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歐美大尺度電視劇有哪些
奧斯卡在人們心中是一個非空咐常經典的電影節,很少是有國內電影人能夠真正得到獎項,在國外的尺度確實很大,無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劇,情愛奧斯卡非常出名,但是電視劇中的情愛也是非常經典的啊!那麼就來看看歐美大尺度電視劇有哪些吧?很多電視劇網友在過去肯定是看過的啊!據說一部斯巴達就令很多網友神魂顛倒,簡直是開發了一個新世界,不得不說歐美的腦洞是非常大的吧!
歐美大尺度電視劇中斯巴達是假戲真做的可能性非常大,因為這些人在劇中的表現太真實了,人性的灰暗被體現的淋漓盡致,是不清楚這些歐美大尺度電視劇到底是怎麼想的!主要是沒有很多限制,所以才不會出現什麼差錯,在國內電視劇為什麼會被這樣限制呢?主要是很多題材比較敏感,會引起不正當的社會環境,所以才會這樣不同的吧!
❷ 電影中很多大尺度鏡頭從藝術的角度看是必須有的嗎您有何高見
慾望,是每個人的本能,是生活中本來就有的東西,所以在恰當的時候展現慾望,其實更貼近真實,讓讀者或觀眾能感受到人物的體溫,能深入到人物的內心,也更能被帶入到故事中。
很多大尺度場面並不是可有可無,它對於推進劇情、增進人物之間的關系或激發人物之間的矛盾都非常重要,或許通過其他方式也能達到這種目的,但是沒有這種方式直接、徹底、節省鏡頭而且讓觀眾容易理解。
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來抓住觀眾的眼球,演員為了藝術獻身。就是為了把藝術和人性完美結合,創作出觀眾想看的影視作品。一部影視劇,有文化內涵,有藝術底蘊。同樣可以抓住觀眾的眼球,收視長虹。隨著社會進步,人的藝術品味逐漸提高,不再滿足於哪些大尺度鏡頭的低俗類影視劇,有文化藝術底蘊的影視作品會更受歡迎。
❸ 電影里尺度很大的有必要存在嗎
受朋友之託硬頭皮扯幾句。
本人看的電影電視劇並不多(尤其美劇),以下回答僅為個人觀影基礎上的一知半解。我密集的觀影痴迷時期也不過最近五年,現尚為准大學生。
接受批評指正,歡迎平等交流。
—————————————————————
尺度大的鏡頭是有必要存在?
要看具體情況,但該不該有不能憑觀者是否能接受決定。
沒接觸過美劇,這里只對電影說些自己的看法。
尺度大。這是個比較通俗的講法。本人沒有專業眼光,在我看來是個比較模糊的形容,這可能與觀眾的觀影閱歷、心裡承受能力與觀念掛鉤。因人而異。換言之,所謂「尺度大」可以解釋為觀影者的心理生理不適,難以接受或僅僅辣眼別扭,覺得不合適而已。當然所謂大尺度不僅包括暴力血腥赤裸骯臟的方面,也能涵蓋傳統觀念上社會政治主流中的極大不和諧(不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至於某些瀏覽器頭條標題黨炒作等等的對「尺度」二字的濫用,就很噱頭,不純粹。
至少我覺得「分級」比「尺度」靠譜得多。中國內地是沒有分級的,有的是剪刀手。參考美國,有G、PG、PG-13、R、NC-17幾級。有明確年齡段和觀影人群限制。具體我也不懂,反正我知道《死侍》《狼三》都是R(後者刪減,前者就沒上)。
