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你覺得色彩運用比較鮮明的電影有哪些
色彩很簡單,也很復雜,簡單的調動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也可以毀掉一個世界。
綠色也有讓角色和觀眾呼吸到新生的力量。飽滿的草木和大地色系散發出新開始和重生的氣息。
《地心引力》(Gravity)的結局處,Sandra Bullock從水裡出來,發現一片鬱郁蔥蔥,色澤明亮,氧氣充足的景緻,一切立刻預示了新的生命。
藍 色
藍色代表了:信仰,靈性,滿足,忠誠,安寧,穩定,和諧,團結,信任,自信,保守,安全,整潔,秩序,天空,水,冷,科技,沮喪
② 電影《天堂的顏色》觀後感
《天堂的顏色》是一部講述孩子的影片,在鄉下,視力有障礙的穆罕 默德找到了童年時的快樂但是它在吸引兒童的同時,也能引起成年人的共鳴。以下是我整理的電影《天堂的顏色》觀後感範文,歡迎參考閱讀!
天堂是什麼顏色的?我看到片名就有一個疑問。天空是水晶般的透明,是天空般的湛藍,還是像彩虹那樣的斑斕?我無法判斷。《天空的顏色》這本書讓我吃驚才地發現主人公穆罕 默德想要知道天空的顏色的願望。因為他是個是個盲童!
穆罕 穆德在盲人學校上學,寄宿制的學校,只有放假才回家。很快到了暑假,所有的孩子都被父母接走,只有小穆罕 穆德始終在等待,他的爸爸還沒有來接她。大概過了一兩天吧,他的爸爸才來到學校。
穆罕 穆德伸出小手摸索著攙著父親的手,抽噎著說:「我以為你不會來了。」我們永遠不知道,對於一個孩子,我們可以輕易地填滿他們的世界,而又可以輕易地毀滅整個世界。穆罕 穆德需要的是爸爸的手,僅此而已。
相聚的歡樂令人動容,但在山林空谷中傳來如讖語般的迴音中,穆罕 穆德幾乎本能地預知父親要把他遺棄。他對著同樣是盲人的木匠,哭了。
木匠問:「你為什麼哭呢?」
穆罕 穆德說:「你知道,沒有人喜歡我。他們都因為我是瞎子而離開了我……我們的老師說上帝更愛盲人,因為他們看不見。但是我告訴他,如果上帝真的愛我們的話,就不會讓我們成為瞎子,讓我們看不見他。」老師說:「上帝是看不見的,他無處不在,你可以用你的手指來感受到他。現在我回去尋找上帝直到我的手可以感覺到他,然後告訴他我心中所有的秘密……」
他爸爸是個可憐的人,他悲訴上帝的不公讓他承擔不幸的命運,他的內心在煎熬著。他帶穆罕 穆德去了危險的工作地點,卻設置了他活動的范圍,他愛穆罕 穆德,卻因為生活所逼想拋棄他。這個慈愛的奶奶辛勞一生,穆罕 穆德說奶奶的手很美,像貴婦人的手一樣,又白又軟。他沒有明亮的雙眼,可是他的心,明亮過一切為世俗污濁的雙眼。也許在他心裡,只有在他奶奶那兒,和妹妹一起玩耍才是最快樂的吧。
影片結尾,可憐的小穆罕 穆德向著金色的陽光伸出手。那抹金黃是天堂的顏色嗎?他的爸爸跪在身旁,似乎在請求寬恕,是誰拯救了誰?穆罕 穆德用他純真的心拯救了他的爸爸?不!是穆罕 穆德拯救了所有人。
這個世界有太多的不幸,幸福的人看不到他人的不幸,就像不幸的人看不到他人的幸福。我想像著上帝站在高高的雲端看著人類,是該嘲笑還是心酸?可上帝是看不見的,他無處不在,但又從來不在……
這是一部伊朗的電影,質朴的人物,簡單的畫面,平時的故事,卻喚起了我心靈最深處的感動。天堂是什麼顏色?或許,我從來就沒想過這樣的問題,即使想了,也無從知道答案。直到看了電影《天堂的顏色》,我明白了,在盲童內心世界裡,天堂的顏色是五彩斑斕的顏色,是可以用耳朵傾聽的顏色,是可以用手觸摸的顏色。
八歲的墨曼對自己的那個黑暗世界有著特別的感觸。雖然眼睛看不到,但是似乎他比看得見的人看到的更多。因為他把世界縮小到自己的手裡,用雙手去感知世界。丁冬的溪流,細膩的沙石,掠過的微風,只比他高一片葉子的小樹,充滿知識的特殊課本,奶奶潔白而美麗的手,妹妹微笑的臉龐……他用雙手感知著所有的一切。
