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說《活著》和電影《活著》在主題思想的把握上各自有何特點
當我們對文學作品進行影視化改編時,不得不考慮到影視作品的通俗性及其對受眾產生的影響。相較於文字,視聽語言對受眾產生的沖擊力更大,引導性也更強。因此,面對文學作品的影視化改編,改編者們首先應判斷原作的主題思想是否可取。那麼小說《活著》和電影《活著》在主題思想的把握上各自有何特點?
三,電視劇《福貴》主題思想
電視劇《福貴》對於主題思想的改編則更符合電視劇的特點,即更加通俗化、大眾化,一方面保留了原著中農村背景的設置,將更多的敘事空間放在了粗獷原始的田間地頭;另一方面增添了許多感情線和人物線,著重突出一個「情」字,從人與人之間情感變化的角度來反映20世紀老百姓生活的艱難和不易。電視劇的敘事主題較電影來說更接地氣,觀眾的代入感更強。
『貳』 如何評價張藝謀導演的《活著》
書與電影的結局都各有各的立場,各有各的出發點,但我更喜歡張藝謀導演電影中的結局。
書中的結局太過於悲慘,用過多的悲慘展示生活的不易,展示活著的艱難,從而展現出活著的珍貴。書中的整體基調都很悲,在結尾更是,福貴孤獨一人的活著,那種壓抑的悲痛久久令我難以忘懷。但是電影的結局卻與之大不相同。
所以我更喜歡電影的結局,我知道生活是苦的,可生活中也有甜,為了生活中些許的甜,即便生活再苦,我依然願意存在,願意努力的活著,去創造這生活的甜。這才是生活的意義。
『叄』 關於電影《活著》
關於電影和原著的關系,電影黨和原著黨一直在爭議,我認為沒有爭議的必要。喜歡電影的,直接去看電影就好,喜歡原著的,就選擇原著。電影和原著書籍只是承載思想和精神的載體,它們都是為了思想和精神而服務的。如果沒有精神和靈魂思想,我不認為它是一部好作品,甚至不認為是一部作品。而如果精神和靈魂思想的內核沒有改變,是選擇以電影表達還是以原著書籍作為表達方式,那麼就顯得並沒有那麼重要了。
我認為余華老師是一位好作家,之前看過他的《文城》、《許三觀賣血記》等,《活著》的原著小說還沒有看,之前看過電視劇版的《活著》,電影《活著》也是前幾天看完。以不同的媒介形式看《活著》這部作品,的確會獲得不同的體驗,不過內核卻沒有改變。張藝謀導演也是一位好導演,《活著》這部電影的細節很豐富,甚至有幾個場景和鏡頭,讓我幾度落淚。葛優和鞏俐也是好演員,演啥像啥,演技自然而然,細節表情拿捏得當。
因此,無論是《活著》的原著小說還是電影,都是相當成功的,是值得一看的好作品。
最近在跟著曾仕強教授學習《易經》的義理,再看電影《活著》,能夠看到一些易經的影子。
在我們一出生的時候,我們的命就已經先天確定了。在學習命理學的時候,發現我自己學習得特別費勁,也非常的痛苦,我知道這是我自己缺乏國學功底的緣故,因此暫時放棄了對命理學的學習。
也是今天我才想通了,如果一些知識和學問讓我學得非常痛苦,有種痛不欲生的感覺,那麼我就會懷疑去學習這些知識和學問的價值和意義,我幹嘛要去學呢?
