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看待程耳導演的作品《羅曼蒂克消亡史》
陸先生有一句台詞,「你還真不把我們當流氓啊。」我笑了,你這么有腔調,我怎麼把你當流氓?
Ⅱ 《理智與情感》:虐心痴戀的姐妹花如何面對理智與愛情的交錯糾葛
《沙炳文》是美國著名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於1980年根據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心理恐怖片。多年來一直被認為是恐怖片史上的經典。
《犀利哥》講述了業余作家傑克在冬天找了一份酒店經理的工作。他和妻子孩子住在一家名為「瞭望」的酒店。長期的幽閉恐懼症和孤獨感,以及酒店裡所謂惡靈的引誘,讓傑克一步步走上了瘋狂的道路,最後殺死了妻兒卻在酒店外凍死。
在酒店住了一個月,妻子給丈夫准備了早餐,坐在床邊和他聊天。此時兩人還在一面鏡子里,說明夫妻此時正在確立自己的身份。沒有從各自的「鏡子」中自我分離的狀態;
隨著時間的推移,傑克本人和他在鏡子里的真實形象開始同時出現在導演的鏡頭里。
最後,無論是在酒吧前和勞埃德說話,還是在浴室和格雷迪說話,還是在卧室和丹尼的母子說話,他似乎都在盯著鏡子里的影像(甚至儲藏室的門)自言自語。傑克被困在自己的世界裡。
鏡子在他身上的作用是對物化現實的幻覺進行反思,一種似乎在迂迴的光路中清醒的深深的失落。
閃光的真正隱喻意義
這部電影之所以長期被視為經典,不僅是因為庫布里克用「鏡像」理論告訴觀眾一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恐怖故事,也是因為它的深刻含義。
影片從一開始就充滿了一種奇怪而復雜的氣氛。
開頭的一個長鏡頭把自然美景盡收眼底。平靜的冰山湖四面環山,群山白雪皚皚。一切都傳達著一種自然平和的原始狀態。
然後,與這種安靜而漫長的距離相反的,是低沉而壓抑的背景音樂,它在跟隨者的鏡頭里循著無盡的道路,繼續無休止地傳播。
在故事的後續發展中,每次主人公一家人驅車前往瞭望酒店,總是伴隨著安靜悠遠的場景和被壓抑的神秘音樂,使得緊張未知的氣氛一觸即發,從而使主人公的命運和處境變得神秘而危險。
有了這個音樂背景,延伸的路的盡頭就是瞭望酒店。
在電影中,瞭望酒店展示了一種現代文明的狀態,面對著自然和原始的美。
隨著劇情的發展,瞭望酒店逐漸呈現出一種反現代的氛圍——不為人知的陌陌和華麗外表下深不可測的孤立與隔絕。
作為酒店的保管員,主人公一家飽受這種氛圍的折磨,產生倦怠和消極疲勞,逐漸失去對自己和周圍環境的控制,這恰恰是文明和秩序賦予的。
在影片中,傑克逐漸陷入了自己與「鏡像」的困惑,失去了真實的意識。這是一個秩序和文明被現代思想禁錮取代的過程。
瞭望酒店不再是荒野中現代和秩序的象徵,而是充分暴露了它荒涼和黑暗的一面。
在這種極度壓抑的氣氛中,瞭望酒店逐漸演變成了監獄般的牢籠,而主人公的家人則像是囚犯。出口雖近在眼前,卻被一股無形的力量壓制,無法逃脫。
酒店裡不斷出現的閃回片段,傑克意識「鏡像」中的前住戶的徘徊,走來走去沒有出路,都預示著時間在流動,空間的秩序被打亂,現實與想像交替。
但是,雖然人的異化和壓迫像鬼屋一樣在酒店內部上演,但酒店外依然有秩序的景象。
與外界少有的斷斷續續的接觸,不斷折磨折磨著那些深陷其中的人,最終將他們推向心理崩潰的邊緣。
整個故事圍繞著一個與世隔絕的籠子展開,所謂的瞭望酒店就是這個籠子的偽裝。
正如蒙太奇超越了鏡頭的簡單疊加一樣,電影中積累的壓抑和孤獨不斷升華著電影所蘊含的主題——
現代文明扭曲的一面像牢籠一樣禁錮了困於其中的個人和群體,表現出秩序下的壓抑和剋制。