這就比較尷尬了。沒有分級,只有廣電背鍋的刪減和諧,關於電影尺度大小的探討在《色戒》《天池》甚至之前就沸沸揚揚。事實是我認為這尺度大小誰也沒有個准。內地觀眾看慣了剪刀下的和諧綠色,稍微有些色情暴力少兒不宜就紅著臉躲避,當然也有猛料。但出格越級有多少,沒准。就看著惡心難受。
總之,只想說明一點,尺度大小沒參照,沒界定,要麼就問剪刀說話。
至少若有了明確靠譜的分級標准,對不同年齡段不同承受能力的人觀影有一個限制和指向性,就會少些「尺度大」的問題。
至於「尺度大」鏡頭橋段對電影的影響,我有以下幾個猜測,支撐其存在必要性。也即這些情況下,「尺度大」的鏡頭是可以甚至應改兆源該出現的。
1.電影本身完整度需要。
這些鏡頭可能構成並保證了該作品劇情上藝術上商業上的完整性。
可能服務於劇情。作為相較之主角見聞時地推移的暗線敘事:幾個性愛鏡頭可能說明男女主角的情感變化;某些暴力血腥場面可能就解釋人物的悲慘宿命不堪境遇或僅僅哪些仇家。
可能服務於主題。如果探討性或人性,某些鏡頭橋段就無法規避,如《太陽照常升起》《白日焰火》;如果探討反戰或暴力,下狠勁的就必須引起生理心理不適,如《血戰鋼鋸嶺》;強調罪惡和黑暗,如《鬼子來了》《索多瑪120天》;貫徹政治正確,如《人民的名義》(滑稽)。
當年李安的《色戒》,一時軒然大波。原作中實無關於性愛狂轟濫炸的描寫,僅僅是隱晦的敘述;然李安和編劇經討論,決定加上這些寫實震撼的鏡頭,為的是更好地表現主題。
另類如cult片,那大多充斥著吊詭粗俗恐怖黑暗非主流重口味的鏡頭段落,如《老笠》《發條橙》。它們的尺度大是由類型決定的。
再有如營造氛圍,奠定敘事基調,展現特定時代背景和人群特徵,隱藏政治影射,暗喻某些群體和活動或者單純的諷刺貶低,可能都需要「尺度大」的鏡頭來完成。
即這些鏡頭歸屬於影片本身一部分,你可以選擇刪減跳過達成和諧綠色,但也一定會損失其一部分味道和意蘊,破壞其完整性。(對比剃毛?)
2.導演的個人創作需要。
導演有個人的性格癖好風格類型與創作訴求,這些東西將或多或少投射在其影片中,以彰顯其獨特性和藝術上的私有化。
諸如蒂姆·伯頓一如既往的暗黑陰郁風格,杜琪峰標志性的血霧式暴力美學,姜文影片始終流淌的雄性荷爾蒙氣息,大衛·芬奇作品貫徹的變態吊詭路數,以及扎克·施耐德超級英雄電影中不忘的性愛橋段癖好。
導演各有所愛,就不乏有嗜好「大尺度」鏡頭的「變態」導演。你可以不肯定他,但在創作中這些鏡頭的穿插,正恰恰是該導演的自我表達,標志其個人化的光影烙印,滿足其創作訴求。倘刪去,就不是完全意義上他個人作品。
其實對「大尺度」鏡頭嗤之以鼻,可能歸因於長期以來傳統觀念的影響和剪刀下的溫室保護,在走出需要保護的觀影年齡後仍然心存顧慮和禁忌。
其實這無妨,你不愛看也可以,各人好惡口味承受能力不同。但是,這也不核態妨礙那些導演「大尺度」的個人表達,只要在合猜伏法合理的范圍內,並不需要所有道德高尚者的認可。
當然許多導演都屬於點到為止,過了癮就好,不至於太放肆。這些大尺度你愛看不看,反正是導演喜歡。就像是烤肉加不加孜然胡椒的區別,其實肉熟了都能吃。
3.商業化市場票房等等需要。
這可能就包括電影本身外的其他的東西。比如粉絲想看小鮮肉賣肉啊,大尺度當看點噱頭拉票房啊,商業運作的需要啊,投其所好的巴拉巴拉。反正就是電影商業產業屬性的需要,來那麼點花頭,但大多不會純粹販賣這些大尺度(除三級片和那啥?)。