「上帝是最愛盲人的。因為上帝自己也看不見」,所以上帝才讓墨曼和他一樣用手去感受世界。雖然墨曼看不見,但他對對整個世界充滿了渴望、熱愛與眷戀。美麗的心靈在這個世界上不會孤獨的',因為他們用愛在為這個世界塗上顏色——天堂的顏色。
看了這部電影之後,想想自己的生活,感到慚愧與不安。我們眼睛能看,耳朵能聞,但是我們對這個世界究竟發現了多少、感受了多少呢?可能連墨曼也不如。他用自己敏感的手指去觸摸上帝的印記、天堂的顏色。而我們卻是如此的忙碌和漠然,以至於忽略了身邊世界的絢麗色彩、美妙聲音和那無數的感動細節。墨曼的眼睛雖然瞎了,但他的心靈是明亮的。
電影中,有幾個畫面深深觸動了我:
1、盲童學校放暑假了,所有的孩子都被家長接回家了,除了墨曼。兩天後,父親終於來了,墨曼哭著用自己的小手微微顫抖地撫摸著父親的手說:「我還以為你不來了呢……」,雖然等來了父親,可就像老師說的那樣,兩天的等待讓他受的苦比他一年受的苦還多。
2、在回家的公交車上,所有看得見的人都昏昏欲睡,對眼前的美景熟視無睹。唯獨墨曼,喜悅而激動地伸出小手去捕捉微風「我終於抓到你了。」並用期待的心情指著窗外問爸爸:「那是什麼?」 「樹木、森林。」 爸爸漫不經心的回答,但卻遮不住墨曼的好奇。「再遠方呢?」「還是森林。」……
3、回到家,墨曼用自己的小手撫摸著親人的臉龐,他撫摸到了妹妹的笑容和奶奶的慈愛。
4、父親將墨曼視為尋找幸福的絆腳石而將他送去了木匠家,無奈而絕望的墨曼向盲人木匠說了一段感人肺腑的話:
「沒有人愛我了,連我的奶奶也不愛我;他們都不要我了,因為我瞎了;如果我沒瞎,我就會跟其他人一樣,上家鄉的學校,但現在我必須到很遠的地方上盲人學校;老師說過上帝更愛盲人,因為盲人看不見;但我問老師,如果是這樣,上帝就不會讓我們瞎,讓我們看不到他;老師說上帝是看不到的,但他無處不在,你只能感覺他,如今我伸手到處找他,我要告訴他所有的事,甚至是我心底的全部秘密。」
昨天,看了一部伊朗的電影,片名為《天堂的顏色》,講訴的是一個盲童的故事。
盲童,墨曼,在城裡的盲人學校里上學。在學校最讓我感動的是他努力的爬樹把摔落的幼鳥放回鳥巢,很小的一件事情卻讓我感動很久,放假的時候他父親是最後一個來接他,他坐在凳子上充滿著期待,回鄉下奶奶家的時候,一路上,他把手一直伸在窗外,想抓住什麼……耳邊一直伴著各種鳥鳴聲。他在河邊用手摸著河底的石頭的時候,在田野上撫摸著花瓣,麥穗的時候,他聽說啄木鳥叫的時候……他的嘴裡念叨的就是學的文字了。他把城裡人認為的垃圾收集起來,帶回家當禮物送給奶奶,妹妹們的時候,他的心情,給他們所帶來的喜悅……送給奶奶的發卡,妹妹的項鏈和梳子。看到這我再一次感到鼻子酸酸的。後來,父親把他送到了一個盲人木匠那。整個畫面的鵝毛飛舞與奶奶的傷心融為一體。
在木匠開始教他任木料的時候,他哭了。
木匠:「為什麼哭啊?想家了阿?」
墨曼:「不是的。」
「沒有人愛我了,奶奶也不要我。他們都不要我了,因為我瞎了。如果我沒有瞎,就可以跟大家一樣,上家鄉的小學,而我現在只能上盲人學校,到很遠的地方。老師說,神更愛盲人,因為盲人看不見。但我跟老師說,如果是那樣,神不會讓我們瞎,看不到它。老師回答說,神是看不見的,他無處不在,你只能感覺他。你可以用『手指'』看到『』他『。如今我伸手到處找神,直到我的手——摸到他,我要告訴他所有的事,甚至我心底全部的秘密。」
之後,墨曼就跟著木匠學手藝。而奶奶因為思念憂郁而死。兩個妹妹也沒有了往日的歡笑。父親想把墨曼領回來。回來的路上,由於漲潮,在過一座木橋的時候,橋的坍塌使墨曼和他騎的馬一起掉進洶涌而下的潮水……看到這我的眼眶濕潤了——
狼狽不堪的父親,抱著不省人事的墨曼失聲痛哭……
陽光照在墨曼的手上,他的指尖動了,我想他是他感覺到上帝的存在,是真正的感覺到他,是真的把他心裡的秘密全部都告訴了上帝——