這個主題在今天的時代仍然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如今,人們對現代文明和技術的痴迷程度僅次於40年前。沒有電子支付和汽車,似乎連普通的生活都難以為繼;
在生存和工作的沉重壓力下,每個人似乎都在吶喊孤獨和寂寞,但難得的是,有限的空餘時間不是和親朋好友交流,而是一頭扎進手機,獨自瀏覽廉價快餐簡訊,沉溺於想像,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又被疏遠了。
正如電影《沙平人》中所描述的,人們依賴現代技術,卻無能為力。
外觀整潔的現代瞭望酒店,其實是對現代發展導致人們日益依賴和喪失溝通能力的嘲諷。
主角一家和當代人一樣,一方面享受著現代化提供的一切便利,另一方面這種便利帶來的惰性和疏離感也在不斷增長。
這就是「sharping People」對經典的意義,有遠見,經久不衰。
Ⅲ 理智與情感觀後感範文8篇
觀看一部影片,當下會有新的心境。觀後感是感觸過後產生的文字。觀後感,可以認為是看完一部電影或電視劇之後的感悟,從而寫下來的短篇文章。什麼樣的作品觀後感算是優秀的?你知道如何寫好作品的觀後感嗎?以下由我為大家精心整理的「理智與情感觀後感範文」,歡迎學習和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埃麗諾,達什伍德家的大女兒,一個感情豐富而又富於理智的姑娘。從故事一開始就顯示出了她比她的母親和妹妹更加有頭腦與理智。埃麗諾辦事縝密,考慮周全,談吐智慧。不論是對他所愛慕的愛德華還是厭惡的露西,在眾人面前,她都能以禮相待。而且,不論是埃麗諾好奇,喜愛或是厭惡的話題,大家共同討論時,她總能保持一定的冷靜與思考的頭腦,既不顯示出異常的過分的關注,也不讓大家感到自己是個掃興的角色。任何事,埃麗諾總是拿捏得那麼有分寸,那麼合適。此外,埃麗諾還是個善良的姑娘,善於從他人身上發現優點,善於替他人著想。對於詹寧斯太太,雖然她的行為充分說明了她缺乏大腦,但埃麗諾卻總在自己的朋友與妹妹面前談起她的熱心,慷慨與正義。並且為了詹寧斯太太在倫敦自己家中的時光能舒適的度過,而不受瑪麗安的嘲諷與冷漠,也為了瑪麗安不做出過火的事兒而使自身受到傷害,即使自己並不心甘情願,還是同意接受邀請,陪妹妹一道前往。以上的一切都顯示了埃麗諾理智的頭腦,但並非說明她是一個缺乏感性的人。相反,埃麗諾同她妹妹一樣,擁有一顆富於情感的心,只不過她更善於控制這種情感。她對愛德華的傾心,無論在他身上發生了什麼情況都從未改變過。她沒有因愛德華的不善言談,行為呆板憂郁以及眾人對他的指責而遺棄他,她看中他的正直,誠實,穩重,寬容的人品,為他在家中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而表示不平,為他不幸的第一次訂婚表示同情。並且無時無刻不在為愛德華著想,為能使他的境況有所好轉而努力。甚至在聽說了愛德華早已訂婚的消息後,埃麗諾依然鍾情於他。得知這消息後即使她極力掩飾,還是不難看出這個消息對她的巨大打擊。可見,她對愛德華的感情是強烈的,忠實的,實際的以及是一成不變的。這證明了埃麗諾不僅理智,同樣有顆富於情感的心。並有一個清晰而理智的頭腦來時刻提醒她去制約一些無謂的感情沖動。理智,善良,機智是她特有的魅力。