反正其他我也扯不出。
這些大尺度就是迎合市場的某些需求喜好,為了票房或其他效應,和電影本身可能關系不大。這些大可以無視,右上角Alt+F4都無妨。
現在能想到的就這么幾點,基本上是臆斷瞎扯。
❹ 電影中很多大尺度鏡頭從藝術的角度看是必須的嗎你怎麼看
近年來,監管愈發嚴格,已經很久沒有出現像《色戒》這樣 「藝術感」 超強的電影了,更多的是靠借位、鏡頭切換這樣的拍攝手法來點到即止,而諸如此類的拍攝手法,也只能說有利有弊而已;
《色戒》應該算是劇情片中大尺度的鼻祖了,他以20世紀40年代的上海為背景,講述了一個有憤青主義的女大學生為了盡綿薄之力利用美色接近漢奸意圖行刺,結果接近之後發現對其動了真情,最終被漢奸發現意圖慘遭殺害的故事;但很顯然,這樣的劇情在年輕人眼裡並不吸睛,但他卻成了當時首屈一指的好片;
原因就是他的一些大尺度劇情:而一些大尺度情節也是根據大學生接近漢奸這一系列劇情展開的,這其中把漢奸易先生的貪婪、無情、暴躁、焦慮不安等情緒刻畫的淋漓盡致,也給大家展示了當時戰爭即將結束時漢奸的最真實寫照,這樣的情節和人物刻畫,不但成了影片的調味劑、增加了收視率,更能稱之為是藝術;
但這樣的一部藝術片最終卻沒能逃過 「封殺」 的結局,原因就是該影片的未刪減版尺度大到已經超出了傳統藝術的范疇,而這也是這類影片的有害之處;太過於追求極致,導致很多人看影片不單是為了體驗劇情、觀看劇情變化,這或許也是製片方不想看到的結局;
但很明顯,近幾年來出現的影片對尺度的把控做的非常到位,大家在觀影的同時,很少能看到太過露骨的畫面,這樣也給人以 健康 的觀影體驗,但結合現在一些小鮮肉的演技來看,似乎很多時候給人一種意猶未盡、人物刻畫太籠統的感覺,這或許也是缺少了調味劑的原因吧;
總之,尺度的大小對於影片收視有絕對的影響,更多時候,尺度是演技的一部分,而某些特定的劇情,需要體現淋漓盡致的演技也無可厚非;所以,並不是 「大尺度」 本身的問題,結合劇情設定尺度的大小才是最正確的;
情·欲戲,在某些導演手裡能拍出高於生活感的藝術性出來,而在有些導演手裡,那就純粹是低俗。
看過村上春樹小說的朋友,不難發現在他的故事裡,各種男女之間慾望纏綿場景非常多,但是你會覺得他的小說是色情小說嗎?
慾望,是每個人的本能,是生活中本來就有的東西,所以在恰當的時候展現慾望,其實更貼近真實,讓讀者或觀眾能感受到人物的體溫,能深入到人物的內心,也更能被帶入到故事中。
在現實生活里,人人都帶著面具。
而在床上,人赤裸相見,彼此更加坦誠,更容易把真實的自我展現出來。
電影里也一樣。
很多大尺度場面並不是可有可無,它對於推進劇情、增進人物之間的關系或激發人物之間的矛盾都非常重要,或許通過其他方式也能達到這種目的,但是沒有這種方式直接、徹底、節省鏡頭而且讓觀眾容易理解。
就像再《色戒》里,沒有那場聞名遐邇的床·戲,王佳芝和易先生的關系也不會出現跨越性的發展以及微妙性的轉變,這為後面的劇情轉折埋下了伏筆。
李安其實大可不必讓過程顯得那麼真實,在現實中產生那麼大爭議,但是你看過那個場面後難道不會覺得李安的安排絕妙嗎?
還有《泰坦尼克號》里,傑克為蘿絲畫的裸體畫。蘿絲真的有必要全裸入畫嗎?
還不是為了凸顯蘿絲和傑克的關系已經有了更深入的發展,還有什麼比畫裸體畫更能展現兩人之間純潔而熾烈的愛呢?