同理,如果一些知識和學問讓我學習得非常輕松,也沒有學習的必要,因為我已經完全掌握,再學習也不會有絲毫的進步。因此,到底要學習什麼,以怎樣的方式去學習,這件事是值得慎重對待的。
剛開始學習易經的時候,會覺得很新鮮,很有趣。但是堅持一段時間後,會覺得特別枯燥,甚至一度想要放棄,好像聽懂了,又感覺自己沒有懂。但是,看著自己離終點越來越近時,又想再堅持一下。盡管學得很累,但內心覺得很平靜和充實。我覺得學習是一個先博後專的過程,也不能過度學習。易經告訴我,任何事都應該適度、守中、合理,學習也不例外。這畢竟是一輩子的事情,每天堅持學,學習那些有些難度,自己又有些基礎的東西,這樣會讓我對學習更有信心,例如《紅樓夢》、中國飲食文化、花卉鑒賞等。我自己對這些知識缺乏,但是又有一定的學習基礎。
再說說《活著》,我從中得到的啟示和思考是,我們到底該如何去安排自己的一生。《活著》告訴我們,我們能夠平安健康的活著,就已經是足夠幸運的了,或許我們人生的意義就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
福貴出身在富有之家,這不是他自己能夠決定的,他也是我們芸芸眾生中迷茫的一員。即便是娶了家珍這樣不離不棄的好媳婦,他仍然不滿足。一直到敗盡家財,失去了所有的外在財富,他才冥冥之中幡然醒悟,原來以前那些平平淡淡的東西才是真,是如此的可貴。更難得的是家珍對他的不離不棄,長相廝守,哪怕日子過得很艱難,卻依然無怨無悔。這段經歷,讓我想到了《紅樓夢》中的賈寶玉,他和寶玉的經歷是何其相似!一直到賈家破滅,才發現最後跟在自己身邊的人寥寥無幾。
福貴被亂兵抓去征丁後,開始經歷人生的困苦,他心裡的夢想就是好好活著回去,與老婆孩子熱炕頭,過著平淡而踏實的生活。他和春生見證了所有徵來的人被凍死之後,從鬼門關中走了一番,又一次醒悟能夠活著回去已經足夠的幸運了。日子雖然過得有些貧窮,但是總會好起來的,就像那句「小雞長大了,會變成大母雞,之後又會擁有鴨、羊、牛等」最後越來越多,這就是易經中的「小蓄卦」。財富是一點點積累起來,守正以中,日子會過得越來越好,紅紅火火的。
然而,幸福和困難,我們永遠不知道哪個會先來臨。本來就在日子過得很有盼頭時,有慶又被已經當區長的春生開車撞牆壓死,人生最大的不幸之一就是白發人送黑發人。而且,春生和福貴還是一起共患難的生死之交。當有過命交情的朋友突然變成了仇人,我們又該如何他?就像我們和父母之間的關系,父母本來有恩於我們,突然有一天變成了我們的仇人與敵人,我們該如何面對他們?人生就是由這樣一次又一次的兩難困境所組成。
當苦難發生時,我們始終最難處理的是該如何面對和接納自己的內心。所以,家珍開始時選擇怨恨春生,這是對是錯?這畢竟是喪子之痛,不是當事人,根本不會理解其中的痛處。只有你自己親身經歷了,讓你親自體驗和感受到,你也未必能夠保持清醒的理智。所以,我很能理解江歌媽媽的選擇。
當苦難發生時,春生並沒有選擇肇事逃亡,而是直面受害者家屬,而且受害者家屬還是曾經共患難的生死摯友,不斷地向福貴和家珍道歉。那麼,春生是壞人嗎?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嗎?這是值得我們深思和警醒的。
當春生媳婦因精神崩潰而上吊,春生甚至也想要因此而結束自己的餘生,而家珍聽了春生的事跡後,最終選擇了原諒他,並鼓勵他重新鼓起勇氣活下去。
我想,此時的家珍之所以選擇原諒春生,在於家珍的本性就是一個善良而溫柔的女人,她也經歷了人生喪親之痛。這一刻的家珍在精神上,和春生是共鳴的。在家珍失去有慶時,我想她的內心想法和春生一樣,如果不是還有福貴和女兒鳳霞,她也不會堅強地活著。