同理智思維發達的埃麗諾相比,她的妹妹瑪麗安則要顯得感性許多。拿中國名著《紅樓夢》中的兩個女主角與之相比,若把埃麗諾比作八面玲瓏的薛寶釵,那麼瑪麗安當之無愧的要數林黛玉型了。聰明伶俐,卻又過於多情善感。看到秋日的落葉與蕭瑟,瑪麗安會覺得有種悲傷縈繞心頭,正如當初葬花的黛玉一般。瑪麗安對待愛情總抱著富有浪漫色彩的幻想,總想嫁個「人品出眾,風度迷人」的如意郎君,對待感情總追求來的轟轟烈烈,浪漫傳奇。對感情的表露也是十分的直白明顯,以致於多次被詹寧斯太太拿來取笑。與埃莉諾不同,瑪麗安在社交上同她的感情觀十分相似,對待自己喜歡的人熱情十分,關懷備至,對待不喜歡的連最起碼的以禮相待也難以做到,總是冷潮加熱諷,給予一副冷漠的面孔。這種情感或許是當時那個時代最推崇的情感觀,但簡藉助瑪麗安充分說明了這種情感觀的不妥。瑪麗安最後被威洛比拋棄,在他們所引以自豪的情感觀的支配下限入痛苦的深淵,無法自拔,差一點丟掉性命,也給朋友和家人帶來了不可擺脫的痛苦。這就是過於感性的弊端。但拋開瑪麗安「感情有餘,理智不足」的缺點,她也是個十分優秀的姑娘。,瑪麗安聰明機智,有正義感,對於自私狡詐的勢力之徒的攻擊,總是立即給與不客氣的還擊。她酷愛讀書,頭腦充實有思想,不同於缺乏常識的平凡之輩。瑪麗安十分愛自己的媽媽和姐妹,無論是感性過頭的她,還是後來受到教訓,最終變得理智的她,都不願讓自己的朋友,尤其是親人因為她而感到痛苦和不安。並且,在變得理智後,盡力去彌補自己因過於感性而帶來的損傷。像故事裡說的「一但瑪麗安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他會用一切行動來彌補自己的過錯。」他的確是個好姑娘,不是嗎?
說完了故事中的兩位女主人公,再來談一位同樣生著俏麗面容,擁有理智頭腦的姑娘把,她就是露西。斯蒂爾,詹寧斯太太的親戚,愛德華的第一個訂婚對象。這位小姐既不同於瑪麗安,有豐富的情感,也不同於埃莉諾,有理智善良的心。她在感情上可謂是一貧如洗,「理智」上也只能僅僅被稱作富有。她是個冷漠自私的人。行事上機關算盡,貌似很有理智,很有情感,實際上滿腦子歪門邪道,虛情假意。她財產不多,為了生活的富裕,先與愛德華訂婚,當愛德華因為她被剝奪了財產繼承權之後,又將其拋棄,轉而嫁給愛德華的弟弟。在這同時,還總是對埃麗諾進行惡意中傷,以滿足自己的妒忌心理,表面上還裝得無比可憐無辜。好在埃麗諾每次都能給予不卑不亢的還擊,讓露西無法得逞,看時真是大快人心。露西善於拍馬奉承,為此贏得了許多人的歡心,被視為掌上明珠。但要問她究竟喜歡誰,愛慕誰,我想出了金錢也別無他人了。
通過這三個人,想必作者已經把自己的觀點表達的很清楚了。人要有豐富的情感,但不能感情用事。必要的時候應受到理智的制約。簡認為謹慎行事和內心沖動應保持平衡。她對金錢可以買到高雅生活的觀點表示尊重,但對簡來說更重要的還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這部作品是圍繞著理智與情感而展開的,實際上也是為繞著保持自我的完整與滿足社會的要求這一主題而延伸的,重在說明人固然是一個情感個體,但也需要融入社會。做一個具體的社會人,既有自己獨特的情感與個性,又有必要的理智加以制約,使其能與社會融洽,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理智與情感》無時不散放著理性的光芒,並以書中主人公卓越的理智的頭腦和其機敏與智慧,當然了,還少不了她心中熾熱的感情,來表現保持自我的完整與滿足社會的要求這一中心思想。《理智與情感》是一部寓於情趣與幽默的作品。它以兩姐妹曲折復雜的愛情故事為主線,表達出了理智與情感的關系,以及很多情況下,理智應更勝於情感的主張。在簡。奧斯汀的時代,對情感的贊美是當時文學的主流內容,許多人都認為有無法克制的強烈情感才是優秀人物的表現,而無論這種感情是否會給其自身或其家人帶來痛苦。如果想要剋制或隱藏,那便是錯誤。
小說主人公埃莉塔的理性和瑪麗安娜的感性都是被擠壓變形的東西,似乎代表著保守與開放。如今的人們誰還肯揪住諾言這種東西不放?守諾,也被別人守諾是一種心底的舒適。感情有理智所根本不能理解的理由。你實踐了你的承諾,這比什麼都重要,情感早已不是「喜歡與不喜歡」這樣簡單。