當然這也是為了之後兩人在車里那隻手印埋下伏筆。
正是這樣有層次、不斷加強地敘事方式,才能將觀眾引領進入故事,才能真正講好故事打動觀眾。
電影中的大尺度鏡頭,很多時候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藝術這種高大上的東西,似乎只有一部分人看得懂,作為一個俗人,大尺度鏡頭最好避免未成年人觀看,容易誤導未成年人的三觀。 時,從導演和編劇來說,大尺度鏡頭可以更好的體現出電影中的藝術性,是必須拍出來,這樣也可以吸引不少眼球,也可以提高一定的票房。也會提供給大家對這部電影的爭議性,有些電影大尺度鏡頭既唯美又順應劇情的發展,讓人看了不僅還能最大限度的刺激荷爾蒙,比如外國的一些電影,就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大尺度的鏡頭,正是這些大尺度鏡頭,讓這些電影成了經典,讓人看了如沐春風,值得回味。 以,個人認為,大尺度鏡頭不應該一棒子打死,應該根據電影的劇情需要和發展,應該有的時候就有,不應該需要的時候就不要,這樣,才能給觀眾更好的視覺體驗和精神上的滿足。
電影中激情戲到底是導演的需要,還是藝術的需要呢?
說起電影中的大尺度鏡頭,就讓人不得不想起韓雪,因為韓雪就曾經直言自己拍戲有幾個規定,其中不拍吻戲就是原則之一,金星也忍不住吐槽,不拍吻戲你來幹嘛?吻戲絕對算不上大尺度,但照樣有人不能接受!
可是有時候電影真的需要一些大尺度鏡頭,畢竟男女主角情到濃時,一個吻恰好就是 情感 的升華。特別是在某些生離死別的戰爭場景,男女主角發乎情止於禮,這是在很難讓觀眾達到 情感 的共鳴。就像《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如果不展示醜陋,誰人又能夠體會到美好?
當然,除了男女之間,有時候也有男男之間,或者女女之間。比如王家衛的《春光乍泄》,這部電影中有不少鏡頭需要演員放得開,如果不是演員的努力,這部電影也很難出彩。
當然,有時候也有例外的情況,大尺度鏡頭僅僅只是為了吸引觀眾,最典型就是國產鬼片,劇情不行,大尺度來湊,有時候看見這些場景真是懷疑這屬於哪一種電影?
所謂的「必須」是指「一定,少了它就不行」的意思。而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常常會看到一些令人羞羞的畫面,甚至是非常大尺度的。有些觀眾認為,這無非就是電影創作者為了帶動話題或者是滿足觀眾的好奇而加入進去的橋段。
其實不然,從編劇或者導演的角度出發,有些電影,尤其是偏向於作者電影(個人風格濃烈)的作品中,當男女主角乾柴烈火之時,會選擇保留部分片段甚至將過程直接呈現給觀眾,這是一種多方位得展現主人公 情感 與心理的設定。而這激烈的畫面之後,人物可能就會受到其他線索的影響,關系發生了變化。
如果沒有這一部分的畫面呈現,觀眾也能get到雙方的關系變化,但是一旦加入了,甚至事無巨細得展現出來,觀眾不僅能夠得知人物關系 情感 紐帶的濃烈,還能從這一關系中挖掘出更多有趣的人物心理。
就拿《色戒》來說,人物的 社會 地位和主動、被動的關系都在那場被刪的一干二敬的尺度戲里演繹了。尺度戲在這里不再是博眼球的噱頭或者話題炒作,而是真正為劇本和劇情推動服務的片段。