電影的開始,是一片長達一兩分鍾漆黑的屏幕,和右上角幾行變換的伊朗字母:「以上帝之名,你既是可見又是不可見的,我只需要您,我只呼喚您的名……」
主人公穆罕 默德是一個盲童,在一家盲人學校里接受教育。學校放暑假了,同學的父母陸陸續續地來接自己的孩子回家,可是穆罕 默德等了好久,依然獨自一人。他的父親其實已經站在十米開外的地方注視著他,面容疲憊,表情陰沉,眼神復雜。這個不幸的中年喪妻的挖煤男人,為了能再娶一個女人,為了能讓自己的晚年有個依靠,不得不考慮如何安置自己的這個盲兒子。然而學校不是慈善機構,無法答應他的請求,於是他帶著穆罕 默德來到了奶奶家。在車子上,穆罕 默德把手伸出車窗,這時鏡頭給了他的手一個特寫,一片羽毛隨風而逝,他的手變幻著各種姿勢,「我想抓住風。」他說。而背景,是一片快速移動的綠色森林。在沉悶得令人昏昏欲睡的車子上,這個鏡頭無疑有點發人深思,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們習以為常的風景,在另一些人心目中,也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天堂。鄉間的景色的確非常優美怡人,蒼翠的群山,碧綠的麥田,色彩繽紛的花海,清澈的溪流……這些,雖然穆罕 默德看不見,但我們相信,他的心感受到了。他用手觸摸到了奶奶和妹妹的臉,親手種下的小樹,尖銳的麥芒,植物的葉片,以及清涼的海水,細膩的沙子……而他的耳朵,也聽到了許多微妙的聲響。在這里,穆罕 默德度過了一段非常快樂的時光。值得一提的是,這里出現了一個慢鏡頭,飛躍的母雞,揮灑的稻穀,飛舞的鵝毛,看似平常的鄉間生活此刻卻充滿了無限詩意。尤其是傳遞雞蛋的那一幕,讓人感嘆拍攝手法細膩的同時也讓人感覺到,他們傳遞的不只是雞蛋,而是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和愛。或許,不僅是盲人,大自然,應該也是所有人的天堂。
與穆罕 默德相反,他的父親,自始至終一臉愁苦的男人,為了甩掉這個包袱,強行把他送到了一個盲人雕刻家處。穆罕 默德的眼淚滴落在了雕刻家的手背上,「你知道沒有人愛我,他們都因為我是瞎子而離開了我,老師說上帝比較疼愛瞎子,因為他們看不見,但是我說若真的如此,上帝不會讓我們瞎掉,所以我們見不到上帝。老師回答說,上帝是不可見的,他無所不在,你能感受到他,你用指尖了解他。現在我不停地伸出手,直到有一天我感受到上帝的存在為止,告訴他每件事,甚至是我內心的秘密。」穆罕 默德的哭訴讓我們體會到了心痛的感覺,這是一個無辜的孩子的內心絕望而無奈的申訴和質問,而對此,我們卻無能為力,什麼也做不了,我們無法減輕他們的痛苦,甚至我們也不能避免類似痛苦的發生。我們責問上帝為什麼不公,我們甚至懷疑上帝是否真的存在,如果真的有上帝,為什麼他會允許生活中充滿了丑惡與暴行,欺騙與謊言,侵略與戰爭,飢餓與死亡?然而就如某部電影中說的那樣:「生活不是電影,生活遠比電影辛苦得多。」真實的生活中,沒有救世主,也沒有神仙皇帝,即使面對殘酷的現實,我們也要直面人生,勇敢地活下去。
穆罕 默德的父親,這個同樣背負了生活的不幸的男人,幼年喪父,中年喪妻,貧困潦倒,甚至還要用他的餘生來照顧一個盲童,他的不滿終於爆發了,他與母親的爭吵終於發生,導致了後者的離家出走。祖母去世了,父親也被退了親,希望破滅,他決定帶穆罕 默德回家。途經一座木橋,木橋不堪重荷,馬匹與人同時落水。就在那一剎那,父親眼中閃過一絲僥幸,他有那麼片刻的猶豫。然而終於他的父性與人性佔了上風,他跳入水中,被湍急的水流沖到了下游。風平浪靜之時,父親從沙灘上醒過來,連滾帶爬地沖向昏迷中的穆罕 默德,把他緊緊抱在懷中,痛哭流涕。天空有鳥群飛過,鏡頭慢慢推到了穆罕 默德的手上,這只手發出了金色的光芒,並且開始慢慢轉動。故事到此為止,音樂響起,字母浮現。