就像這本書中所寫到的,情感與理智均有摸稜兩可的內容。情感包含愛,恨,親,惡等,發呼於心的所有東西;理智則有法理,公理,機智,詭詐等不同類別。不親涉其中是難以體會的。
情感與理智在人的生活中到底哪個更重要一些?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有整整兩年的時間了。就我個人本身而言,我認為自己是個感性的人,有時候也用重感情或者多愁善感等字眼來在自己的世界裡形容自己。可我在這二十幾年中卻傷心的發現,我在這方面卻幾乎從未遇到過知己,特別是在男性朋友當中,幾乎從未發現,所以有時候我便常常想,是不是自己在天性中被無形的注入了女兒家的一種東西。還是說「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根本就是一句空話,沒有現實的基礎。如果我想安慰自己一下那我想我就只能說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了。凡此總總吧,致使自己在心靈上陷入長久的孤獨無依。而且是那麼的孤獨、敏感、脆弱。
大學生活剛剛開始的時候,我在無意當中順著自己的天性和意志去生活,雖然這個過程中也有不自我和責任形影相隨。其實那時的我也並不太快了。在這兩年多的大學生活中我漸漸發現如果僅僅憑著情感去生活,往往和學部領導甚至是班級同學不能融為一體,如果任憑下去,我會孤孤單單的勝下一個人,到最後。所以這時我想,我想問題或做事情要盡量理智一點,後來我發現這之於我很難、很難······所以直到現在我還在努力的做。
現在我常想,我如果變得很冷靜、理智、深沉。我會突然照著鏡子或捫心自問。我是誰,這個人是我嗎?我會失去自己,找到或變成另一個人的。所以理智與情感的沖突是我現在解決不了的問題,更不知今後會如何······
下面說說《理智與情感》這部書吧。
在《理智與情感》這部書中,作者用人物性格的塑造表現了自己對這一個問題的思考。
以瑪麗安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不足而情感有餘;以約翰·達什伍德夫婦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有餘而情感不足;而以威洛比為代表的人物在情感上又是十分虛偽的,表面上似乎很有情感,實際背後卻深埋著冷漠無情,自私透頂。我們可以看出盡管故事裡對重視情感的人給予了最終贊揚,卻也不時對理智的欠缺加以諷刺、無疑這些全得由主人公瑪麗安來承擔。
然而對於情感不足而理智有餘的約翰·達什伍德夫婦作者卻顯示出了鄙夷的態度。不時的用主人公埃莉諾口吻對他們加以諷刺。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最終贊揚的是主人公埃莉諾,因為她既重情感又有理智。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作者在這個問題上的思考是這樣的:人不能沒有感情,但感情應受理智的制約。
在我看來世間的很多人不是屬於情感型的就是屬於理智型的。而有一些人正處於兩者的中間,時而屬於前者,時而屬於後者。還有一些人正在努力使自己成為作者所說的人。即努力做到時時刻刻二者兼而有之。
寫到這里讓我想起了其他作品中對情與理問題的觸及和思考。如曹禺先生的《雷雨》中的周朴園以及蘩漪的形象,周朴園是理的代表,而蘩漪是情的代言人。以及希臘大悲劇家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捏》。