在有些經典的例子,比如《泰坦尼克號》里男女主角在一輛車里的尺度戲份,最後二人在玻璃窗上的手掌印,這個鏡頭至今經典無比。這讓人看起來充滿了情慾,但同時又不顯得低俗,是浪漫到極致的 情感 共融。在我看來,像這個鏡頭對於《泰坦尼克號》來說就是必須存在,而且是絕妙的存在。
所以,這些大尺度的片段也要看創作者的需求和觀眾心理是如何把握的,沒有絕對的必須之說,只有放在當時的環境下是否合適或者說是否有增加效果的說法。
不能說必須的吧,應該是許多電影藝術作品用大尺度鏡頭表現會更完美。
比如婁燁的電影。
婁燁是一個很擅長用情慾鏡頭敘事的導演。
婁燁對於暴露鏡頭的執著應該跟他本人想向觀眾傳達的觀點思想有自己的理解有關。就像弗洛伊德對美學的認識,它認為人性的一切行為都跟性意識有關。
人出生的時候是裸露著的,這是最真實,最初的模樣。我想裸露應該表達著一種還原、真實。
人性的慾望、貪婪、卑劣、卑微在現實生活中苦苦掙扎,謀求生存。這些通過裸露鏡頭來表達,最合適不過。
裸露鏡頭,是一種很大膽深度挖掘人性,呈現還原人性最真實的一面的表現手法。
在電影中拍裸露鏡頭不是難事,也不再少數,但是能通過裸露鏡頭傳達某種觀點,引發思考,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了。
不是必須的,卻是必要的,然而也只是針對部分創造者而言。是否使用大尺度,和導演的創作風格有關。
比如,想要表現一個女子的肉體美,有些導演直接用裸體鏡頭表現,或正面或背面,通過直觀的肉體展示,表達美;有些導演通過朦朧的方式表現,比如女子的身體上蓋著一層薄紗,但是曲線畢露;有些導演則喜歡留白,比如只拍脖頸部位,或者拍腳,讓觀者去想像。
比如,想要表現男女之間的情慾,有些導演直接完整呈現,赤裸裸的視覺沖擊;有些導演給一個遠景鏡頭,觀者知道男女演員在演繹什麼內容,卻無法看的真切;有些導演也是點到為止,接吻之後便移開機位,用光線或者聲音告訴觀者發生了什麼事。
比如,想要表現劇中人的悲傷或者沮喪,讓其在花灑下淋浴。有些導演既拍全了肉體又拍全了表情,有些導演只拍表情,將鏡頭定在脖子以上,有些導演拍全景,演員蜷縮在一處,看的見肉體卻也看不清肉體。
諸上種種,都可以傳達出導演的意圖,觀者都可以領會到劇中的情節在說什麼。那麼,是不是說大尺度的震撼力更強?也不盡然。視覺沖擊上來講,大尺度的刺激量更大。但是如果從震撼力的角度說,一個眼神的特寫不見得就弱於一個肉體的特寫,比如《泰坦尼克號》中傑克給柔絲畫人體畫的一組鏡頭,國內公映的版本里刪除了柔絲全裸的畫面,只保留了傑克畫畫時柔絲看他時的那種眼神以及傑克畫的時候他看柔絲的眼神,只看兩個人互相對視的眼神,你便感知到了愛意在視線中的流淌,即便後來看到了未刪節的鏡頭,你不過是輕嘆一下柔絲的美,而當初最打動你的,卻是他們的眼神,不是肉體;然而,必要的時候,大尺度的震撼力又絕對佔了上峰,比如《色戒》裡面的激情戲,王佳芝如何吸引住易先生?或者說,王佳芝憑什麼可以吸引住易先生?如果僅僅是通過眉目傳情,就讓心理極度扭曲極度缺乏安全感的易先生看上王佳芝,那就沒有什麼說服力。通過那段大尺度床戲,觀者既明白了易先生為什麼和王佳芝上床,也明白了易先生的不尋常心理。李安很會選人,王佳芝的角色必須要身材好同時演技在線,以便讓觀者意識到,那是什麼樣的女人才能吸引住殺人魔易先生。這一段,風花雪月的表達手法還真是不行。