我們無法預知接下來的故事,它可能是一部悲劇,也可能是一部勵志片,不同的人寫下去,就會有不一樣的結局。可是,我們無法不為這部影片感動,為它情節簡單卻手法細膩的敘事風格所打動。盡管這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世,但每個人,都有他追求幸福的權利。即使是一個盲童,也能感受到天堂的幸福;他的心,也可以比那些麻木冷漠的正常人,更豐富而健全。
終於一口氣看完了《天堂的顏色》,電影拍得很真實,很感人,墨曼的單純刺痛了我的眼睛。看完後,電影的情節還復現的腦海。下面我就講一下我感觸比較深的鏡頭。
鏡頭一:
墨曼和爸爸坐在回家鄉的車上,墨曼把手伸向車外,問道:「爸爸,外面是什麼?」爸爸說:「樹,森林」。「那前面呢?」「還是森林。」車里的人們在沉睡,孩子面向窗外,風劃過手指的時候他笑了。
在幼小的墨曼心裡,和爸爸一起回家是那麼的開心,那麼興奮,他完全不知道爸爸嫌他是個「拖油瓶」,正想把他送走。在他眼裡,一切都是那麼美好,他渴望嚮往大自然,雖然看不見,但他並不悲觀,他用自己的雙手去觸摸世界,感受世界。他把手伸向窗外,去感受自然。雖然眼睛看不見,但他心中是明亮的,與父親形成強烈對比。
鏡頭二:
墨曼回到了家,見到了慈祥的奶奶。「奶奶你過來,閉上眼睛,伸開手,我有東西送給你!」奶奶閉上眼睛,伸開她張滿老繭的手。墨曼在懷里摸索著,掏出一件漂亮的蝴蝶紋的發卡,小心翼翼的放在奶奶的手裡。「喔,它太漂亮了,更適合送給你的姐妹!」「不,這就是送給你的,奶奶,我有別的東西給她們。」奶奶笑著,把發卡別在了衣襟上。兩個漂亮的小女孩跑過來坐在奶奶的身邊,孩子從懷里掏一個瓶蓋做的項鏈送給其中一個,拿出一把塑料梳子送給另一個,她們笑得燦爛如花。墨曼接著摸出兩張皺的照片……
很溫馨的畫面,體現了親人相聚的喜悅,和親情的溫暖。雖然看不見,但墨曼卻收集了十分漂亮的禮物,因為,他在用心感受美。墨曼的心靈是美好的,他會記得給奶奶和自己的姐妹們帶禮物,但他卻沒有給爸爸帶禮物,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應了爸爸的冷酷。
鏡頭三:
「奶奶,我要跟她們去上學!我要去,你讓我去吧,求求你了……」墨曼知道姐妹們都去上學了,而自己卻不能去,哭得傷心極了。奶奶無奈的看著他:「寶貝,別哭了,看見你哭我也會難過的,你就留下來陪奶奶吧,寶貝孩子。」他仍然哭鬧不休,奶奶的眼睛也滲出晶亮的淚水。最後他終於滿足了心願,用他在盲童學校抄寫的課本念出了大段大段的課文。
幼小的墨曼十分渴望能夠走進學校,接受教育,當知道自己不能上學是那麼的傷心,他沒有自暴自棄,而是爭取到了上學的機會,並且流利的念出了大段的課文。但是,他卻看不到別人詫異敬佩的眼神。墨曼用自己的努力證明,自己雖然看不見,可是一樣可以很出色地學習。墨曼給我們樹立了榜樣。
這不禁讓我聯想到許多像墨曼一樣身殘志堅的任務。像張海迪,像保爾,像鄭振鐸,像桑蘭……也許他們身體殘疾,但他們心靈並不殘疾,他們用自己的汗水證明自己一樣能為社會做出貢獻。
相反,現實中,更多的人他們擁有健全的四肢,健康的身體,但是,他們卻沒有健全的心靈和意志。在困難面前他們,他們變成了逃兵,變成了縮頭烏龜,這種人應該被社會唾棄。
鏡頭四:
「沒有人愛我,連奶奶也一樣。他們都因為我是瞎子而離開了我,我就可以跟別人一樣上學。但現在我必須上盲人學校,就像在世界的另一端一樣。老師說上帝比較疼愛瞎子,因為他們看不見。但是我說若真的如此,上帝不會讓我們瞎掉。所以我們見不到上帝。老師回答說,上帝是不可見得,它無所不在,你能感受到它,你用指尖了解他。現在我不停的伸出手,直到有一天我感受到上帝的存在為止,告訴他每件事,甚至是我內心的秘密。」
我覺得這是整部電影最感人的鏡頭,墨曼被爸爸送走,他十分傷心,但是,他並沒有因此喪失信息,他仍然相信真主。他沒有喪失信心,仍然用心去尋找希望。多麼堅強與單純的小男孩,相信他一定能得到上帝的垂愛。這幾句話,聽的令人心痛。