我膚淺地認為《雷雨》和《安提戈捏》的不朽以及長期的膾炙人口一個主要原因是那種人性、人生中的情與理的張力。所以中國文學出現了蘩漪這個經典的女性形象。而安提戈捏的沖突是血親與國法的對立。在這兩部作品中,在我看來都彰顯了情的這一面。肯定了主人公的情感,這似乎能抓住每個人的心弦,逐漸的使作品趨於永恆。形象趨於永恆。當然我不否認情與理的張力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我強調的只是作者似乎都肯定了主人公的情的一面。即在情與理的對立中主人公都選擇了情感。
今天一下午的時間讀完《理智與情感》,正在驚呼自己的閱讀的速度時,我想到了自己,對於感情,我是理智的,理智的讓我至今沒有再次體會戀愛的感覺,最近我的朋友說,她的准前男友每晚給她打電話,她為了他,自己忍受這心靈的痛楚卻為那個男生排解了寂寞,我不得不承認我的朋友是偉大的,我對待初戀的他,就沒有這么慷慨,不是因為我絕情,而是他傷我太深,我不想再苦苦糾纏。
《理》這個故事,並沒有表現出女一號女二號有多麼的理智,也沒看出男主人公有多麼精明,只感覺他們都是為了自己感情上一時之快,說喜歡誰就喜歡誰,沒有太多的了解也可以為了那個人天天苦等。那麼為什麼還要叫做理智與情感呢,難道真的是情感戰勝理智亦或理智戰勝情感,其實都不是,親其實男一號愛德華最後沒有娶露西,我想是有原因的,可作者卻說是他還愛著埃莉諾,那麼既然愛著,為什麼露西會對埃莉諾先前說愛德華如何如何喜歡她呢,這不是空穴來風的。而瑪麗安接受了布蘭頓是因為她深深的被威洛比傷著了,所以啊,無論男女,當他面對一次傷害後,他寧願選擇自己不是很愛的,但卻是很愛自己的人結婚。
我現在一直沒有再戀愛,就是自己怕再次受傷,找不到一個全心全意愛我的人,孤獨一輩子也是有可能的,其實我是討厭孤獨的,但願我的他會早點出現,以此來紀念我的愛戀。
你讀過《傲慢與偏見》一書嗎?你知道它的作者簡·奧斯汀嗎?若是,也許你也會知道她的另一部著作《理智與情感》。簡·奧斯汀的確是一位十分優秀的女作家,其在文學領域的不朽程度甚至可與莎士比亞相提並論。而且,她是一位主要以愛情和婚姻為題材的作家,她並沒有寫關於她那個時代的大事件,只以描寫普通人的生活而名聲顯赫,我認為,她為很多人樹立了榜樣,她是值得人學習的!
《理智與情感》寫了一個強烈震撼的愛情故事(其實,該書有三段動人的愛情故事)。它以驚異的曲折情節,幽默的笑話,令人屏息以待的精彩結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理智與情感》原名為《埃莉諾和瑪麗安》,由此名也許我們聯想出這部書的大概內容(當然,我是有這種感覺的)。
剛開始時,我總覺得這故事的情節很惡俗,簡直是八點檔狗血偶像劇的翻版:正義女主角,反派男配角,「悲慘灰姑娘」VS「富家貴公子」,貴公子對灰姑娘一見鍾情,以及,等等。但讀完這部書我相信沒有任何人會再這樣想。因為每個名副其實的文學家都有運用文字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更何況英國的偉大作家司各特也曾說:「要我象這位小姐一樣以細致的筆觸,把這些平平凡凡的事情和人物,刻畫得惟妙惟肖,我實在辦不到。」簡·奧斯汀充分利用了這種才能,寫了這一讓我們感動的故事。
同一樣,簡·奧斯丁以一貫的風格,用細膩純熟的描述在兩位女主人曲折的感情經歷中表現出「理智」與「情感」的矛盾沖突。
瑪麗安是一位極富才情的女子,她聰慧善感,在情感方面正像書里講的「悲哀也罷,高興也罷,都沒有個節制」;而他的姐姐埃莉諾則善於用理智來控制情感,她的「克制」也正是我所最為贊賞的。而這一切也決定了她們應對感情時的態度。