我們的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失去的過程。在我們剛出生時,我們就失去了呆在母親肚子里的安全感;到童年時,我們失去了嬰兒時的光明和純真;到少年時,我們失去了童年的無憂無慮;到青年時,我們失去了少年的夢想;到壯年時,我們失去了青年時的沖動…
而且在以後的日子裡,我們還會失去更多,例如父母之愛、朋友之愛等等。一次次的失去,讓我們變得越來越老,最後終究要面對我們最真實的自己。
因此,趁著有時間,不妨多想想,到底什麼對我們來說最重要,我們把時間花費給它就是。
別人有什麼,對我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有什麼,我想要什麼,並以此與他人交換,獲得價值。
有些人活了一輩子,但是只活了一天;有的人雖然只活了一天,但是卻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
人生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長,好好活著就是最大的成功。
『肆』 為什麼電影活著與書後面有那麼大差距
應為根據書改編的電影本來就不會跟書完全一樣,下面是我復制過來的影評,你可以看一下,或許可以知道為什麼。
把小說改成電影很普遍,可少有電影超過原著的。是目前最好的既符合原著精神,又加入導演自己的理解。 從原著來講,作者是通過福貴的回憶來敘述的。作者在一個窮極無聊的下午,碰到了福貴和他的牛。然後一段段故事從這個看似平凡的老農嘴裡講出來。國民黨抓丁,文革,疾病,死亡。福貴的親人一次次離開他,最後只剩一頭老牛。鳳霞先聾啞,然後有慶獻血而死,鳳霞大出血死了。女婿也被砸死。老婆家珍等於被餓死的。孫子苦根是被豆子撐死的(太餓了)。經過一次次死亡的考驗,老人以一種超脫的姿態活在世上,沒有怨天尤人,沒有尋死覓活,他心裡的親人沒有死,都陪伴著他,他在回憶,繼續有努力快樂地活著。他把他的一生,講給作者聽,竟然有些像一個哲人,但他的的確確是一個普通再也不能普通的農民。 電影里的活著要比小說輕鬆些。張藝謀加了一些諷刺的東西。例如:救風霞的教授因為太餓被饅頭噎著,而不能去動手術,眼睜睜地看著鳳霞被紅小兵們弄得大出血死亡,還有加了福貴靠皮影吃飯的情節。導演完全理解了原著,並在影片中注入自己的東西。活著這部電影非常的長。整個看電影的過程我反反復復的咀嚼著兩個字「活著」,活著真好,人只要活著,對家人,對朋友就是安慰,就是支柱。 第一次感覺到活著好是在福貴被抓丁,國民黨大撤退。福貴的戰友都被打死了,沒有吃的,什麼都沒有。福貴只想跑回家,看看家珍和孩子。當福貴舉手向解放軍投降的時候,使人心裡喊出了「活著就好」。不管怎樣活著,都要回家看看。 第二次心裡喊出活著,是在龍二被槍斃的時候,福貴嚇得尿了褲子。葛優演得棒極了。真棒那一段聽到槍聲的時候。如果不是福貴賭輸了祖傳的房子,那槍斃的就是地主福貴了。能活著看到老婆孩子就是好。 第三次是有慶死了,被車撞死的(書上更慘,是輸血輸多了,輸死的,無辜的生命被愚蠢的官僚主義害了MD)福貴看到血肉模糊的有慶,家珍哭得死去活來。後來那個春生被打成反革命,要自殺,來找福貴道歉,福貴和家珍都原諒了春生。家珍最後沖春生喊「你還欠我們家一條命」。令人感動的質朴的感情。心地善良的中國農民。他們沒有很好物質和精神生活,卻有最純朴和實在的心地。 第四次是鳳霞死了。導演在這里大大的諷刺了一下,竟然讓教授被饅頭噎著(真能想出來)電影沒有演到雙喜,苦根,家珍的死亡。導演在最後出現了一家人在一起的場面。 余華的《活著》通過福貴的敘述有些超脫的感覺;而電影則有種入世的味道,是張藝謀拿了一個諷刺的筆,給我們展現了一個個生離死別,風風雨雨的那個時代的農民家庭。