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戰爭中的女人-祈蒙六姐妹》觀後感
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當《沂蒙山小調》的旋律響起,我終於決定不再控制自己,眼淚奪眶而出。好久了,好久沒有為一部電影流淚了。
往看的中國戰爭電影,總是大氣磅礴。指揮員運籌帷幕,三軍將士浴血奮戰,到最後沖鋒號一響,戰斗取得勝利,電影進入高潮。以前電影似乎,戰爭總是屬於男人,鐵血殘陽,疾風驟雨,充滿雄性的較量,容不下絲毫屬於女性的特質。女人在常態中多是柔弱的,女人害怕喪失安全感,女人從心底排斥戰爭。然而,無數身為女兒、母親和妻子的女人們,身在後方,心系前線,走不出戰爭。
但是《沂蒙六姐妹》與以往的戰爭電影不同,它從小入手,讓我們通過六個女人的眼睛來審視戰爭,品味戰爭中的親情與愛情,體會人性的光輝與偉大。生活在沂蒙山區的六姐妹,各有各的苦難,也各有各的歡樂,是戰爭把她們緊緊地拴在了一起。蘭花、春英、月芬、秀秀、小鶴、黑燕,六個柔弱的女人,用她們的愛譜寫了一曲沂蒙頌。
1947年孟良崮戰役前夕,沂蒙山的煙庄舉辦了一個特殊婚禮,嫂子春英抱著公雞替當兵的小叔子拜堂娶了月芬。婦救會長蘭花帶領村裡僅有的婦女和老人忙著一項艱巨的支前任務,兩、三天內攤五千斤煎餅,收五千斤馬草和二百雙軍鞋。春英一家為攤煎餅熬了兩個通宵;童養媳黑燕為做軍鞋挨了婆婆的打;秀秀在六縱當兵的哥哥大壯請假回來探望生病的娘,結果中了爹的計被鎖在地窖。黑燕召集小鶴、秀秀、月芬要點燃自家的場院屋,用「調虎離山」計救大壯……
印象最讓我深刻的莫過於新媳婦月芬,她的遭遇最讓人感動,最讓觀眾揪心。從未謀面,只是聽說他是全村最棒的男人,只是聽說侄兒跟他長得很像,而她忙飛奔回家,點燈看臭長什麼樣 ,希望能從臭的身上找到一點丈夫的影子於是月芬就不斷地在追尋,在一隊人之中苦苦追尋。戰事又緊,新的支前任務派了下來,可是公糧一時半會運不到,於是鄉親們四處籌糧。月芬趕了幾十里山路回娘家借糧,恰與正在奔赴前線又素未謀面的丈夫擦肩而過,影片中南成順路回家,而月芬卻不巧回娘家取糧,他飛奔回來,她一襲紅襖不要命般飛奔而回,荒涼的天地之中,一個紅色的身影掠過灰色的樹林,但是卻仍然錯失。進屋之後,她嚎啕大哭,直到發覺丈夫帶走了自己剛剛綉好的荷包,正如他拿到荷包那時臉上甜蜜的笑。月芬跑到高坡之上,對著遠去的隊伍大喊南成的名字,彷彿難成走時那不舍的回眸。
又如大嫂知道自己丈夫犧牲了,還要裝著堅強,還要操持一家老小的生活,還要積極支援前線。
隨著戰事的吃緊,六姐妹們紛紛奔赴前線,抬擔架救傷員,運送炮彈等,真真正正的體會到了戰爭的殘酷。尤其是月芬看到一個個的傷員,發瘋地在傷員中尋找,害怕那其中有她的南成。當醫生說急需用血的時候,月芬第一個站了出來,可是醫生卻說要一個男人的血,月芬激怒了,大聲喊道,「你瞎了嗎,我們沂蒙山的男人全都在戰場上!」影片中還配以《送哥參軍》的旋律,「哥哥你參軍去前方,我在後方生產忙,冬有棉衣夏有糧,請你把心放」。
這些真的很讓我感動,這是一個偉大的女人對革命大無畏奉獻精神。看完電影除了被劇情深深的感動之外,還有就是這個世界需要和平,希望不再有任何形式的戰中來擾亂我們幸福的生活
B. 有一部老電影,講的是一個青藏線上的汽車兵與一名女幹部護士的愛情故事叫什麼名
應該是叫<天山行>.1982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拍的.可以找到視頻資料
C. 很久以前有一個女孩女扮男裝來當兵入伍參軍這部老電影叫啥名
《戰火中的青春》1959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攝制。王炎執導,龐學勤、王蘇婭、林農等主演。
影片根據陸柱國小說《踏平東海萬頃浪》改編,講述了女扮男裝的解放軍副排長高山和排長雷振林革命友誼的故事。
D. 找一部電影,小時候看的戰爭片,說的是一個女的到前線找正在參加打仗的未婚夫,
好模糊,求細節。大陸的?港台的?日韓的?歐美的?日本電影《絕唱》有類似情節,還有《走出非洲》與你說的模糊類似不相同。
E. 曾經被央視緊急停播的抗日神劇,一部比一部辣眼睛,都有哪幾部
抗日劇里有《亮劍》這樣的好作品,也有《怒江之戰》這樣的作品。曾經有些作品被緊急停播了,主要是這些作品的內容,有點「辣眼睛」,例如《抗日奇俠》、《孤島飛鷹》、《鐵血使命》、《雷霆戰將》、《向著炮火前進》等等。
編寫歷史劇的前提,是尊重歷史。雖然我們抗戰勝利了,我們應該反思歷史,應該尊重那些抗戰老兵,可以看看《亮劍》是怎麼做的,也可以看看《偽裝者》是怎麼做的,別秀智商下限,可以嗎?大家對這些抗日神劇,是怎麼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