埃莉諾從來都是頭腦冷靜且溫柔的,當她們因無法忍受嫂子對於她們母女四人的奚落以及寄人籬下的痛苦,無奈搬到遠離故鄉的巴頓鄉舍時。埃莉諾非但從未流露過一絲一毫與戀人愛德華離別的痛楚,還試圖用她的細心與溫柔撫平著家人的痛苦。甚至之後,當她從露西那裡得知她與愛德華已私下訂婚的消息時,她所做的卻是強忍淚水,細心照料安慰同樣遭受著失戀折磨的瑪麗安。但她的那內心深處熱烈的情感也因她的理智,常常無法得到宣洩,從而使她不得不一人獨自承受著痛苦。也因此使她身上那無私的善解人意的完美品質更加令人欽佩。
相對於姐姐的瑪麗安,她那常常會失控的崇尚完美浪漫感情卻亦脆弱的心靈,卻使她散發出一種別樣的迷人魅力。她對於嫂子一家的毫無掩飾的反感;對於布蘭登上校的敬重卻不失距離;對威洛比無比熱烈的愛戀;以及在得知姐姐在失戀時所為她作出巨大犧牲的愧疚……都生動詮釋著她的率性與善良,讓人不禁愛憐。
但同時不幸的是,瑪麗安對威洛比盲目的愛,使她在應對他的背叛時,幾欲崩潰,甚至病危。情感與理智的沖突在此凸顯出來,有時我想,如果當初她對於威洛比的感情沒有那麼盲目而多幾分理智,也許此時的她就不用那麼痛苦,也許她就能坦然應對這一切。但是,也許不會。當一向克制著自我情感的埃莉諾聽到自我深愛的愛德華沒有結婚,竟然也失去了自我一貫的從容理智,哭著跑出房間時,於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在感情面前,情感永遠是超越理智的。即使成熟如布蘭登上校,在二十年後看到「與自我初戀情人容貌和性情都很相似」的瑪麗安時,任會有無法掩飾的掛念擔心與愛慕。
與所有簡·奧斯汀的小說一樣,這位有著無比細膩情感的女作家還是給予了它一個完美的結局,也許在她心中,如她的小說一樣,對感情始終懷抱著期望,憧憬著完美。
此外書中優美的描述也為小說增色不少,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細致入微的觀察,展現了英國鄉紳的悠閑的生活和鄉村美麗的田園風光。為小說鋪置了閑適、恬靜的故事背景。人物的語言和心理描述恰到好處,個性鮮明。
掩卷而思,理智與情感這兩個詞,一向就如小說中一樣,深深的影響著我們,左右著我們,稍有偏差就會可能使我們痛苦、迷茫。但生活不是小說,上帝不會總仁慈地帶給我們一個完美的結局。我們只有走在這窄小的獨木橋上,搖搖晃晃,不讓自我受傷,想讓自我和埃莉諾一樣用理智控制著自我的情感。但是,有時想,像瑪麗安又何妨呢?大膽的付出真心的不顧一切的去愛人,也許會受傷,但施比受有福,當某天回首往事時,我們還能夠欣慰的告訴自我我們以前如此熱烈的愛過。相比另一些自私虛偽的威洛比日後的懊惱愧疚,如此的坦盪不是幸福多了嗎?
回來後發現那邊《理智與情感》已經蒙上了薄薄的一層灰塵,只是裡面完全是嶄新的,淡淡的罪惡感油然而生,渴望之情也相伴而生,於是,花了三天時間,讀完了這本名著,能吸引我堅持讀完的書不多,名著就是名著,它的魅力就在於此。仔細讀過之後,才體會到那句膾炙人口的話:一本好書,就等於一次生命之旅……
《理智與情感》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各有各獨特的個性,然而就讀者接觸最多和作者想要著重表現的,那就要數達什伍德家的兩姐妹了。
埃麗諾,達什伍德家的大女兒,一個感情豐富而又富於理智的姑娘。從故事一開始就顯示出了她比她的母親和妹妹更加有頭腦與理智。埃麗諾辦事縝密,考慮周全,談吐智慧。不論是對他所愛慕的愛德華還是厭惡的露西,在眾人面前,她都能以禮相待。而且,不論是埃麗諾好奇,喜愛或是厭惡的話題,大家共同討論時,她總能保持一定的冷靜與思考的頭腦,既不顯示出異常的過分的關注,也不讓大家感到自己是個掃興的角色。任何事,埃麗諾總是拿捏得那麼有分寸,那麼合適。此外,埃麗諾還是個善良的姑娘,善於從他人身上發現優點,善於替他人著想。對於詹寧斯太太,雖然她的行為充分說明了她缺乏大腦,但埃麗諾卻總在自己的朋友與妹妹面前談起她的熱心,慷慨與正義。