這里沒有控訴什麼,沒有要反抗什麼,沒有埋怨什麼,中國最被人看不起的農民默默地在那個時代里承受著一切,努力地過著自己的生活。 故事的主人公福貴是一個嗜賭如命的紈絝子弟,把家底兒全輸光了,老爹也被氣死了,懷孕的妻子家珍帶著女兒鳳霞離家出走,一年之後又帶著新生的兒子有慶回來了。福貴重新開始了自己的生活,和同村的春生一起操起了皮影戲的營生,卻被國民黨軍隊拉了壯丁,後來又糊里糊塗的當了共產黨的俘虜。他們約定,一定要活著回去。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平安回到家中,母親卻已去逝,女兒鳳霞也因生病變啞了。 一家人繼續過著清貧而又幸福的日子。在「大躍進」中當上區長的春生不慎開車撞死了有慶,一家人傷痛欲絕,家珍更是不能原諒春生,她說:「你記著,你欠我們家一條命。」文革時,春生遭到迫害,妻子自殺,一天半夜他來到福貴家,把畢生積蓄交給福貴,說他也不想活了。這時家珍走出來對春生說「外面涼,屋裡坐吧。」春生臨走時,家珍囑咐他,「春生,你還欠我們家一條命哪,你可得好好活著!」 後來鳳霞認識了忠厚老實的二喜,兩人喜結良緣。然而不幸總是不肯放過福貴一家。不久鳳霞生下一子,自己卻因難產而死。鳳霞的兒子取名叫饅頭,聰明可愛。影片結尾,福貴對饅頭說,「你是趕上好時候了,將來這日子就越來越好了。」 福貴的妻子家珍在影片中始終是一個傳統婦女的形象——勤勞、善良。她的思想中的封建團圓觀念的根深蒂固程度更甚於福貴,她為了兒子的將來離開了好賭的福貴,卻也在得知丈夫改過自新後主動地歸來。這種行為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反映了家珍對丈夫及其家庭的忠誠,另一方面卻從她對福貴抱有依戀、不離不棄的單純想法中折射出封建觀念中「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盲從思想。 不過,在封建社會,婦女因為缺乏獨立的經濟來源,被迫困守夫家,也有迫於無奈的因素。家珍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在於更好地配合福貴的良民形象,家珍與福貴的本性相似,思想覺悟也在同一水平,只是兩人一張一合,互為平衡、補充,構成一條有矛盾,得以推動情節發展,但沒有根本沖突,得以保留家庭溫馨的氛圍的線索。
『伍』 電影《活著》和小說《活著》敘事線索的設計有什麼不同
在敘事性的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中,線索的設計至關重要。一條明確的、活躍的線索就像一根堅韌的絲線,可以將整個作品中的人物、情節、時間、地點等要素像串珠子那樣串聯起來。那麼電影《活著》和小說《活著》敘事線索的設計有什麼不同?
三,《活著》電視劇敘事線索的設計
電視劇《福貴》將故事背景設定在安徽,也加入了安徽地方戲曲花鼓戲作為敘事線索。電視劇里將故事的開端提前,用五集的容量講述了福貴和妻子家珍的戀愛故事,花鼓戲就成了兩人之間傳情達意的橋梁。在影片結尾,家珍也在福貴演唱的花鼓戲聲中安然離世。不同年代背景下,花鼓戲的唱法或許不同,但是熱鬧的花鼓戲一直都是劇中人物情感的傳承和延續。同時,花鼓戲的加入也豐富了鳳霞這一人物形象,在原著中,沒有過多描述鳳霞的個人生活或者個人追求,更多的是把鳳霞作為犧牲品一樣來塑造。而電視劇則通過花鼓戲讓啞女鳳霞的悲喜得以宣洩,為鳳霞找到了另一種充滿了力量的「語言」——雖口不能言,但情不可減,體現了創作者深切的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