可以說我是含淚看完《天堂的顏色》這部電影的。孩子的心靈猶如春季的花香,融化了冰凍的冬雪,那是一種與世隔絕的純凈之美,孑孑然於世獨立。
《天堂的顏色》講述了盲人兒童穆罕 默德的故事,被寄養在盲人學校的穆罕 默德僅有的幸福應該就是與奶奶和妹妹重逢,在親情溫暖的撫慰下,感受大自然的那一段美好時光了,穆罕 默德跟著奶奶在田野中撫摸著每種植物,感受著植物帶給他的生命的語言,雖然他的世界是黑色的,可是親情以及自然卻帶給了穆罕 默德心靈的色彩,他聆聽鳥的話語,觸摸風的存在,撫摸妹妹臉上的笑容,感受奶奶手掌的溫暖。可惜幸福是短暫的,身為盲人的他卻成了父親的絆腳石而一度被父親拋棄,電影中時不時的透露出穆罕 默德的悲慘命運,在影片剛開始,孩子們在黑暗的教室中聽寫,而聽寫的內容卻是「太陽照亮了大地,大地溫暖了。白天,陽光普照,大地溫暖又明亮。陽光帶來溫暖明亮。」聽寫的內容與現實恰恰相反,因為孩子都是看不見的。他們又怎能感受到陽光帶來的溫暖和明亮。
殘酷的現實,依然無法避免。當木匠問他:「你為什麼哭?是不是想家了?」墨曼說:「沒有人愛我,奶奶也不愛我,他們都不要我,因為我瞎了。如果我沒瞎,就能跟大家一樣,上家鄉的學校,但現在我必須上盲人學校,到很遠的地方。老師說神更愛盲人,因為盲人看不見。但我跟老師說,如果真是這樣,神不會讓我們瞎,看不到他。老師回答說』神是看不見的。他無處不在,你只能感覺他,你可以用手指看到他!『如今我伸手到處找神,直到我的手觸到他了,我要告訴他所有的事。甚至我心底全部的秘密。」最後,墨曼確實能觸摸到神了,雖然他死了,他爸爸的愛終於被喚醒了。
我們的生活周圍也都往往存在著缺少父愛母愛的孩子們,他們因為父母的原因,往往不像正常的孩子一般可以得到完整的愛,有時,甚至得到的是拋棄與毒打。如今我們身邊外來子弟的孩子越來越多,在外闖盪的壓力使得父母們對待孩子也殘酷不堪。在平常教學中,身為班主任的我們也常常可以了解到,大部分家庭有問題的孩子在學校也會因為被影響而導致心理不健全,犯下錯誤。因此,對於開導父母,讓父母如何學會平等耐心對待孩子們也是我們老師的必修課之一。就像《天堂的顏色》所說的,我們需要做的,不是以死為代價的喚醒的父愛。
③ 五部歐美電影讓你了解色彩美學
1、《美國麗人》
紅色代表著熱情與張揚,這類色調的電影大多讓人覺得激情澎湃。從色彩的角度看,紅色屬於暖調,是一種提高視覺溫度的色彩。《美國美人》作為第72屆美國奧斯卡金像獎影片得主雖然主題沉重,但美術設計超群,灰白的主色調貫穿襯托這個壓抑的環境,最終在鮮艷的血紅色的沖擊下,灰白的色調與壓抑的氛圍一同分崩離析。
2、《月升王國》
黃色代表著溫情與希望,這類色調的電影大多讓人覺得溫暖明亮。從色彩的角度來看,黃色屬於暖調,是一種符合童話基調的色彩。《月升王國》的主色調如同主人公一樣溫暖而明亮,符合繽紛的童話故事題材,映襯出輕松、愛與希望的感情色彩。
3、《天使愛美麗》
綠色代表著輕松與治癒,這類色調的電影大多讓人覺得舒適和充滿希望。從色彩的角度來看屬於中性色調,是一種治癒人心的色彩。《天使愛美麗》是一部法國電影,自然帶有法國獨有的浪漫,女主角想像力豐富,綠色的基調展現她充滿跳躍的性格,整部影片毫無疑問離奇又喜劇。
4、《楚門的世界》
藍色代表著憂郁與夢幻,這類色調的電影大多讓人覺得寧靜與孤單。從色彩的角度來看屬於冷色調,是一種讓人幻想烏托邦的色彩。作為一部經典老片,《楚門的世界》無疑值得反復推敲,男主的內心猶如藍色一般孤寂,但他的內心卻嚮往著希望。
5、《佛羅里達樂園》
紫色代表著神秘,這類電影大多讓人覺得浪漫與夢幻。從色彩的角度來看屬於冷色調,是一種讓人覺得寓意深遠的顏色。《佛羅里達樂園》從孩子的視角出發,黃色與紫色融合,讓人覺得生活中充滿著詩意與浪漫。
④ 請介紹一下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經典作品《顏色三部曲》的詳細情況。