並且為了詹寧斯太太在倫敦自己家中的時光能舒適的度過,而不受瑪麗安的嘲諷與冷漠,也為了瑪麗安不做出過火的事兒而使自身受到傷害,即使自己並不心甘情願,還是同意接受邀請,陪妹妹一道前往。以上的一切都顯示了埃麗諾理智的頭腦,但並非說明她是一個缺乏感性的人。相反,埃麗諾同她妹妹一樣,擁有一顆富於情感的心,只不過她更善於控制這種情感。她對愛德華的傾心,無論在他身上發生了什麼情況都從未改變過。她沒有因愛德華的不善言談,行為呆板憂郁以及眾人對他的指責而遺棄他,她看中他的正直,誠實,穩重,寬容的人品,為他在家中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而表示不平,為他不幸的第一次訂婚表示同情。並且無時無刻不在為愛德華著想,為能使他的境況有所好轉而努力。甚至在聽說了愛德華早已訂婚的消息後,埃麗諾依然鍾情於他。得知這消息後即使她極力掩飾,還是不難看出這個消息對她的巨大打擊。可見,她對愛德華的感情是強烈的,忠實的,實際的以及是一成不變的。這證明了埃麗諾不僅理智,同樣有顆富於情感的心。並有一個清晰而理智的頭腦來時刻提醒她去制約一些無謂的感情沖動。理智,善良,機智是她特有的魅力。
同理智思維發達的埃麗諾相比,她的妹妹瑪麗安則要顯得感性許多。拿中國名著《紅樓夢》中的兩個女主角與之相比,若把埃麗諾比作八面玲瓏的薛寶釵,那麼瑪麗安當之無愧的要數林黛玉型了。聰明伶俐,卻又過於多情善感。看到秋日的落葉與蕭瑟,瑪麗安會覺得有種悲傷縈繞心頭,正如當初葬花的黛玉一般。瑪麗安對待愛情總抱著富有浪漫色彩的幻想,總想嫁個「人品出眾,風度迷人」的如意郎君,對待感情總追求來的轟轟烈烈,浪漫傳奇。對感情的表露也是十分的直白明顯,以致於多次被詹寧斯太太拿來取笑。與埃莉諾不同,瑪麗安在社交上同她的感情觀十分相似,對待自己喜歡的人熱情十分,關懷備至,對待不喜歡的連最起碼的以禮相待也難以做到,總是冷潮加熱諷,給予一副冷漠的面孔。這種情感或許是當時那個時代最推崇的情感觀,但簡藉助瑪麗安充分說明了這種情感觀的不妥。瑪麗安最後被威洛比拋棄,在他們所引以自豪的情感觀的支配下限入痛苦的深淵,無法自拔,差一點丟掉性命,也給朋友和家人帶來了不可擺脫的痛苦。這就是過於感性的弊端。但拋開瑪麗安「感情有餘,理智不足」的缺點,她也是個十分優秀的姑娘。,瑪麗安聰明機智,有正義感,對於自私狡詐的勢力之徒的攻擊,總是立即給與不客氣的還擊。她酷愛讀書,頭腦充實有思想,不同於缺乏常識的平凡之輩。瑪麗安十分愛自己的媽媽和姐妹,無論是感性過頭的她,還是後來受到教訓,最終變得理智的她,都不願讓自己的朋友,尤其是親人因為她而感到痛苦和不安。並且,在變得理智後,盡力去彌補自己因過於感性而帶來的損傷。像故事裡說的「一但瑪麗安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他會用一切行動來彌補自己的過錯。」他的確是個好姑娘,不是嗎?人要有豐富的情感,但不能感情用事。必要的時候應受到理智的制約。簡認為謹慎行事和內心沖動應保持平衡。她對金錢可以買到高雅生活的觀點表示尊重,但對簡來說更重要的還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這部作品是圍繞著理智與情感而展開的,實際上也是為繞著保持自我的完整與滿足社會的要求這一主題而延伸的,重在說明人固然是一個情感個體,但也需要融入社會。做一個具體的社會人,既有自己獨特的情感與個性,又有必要的理智加以制約,使其能與社會融洽,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這是一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結局,在理智戰勝情感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得到了應有的幸福……