大尺度鏡頭的目的是為了塑造人物的真實性,它之所以被談論,是因為和人倫道德的束縛相沖突,即便那些電影審查寬松的國家,對大尺度電影是否適合公映也是謹慎得很,畢竟,真實最傷人。真實性的表達不一定要藉助大尺度,它可以是隱晦的朦朧的,但是,當大尺度出現的時候,觀者應該感謝創作者的勇敢。你可以疑惑他們為什麼非的脫?可以不用脫,有的時候甚至沒必要脫,可還是脫了。脫了,就有它的道理,不僅僅是過了一次眼癮的事。
個人電影的大尺度鏡頭不是從藝術角度,而是審查和傳播角度的一種標准。藝術這種純感知的東西,外延應該和人類的想像力等同,可以無限擴張的,但從藝術傳播的角度來說,必須用尺度作為圍欄,否則任由藝術家放飛思想,各種突破普通人認知下限的東西就會蜂擁而出了。
比如世界十大X片,看完後心理陰影面積比中國還大。
而現在我們看到的電影領域的「大尺度」,包括很多方面的內容,比如裸露、血腥、粗口、政治明敢詞等,這些內容在審查者眼裡,都有可能構成他們認知裡面的「大尺度」,甚至「超尺度」。所以有時候作為電影指揮棒的導演,他的藝術審美角度可能需要一些「大尺度」的鏡頭傳遞自己的理念,但未必能夠如願以償的實現。
之前何平導演在鏘鏘三人行裡面講過,導演最難的一點就是如何完整展示自己想表達的東西,每個人對於藝術的認知和審美高度不同,可能對同一個鏡頭產生完全不同的解讀。這還不是審查的問題,即使是拍攝製作過程中,導演和演員都會有很多關於「大尺度」的沖突。
當時曹穎和竇文濤聊到一些影視劇中裸戲的問題,曹穎就坦白有時候一些導演和劇組就為了博眼球,刻意加一些毫無意義的裸戲在劇情中,這種情況她會堅決抵制,寧願少拍一部戲也不能助長這種風氣。
何平導演這時候表示反對,他說其實有時候演員在用自己的世界觀去評估導演的一些鏡頭設計,比如說我們想拍一個女性在出門前換衣服的鏡頭,導演設計了很多細節來反映女主角的性格和情緒變化,比如脫衣服的一些細節、穿衣服的一些動作和表情,其實都是有自己的藝術表達的。但有時候到了演員眼中,變成「你就是想看我換衣服」,其實不是這樣,純粹是雙方對於藝術的理解和溝通不到位的結果。
我個人比較支持何平導演的立場,其實那些所謂的「大尺度」鏡頭的沖突,其實就是各方協商失敗的產物,真正的藝術領域應該更加有突破和挑戰,才能讓電影藝術的價值得到升華。
我覺得從藝術的角度來看,有些大尺度鏡頭是必須的。
首先,先說劇情。如果一部好的電影缺失一些大尺度鏡頭會喪失劇情的完整性,無法精確的表達導演或編劇想要達到的熒幕效果。所以我一向更青睞未刪減的影片,不管整部影片最終呈現的效果是褒是貶,都需要最大限度的保留原作的完整性,只有這樣才能以最純粹的視角和思考來理解導演的意圖。當然有些影片還是會超出我的認知,而其中的大尺度鏡頭對劇情理解的幫助也是因影片而異。
其次,我們來舉幾個例子。比較早的一部限制級影片《發條橙子》,這部影片自拍出來就爭議不斷,當年更是刪掉了多達30分鍾的大尺度鏡頭才得以公映。我也不知道具體看的是哪個版本,至今有些鏡頭所表達的劇情仍然不好理解。但即使這樣,人性的丑惡、貪婪、情慾、荒誕都一定程度得到了完整的展現。電影有時就是真實的人生,無論《發條橙子》遭受了多大的爭議,敢在1971年拍出這樣的電影,足以讓我對整個劇組表示致敬,尤其是片中飾演被侵犯的幾個女性演員,感謝她們為電影所作出的極大犧牲。