紅□ 影片原名: Trois Couleurs Rouge
□ 影片譯名: 藍·白·紅三色之紅色
□ 導 演: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Kieslowski,Krzysztof
□ 主要演員: 伊萊娜·雅各布 Jacob, Irene
簡·路易絲·特蘭梯南特 Trintignant, Jean_Louis
□ 電影類型: 劇 情 片
□ 影片評價: ★★★★
□ 內容簡介: 字幕點擊打開
在瑞士日內瓦,年輕的女學生瓦倫丁在求學的同時又到一廣告公司兼職作了模特,其住處附近住著一位學法律的大學生叫奧古斯特,他正熱戀著一個叫卡琳的女孩。
瓦倫丁十分想念在英國出差的男友米歇爾,但米歇爾卻總在電話那頭傳來不信任的猜疑語氣,這使瓦倫丁很壓抑,與此同時,奧古斯特也在不遠處用電話傾吐著他對卡琳的愛情。
一天夜裡,拍完了一系列以紅綢為襯景的廣告的瓦倫丁開車回家時不小心撞傷了一隻狗。狗的主人——一個老頭對此十分惱火,瓦倫丁一氣之下把狗帶回了自己的家。一天,康復的小狗竟跑掉了,瓦倫丁來到狗的主人家,意外地發現了這一個自稱是老法官的老頭正在竊聽別人的電話……
廣告攝影師主動追求著瓦倫丁,而瓦倫丁卻在深情思念著米歇爾,但是他的電話越來越少,甚至充滿了火葯味。那邊,奧古斯特給卡琳打的電話也始終沒人來接。
瓦倫丁和老法官之間產生了一種很奇妙的感情,他們互相頂撞,譏諷,挑動。為了看到瓦倫丁的反應,老法官竟跑到法院去自首,而奧古斯特這時正巧在法庭上。
老法官告訴瓦倫丁,他年輕時曾深愛過一個女人,誰知道竟在大學門口撞上了她正在另一個有錢男人的懷抱里……不甘寂寞的奧古斯特爬到了卡琳窗戶前,見到的居然是女友和另一個男人在做愛……
奧古斯特決定去英國看朋友以暫時忘卻這塊令他痛苦的土地;瓦倫丁也終於下決心乘船去倫敦找米歇爾了。
一陣狂風暴雨過後,老法官在電視上看到了英法海峽傳來的噩耗:由法國開往英國的客輪因氣候問題不幸翻船,130多人中僅6人倖存,電視鏡頭前出現了倖存者的面容。解說員在其後又介紹到:……其中有兩位瑞士人,23歲的學生瓦倫丁,法律學院畢業生奧古斯特……此刻,紅面襯托著他們那可愛又可悲的臉龐,他們好像認識,卻又非常陌生……
《紅色》(評析)
作為《藍.白.紅》三部曲的壓軸戲,「紅色」象徵著博愛。
影片《紅色》描繪了眾多人物間的復雜糾葛:熱戀中的學生瓦倫丁總被對方猜疑;追求卡琳的法律學畢業生奧古斯特發現了他的戀人在與其他男子纏綿;命運中的偶然又將窺聽他人隱私的退休老法官捲入復雜矛盾中……
該三部曲的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嘗言「最接近人道精神的是博愛,而我們是可以博愛的,因為我們總是在目光中顯露出慷慨。」他的這番話是可以引導我們去窺探《紅色》的底蘊的。
女學生瓦倫丁和法律學畢業生奧古斯特都是真愛的化身,他們忠誠,熱烈地深愛著自己的戀人,但是,各種矛盾和丑惡現實不斷打擊著他們,使他們或壓抑或痛苦。其間,又有那愛聽他人隱私的老法官也在為往昔的感情創傷而苦苦哀嘆。經歷了一連串事故變遷,瓦倫丁終於和奧古斯特逐漸建立了感情……
影片中的偷窺、竊聽、背叛、報復等人物行動十分接近於基氏的前作《十誡》,在道德內涵上,該片綜合了《十誡》乃至《藍色》與《白色》的全部含義,這些看似離奇的故事情節實際上已成了導演流露極富哲理意味的主體意識,表現當代人生存狀態的信號了,它們的底蘊也因此是很值得觀眾去挖掘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看來,作為高科技產物的電話不僅不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工具,相反卻常常令人陷於猜忌和困頓之中。密如蛛網般的電線的兩端的人們,常常會藉助話筒來傷害對方,彼此遭受創痛。這也正是這一世界級導演的又一個深遂的見解了。
