北之前,曾下令這只部隊派遣二百多支蘇聯紅軍小分隊深入日寇敵後進行偵察、間諜和破壞任務,為解放東北做准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