再說說我們的功夫巨星李小龍。李小龍的功夫片無論對香港電影還是世界電影的發展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之後的很多年,很多影視作品都能看到有模仿當年李小龍電影的影子。包括著名演員和導演周星馳,如果不看李小龍的電影,就沒法理解周星馳在《功夫》中致敬李小龍的一些小的設計。說回正題,李小龍的《猛龍過江》,其中唐龍在義大利外出遊玩時碰到一個香艷的義大利女性,唐龍對女主的告誡還記憶猶新,對這個義大利女性報以微笑,以示友好,誰知剛剛進入公寓該女性就開始脫衣服…原來唐龍不幸偶遇了一個義大利風塵女子。這個小插曲我在刪減版的《猛龍過江》並沒有看到,觀眾當然沒法理解那個漂亮的義大利女性出現要表達什麼樣的意思。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個比較極端的電影《巴黎最後的探戈》,一部成就和爭議都十分巨大的電影。導演貝托魯奇和馬龍·白蘭度雙雙獲得了奧斯卡提名,但也由於瑪利亞·施耐德的死,這部影史巨作再次被人們推向風口浪尖。其中,馬龍·白蘭度和瑪利亞·施耐德的一場激情戲並未事先告知女主瑪利亞·施耐德,從而造成了真實的身體接觸,19歲的年紀在不被告知的前提下被侵犯的真實反應有些過於「真實」了,已經超出了一個職業演員的職責所在,最終瑪利亞·施耐德的一生都被性愛的標簽所困擾,她的生活也被自毀的面目全非,感情糾葛和毒品時常為伴,最終在2011年2月5日不幸去世,結束了波折的一生。當然這樣極端的例子無論從人權還是女權,或者尊重女性的角度都不應該得到推崇,哪怕是受到再多的專家和觀眾的肯定。這種電影即使不拍也不能違背女性演員的真實意願。
最後,我覺得如果是劇情的需要,一些大尺度的鏡頭是需要的。而觀眾觀影的動機是有很大區別的。一方面,如果是沖著電影本身,還是應該端正態度,把這些大尺度鏡頭當作客觀的真實存在就好了;另一方面,如果是好奇心的驅使,專門為了看大尺度鏡頭,很多時候不如去看成人電影那樣直接。由此我想到一個同樣飽受爭議的行業——人體模特,他們或為藝術或為生計,給美術學院的學生們做人體模特,只是職業的需要,不應該受到 社會 的歧視。借用范偉早年的小品來說「低檔商品用假人,高檔商品真人展示」。回到電影本身,隨著電影的發展很多大尺度鏡頭都會盡可能保護演員的隱私而得到更科學合理的處理,這一點還是十分提倡的,因此,單純為看大尺度鏡頭的觀眾們可要失望了。
我覺得是需要的。
故事只有真實才能引發共鳴,產生思考。
如果將一些大尺度的情節刪掉,後續用什麼來彌補故事性。電影的每一幀都是有存在的理由的,每一個畫面都是為了強調和解釋它想告訴你什麼。
如果沒有的這些畫面,大家去感受的時候共鳴要如何產生。
就像《悲傷逆流成河》,大家都知道校園霸凌不對,就像《霸王別姬》,大家都知道應該尊重同性戀,就像《我不是葯神》,大家也知道就醫難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如果我直接用言語告訴你該怎麼做,大家會聽嗎!
要知道從小到大聽父母言的人真的很少。
甚至一篇新聞文章《國旗為誰而降》,它每一個字都是在講述的一個問題,而引起共鳴之後,大家回會用什麼方式去解決。
一旦讓人感覺到假,不夠真實,脫離了現實,共鳴如何引起。
所以說存在便是合理的。
❺ 電影中有很多「大尺度」鏡頭,如果從藝術的角度看,這些鏡頭是不是必須的
首先應該討論什麼是「藝術」?人體藝術算不算藝術?其實也無所謂是從藝術的角度還是從別的什麼角度,都一樣。有的需要,有的不需要。要看具體的影片,而不是角度。