http://lib.verycd.com/2003/12/19/0000002040.html
藍
□ 影片原名: Trois couleurs Bleu
□ 影片譯名: 藍·白·紅三色之藍色
□ 導 演: 基斯洛夫斯基 Krzysztof Kieslowski
□ 主要演員: 茱麗葉 畢諾許 Juliette Binoche
□ 電影類型: 劇 情 片
□ 影片評價: ★★★
□ 內容簡介:
《藍色情挑》(Blue )是法國1993年出品的彩色片,曾獲得第50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導演:克日什托夫.基希洛夫斯基,主演:朱麗葉.比諾什,伯努瓦.勒讓。
影片介紹:
作曲家之妻朱莉在一場車禍中失去丈夫和孩子,這沉重的打擊使她一蹶不振。她把自己封閉起來,幾乎與世隔絕。一份她自以為已經毀掉的樂譜落在丈夫生前好友奧利維耶手中。出於不讓傑作湮滅的好意,奧利維耶通過媒體將其公布於眾。不料此舉竟牽出一位幕後人,那就是朱莉不知其存在的情敵,而且她還得知這個女人正懷著她丈夫的孩子,這更使她痛苦的心靈雪上加霜......朱莉終於走出沉鬱哀痛的陰影,她把准備出賣的別墅留給了那個女人和她未來的孩子,並開始整理丈夫的遺作。
<藍》是一部法國影片,獲十項國際大獎。在我們的心目中,法國影片都是非常浪漫的,有眾多出身平微灰姑娘的美夢成真,有頻繁的約會熱愛場面。但是,藍絕對沒有這些,藍自始至終都基調低沉,沉得令人發悶。但在這極度的沉悶之中,卻有一條有關生命的主線,非常模糊,時隱時現。
這部片子的最成功之處在於:如此細膩傳神的人物心理刻畫。我們看到在如此非常環境中一個人如此真實坦露的心理過程。
這部片子的最大特色、也是最大成功之處在於:語言很少、氣氛低沉情況下的人物心理刻畫。通過很多無聲的動作和細微的表情,將心理活動展示出來。整片沒有一句訴說心理的語言,譬如「您不要太難過」等。
另外在製作上,本片有許多優秀的細節。我們看到,當一部片子主題、形象、風格都定位之後,優秀導演可在這個框架之下可做很多有意義的手法創新,這些能加強片子的表現力。
http://lib.verycd.com/2003/12/19/0000002037.html
白
□ 影片原名: Trzy kolory Bialy
□ 影片譯名: 藍·白·紅三色之白色
□ 導 演: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 主要演員: 扎馬切瓦基諾 Zamachowski,Zbigniew
朱莉·德爾比 Delpy, Julie
□ 電影類型: 劇 情 片
□ 影片評價: ★★★★
□ 內容簡介:
卡羅爾是一位生活在巴黎的波蘭籍理發師,工作上的壓力和生活在異國他鄉的陌生感使他變得萎靡不振,無意間時常得罪他那已婚不久的年輕任性的法國妻子多明妮戈。她對丈夫的冷漠感到憤怒,於是以婚姻有名無實為理由到法院請求離婚。離婚目的沒有達成的多明妮戈燒毀了卡羅爾的發廊使他淪落街頭。此時,只有一隻皮包和一張美發師證書的卡羅爾唯一的目標便是回到波蘭重整旗鼓,讓多明妮戈重新回到自己的身邊。
在熱心的波蘭人米科拉伊的幫助下,卡羅爾回到了華沙。他來到其兄尤雷科開辦的單位工作,同時又兼了一份保衛員的差事。為了多嫌錢,偶然的機會,卡羅爾義無反顧地將所有的財產都投入了房地產買賣中,他還拉了有些不情願的米科拉伊入了伙。此後,卡羅爾因炒地皮而在一夜之間成了富翁。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不久又當上了一家國際貿易公司的總裁。