看完這本小說,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並不是故事的主體,而是埃莉諾和瑪麗安兩個人截然不同的待事之道。
埃莉諾是個沉穩的人,她在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都要深思熟慮。她的自控能力很強,就算情感再過強烈,她也會將其抑制住,冷靜分析。我實在無法想像,一個19歲的少女,是在怎樣的環境中,才能養成這般隱忍的能力的。她很愛自己的家庭:她的爸爸媽媽和妹妹們。就算在得知自己心愛的愛德華已經有了結婚對象之後,她仍能為了不讓家人傷心而將自己「偽裝」起來,事實上,這還不是我最為欣賞她的一點,我最佩服的,是當露茜——那個和愛德華有了婚約的女人接近她,並將這些事情告訴她的時候,她能夠克服住自己的悲傷和憤怒,去「開導」露茜,盡管她一早就知道露茜是為了來給她個「下馬威」的。
瑪麗安和埃莉諾的性格截然相反,她勇於表達自己,說一不二,說愛就愛,可是卻無法說不愛就不愛。在威洛比離開她之後,她便萎靡不振,盡管身邊有一直默默陪著她的埃莉諾、給她溫暖的媽媽,「關心」她的鄰居……可她卻絲毫沒有注意到,她沉浸在自己被拋棄的世界裡,認為所有人都無法理解和體會她這種痛不欲生的感覺,她在與威洛比的情感中無法自拔,甚至幾乎斷送自己的性命……雖然她的行為方式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過於感性,但這是一種真性情的表現,太過於把自己的悲傷隱藏起來,也不見得是一件好事……
在達什伍德家這兩姐妹的身上,總能隱隱約約地看到一些生活的影子。
我們也是兩姐妹,和埃莉諾、瑪麗安一樣,我和妹妹也是兩個性格截然不同的人。
常被冠以安靜標簽的姐姐和活潑標簽的妹妹:我不喜歡「沖動而為之」的事情,妹妹卻不喜歡在細節上下功夫(當然,這種細節指的是一些很瑣雜的事情);我不喜歡外出交際,妹妹卻不喜歡宅家靜思……
在埃莉諾安慰瑪麗安的一段描寫里,也好像讀出了自己的心聲——
「是的。可我愛的不僅僅是他。其他人的舒適對我是非常珍貴的。」
瑪麗安會一頭栽進愛情的小船中,埃莉諾卻不會,她對很好地衡量了自己的愛情和親情。
很多次,總會有人跟我談起這么一個問題:如果讓為愛情、親情和友情排序,你會怎麼選擇?
毫無疑問,我總會斬釘截鐵地說出我的第一順位:親情。
我的家人對於我來說是無可替代的,他們給了我一個幸福的家,一個充滿愛的港灣,那是我永遠的驕傲。
實際上我在「愛情」和「友情」中搖擺不定很久,我不知道愛情和友情,如何權衡?
後來有一次,在和妹妹聊起這個話題的時候,我說:我還是把友情放在第二順位好了,畢竟在我看來——最好的愛情,走到最後是會變成親情的,那種才能稱為真愛;而好的友情,也會是一輩子的,人的一生也難得能遇見幾個值得深交的知心之人。
「可愛情是絕對不等於親情的,變成親情的戀愛就已經變了質了。」當然,對於愛情至上的妹妹來講,這樣的解釋也是有她自己的道理的。
「當然是愛情優於友情了,有些朋友關系說斷就斷了,但愛情,你的另一半,是會陪你一輩子的。」一位認識很久的好友如是說。
後來,我想了很久,我覺得,雖然他們一直不贊同我所說的或許友情可以擺在第二順位,但是,我還是覺得,真正的愛情是建立在彼此了解、彼此認可的基礎上,也就是在友誼之上,所以,不論是把愛情放在友情前面還是放在友情後面,其實它都涵蓋了友情,所以說愛情涉及面更廣,但又不能將其與友情混為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