發跡後的卡羅爾千方百計同多明妮戈取得聯系,雖然她拒絕同他會面,但卡羅爾並不放棄,發誓要征服多明妮戈。於是,卡羅爾精心策劃了一個騙局,在米科拉伊的幫助下,他對外謊稱自己已死,買了具死屍冒充自己埋在墓中,遺產留給了多明妮戈。多明妮戈從巴黎趕來華沙參加葬禮,並繼承了卡羅爾的遺產。但出人意料的是,已死的卡羅爾活生生地出現在了她的房內。多明妮戈欣喜若狂,終於投入了卡羅爾的懷抱。在一夜狂歡過後,第二次清晨,多明妮戈一覺醒來,發現卡羅爾失蹤了,隨即警察趕來,把多明妮戈作為謀害前夫的嫌疑犯逮捕了起來……
牢中的多明妮戈隔著監獄的窗子,向注視著她的那位曾被她拋棄過的前夫平靜地揮了揮手。而此刻,遭到了報復的她又到底想要對他訴說些什麼呢?……
《白色》(評析)
與宿命感傷,溫情彌漫的《藍色》相比,作為《藍.白.紅》三部曲中的第二篇,《白色》顯得幽默詼諧得多了,但是主題內涵的相似性,同樣使該片承載著一種「黑色幽默」的意味。
波蘭理法師卡羅爾被法國妻子拋棄,他回國後發跡又騙回了妻子的芳心。影片情節表面上看似演澤著一對異國男女的愛情悲歡,但其實質卻滿含著男主人公對人的尊嚴和平等權利的追求,這也正符合了白色象徵平等的內涵。
男主人公被妻子拋棄,出於人的自尊,他奮發圖強。這種追求平等權利的願望本無可厚非,但是,影片創作者的目的並非如此單純,他們站在哲學的階梯上,用帶刺的針頭探入了人性的深處。
應該說,卡羅爾追求平等權利的初衷是令人奮進的,但是他一旦事業有成,卻用其作為手段,打著平等的幌子來進行預謀已久的報復,這是十分可怕的。他的復仇心理使他騙回前妻,在騙取了她的真心後又謀害她入獄。這種常人的復仇心理本來也是正常合情的,但是,復仇的心理演變成了瘋狂的毀滅,那無疑令人驚懼的,象徵著平等的白色已被現實的齷齪玷污,新的所謂的「平等」卻是在冷酷的情境中達成。這對並非無愛的男女之間的復雜沖突,鮮明地表現了創作者的主體意識。在「黑色」味頗濃的戲劇性情節中,我們可以隱隱地感受到導演對人性,對平等的獨到理解和深入探究。其實,從更廣的意義上來講,卡羅爾與多明妮戈這對異國男女之間的情感沖突,在「平等」的命題中也蘊涵了東、西方之間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巨大反差與碰撞。影片女主角多明妮戈由法國女星朱莉·德爾比扮演,她與以往塑造的人物十分貼近——外表傲慢, 內心卻狂熱似火。 此外,朱莉的面色足夠蒼白,這也正符合了影片《白色》 的不加濾色鏡的寫實風格。
http://lib.verycd.com/2003/12/19/0000002038.html
以上地址均可用電驢下載。
⑤ 80代蛇的電影帶點顏色的名字
在80年代,帶有「蛇」以及帶點顏色元素的電影有《蛇妖顯靈》。
在80年代的中國電影界,涉及蛇的電影並不多,帶有顏色元素的更是鳳毛麟角。然而,有一部電影《蛇妖顯靈》既涉及到「蛇」的元素,也包含了一些顏色元素。
《蛇妖顯靈》是一部奇幻電影,其中涉及到了一些蛇精、妖精等超自然元素。同時,這部電影中也包含了一些較為隱晦的顏色元素。例如,在電影中的一些場景中,會出現一些色彩鮮艷、充滿視覺沖擊力的畫面。這些畫面雖然並不是電影的主線劇情,但卻為電影增添了一些別樣的色彩和氛圍。
當然,這里的「顏色」元素並不是指露骨或低俗的內容,而更多是指通過色彩、光影等手段營造出的視覺效果和氛圍。這一點在80年代的電影中尤為常見,因為當時的電影審查制度較為嚴格,電影製作人員需要通過一些隱晦的手段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創意。
總的來說,80年代涉及「蛇」和帶點顏色元素的電影並不多,但《蛇妖顯靈》卻是其中的一部經典之作。這部電影不僅讓觀眾在視覺上得到了享受,同時也通過其隱晦的表達方式,讓人們對其內涵和意義產生了更多的思考和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